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特別, 他是我爸媽

爸爸相挺,讓我一點都不羞愧

爸爸/邱瑞淵(視障) 媽媽/黃清香  女兒/邱百合、邱瑩純

我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父親是一位眼睛全盲的牧師。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之中,我不曾有過任何的埋怨或感到羞愧,因為「基督是我家之主」。

就學期間,往往都要填寫個人資料卡(基本資料、家庭環境背景等),當然也會有同學問父母是在做什麼的,我都會說我爸爸眼睛看不到,他從事鋼琴調音,也是一位牧師。於是,很多同學對盲人感到好奇,而我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才國小的我,竟然主動跟老師說,可以請爸爸到班上來演講。

或許是出生於一個心態健康的家庭,我不因此感到任何的害怕或是羞愧,父母也很大方的挺我、支持我,樂意陪我一起跟同學分享盲人的家庭生活。

也許是從小出生在一般人所說的「弱勢家庭」,所以對於需要幫助的地方,我會特別感興趣;因從小父母親教導我們,要關心那些比我們家庭環境還不好的人。

有一年,我到台東縣延平鄉的布農部落休閒農場(布農文教基金會)擔任志工,志工結束後,和父母親討論,決定繼續留下來服務延平部落的人們。從小到大,父母親對於我們想做的事或是計畫,很少持反對的意見。當我決定到隔著一座中央山脈的台東工作時,父母親雖然會擔心,但仍願意讓我試試看,也教導我將一切憂慮都交託給上帝。

從小在教會長大,參與服事是一定要的!我還有一個姊姊,姊姊小時候學鋼琴,爸爸媽媽就告訴她,學鋼琴是要用來服事上帝。父母親教導我們要服事,就連現在,每個禮拜天的主日禮拜,爸爸會用他的小提琴來服事上帝一樣,媽媽也曾帶過主日學,而我也參與在敬拜團、曾帶領青少年小組。全家每人每週都有服事,恩典祝福必加添。

謝謝父母親從小到大對我們的支持與祝福。雖然我現在離鄉背井,沒有時常陪伴在父母親的身邊,但是有你們的禱告與支持,我才能在這條道路上走得順暢,也得以挑戰自己與開發自己的潛能。感謝上帝讓我生長在這個特殊的家庭,讓我在這麼好的基督教環境工作,主的恩典滿滿夠我用! (文、相片提供/邱瑩純)

 

 

如果可以,我想揹揹您

爸爸/陳博文(肢障) 媽媽/林秀卿  女兒/陳真真、陳佳佳

爸爸已經過世15年,那年我16歲,還不了解生命的事,總以為爸爸可以陪我們好久。

從小看媽媽揹著爸爸到處去,是那麼稀鬆平常的事,其實媽媽的個頭比爸爸小非常多,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她居然有那麼大的力氣將爸爸揹起來,從床舖到輪椅,從輪椅到車子,再從車子裡到輪椅……。有時候,個頭高大的叔叔伯伯幫忙揹,也不見得能揹得來。這個世界上,似乎只有媽媽最了解爸爸的需要,很多「眉角」別人做不來。如果可以,我也想揹揹爸爸,感受他的重量、分擔媽媽的重擔……。

超人爸媽最愛我們

對許多教會牧長或社會大眾而言,爸爸是「輪椅上的牧師」(曾在中庄教會牧會,現在的鳳屏教會),為關心身心障礙者四處奔走,成立中華民國殘障人協會以及創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殘障關懷中心(現平安基金會所屬身心障礙關懷中心),努力為弱勢者發聲。對我和姊姊來說,爸爸媽媽就像「超人」,雖然很忙碌,但只要全家人能聚在一起,他們都盡力讓我們感受到快樂。

1991年,爸爸的神學院同學蔡有全邀請他擔任全國不分區國大代表,以修憲推動殘障福利。當爸爸決定參選時,他問我們:「你們覺得爸爸去台北好不好?」我和姊姊當時才9歲、10歲,只覺得爸爸一直在幫助人,去台北也不錯吧!「可是去了台北,全家人就不能天天在一起了。」爸爸後來自己擔心的說。那期間,爸媽常去台北,只好將我們姊妹託給大阿姨或教會牧師、長老照顧。雖然他們經常不在家,但只要沒有外出,全家人就一定會在一起,媽媽會堅持自己料理三餐,有時累到打瞌睡,還是坐在餐桌旁陪我們。

