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立場(下)--德國威登堡訪馬丁路德故居

文圖◎寧萱

九十五論網

從路德故居出來,便走上了威登堡的主街──學院路,兩邊都是精美的小店、咖啡館和餐廳。談話間,我插話問威登堡當地教會的現狀如何,米特維克坦率地回答說,威登堡的教會大都不太興旺,首先因為這裡原屬東德地區,在共產主義統治時代,教會受到各種有形無形之壓力,信徒流失嚴重,統一之後仍未恢復元氣。其次是因為當地的經濟不太景氣,許多有才華的年輕人都去西部的大城市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了,教會後繼無人。

穿過立有路德及墨蘭頓銅像的市集廣場,便可看到馬利亞教堂。這是威登堡最古老的建築,路德曾在此講道多年。再往前走,便是城堡教堂──教堂的路德貼九十五條論綱的教堂大門已於「七年戰爭」 大門比教堂更加有名,因為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

中燒燬,今為青銅仿製。                                            便貼在大門上。當時,這座教堂剛剛開幕,大門是學者們發布各種資訊的中心,路德貼出的論綱立即吸引了許多學生和教師閱讀。當年路德張貼論綱的那扇木製大門已經在「七年戰爭」中燒毀,如今的大門是1858年時用青銅仿製的。

也許連路德本人都沒有料到,他在這扇大門上貼出論綱的舉動,不僅改變德國的政治版圖,更新數千萬基督徒的信仰內容,而且將撼動羅馬教會橫亙整個中世紀、統治整個歐洲的歷史。正如歷史學家格拉漢姆所指出的那樣:「路德將論綱貼在教堂被用作公告板的正門上──這個問題由此提上了大學內外的學術討論會的桌面上。」那個時代沒有大眾媒體,更沒有網際網路,那個時代的資訊大多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如同中國的武俠小說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說法:「江湖上傳說……」路德的舉動,就如同今天人們在大眾媒體和網際網路上公布自己的觀點並尋求不同意見一樣。在路德看來,真理不能用某種封閉的方式、由一小部分人來討論並確立,他用這樣一種沒有退路的方式,打破了教會內部少數人對真理的壟斷。

到了這一階段,波瀾壯闊的宗教改革運動,已經不是威登堡這座小城及其最高統治者腓特烈選帝侯能容納的了。整個德國上上下下都在討論路德驚世駭俗的論點。德意志的諸侯們發現,路德為他們提供了對抗羅馬教廷的思想資源,他們紛紛向他拋出橄欖枝。羅馬方面也發出越來越嚴厲的指令,要求將路德押送到教廷。新上任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夾在擁護路德的諸侯和要求將路德繩之以法的教宗之間,不知所措。在諸侯們的建議下,他命令召開帝國會議,由他本人親自出席,傾聽路德的主張。於是,路德被召到沃木斯。

歷史的雙軌

我在路德這間小小的書房裡,遙想當年他與德皇會面的場景。這個礦工的兒子,這個從小受到父親虐待還帶著心靈創傷的修士,居然與皇帝平等地站在一起。22歲的查理五世與37歲的路德,是兩個多麼不一樣的人啊!一個衣著華美,一個衣著樸素;一個面色紅潤,一個面色蒼白;一個是歐洲最有權勢的統治者,一個是既無權勢也無財產的普通修士。他們本來不會有會面的可能,但上帝的安排如此奇妙,讓這兩個迥然不同的人在一個大廳內見面了。

馬丁路德翻譯、古騰堡印刷的第一部完整的德文版聖經。

艾米爾路德維希在《德國人︰一個民族的雙重歷史》說到,在德意志的歷史上,「代表政權的國家人物和代表精神思想界人物,從來沒有如此面對面地互相揣摩對方的外表和內在的力量,進行直接的較量。」初次會面,彼此深懷成見,皇帝將路德看作是瘋瘋癲癲的農民,而路德將皇帝看作是頭腦簡單的孩子。

在第二天的召見中,路德先用優美的拉丁文論述其神學觀點,皇帝要求他用簡單的德文闡述。於是路德說出了那段改變歷史的話:「除非我發現我有違背聖經或犯有其他證據確鑿的罪行,否則我將一如既往,絕不放棄我的觀點,我的良心將因為我的行動符合上帝的教導而感到安寧。」在路德心中,唯有上帝是絕對的真理代表,基督徒的自由來自於他對真理的追求。培登在《這是我的立場》一書中指出,此時此刻,路德不再在風吹殘葉的響聲中戰慄,相反,他能站在暴風雨中嘲笑雷轟和閃電。是這種力量,使他坦然說出:「這是我的立場。我不得不如此。願上帝幫助我,阿們。」這句話是用德語說的,有人要求他用拉丁語再說一遍,於是他又用拉丁語肯定了此一結論,並高舉雙臂,做出騎士勝利的姿態。

路德的論點孰是孰非,性格軟弱的查理五世沒有做出清晰的評判。如果他將路德逮捕甚至送給羅馬教廷,那麼路德只能是死路一條,但他會因此得罪德意志諸侯及民眾,皇冠不能戴得穩穩當當了;如果他選擇站在路德這一邊,羅馬教廷及支持教宗的法國、西班牙等國,立即會將他當作叛教的敵人。

查理五世聽完路德的宣告後,選擇一種最巧妙的方式來應對:他一言不發離開了大廳,留下路德在那裡喃喃自語:「我站在那裡,動不了了,上帝幫助我,阿們!」路德走出大廳的時候,外面大部分人都熱烈鼓掌,向這名卑微卻大無畏的修士道賀,也有少數人叫喊著:「絞死他!」皇帝、路德、路德的論敵艾克博士及所有旁觀者都沒有意識到,中世紀的帷幕已經被路德撕開了一個口子,這個裂口還將繼續擴大。

撬動歐洲的槓桿

 

16世紀是路德的世紀,彈丸之地威登堡則是路德撬動歐洲的槓桿。一時之間,這座呵護路德的小城讓歐洲名都大邑都黯然失色。事態的發展影響著路德,推動他承擔起這一時代所有革命力量的領導角色。他每到一處,都受到英雄般的歡呼,德意志的任何一個王公貴族、文人學者都沒有獲得這樣崇高的榮譽。看似堅不可摧的羅馬教廷權威像紙房子一樣倒塌了。緊接著,每一事件都像波浪一般,挾帶著路德向前進,使他遠遠地超過了他先前的立場。他讀的每一本書、交的每一位朋友,都為他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路德已經與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近代歷史融為一體。但如果不是上帝的揀選與使用,這個內心充滿恐懼與疑慮、自卑而神經質的修士,怎麼可能變成一名勇往直前的鬥士呢?

小小的威登堡成為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風暴眼。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