【畫中有道】王者降臨新生來:弗里茨.馮.烏德系列畫作

《向伯利恆之路》(Road to Bethlehem),1890年。

◉虛吾

以宗教畫的標準而言,德國畫家弗里茨‧馮‧烏德(Fritz von Uhde,1848~1911年)的作品實在令人疑惑。他雖援引宗教故事為題,畫中卻未出現鮮明的宗教符號,觀賞者無法直觀地意識到當中的宗教意涵。而且他的作品極為貼近當時庶民的生活,有寫實主義的特色。

君臨小城《向伯利恆之路》

目前收藏於德國慕尼黑的新繪畫陳列館(Neue Pinakothek)的《向伯利恆之路》(Road to Bethlehem),即是個中典型,若不看畫作的名稱,很難從畫中的情境聯想到聖經的敘事。《向伯利恆之路》中,一對夫婦行走在鄉間小路,路上滿是泥濘,顯見這趟路程並不容易,而一旁的樹木滿是枯枝,觀之可猜測出是秋冬季節。遠方的房舍因著距離而看起來矇矇矓矓,丈夫一手拄著手杖,一手攙扶著妻子,狀似小心翼翼呵護著妻子。妻子披著披肩、提著籃子,依偎在丈夫的懷中,與丈夫緩步前行。畫作氛圍迷茫中有明亮,令人感到蕭索、寂靜。

這幅畫作乍看之下是歐洲鄉村景緻,名字卻是「向伯利恆之路」,叫人們無可避免想起兩千年前約瑟與馬利亞為了報名上冊而走向伯利恆。烏德的重點不是如實呈現第一世紀的實景,而是表達艱困的情境。這趟啟程自北方拿撒勒、止步於南方伯利恆的路途(路加福音2章4節),直線距離即近百公里,加上馬利亞大腹便便,可以想像長途跋涉絕不輕省。這樣困窘的意境,確實符合聖經的描述。

在以色列歷史中,伯利恆不若耶路撒冷、撒馬利亞等城市為政治中心,就疆域的界定而言,也不如但與別是巴具代表性,要說這個小城鎮有什麼特出之處,大抵就是雅各的愛妻拉結在此長眠,士師秉政時代的波阿斯與路得在此結褵,大衛王亦在此地長大成人,受膏為王。

然而,伯利恆地位的巔峰,並不是定位為大衛的家鄉,而是如先知彌迦所預告的:「伯利恆的以法他啊,你在偤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祂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彌迦書5章2節)這小城鎮竟成為迎接永世君王之地!彌迦是眾多預言基督降臨的先知之一,到了新約時代,使徒藉著聖靈的光照,曉得他們與先知同感一靈,先知乃是存盼望的心,等候將來要成就的恩典,而他們的尋求、考察,甚至服事了另一個世代的人(彼得前書1章10~12節)。彌迦不是唯一預示基督的先知,他領受的信息也如其他舊約先知般模糊而破碎,並非完整而清晰,但他具體指明了基督來臨的位置,令查考聖經的人得以曉得永世君王與伯利恆的關聯。

今時我們談到聖誕節,多數是歡喜的口吻,但當時曉得這信息的人並不都感到歡喜與盼望。馬太福音的敘事告訴我們,當時的氣氛其實是不安與恐懼(馬太福音2章3節),而希律王的不安至終引爆一場屠殺,從耶路撒冷以南的伯利恆到耶路撒冷以北的拉瑪,無數母親因著兒女被殺而心碎,如先知耶利米所說,聽見了號咷大哭的聲音(16~18節)。

當遠來的博士說要覲見偤太人的王,祭司長和文士也以彌迦的預言附和,不難想像希律王感到王位受到了威脅,但合城的人也感到不安就不太尋常。他們難道不盼望上帝的應許成就,好救贖以色列嗎?麥安迪(Andrew McCafferty)認為,當時以色列人其實是安於現狀,害怕政治的動盪破壞看似和平的日子,而權貴階級因著人民對羅馬統治的牴觸而得到好處,他們也害怕局勢的改變會讓他們失去既得的地位及利益。是以,當天上的君王來到自己的地方,竟遭到拒絕(約翰福音1章4~11節)。

