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尋根之旅】騎單車,跟著馬偕去旅行 之2

為記念馬偕醫師1872年在淡水登陸後,以徒步方式展開為期29天、全程逾250公里的宣教踏勘之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於今年3月騎單車追尋馬偕當年的腳步,本報3期連載,第2篇為第2天的行程點滴。

文◎蘇文魁
圖◎張達道

3月23日,大夥在新竹長老教會鄭文仁牧師的祝禱下出發。我們循台1線,接上新竹最引以為傲的新竹17公里海岸線自行車道,就在豔陽下南風拂面,伴著沙灘、台灣海峽,穿梭在大風車和木麻黃之間。

大陣仗繞行後龍

接著騎上苗栗的崎頂自行車道、龍鳳漁港自行車道,若第一天是趕路,那今天就是悠閒賞景了。就在大家紛讚不虛此行時,卻開始第1次辛苦的爬坡,過了中午我們來到馬偕所創的第3所教會後龍長老教會,鄭青萍牧師和長執信徒已等候多時。

大夥聽取他們的簡報後,對這古老的教會能在這沒落城鎮(後龍古昔是台灣南北交通的要衝)依然活力十足,感到佩服不已。當然我們也接受後龍教會的熱情招待,把美味的牛肉麵、滷肉飯、草莓等水果一掃而空。

吃飽了、睡足了,在鄭牧師的祝禱下再度開拔。後龍教會江執事表示,在寺廟林立的後龍,他們鬱卒已久,教會難得有如此大陣仗到來,讓他們士氣大振。大夥順勢在他的導覽下在後龍鬧區「繞境」,齊一的隊服、整齊的隊形、見人招手,讓整個小鎮引起騷動,還招來一醉漢情不自禁地騎機車和我們陪騎,最後得勞駕警察將他請回,是一段有趣的小插曲。

簡報後,大夥了解後龍是馬偕博士對西部道卡斯平埔族宣教的唯一成果。他1872年第1次到後龍時,幾乎是被趕出去;第2次因醫療結交了朋友;第3次建立了新港社教會(今後龍)。事實上,1888年8月7日,馬偕博士也在後龍街設立教會,只可惜在他過世後,因後繼者魄力與行動力不夠而牧養斷層,因此新港社和宜蘭嘎瑪蘭平埔族教會一樣逐漸沒落,最後新港社教會併入後龍街教會。

海線城鎮的沒落,讓後龍教會一路走來相當辛苦,今日苗栗在辦道卡斯族「牽田祭」(馬偕曾在1899年參觀並拍照)保存文化時,形式根本與台灣民間宗教無異,馬偕與基督教的影響已無跡可循。這讓我們體會到建立健康活力教會的重要,以及教會在保存弱勢族群文化上面臨的議題。

勇腳登上好望角

下午在烈日中辛苦地騎上苗栗在西濱沿海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好望角」,丘陵上有著白色巨大的風力機組,站在這裡往下俯瞰,有一望無際的台灣海峽,和台灣海線鐵路最美的一段。「好望角」因2008年《單車環島:練習曲》影片,而成為單車族的最愛,騎車登上這裡就是「勇腳」的象徵,這次我們都通過這項考驗。好望角頂有不少遊客、也有遊覽車,遊客對我們的車隊相當好奇,不少人得知我們來自台北淡水後,都相當佩服,對馬偕精神和教會文化做了不錯的宣傳。

下了好望角之後,我們轉入白沙屯,通過著名的白沙屯媽祖廟拱天宮。我們再順著通宵海邊怡人的自行車道前行,最後轉入通宵老街到福堂餅店血拚伴手禮,畢竟買名產是台灣人的旅遊文化,我們也不能免俗。

震後倖存至今的苑裡

天色漸暗時,我們終於騎到了苑裡長老教會,冬鴻恩牧師、師母王曉雯傳道和他們的長執信徒已等候多時,禮拜堂和外面的燈飾也為我們大放光明,宛如聖誕節。

苑裡是苗栗縣開發最早的鄉鎮,素有「苗栗穀倉」美譽,中台名產大甲蓆也出產於此。由於位處馬偕宣教區南界,馬偕雖多次旅行至此,但並未設立教會。

直到1911年,宣教師劉忠堅牧師才透過大甲教會來苑裡設講義所。然而,蓋了20多年的教堂,卻毀於1935年的墩仔腳大地震,之後移來苑裡街現址、於1937年3月新建之禮拜堂。苑裡教會禮拜堂形式簡樸實用,是現今僅存的屯仔腳大地震災後重建的教堂,極為珍貴。

這一天,又再度獲得教會的美意,可以將單車寄放在教會內,投宿在苗栗最具指標性的「東里家風」民宿,一所百年三合院古厝。當晚我們把它包下來,加上住的廂房很集中,正廳、曬稻埕成了我們聊天的好地方。

第2天騎了70公里。夜裡東北季風鋒面到,氣溫不到10度。

……沿著道路旁邊的許多小村落顯然不太舒適。我們沿著海邊行走,將近整天蹣跚地走在沙丘之上。傍晚在「白沙屯」過夜,相當靠近海邊。第三晚。(馬偕日記,1872年3月13日)(待續)

在後龍教會聽取簡報。
於後龍鬧區「繞境」。
通宵小鎮。
苑裡教會禮拜堂。
「東里家風」民宿。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