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產業與宣教面面觀(上):恢復神人共好的部落營造

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採用的自然農業工法。

談到宣教,就是傳福音或帶人進教會嗎?讓我們深入產業與宣教的關係,了解為主作工的更多可能。

採訪◉洪泰陽
相片提供◉Watan Taru、石磊友善蔬菜

一位年長已退休的泰雅族傳道人,上帝的忠心僕人Taru Behuy(羅慶郎),1978年因著對上帝的殷切禱告,展開了務農40多年的恩典旅程。

友善土地 發展自然農法

傳道娘自1988年罹患癌症,經判定是因長期從事農作時噴藥所致,Taru Behuy因而放棄慣行農法,轉而投入有機農業栽種的工作。多年前因緣際會展開自然農法的工作,也多次前往韓國學習。2008年起透過不斷的禱告和實驗,在韓國自然農業在地化之過程中修正,並於同年開始研究結合傳統生態知識的自然農業,發展出可以跳脫和依賴科學的農業生產模式,並發展獨特和創新的本土自然農業。

另外,也開始自製營養劑來取代昔日之有機肥料,在農場只使用製自的酵素與漢方來提供作物需求的養分。因著對土地的友善,讓上帝的恩典再一次豐富了Taru Behuy一切需求,有效開展了自然農法的事業,更透過這樣技術交流的機會,向各地原住民地區傳福音。

Taru Behuy的公子,現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泰雅族族群委員Tayal(泰雅爾)中會Quri(石磊)教會長老的Watan Taru(羅恩加)受訪時表示,父親Taru Behuy的自然農場,以對上帝信仰負責為出發點,透過人與上帝關係的恢復,讓上帝來掌權親自照顧祂所創造的美好土地與產業,而身為受造者,則是在上帝的恩典中善盡管理的角色,相信上帝會不斷祝福。

為此,「用十架精神談土地」就成為Watan Taru對外訴求友善農作的宗旨。Watan Taru表示,因著父親的影響,他與父親開始研發更多營養劑,包含多種酵素、漢方營養劑等,也不斷研發新農法與推廣自然農業的工作,連結周遭部落族人一起舉辦深入的體驗活動,讓人看見自然農業的張力與未來。

無毒共享 連結產地市場

Watan Taru表示,說起來也很諷刺,新竹縣尖石鄉是原住民地區施作有機與友善農業的重鎮,但當地遊客卻找不到一處地方可以買到這些蔬果,因此,如何結合一群願意對土地友善的族人農友,可以讓農作物對外銷售出去,成為了一項重要的工作。

為此,新竹原鄉在地小農多年前曾與至善基金會合作推出「泰雅共食農園」計畫,將健康自然食物宅配到府,支持部落小農,也為都會原住民創造收入,一箱蔬菜造福多人。Watan Taru表示,這項計畫是將認同計畫的都市居民和尖石後山部落農民成為夥伴,透過都市原住民朋友組成的物流系統,每週一次,將當日現摘新鮮的自然無毒蔬菜,直接宅配到台北居民家中。

因著新竹尖石鄉石磊部落的自然環境,利用在地資材施肥、培植出無毒的美味蔬菜,可直接摘取食用,冬天高山上的結霜也成了天然的冷凍庫,讓蔬菜青脆香甜,結合泰雅族傳統「共食共享」的傳統,不僅不會造成資源浪費,在互助支持的前提下,還能促進部落族人互動交流,也可邀請都市人一同共享無毒蔬果收成的美味。

Watan Taru表示,泰雅共食農園計畫的配銷方式,不僅食得安心、健康外,也能防止中盤商哄抬價格,讓都市與部落的夥伴關係更為緊密,而都市人更能不定期申請上山,和農夫一同體驗汗滴禾下土,以貼近土地的方式了解食物來源。

▲設立多元管道,推廣部落小農種植的友善蔬菜。

改變部落 號召青年返鄉

Watan Taru表示,現今受限於市場經濟機制下的農業產業,為了追求穩定生產與利潤,讓從事農業的人們忘記了上帝是管理萬物的源頭,企求透過技術的改進來務農,而不思友善的方法與交託上帝,結果只導致破壞土地,破壞人與人、人於神的關係而已。Watan Taru表示,生活與信仰不應分割,學習將農業上的主權交給神,這對農夫來說是一項重要的功課。

Watan Taru曾於多年前受訪時,指著蒼鬱廣袤的山谷表示:「你看看這裡,什麼都沒有!沒有工廠,只有土地,原住民想靠自己活下去,就只能務農。」他身為教會的青年,不僅帶領族人開創以泰雅族傳統環境智慧為本的有機農法,與國際交流台灣農業經驗,更傳遞信仰價值,強調在人看似不能,在神卻沒有不可能。他以自身經驗鼓勵原青回到部落,「能夠去改變你的部落和教會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有部落的人自立生活,我們的下一代才有希望。」

Watan Taru強調,教會的口號都強調要復興部落、復興教會。但是面臨部落產業的衰落,青年不願在地就業與生活,更重要的是在部落中也沒有經濟收入的話,部落就會逐漸人口外流而沒有人,當部落沒人了,有誰會進入教會?因此,當都市區的原住民越來越多,工作與生活都定根在都會中時,部落與教會是要如何談復興呢?

Watan Taru強調,以前他回鄉時也曾在自家廚房指導部落族人的孩子做作業,多數學童受限於家中經濟狀況,無法順利升學。「父母要先有能力讓孩子上學,孩子才可能靠教育翻身。」因此,Watan Taru積極與外界合作,重建部落硬體設施,並與父親一同傳授農技,也號召更多部落青年返鄉貢獻,「我們就像是開一條路,讓有心的人回到部落圓夢。」

振興產業 成立多元管道

如今,石磊地區的農夫,受到信仰前輩Taru Behuy傳道,與Watan Taru父子兩代的影響,與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自2018年起共同推動執行「原住民部落安居構築與綠色樂業推動計畫」,並推動「石磊友善蔬菜」品牌行銷通路,媒合在地農夫以共同行銷方式,將部落的有機農業蔬果送到消費者手上,落實在地產業振興與在地就業。

此外,在宇老風景區內,也設立「直販所」,直接供應在地有機蔬果給遊客。而計畫中的青年有機農業見習課程活動,則邀請返鄉青年及耆老擔任指導前輩,從農場環境、農村傳承、實作工作到青農心得分享,讓在地族人構築未來返鄉的機會。

不僅如此,Watan Taru與家人一起經營了綠木頭友善餐廳,樸實無華的料理,使用自家農場和部落小農種植的友善蔬菜。Watan Taru也從社會學研究的眼光,發現教育的確可以翻轉偏遠地區孩子的人生,但有個先決條件,家庭經濟要穩定!

就是這個轉折,讓他成立綠木頭景觀餐廳,希望透過無毒農業帶動部落經濟。Watan Taru強調,不是廚師成就餐廳,是深耕土地的農友成全廚師與餐廳,好食,因為有好農友。

延伸閱讀:產業與宣教面面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