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台灣去年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但實務上可能遇到哪些挑戰?1月5日晚間,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國立中山大學「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合辦講座,邀請英國創意藝術大學教授暨永續設計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馬汀・查德(Martin Charter)、英國永續創新實驗室共同創辦人兼總監鄭一青專講,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與談,藉由國際經驗交流,來思考台灣政府、企業與公民的努力方向。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副局長黃世宏全程參與講座。(攝影/林婉婷)

鄭一青表示,烏俄戰爭導致歐洲的天然氣價格上漲3至5倍;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高度依賴,俄羅斯得以石化燃料交易所得來投入戰爭,有烏克蘭氣候學家稱這場戰爭也是「石化燃料戰爭」。烏俄戰爭讓歐洲國家意識到必須加速能源轉型,包含節能、儲能、開發再生能源等。

目前全世界有50個國家的再生能源佔總體發電量10%,有3個國家佔40%;而荷蘭、丹麥等國家也制定在2030年、2035年要達到100%。太陽光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而台灣研發「高效能易拆解太陽能光電模組」從設計源頭改善太陽能板回收問題,高達96%可以重新利用,這是可以發揮的優勢。

但她也提醒,再生能源雖然不依賴石化燃料,卻依賴「金屬」;這些資源可能還是掌握在俄羅斯、中國;事實上,歐美過去天然氣依賴俄羅斯,太陽能板則大量依賴中國,在現在的政治局勢前提下,必須要做出改變以取得平衡。另外能源轉型不只是「發電」而已,還要考慮「系統」建置。

(攝影/林婉婷)

馬汀・查德則點出幾次重大「系統震撼」是如何影響人類的環境與經濟政策,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2020年全球疫情、2022年烏俄戰爭;疫情以後有「棄成長」聲浪,呼籲建立低碳、循環、自然、生物性和包容性的社會。值得注意的是,系統震撼可能加速改變,也可能阻擋改變。

何謂循環經濟?馬汀・查德強調,不是關乎「廢棄」,而是「創造價值」,且討論循環經濟,同時要思考與之對應的「循環社會」。他提出幾項論述:在企業方面,針對不想要改變者,應鼓勵並指出新方向;支持年輕世代對永續的追求,也要有足夠基金支持企業改變。教育、通路商、廣告、媒體、娛樂產業、社群媒體等,這些形塑消費趨勢的單位都有推動循環經濟的責任。

(攝影/林婉婷)

在政府方面,決策者要讓多重利害關係人參與其中,並創造新願景,讓人們可以想像未來與產生共識。政府應扮演更積極角色,涉及跨部門串連則需要明確的統籌部門。在公民環境行動方面,他介紹「維修咖啡館」(Repair Café)案例:「維修咖啡館」在全世界有超過2542個據點,由公民帶來損壞物品讓志願者維修,藉此減少廢棄物;而他推動的「法納姆維修咖啡館」(Farham Repair Café)成立至今已舉辦78場維修活動、修復1784件物品,維修率66%;這個維修成果背後代表減少約5噸廢棄物進入垃圾掩埋場、減少近50噸二氧化碳,為民眾省下將近14萬英鎊。這都顯示公民行動具有影響力。

李根政在回應時感嘆,「設計」是商品的核心,照理說設計師應該減少快時尚帶來的浪費,但很多設計師卻反而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而不是去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他又指出,倡議若只是要求政府與企業,力道不夠,需要公民意識覺醒、參與行動,有「由下而上」的力量。李根政強調個體責任與行為價值,但也坦言公民團體需要各努力推動議題,例如《氣候變遷因應法》現正在修法,民眾卻可能認為氣候議題與自己無關而忽略、無感。

(攝影/林婉婷)

邱花妹延伸馬汀・查德對系統震撼帶來影響的觀察,直言台灣人也要思想國家正處在怎樣的政治與歷史時刻,如何在有限資源中確保國家安全和能源安全,這無疑是大挑戰。而針對循環經濟,政府部門多聚焦在技術與市場,但馬汀・查德的分享強化「公民」的角色;邱花妹也肯定環境行動需要公民社會集體力量投入。

問答時間,聽講民眾進一步請教英國與歐洲如何落實淨零目標。因為較早推動與長期累積,英國民眾和政治人物雖也有積極度差異,但公務系統整體而言,都已經將「淨零排放」視為勢在必行的政策。且歐盟也針對產品生命週期、維修、回收制定相關法令,違規企業將背負刑責;而這些法令也促使企業改變商業模式,不能只是單賣產品,還有設計配套服務以維持商機。這對作為供應鏈端且正在摸索循環經濟的台灣都是提醒。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