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誰說牧師不是演員?

(相片提供/Pixabay)

◉王崇堯

演員宋逸民牧師主掌的藝起發光教會,最近因小甜甜的退出事件,遭到前教友們撻伐、控訴教會的不是。有些人開始反思:藝人當牧師,是否會把講台視為舞台,並把教會當成經營演藝事業的平台?

但話說回來,站在講台演出的牧師,是否真的有點像在舞台演出的藝人?保羅在哥林多前書4章9節說,他「好像定死罪的囚犯……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這個劇本看來是悲劇,這對生活在以資本為價值的現代,誰會願意演出「直到如今,我們還是又飢又渴,又赤身露體……被人逼迫,我們就忍受;被人毀謗,我們就善勸……人還把我們看作世界上的汙穢,萬物中的渣滓」(11~13節)這樣的劇本?

神學教授考克斯(Harvey Cox)在《愚人的筵席》(The Feast of Fools)中提到,教會曾通過遊戲、舞蹈和音樂來對抗黑暗,在晦暗的生活中展現喜樂。他還大膽做對比,認為耶穌就如同時代的小丑,一直扮演著讓人們獲得喜樂的奴僕角色。考克斯認為小丑的角色很多,基督也是如此,祂是時尚的嘲諷者,祂藐視習慣,批判上位者;祂也像歌手,常參與罪人的筵席,在不安中帶來喜樂;最後,祂被眾人嘲諷,被釘在十字架上。當然,這樣的劇本很難在現今的台灣教會舞台上演,因為深受資本主義成功價值影響的我們,誰會樂意在自己的人生演出這樣的劇本呢?

現今的教會或牧師喜歡演出或正在演出的劇本,很可能是柏格(Peter Berger)在《神聖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中提到的:世俗化所建構的理性「官僚科技體系」已逐漸侵入教會,並形成了一種新的信仰品味。在這種情況下,牧師的角色被期望成為成功的銷售員。按照柏格的說法,信仰在這種情況下就變成了「它」必須想辦法「賣」給不一定要「買」的消費群眾信徒。因為每一教會組織都必須意識到,它是與其他具有相同宗旨的宗教團體競爭,並且設法招聚可來「消費」的信徒群體。

這樣的資本化和世俗化,必然也會影響到教會培育神職人員的考量。神職人員的培育,除了滿足新教各自教派內部的需求之外,在世俗化的過程中,其心理特質也會逐漸將過往自豪的「先知」或「祭司」角色,調整為成功的傳銷員和良好人際關係的維繫者。這些世俗化後的宗教人員,以柏格的話來說,無論在「批發」(官僚行政)或「零售」(成果銷售)的營運中,愈能稱職的人就愈能得到肯定。這樣說來,也許今天藝起發光教會演出的劇本,其實才是今天我們的眾多教會,在「無意識」下演出的劇本呢?誰叫我們就是生活在以「資本」、「成功」為價值的世界呢?

誰說牧師不是「演員」?只是我們不知到底該演出那種劇本而己。 (台南神學院神研所教授)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