聖家靜謐《聖善夜》

除了《向伯利恆之路》,烏德還創作了兩幅與聖誕相關的畫作,兩幅均命名為《聖善夜》(Holy Night)。其中一幅是三聯畫的格式,常見於中世紀的祭壇畫,故此格式本身就帶有宗教意涵,現收藏於德國的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這幅作品中的人物身著德國19世紀末的裝束,背景為歐式木造建築,與聖誕給人的印象相近,運用的元素亦較明顯。左側有來訪的牧羊人,依循曠野天使頌歌而提燈夜訪;右側有孩童形象的天使聚集,有如詩班端坐吟唱、報告著大喜的信息;中間則是馬利亞雙手合十,望著躺臥在懷的初生嬰孩,頭上一環若隱若現的光冕,予人聖像的聯想。周遭環境看起來極其簡陋,勉強可供棲身,馬利亞後方有一男子坐在樓梯的背影,可能是約瑟。

《聖善夜》(Holy Night),1888年。

另一幅以《聖善夜》為題的畫作,現收藏於德國的肯尼茲藝術收藏(Kunstsammlungen Chemnitz),宗教元素不如前作那麼清晰,看似與德國當時的尋常人家無異。男子攪拌著鍋內的湯汁,熱氣緩緩上騰;初為人母的女子綁著兩條髮辮,側臥在床榻上,雙手交握、面含微笑;夫妻兩人目光交會在襁褓中初生的嬰孩。與《向伯利恆之路》相同,這幅作品若僅看畫作的內容,沒有看畫作名稱,觀賞者不易想到是以聖誕為主題的作品,也難怪烏德當代的藝術評論家或教會人士皆感到困惑。不過整體而論,烏德非典型、樸實、聚焦平民生活的寫實作風,仍然在當時引發討論,只是褒貶不一。有些人敬佩他跳脫刻板印象的詮釋,也有些人認為過於粗糙,連結耶穌與當代不合邏輯。

無論是褒是貶,烏德的創作理念確實包含他對基督信仰的理解,應無疑義。從兩幅《聖善夜》的蛛絲馬跡判斷,他應是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創作。路加福音以大量篇幅呈現耶穌降生前後的事件,其中有很高的比例是人們對救主到來的頌讚、謳歌,因此相比於馬太福音記載的不安、肅殺,路加福音記述的聖誕是以歡慶為主旋律。馬利亞、伊利莎白、撒迦利亞、天使天軍、西面、亞拿接連上場,頌榮救主降生,細究其意涵,有對至高者的順服、因上帝而喜樂(1章38、46~47節),有看明上帝所施的憐憫、記念所立的聖約(1章72節)。

《聖善夜》(Holy Night),1893年。

一如摩西對法老所言,以色列人出埃及是為了事奉永生上帝(出埃及記8章1節),今時拯救的工作也要成就同樣的事:「叫我們既從仇敵手中被救出來,就可以終身在祂面前,坦然無懼地用聖潔、公義事奉祂。」(路加福音1章74~75節)如今主的憐憫已藉著救主降生顯明,上帝的百姓蒙恩典而罪惡得赦,越發體會上帝憐憫心腸,叫坐在黑暗死蔭處的人得光照,得履平安之路(1章77~79節)。

馬利亞與撒迦利亞的歌詠,使人們想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將要成就祂應許的美事。而天使天軍的頌讚、西面的信息,則將我們的視野帶到更為寬廣的範圍,看到救恩是「關乎萬民、為萬民預備的」(路加福音2章10、31節)。天使雋永的歌頌:「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2章14節)表明有一位上帝所喜悅的人出現在地上,是上帝自己的兒子(3章22~38節)。