爸爸後來因脊椎病變,連坐著也很困難,只能長時間臥床,但他躺著時還是很認真地審閱議會文件。小時候,我常跑到爸爸身邊問他:「你為什麼不跟我一起看電視的卡通?這個很無聊,有什麼好看的?」現在回想,爸爸盡忠在他的職分上,把握生命,盡力為殘障人士爭取權利,即使病痛臥床也不鬆懈。

現在我也有許多機會參與關心社會、人權的議題,終於能體會爸爸當時的心情。關懷公眾事務要花很多時間,必須不斷向別人遊說,爭取支持、形塑力量,表面上有人支持,事實上是很孤單的。

小事忠心不可偷懶

我和姊姊小時候沒有固定的主日學生活,因爸爸致力身心障礙者的關懷,為了推動事工,禮拜天必須到各地教會請安報告及募款。經常有的印象是,外出時,都是由媽媽開車,我和姊姊在後座睡得東倒西歪;到了目的地,媽媽迅速下車打開後車廂,將輪椅拿下來,再揹爸爸坐在輪椅上。

雖然沒有主日學生活,但日常生活中,爸媽的信仰對我們影響很大。每天晚上,他們會帶我們禱告、一起背唸祈禱文後才睡覺。爸爸還很堅持一件事,就是要求我和姊姊在家裡一定要講台語;如果說北京話,一次要罰1塊錢。爸爸說,母語就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根,我們有責任好好持守,連「講台語」這件事都不能偷懶。

媽媽則是很細心,因長期照料爸爸,十分了解如何體貼病痛者的需要。例如,光是為病人倒水這件事,一般人就只是倒一杯水,但媽媽會貼心的再加上一根吸管。媽媽要我們仔細觀察,細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同理別人的需要,就像聖經教導的,「在小事上忠心」。

 

 

 

 

 

 

 

 

 

 

智慧男人用言語建造家庭

最近整理爸爸的資料時發現,不管他寫信給誰,一定會複寫一份留給自己,包括寫給媽媽的情書。我從他們的情書裡看到,原來他們在婚姻這件事上也是緊緊依靠主。

爸爸當時是被派到麻豆教會實習的神學生,媽媽是麻豆教會主日學老師。爸爸即將從神學院畢業,想找個伴同心服事;媽媽則是像發現一塊寶,決定以「為主獻身」的心志嫁給爸爸、照顧爸爸。

爸媽感情很好,我們從來沒有看過他們爭吵;爸爸放心的將身體的主權交給媽媽,媽媽則無怨無悔的照顧他。雖然因身體的限制,無法像一般人一樣,以「行動」表示對媽媽的愛,但爸爸常常讚美媽媽,以言語逗媽媽開心。例如,媽媽煮了一盤菜,我和姊姊看了說:「這是什麼啊?應該很難吃吧!」但爸爸會在一旁很誇張的說:「這個非常好吃喔!妳們的媽媽最厲害了,她煮的東西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類似情景,經常在我們家上演。爸爸是個有智慧的人,他用言語來愛自己的妻子,為我們建造一個溫暖的家。

在南神校園尋找您的影子

現在我在台南神學院讀書,好像來到這裡尋根,在校園裡尋找爸爸的影子;看著那些通往樓上教室的階梯,我想著,爸爸當時是如何拿著枴杖走上樓的?一定很辛苦吧!現在實習的高雄手語教會,是爸爸極力奔走下設立的;當時,爸爸如何接觸到聽障者,他怎能如此細心的看見他們在福音上的需要……。

記得爸爸離世前,把我和姊姊叫到床邊,用虛弱的聲音對我們說:「我的時間不多了,妳們要聽媽媽的話,不要讓媽媽擔心……」現在我和姊姊都長大了,我們要告訴在天上的您,我們會認真扮演自己的角色,不會讓您擔心。 (口述、相片提供/陳佳佳,整理/哀玉梅)

 

 

 

 

 

 

 

 

 

 

 

 

我樂意當您們的翻譯員

爸爸/鍾吉春(聽障) 媽媽/謝曼利(聽障)  女兒/鍾家榛、兒子/鍾永宸

「啞巴,壓死子」這句台灣俗諺,描述聽障父母照顧年幼子女的艱辛與無奈。17歲的高中生鍾永宸,過去在家人的重重守護下走過危險嬰兒期,如今不以自己出身聽障家庭感到自卑,反倒從信仰角度肯定自我,夢想成為手語宣教師。

夜深人靜 爸媽最清醒

聽障父母常為自己聽不見襁褓中的孩子哭聲,難以給予即時照顧而感到苦惱。每當夜深人靜,卻是鍾爸爸和鍾媽媽最清醒的時候,為了確保孩子平安,常徹夜守候。鍾永宸出生後,姊姊鍾家榛也擔任通報的小天使,幫助爸媽隨時掌握弟弟的狀況,就這樣,在上帝眷顧下,鍾永宸平安長大。

