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與盼望的末日情節

◎王崇堯(台南神學院院長)

2012年12月21日馬雅預言已過,末日實際未到。相信末世必臨的基督徒如何自處?

18世紀歷史學家William Robertson告訴我們,西方眾多基督徒於主後999年接近千禧年尾聲時是恐懼的,甚至拋下親友前往聖地等待基督再臨。那年歐洲陷入一陣歇斯底里之中,自殺風潮興起;12月31日那天教堂擠滿人群,焦慮的等待午夜來臨。

當教宗Sylvester II在羅馬主持的特別午夜彌撒過後,鐘樓響聲預告第2個千年來臨時,人們驚慌心情終於放鬆,開始接受第2個千年的祝福並衍生期盼。法國歷史學家Georges Duby作了最好的詮釋:「那個時代最虔誠的基督徒真的是活在一股潛伏的焦慮之中,但在沉思福音後,他們將焦慮化為一種美德。」

「末日情結」意謂人們對現況不滿所衍生對未來既期待又害怕的心理投射,或對未來無法詳知所連帶現今心境既盼望又驚惶的過度反應。末日情結簡言之就是對世界末日在既盼望又焦慮的情境下,所產生的一種相互交錯的心理狀態。&nbsp

焦慮的末日情結

Hillel Schwartz在其《世紀末大預言:2000年人類應變指南》書中,提供諸多歷史例證來說明人類在每一個世紀末或災難頻頻年代,皆會有既期待又不安的情結出現。譬如12世紀末,一位西班牙占星家John of Teledo預言在1186年9月,將有強風及強震將地球夷為平地。儘管預言沒有實現,1196年至1197年間出現的彗星真的造成人們驚慌,人們無法對數週內出現又消失的天空之火和亮光提出合理解釋,世紀末想像及焦慮瀰漫當時。

14世紀至16世紀,黑死病襲擊歐洲,死亡襲擊整個城市、鄉鎮。歷史學家推測因瘟疫而死亡的約有2500萬人,佔當時歐洲人口1/4。難怪,瘟疫所造成的苦難情境,牽引著當時人們的世界末日情結。其中有一教派鞭撻派(The Flagellant),視黑死病與行星及世界末日有關,相信審判來臨前只要鞭打自己就可贖罪。甚至倫敦主教John Hooper於1555年的講道詞,也視黑死病為天譴。

反觀科學日益進展的今天,人們還是充滿著外星人來訪的傳言。研究幽浮30年的Laura Mundo說:「在世界末日接近的時刻,我們到哪裡都可能遇到外星人,但卻看不出來。」也許這些說辭正反映著這個世紀人們因科學發展而衍生的深層心理不安,太空科學航向一個沒有終點的未來,或核子彈頭的發展增加人們自我毀滅的可能性。

因此,末日情結不會因文明進展而消退,末日情結反而會隨著物質文明所衍生的精神生活空虛,而強化各種宗教狂熱。這可在1993年3月美國德州瓦可郡的大衛教派集體自殺;1995年3月日本真理教在東京地鐵施放毒氣,及其教主麻原彰晃預言1997年為世界末日等察覺。身在台灣的我們也不例外,因著中國的武力威脅也曾在1995年瀰漫著閏8月的末日驚恐風潮。

中國武力犯台是由新加坡的靈恩教會所傳達,預言說台灣人生活靡爛、政治腐敗,上帝要藉著中共來審判台灣。流言中說有人夢見上帝指示,大火將在台灣從北燒到南,一位女士夢見2條龍,一隻紅色龍從海上來(預表中國),一隻金黃色龍從地下出現(預表天災)。也有人祈禱時看見黑色蛇吞紅蘋果(預表中國攻打台灣),而此時間會在1995年的閏8月中發生。

1989年,嘉南藥專教授陳恆明創立了一個「上帝救渡眾生寺」宗教團體,後來改稱「上帝拯救地球飛碟會」。1999年3月由於媒體誤導,以為此信眾將前往美國集體自殺而引起注意。事實是陳恆明整合基督教末世論及佛教因果輪迴而有一套末世看法。他預言1999年台灣將有大災難,中國會攻打台灣,韓戰再度爆發且導致核子大戰,最後地球滅亡。在此之前,上帝會派飛碟來拯救真道信徒,且在當年3月25日上帝會出現在美國達拉斯一家電視台,而3月31日上帝將化身來拯救地球。因此飛碟會強調練氣功、吃素以開天眼、慧眼及法眼,來領得最後天堂果位。