甚且,耶穌基督完成的救恩,雖然是從偤太人出來的(約翰福音4章22節),範圍卻將擴及全世界。上帝的救恩、選召、恩典,不再只是以色列人獨有(申命記4章7~8節、阿摩司書3章2節),先是給了偤太人,接著給了代表外邦人的希臘人,然後還要給所以因著相信基督而稱義的人(羅馬書1章16節)。

夜論神國《基督與尼哥底母》

在烏德以聖經為主題的作品中,《向伯利恆之路》與上述第二幅《聖善夜》的識別度相對而言都較低。烏德還有不少作品,描繪人子與窮人、平民親近,表達耶穌基督對弱勢族群的憐憫、對階級平等的關注。不過也不是沒有例外,《基督與尼哥底母》(Christus and Nicodemus)即是一例,在這幅畫作中並無中下階層的生活樣貌,學究形象的老人一身整潔的黑袍、修飾乾淨的花白鬍子,房間擺放的書籍、懸掛的燈飾、典雅的窗簾,均展現知識分子的特徵。只見老人托著下巴,正聚精會神地聆聽耶穌講論。

這不是一幅尋常的畫面,因為一般而論,是學富五車的老人肩負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然而從兩人的肢體語言來看,顯然兩人立場是顛倒的。這幅畫是烏德對約翰福音3章的詮釋,從耶穌與尼哥底母的互動可知,他們之間存在知識、理解的落差,致使耶穌詢問尼哥底母,既為以色列的教師,何以不明白?

耶穌與尼哥底母的對話有豐富的意涵,致使約翰在他記載的福音中,解釋了幾個重要的議題。他雖然沒有如馬太、路加詳實敘述聖誕的時空背景、情境氛圍,卻以有如創世記磅礡的氣勢直指:「太初有道。」(約翰福音1章1節)他按著聖靈的感動,論及聖誕之所以為聖,是因為這太初與上帝同在、本為上帝的道,如今成了肉身,住在人中間。約翰以有別於馬太、路加的論述方式,顯明「以馬內利」的信息,並見證耶穌拯救百姓脫離罪惡:「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1章29節)

道成了肉身,其意義不僅是上帝以人的樣式參與、介入這個世界,而且與祂的神性扞格不入。至高上帝的第二位格竟謙卑虛己、順服至死(腓立比書2章7~8節),因此敗壞死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希伯來書2章10~18節),並帶來另一個有別於始祖亞當的生命源頭(哥林多前書15章20~22節)。

《基督與尼哥底母》(Christus and Nicodemus),1886年。

而生命,正是耶穌與尼哥底母對話的核心。耶穌對這位深夜來訪的客人指出,人如果不重生,就不能看見上帝的國。尼哥底母懷疑人要怎麼再從母腹生出來,從他的回應可知,他認為的重生乃是肉體的再一次出生(born again)。這與耶穌所說的重生完全是兩回事,因為耶穌說的重生,原文是一個複合字,直譯是「從上頭生」(γεννηθῆναι ἄνωθεν)。因此癥結點不在於出生的次數,而在於出生的來源,一如前後文所言,為聖靈所生(約翰福音3章1~8節),為上帝所生(約翰福音1章13節)。

約翰這段對於重生的記載,使我們對上帝國有更完整、正確的認識。我們都同意上帝國的福音是耶穌傳道的重心,許多比喻也以此為主題,而人子與尼哥底母這段對話論及的正是「國民」身分、生命的問題。上帝國不僅是上帝掌權之處,也與幽暗世界有不同的特質、規律(馬太福音20章25~28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上帝國的國民,有上帝所賜、基督所成就的新生命。當那位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在地上被舉起時,就打敗了死亡權勢,叫一切信靠祂的人不致因亞當之罪而滅亡,反而因信祂而得著永遠的生命。這莫大的恩典,不在乎人有何功勞,完完全全出於上帝對世人的愛與憐憫,這就是聖誕的故事(約翰福音3章13~21節)。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