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教會李春生特展 呈現淡水河畔歷史風華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185週年誕辰特展暨感恩禮拜,於18日下午舉行。特展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主日學教室揭幕,展期到630日。揭幕式結束後,隨即在濟南教會大禮拜堂舉行感恩禮拜。

特展策展人吳淑英在揭幕式上致詞時指出,李春生是台灣的傳奇人物,基督信仰非常堅定,時時把榮耀歸於主,並致力協助政府維持社會安定,為人民安居樂業勞心勞力;另外,李春生也是銀髮族典範,即使退休,也依然關心社會,盡其所能地幫助台灣社會的發展。

吳淑英表示,雖然淡水河畔原本一整片的洋樓已經消失,幸有傳統建築與古蹟修復研究者李乾朗教授的手繪圖,以及李春生曾孫李福然蒐集到的資料,能夠製作出洋樓模型,呈現當時代淡水河畔的風華,「要透過這次展覽,讓台灣社會認識李春生,了解台灣的歷史。」

李福然致詞表示,蒐集曾祖父李春生資料,得知消失的白色洋樓的名字是「春生商行」,是李春生經商的總部,之後傳給祖父李景盛,並在此成立美國馬瑾岱洋行在台灣的代理行,代理他們所生產的標準石油。然而這棟洋樓特別的是,屋頂上的兩座煙囪刻著伯利恆之星,是明示李家奠基於基督教的信仰。

(攝影/邱國榮)

李家的洋樓消失,周遭的洋樓卻還在,李福然解釋,在日治末期為了防空避難,總督府開闢一條讓民眾疏散到淡水河邊的道路,因此李家洋樓遭到拆除,並根據家族口述,總督府拆除春生商行,但李家沒有領取土地被徵收的補償金,彰顯李家繼承了李春生對於基督的愛,完成大我的精神。

日治結束,遷台的國民政府,擴大拆除範圍,包括德國領事館、和記洋行、丹麥領事館、怡和洋行、三井物業、外人俱樂部等都遭國民政府拆除,拆除的範圍就是清帝國巡撫劉銘傳託李春生、板橋林維源一同開發的文化遺產「清大稻埕商埠」。李福然指出,這次展覽僅是對於李春生、大稻埕洋樓歷史的介紹,期望能為台灣歷史、台北大稻埕歷史研究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

(攝影/邱國榮)

感恩禮拜由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鄭仰恩證道。鄭仰恩指出,李春生有漢人觀點的思想也有西方企業理念,也受到日本明治維新思想的影響,因此李春生的思想多元豐富,但基底的是基督教精神,因此從他的待人接物及後來發展出的哲學基礎,看見他人生的價值是基督教信仰,也因此他對社會公共事業非常熱心,也著作多本有關基督教的思想,因此被譽為「台灣第一位本土思想家」,論東西哲學、基督教人生觀,也論世界政治局勢與新的思想潮流。

鄭仰恩提到李春生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清國時代的廈門,另外三分之二時間在日治台灣的北部,經歷多元政治,實踐基督教信仰,定根本地,將台灣成為其生活的重心,而這個精神帶給其家族於台灣土地定根並擴展。鄭仰恩表示,李春生的中心思想是以基督教為基礎,今天紀念他的同時也成為當今基督徒的反省「因為認識真理,不會活在虛假與禁忌當中,並且經驗到上帝」,尤其真理要使人自由,而這個自由是為了服事上帝與眾人,委身於上帝的旨意裡。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