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弓斷槍,止息刀兵

◎陳必欣

在和平的日子裡,一般講到弓、箭或矢,會聯想到「光陰似箭」之類的成語。有趣的是,英文只說「time flies」,而不加上「like an arrow」3字,因為看不見、摸不著的時光,不會像一支有形象而具體的箭。而如果要形容時間飛逝正如箭快速行進,英文的說法要變成「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shot by a bow.」這是中英文大異其趣的地方。

弓與矢

然而,除了上述詩意的表達,弓與矢往往與衝突離不開關係。德國詩劇作家席勒(Johann C. F. von Schiller)晚年的最後巨作《威廉泰爾》(William Tell)是老少咸宜、家喻戶曉的故事。威廉是划船和射箭技藝超群的高手,曾在暴風雨中為一名農夫擺渡過湖,逃脫奧地利皇帝屬下總督格斯勒(Gessler)軍隊的追捕。有一天威廉和兒子在馬路上走著,路中豎立一根掛著格斯勒帽子的竹竿,凡是瑞士人經過必須向帽子行禮致敬。威廉因為不肯行禮而被帶到格斯勒面前,後者知道威廉是個射箭能手,就以一種極為苛刻的方式為難他,命令他把放在他兒子頭上的蘋果射落,否則處死他。

威廉果然把蘋果射成兩半,而小孩安然無恙,但他卻不小心掉落另一支箭。格斯勒要求他說明那一支箭的用途。威廉的回答是第一支箭若有閃失,此箭就會射穿格斯勒的胸膛。

幾經艱困波折,威廉在小船上趁風雨大作之際乘機脫逃,並且伺機暗伏成功復仇,圓滿的結局讓讀者大快人心。

弓或矢,在舊約聖經常被比喻為武力和權勢。耶利米記51章56節預言巴比倫的滅亡說:「他們來消滅巴比倫,它的勇士被擄,他們的弓弩折斷了……。」何西阿書1章5節則說:「我(耶和華)必在耶斯列平原折斷以色列的弓。」對照現代中文譯本可知其意:「我一定要在耶斯列谷摧毀以色列的軍隊。」何西阿書7章8節和16節,上帝分別指責以色列人是半生不熟的麵包,或譯「沒有翻過的餅」,又是扭歪或翻背的弓。另外,以色列人不悔改,則災難必臨到他們,撒母耳記下1章後半便有「弓歌」,是大衛為掃羅和約拿單所寫的輓歌,因為他們兩人都是弓手,即「bowman」或「archer」。

其實弓不離箭,箭不離弓。以弗所書6章保羅勸信徒要裝備自己,以信心的盾牌,抵抗邪惡者所射的火箭。這裡的火箭並不是rocket,英文稱為「burning arrows」或「flaming darts」也許較為貼切。

兩刃的劍

法國小說家兼戲劇作家大仲馬(Alexdre Dumas),曾經寫了很著名的《達爾達尼央浪漫三部曲》(D’Arlagana),第一部即〈俠隱記〉(The Three Musketeers),有中文譯為「三劍客」。其實這很容易引起誤導,因為書中劍客所用的武器不是劍而是musket,即毛瑟槍,是一種舊式的來福步槍。後來3個死黨聚在一起,也可暱稱為「三劍客」!

我們對少年大衛在比拉谷擊敗非利士巨人歌利亞的故事相當熟悉。撒母耳記上17章記載,大衛用一個投石機弦及一顆石頭就把歌利亞制服,踩在他身上,從他的鞘裡拔出劍砍下他的頭。

後來在大衛逃避掃羅期間(參考撒母耳記21章),他到挪伯的祭司亞希米勒那裡,大衛身上沒有武器,希望亞希米勒幫忙,於是祭司就把放在約櫃後面那把劍給他了。這把劍正是歌利亞所擁有卻被大衛用來砍頭的劍。

再看士師記3章,左撇子士師以笏曾假裝向摩押王伊磯倫進貢。他將一把兩刃的劍綁在右腿藏在衣裡,對王說有機密事件奉告,打發王的左右離開,乘機用左手拔出藏於右腿的劍,連刀帶柄刺進王的肚子,成功謀刺。

但世上最尖利的劍莫過於神的道。希伯來書4章12節則說:「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以弗所書6章保羅勸信徒要裝備自己,以上帝的話作聖靈所賜的寶劍也是相同的用法。

中文裡還有成語「劍拔弩張」,則是「劍」和「箭」的巧妙合體運用,對緊張情勢之描述可謂神來之筆。

西班牙的著名小說《啟示錄的四騎士》,是伊本納慈(V. B. Ibanez)的作品,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正當歐洲人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戰災難時,當時西班牙政治闇弱實力又萎靡,地理上更最接近大戰漩渦的區域。作者基於對人類的愛,把握住為自衛而做殊死戰的法蘭西民族,引用啟示錄中關於「四騎士」那段預言,來喚醒同胞對戰禍的認識和記憶,他用心良苦把書中的主角寫成兩個民族的混血兒。啟示錄6章1~8節所提到的四騎士,白馬騎士拿著「弓」,代表著戰爭中的征服;紅馬騎士接受了一把「劍」,代表血腥和殺戮,其背後蘊含不變的真理,沒有一個人、民族或國家能夠逃脫所犯的罪而不自食其果,其中是箭也好,是劍也好,只是用來象徵毀滅的工具或力量。

化干戈為玉帛

紐約聯合國廣場上有一尊工人模樣的雕像,正將一把劍打造為耕田的犁頭,告訴世人以賽亞書2章的預言,表達聯合國化干戈為玉帛的精神,不過這尊雕像由當年蘇俄捐獻,倒是一大諷刺。

2001年我和妻子去中美洲旅遊,在尼加拉瓜的首府馬拿瓜參觀一座和平紀念公園,園內有一塊來自日本廣島的大石頭,喚醒人們不要忘記1945年原子彈造成的災難。我們看見戰車、槍枝被融毀埋進水泥,只露出槍管,實在感到觸目驚心。

順便值得一提的趣事是,我們去參觀總統府時,由於尼加拉瓜和台灣有邦交,據說總統府的建築物還是台灣捐贈的。總統的衛兵聽說我們來自台灣,感到親切又高興,把槍枝交給了我,還和我合照!其實人們期待的是和平,向戰爭永久說「再見」

耶穌被捕時,西門彼得帶有一把刀,他抽刀出來砍掉大祭司的努僕馬勒古的右耳(約翰福音18章)。如果說耶穌重要的門徒都有暴力傾向,一般凡夫俗子又如何呢?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刀劍、有弓箭,戰爭何時能平息?我們何等期待以賽亞11章那一幅和平國家的光景:「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