走過1999年的我們,對第2個千禧年所帶來的世紀末驚恐情結已誠然有所應對。我們實可坦然迎接2012年12月21日馬雅末日預言後的一個新開始,如第一次度過第一個千禧年的基督徒一樣,在1999年12月31日的午夜聚集教堂祈禱,一方面謹慎地跨過一個千年,另一方面也以全然換新的心情來迎接祝福未來。比利時歷史學家Henri Pirenne說:「新的世紀與之前一世紀對照之下,將具有事件重演的特色,象徵著長久以來受苦悶夢魘壓抑的社會,終於將蓬勃歡欣地甦醒。」

盼望的末日情結

人類因著重大恐怖事件所造成的苦難,因超出常人心裡所能負荷的而投射到世界的結束及審判是可理解的。然而,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也可轉化末日情結來作為盼望的倚靠,並由此謹慎現今,由現今有意義的所作所為來推砌未來盼望的真實。

第2世紀興起的孟他努主義就是如此,他/她們儘管宣稱自己是聖靈的代言人,相信世界末日的來臨;但也因著渴慕基督的再臨審判而悔悟皈依,過著有盼望嚴格的末世苦修生活。

13世紀,義大利Calabria的貴族Joachim,因前往聖地朝聖目睹人民生活痛苦,返回Calabria後組成一個新教團來救助貧困人們,且過著貧窮及苦修生活。他以奧古斯丁理論為基礎,將人類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聖父統治的階段直到耶穌基督降生;第二是聖子統治階段,根據啟示錄算法直到1260年;第三是聖靈統治階段,而在此之前會有一連串的戰爭、災難及教會腐敗,然後聖靈接管,清除教會弊端,實現末日和平、公義而喜樂的上帝國。

Joachim預言1260年將是基督第二次降臨時間,由於狂熱地期待末日審判,1259年在北義大利地區掀起悔改風潮,成千懺悔者以皮鞭自我鞭打、痛哭懺悔,乞求上帝赦免。這是具有盼望的末日情結,因期待末日審判之興奮心情而轉移在自我悔悟的皈依,並且願意與貧窮者一起貧窮,在樂道的修持中迎向末日。

當然,信仰中的「盼望」確信,是可昇華末日喜、慌交織的「情結」。基督徒是以喜樂而不是驚慌的心情,隨時隨地迎接主的再臨,且不刻意渲染這樣的末日期待。馬太福音25章耶穌說了一個很好的比喻,就是在末日審判的時候,上帝以我們是否實踐信仰來作為判準。有人飢餓時我們供應飲食;有人赤身露體,我們供應穿著;有人病痛,我們前往探視;有人關監,我們前去關懷。且做在至微小者的身上,就同作在耶穌的身上一樣。的確,上帝以我們是否活在上帝國的悔悟及實踐來作為末來的審判準則。

這樣說來,作為基督徒,我們期待基督再臨的同時,也要在人間盡心盡力愛主上帝及愛人如己。我們不必刻意去渲染世界末日,但視每一個日子皆有可能是上帝國的臨到,由此盡心盡力去履行馬太福音25章所說的上帝國裡的服務,讓上帝國因著我們的實踐來改造我們心靈,改造我們社群,讓上帝國的理想臨到我們當中,並由此堆砌末日真實的盼望。

&nbsp

作為基督徒,我們渴望永恆的接納,無論是個人死亡的結束或世界末日的完結,皆能蒙受永恆的慰藉。為此,我們必須帶著末日將臨的渴慕好好活在現今,並由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來推砌明天的盼望。相信永恆的亮光足以讓我們將過去的種種錯誤,經由「悔悟」來改變,使它失去統治及影響現今的力量,並能勇敢的活著來面對「必死」及「末日必臨」的未來仍可安心,轉化個人或世界末日的焦慮情結為新生盼望。 &nbsp

基督徒就是這樣活在「永恆的現今」,「永恆亮光」撫慰我們去寬恕過去,引導我們盼望未來並實踐愛在現今,如田立克所說:「作為自由的存有,我們每次所作的選擇,我們負起責任;也期盼每次所作的選擇,朝向一個更有意義的終局。」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焦慮與盼望的末日情結中轉化。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