不同於活在無聲世界的爸媽,鍾永宸和姊姊從小就是聽人,父母白天上班時,由阿嬤照顧他們,並教他們說話。對許多聽障家庭而言,語言隔閡造成的親子溝通問題,是免不了的擔子。鍾永宸說,和爸媽溝通得用手語,國小時爸爸曾因他學手語不像姊姊那樣積極,不知如何與他溝通,常施以打罵教育,雖曾怨嘆爸爸不公,但如今能體會父親當時的無奈與擔憂。

「手語是我的母語。」國二時,鍾永宸為了與媽媽聊天,開始主動學手語,媽媽見他肯學而樂意傳授,努力學習的他,逐漸從中找到樂趣,花了4年奠定手語會話基礎。回憶姊姊「歌詞學手語」的方式,鍾永宸印象深刻,姊姊為了累積手語詞彙,常翻出許多歌詞逐字問爸爸怎麼比。姊弟倆的手語如今都相當不錯,出門在外只要父母有需要,他們隨時充當翻譯員,用手語編織溝通的橋樑。

爸爸信主 全家與耶穌搭上線

鍾爸爸現在是手語教會的執事,媽媽則在手語教會所屬協會擔任同工。鍾永宸回憶小學4年級,父親在朋友引介下到專為聽障者設立的教會聚會,爸爸信主後生命翻轉,一改過去打罵教育模式且為人謙和,鍾永宸印象深刻,鍾家因而與耶穌搭上線。

4年前當鍾永宸在人際關係遇到困難時,便很快想到去爸爸的教會「尋求宗教慰藉」,不僅從聖經話語得著安慰,價值觀也被調整,懂得以信仰角度來看待所遭遇的人事,包括自己的家庭。

還是高中生的鍾永宸,每當同學問起他的家庭時,總毫不避諱地與人分享;有人想學手語,他也會樂於教導,「不過他們都亂學啦,哈哈。」儘管爸媽與其他人的爸媽明顯不同,但鍾永宸不曾為此感到自卑,並懂得欣賞自己家庭的特質,「例如在家裡邊唱歌邊做事,都不會有人知道,還蠻好玩的。」

同理對待 因為爸媽也是這樣

在姊姊鍾家榛的眼中,弟弟個性內向,卻特別喜歡親近聽障朋友,就連買東西遇到聽障者,也會主動和對方交流。「因為爸媽也是這樣,所以遇到類似的人,能以同理心看待。」

因著接觸手語教會的會友,讓鍾永宸對聽障族群有更深了解。一般聽障者從啟聰學校畢業後,常過著孤單和寂寞的生活,然而部分人在手語教會找到歸屬感,生活也變得豐富,鍾永宸深刻體會手語教會對聽障族群的重要性。

大多數聽障人士的工作多以低階勞動為主,鍾爸爸即是典型的例子,曾從事水電工、裝潢等。鍾永宸說,雖然還不大了解父親當時如何與長官及客戶應對。但透過教會會友的經歷,發現他們在外面常受人欺壓和歧視,「對方會覺得跟你無法溝通,手寫筆談又嫌麻煩,甚至把工資壓低,你不做就叫你滾。」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鍾永宸說,相較於一般人,聽障朋友單純「沒什麼心機」,但因所處的聽障文化及語言在社會上屬於弱勢,政府制定社福政策時漠視其權利,長期缺乏資源,是最易被忽略的一群,「如果沒有公共電視製作的手語新聞,根本無從得知現在台灣發生什麼事。」鍾永宸敢於為弱勢發聲,在學校一有機會就會向同學「發表」,儘管同學反應不一,也曾有人故意唱反調,還差點吵架,但「就是要講」。

徵文奪獎 感謝爸媽無聲養育

鍾永宸今年在教育部舉辦的「擁抱生命、實現夢想」徵文比賽中,以聽障人子女和教會服事的經歷撰文見證上帝,榮獲高中職組全國第2名。文中提到,感謝主讓他因為爸媽的關係,遇見世上最美麗的無聲言語,他要以上帝給他的手語恩賜服事聽障族群,「這是上帝派給我這輩子的任務,我要加倍努力去完成這個使命!」這篇文章也在教會公布欄展覽,成為鍾家的美好見證,令家人好不驕傲! (相片提供/陳育麟,採訪/林家鴻)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