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185誕辰 從家族洋樓看台北近代建築發展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是基督徒,今年是他185週年誕辰,其曾孫李福然策畫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的古蹟「主日學教室」舉辦特展,介紹這位清末日治初期台灣第二富豪的生平,展期到630日,期間並舉辦系列講座。首場講座在114日下午,由台灣古蹟建築研究學者李乾朗教授演講,題目是「李春生洋樓與台北近代建築早期發展」。

李福然受訪表示,看到許多人來看展覽及聽首場演講,讓他更感到策展的意義重大,李春生的故事應該讓更多台灣人知道。首場講座介紹李春生家族在大稻埕的洋樓,因為大多數台灣人不知道台灣茶葉之父的居住地,更不知道李春生的洋樓群曾經有過的風華。李春生後代們認為在李春生185週年誕辰時刻,需要舉辦展覽介紹他,並藉由展覽看見大稻埕河岸口商埠當年的盛況。

(攝影/邱國榮)

李乾朗介紹李春生家族洋樓的建築特色時指出,清國時朝的台灣巡撫劉銘傳,因為要開發商埠,於是找台灣第一富豪板橋林本源家族,以及第二富豪李春生,兩大家族一起在大稻埕淡水河岸投資,興建許多洋樓供外商與外國領事館使用。用現代的說法叫做BOT,而開發成商埠,現代講法則叫做都市更新計畫。然而經過歷史演變,清國結束後,台灣歷經日治與國民政府統治,都市計畫的變化太大,現在大稻埕河岸已經看不到當時處處是洋樓的盛況。

李春生是生於清國末期的廈門人,20多歲來到台灣做生意,所以自家洋樓有前洋(西洋)後漢(漢人)的建築特色。李乾朗表示,李春生的思想受外來文化影響,但不忘自己出身廈門的漢文化,因敬虔信仰基督教,受到西方博愛主義影響甚深,但也沒有忘記家族內聚力要按照輩分的人倫。

李春生家族洋樓建築有幾個特色,這次特展以模型呈現。李乾朗依據老照片來看,判斷李春生故居及李家三合院大廳是利用米黃色唭哩岸石條砌成,反映清末日治初期台北洋樓的特色。臨碼頭第一排的李延脩洋樓,是李春生家族建築群中一座非常巨大的洋樓,一樓外牆為粉白灰泥,二樓為紅磚。李乾朗表示,以紅磚為外牆的二樓是住屋,一樓則堆放茶葉,粉白灰泥的目的是傍晚太陽下山時刻,餘光反射下依然明亮,方便茶葉工人工作。

李延齡宅建造的年代可能是1915年左右,有突出的半圓露台,這種形式在福建廈門的鼓浪嶼及金門較常見。李乾朗表示,李春生是廈門人,從廈門鼓浪嶼及金門的洋樓可以佐證李春生對洋樓並不陌生,而且洋樓不是請日本建築師設計,因為建築裝飾香蕉、鳳梨、鳳凰等圖案具台灣的味道。李延弼洋樓及四合院因視野開闊,是畫家與攝影家的最愛。建築面寬九間,包括五大拱與四小拱,大小拱相間出現,富有音樂的節奏感。

春生商行又稱白樓,位於臨碼頭的第一排,從淡水河上看,非常醒目及氣派,正面為七開間,一樓設弧形拱,但二樓為平拱,柱身則方柱與圓柱並用,屋頂有煙囪。李乾朗解釋,台灣冬天的低溫令洋人感到寒冷,因此洋樓屋頂有煙囪,不是因為廚房,而是房間裡的壁爐。

(攝影/邱國榮)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