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會省思與見證

◎ 楊忠輝(高雄中會聖心教會牧師)

&nbsp「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章18~19節)起初到台南神學院受裝備時,這段經節是感動我的呼召。經過大學4年社工專業學習、3年社工實務經驗、3年聖經與神學的研究後,又經過了數年的牧會生涯,那感動我的呼召已成為我個人的信仰與使命。如今,是否有將這「信仰」與「使命」化做服事的「動力」與「依據」呢?以下將分段而論,做為個人牧會省思及見證,與讀者分享:

 如何突破壓力最大的時刻

每當教會事工結束後,常因過度在意及期待他人對事工成效的評價,無形中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自我要求過高,原因乃是煩惱自己不夠好,擔心他人負面的評價多過正面的評價。想以完美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以避免他人負面的評價,得到他人的讚許,並期待能從中獲得信心,但正因如此,在面對事工中的人、事、物時,常感到壓力很大。

上述壓力之突破,是透過與信仰前輩分享,並自我察覺到是因個人自我形象薄弱的影響。所幸有當時的小會議長(現南中玉井教會張文明牧師)扶持與鼓勵,再加上不斷透過造就、書籍學習,慢慢地調整對自己的想法,視自己為獨特的個體。經由接納自我後,接納別人不同的看法,並虛心接納他人所給予的建言。告訴自己,承認自己是有限的,是不完美的,也是軟弱的,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需要上主的恩典與愛來醫治。

 牧會中具體而明顯的成長

在突破壓力之後,牧會日趨成長,具體顯現於下列各點:

1.以正向想法代替負向感受。

2.內心避免以負面語言來消弱自己,經常讚許自己。

3.以幽默的語言來自我解嘲。

4.視他人為獨特的,自己的才能、想法也是獨特的。

5.不斷肯定自己身上擁有上主的形像。

6.以耶穌的愛來愛人愛己,避免嚴以律己或嚴以律人。

7.放鬆自己,別過度要求自己。

8.接納自己的優、缺點。

9.活出自己,清楚自己的理想。

10.時常自己察覺自我的感受。

11.不斷學習感恩,並肯定自我,超越本能。

 神學上的反省和收穫

以往在神學院的造就中,常常體會到上帝的恩典與愛伴隨在旁,卻很少從神學的角度去探究人與上帝、與靈性之間的相關性為何?因此在這幾年的牧會服事過程中,透過實際參與教會及社區事工,了解到人與上帝和靈性之間的奧妙與真理。何謂靈性?每個人對靈性的定義皆有所不同而籠統。但是經由個人經驗省思,嘗試將靈性分為以下幾點:

1.與人有關的事,包括:人的內在、氣質、性格。

2.提供生命的意義,追尋生命的意義。

3.能重拾生命、希望與目標。

也就是說,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並不等於他(她)沒有靈性。因此,身為傳道者應清楚的知道人的存在價值與意義為何?靈性又是什麼?詩篇8篇4~9節指出:「人算什麼,?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竟眷顧他??叫他比天使(或作:神)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派他管理?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的,都服在他的腳下。耶和華我們的主啊,?的名在全地何其美!」就是指每個人都有神的形像,人是受託管理大地的。

但是卻因為人犯了罪,與上帝隔離,所以人必須要與神和好、與他人和好,求他人的寬恕與寬恕他人,並且學習愛與被愛。對人之心靈的照顧,就是幫助他(她)在苦難中與神、與人、與自己、與大自然和好。心靈也因而從人的內在培養出信、望、愛的性格,從其中尋求在身、心、靈、社會上屬於自己的存有的價值與意義,並對生命的存在著永遠的盼望與目標。所以人要透過靈修、禱告與讀經來思想主的話語,並在其中體會到主恩的旨意。

 牧會關顧觀點的影響與改變

在牧會服事過程中,透過實際參與教會內與社區事工,在牧會關顧之觀點上所帶給我個人的影響與改變,將分述如下:

1.個人省思

在為他人(會友或社區居民)進行關顧時,是否自我察覺到情緒與想法仍受到過去「經驗」影響著,而在關顧的過程中是否將問題與需求專注於求助者身上。還是為了滿足或彌補自己的問題與需求呢?自己是否會因投射,而造成過度投入在求助者的情境中。

2.對個人的提醒

身為傳道者常容易活在別人的需求與期待下,而忘了自己的需求與期待。因此,自我鼓勵與提醒自己安排「休息」是必要的。主耶穌在世間傳道過程中,也時常離開吵雜的人群,獨自地到安靜的地方禱告,祈求慈愛的天父加添能力。因此,連「人子耶穌」都需要休息,重新得力,更不用說是軟弱的傳道者,更需要好好的休息,讓上主的恩膏再次醫治受傷的心靈。

3.對個人關顧技巧

盧雲言:「牧養協談並不是純熟地利用交談技巧,操控他人進天國,而是人與人的深切接觸。牧者願意把自己的信心與懷疑、盼望和失望、光明與陰暗面說出來,好讓他們參考。就此而論,講道不純是傳授傳統,反而是小心敏銳地說出信仰群體的當下情況,好叫聆聽者能夠說:『你說的正是我所猜想的,你表達的正是我隱約感到的,你坦白提出來的正是我藏在腦海的。對了,對得很,你說的正是我們,你明瞭我們的處境。』」這段話提醒了我,協談技巧是其次,真誠、同理態度是合宜。長篇教條是壓力,觸動生命之道是良藥。

4.對求助者的態度

傳道者應能夠以真誠認同及真心接納求助者,在其身、心靈上的差異性,及其特殊的家庭背景與不同次文化生活模式。而人與人間的互動,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點,因為每人的特性,各有其不同的特質,每個人均是獨特的,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是相同的。

因此,如何學習去尊重及接納每個人的個體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攸關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相同的,當傳道者在助人工作的過程中,也要特別去注意及避免那不平等的對待模式來協助受助對象;唯有雙方維持平等姿態,人與人之間才有信賴及互助的關係存在。

在理解服務對象的文化、家庭背景的同時,最重要的就是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因為無論是治療或輔導、諮商工作中,它是相當受到重視的。因為,它可能牽扯到求助者對傳道者的信任及接受度,更深深的影響教會所提供治療或服務的效能。

 人際關係的學習

在這幾年的牧會服事過程中,除了在人格上、專業上、神學上有所增長以外,在人際關係仍要繼續學習與成長。自我反省需應繼續學習的部分如下:

1.學習自我察覺內心的感受與情緒。

2.懂得如何表達自我內心的感受。

透過自我澄清與勇於向他人表達澄清,使自己了解與他人了解後,得到解釋使得感受舒緩。

3.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當自我察覺到內心感受是正向時,提醒自我評估此時此刻是否能將正向表達出來。若是負向感受時,將以安靜反省與自我解嘲後,待情緒舒緩再行澄清。

4.加強溝通及表達的能力。

當與他人溝通時,先感受他人與察覺自我對事件的感受,經過同理獲得接納後,再以適當合宜的言語回應並表達自己對事件的作法與想法。&nbsp

5.秉持使命委身的心互相尊重。

教會每位同工各有不同的專業及才能,在服事過程中,難免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只要同工秉持使命與委身的心,存有愛以及謙卑、互相尊重的心,就能彼此調整與接納意見,共同為上主服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