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
經文:馬太福音十六:21-28
撰文:盧俊義牧師
21從那時候開始,耶穌清楚地指示門徒,說:「我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在長老、祭司長,和經學教師手下遭受許多苦難,並且被殺害,第三天將復活。」
22彼得拉耶穌到一邊,勸阻他,說:「不!主啊,這事絕不可臨到你身上!」
23耶穌轉身對彼得說:「撒但,走開!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想法,而是人的想法。」
24於是,耶穌對門徒說:「如果有人要跟從我,就得捨棄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25因為那想救自己生命的,反要喪失生命;那為著我喪失生命的,反要得到生命。26一個人就是贏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沒有!他能夠拿甚麼去換回自己的生命呢?27人子將要在他父親的榮耀中,跟他的天使一起來臨。那時候,他要按照各人的行為施報應。28我鄭重地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人,有的在他們死以前會看見人子來到他們當中掌權。」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色和記號,可以說就是十字架這個記號吧。
十字架的刑罰並不是從羅馬帝國開始引用,而是更早在波斯帝國時代就有。羅馬帝國專門用十字架來懲罰處置派亂犯,因為這種刑罰相當殘酷,用之來懲罰叛亂犯,也有意要讓叛亂者看見殘酷的景象心生膽怯而不敢作亂。直到西元337年,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下令禁止再用此種刑具。
當耶穌帶著門徒和跟隨的民眾走到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時,問他的門徒,要他們說說看他們所認識的老師耶穌是誰?在彼得立即宣告耶穌就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後,緊接著耶穌很清楚地告訴他的門徒們,此趟去耶路撒冷就是去面對十字架上的苦難。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一個宣稱是救主的,卻要遭受到許多痛苦,且會被人殺害,之後又會復活,這樣的說法對當時的門徒來說都是很深奧又難懂的信息,而且感覺是非常不是滋味的。特別是當耶穌再說第二次類似的預言時,馬可福音作者在第九章32節很清楚寫著說:「可是他們不明白這話的意思,卻又不敢問他。」路加福音作者在第九章45節這樣記再說:「可是他們不明白這話的意思;因為它的含意隱晦不明,使他們不能了解。他們又不敢問他這件事的究竟。」
其實,當耶穌說這趟去耶路撒冷是去面對且要接受生命的苦難時,他所用的詞字都是很清楚的,照理說,門徒們應該是聽得懂才對,如果門徒們有在注意,或是稍微沉思默想,就會知道耶穌講這些話的用意,是在提醒他們要有生命苦難的準備了。原因是當耶穌在加利利傳福音時,從耶路撒冷領導當局已經有過好幾次,差派經學教師專程來加利利查詢有關耶穌的事蹟,這些經學教師都是相當有權威的法學大師,他們甚至和耶穌有面對面發生衝突過(參考馬可福音三:23-30、七:1-13,路加福音五:17-26)。因此,當耶穌提到他將面臨這些宗教領袖們的迫害,對這些門徒來說應該並不是很意外,甚至可以想像得到那是遲早會發生的事。但從彼得的強烈反應來看,他很不同意耶穌的想法和決定。因此,他伸手想要阻止耶穌邁向耶路撒冷的旅途前進。
在這段經文中,值得注意的是第21節,這裡提到的「長老、祭司長、經學教師」會聯手迫害耶穌。這三股力量合成起來的就是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Sanhedrin),這議會是從這三股代表中共同推薦七十名代表參加,審理猶太人重大的案件,特別是有關信仰的問題。例如審判耶穌死刑的,就是這個議會(參考馬可福音十四:53、63-64),他們也判司提反褻瀆上帝,用石頭打的死刑(參考使徒行傳七:54)。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維護摩西法律的權威,另外就是維持聖殿的神聖。在猶太人的社會中,議會的議員有象徵性的社會地位,甚至被認為是一種極高的榮譽,反而不是因為他們擁有的司法審判權,因為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他們的司法自主權已經是既低又少,僅有的就是聖殿範圍之內的。耶穌因為不是在聖殿中被逮捕的,因此他們雖然有審判耶穌死刑的權柄,卻不能執行(參考約翰福音十八:31),還需要羅馬統治者給予背書同意才可以。
由於這「三和林」議會在猶太人社會中還是佔有極高的權柄和地位,而耶穌是明確地指出,說他將會被這個議會成員所殺害。耶穌提醒門徒們知道這件事,這對彼得和其他門徒來說,可不是一件小事。雖然猶太人議會沒有司法審判權,但他們還是有辦法將一個他們認為惡劣的人置於死地,而他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錢收買人來作「假見證」陷害人(參考馬太福音廿六:59)。而這樣的行為正好說明了他們心中已經沒有上帝,雖說祭司、法律教師都是宗教領袖,但卻敢做出這種違背信仰最基本原則的事。
沒有人會喜歡受苦難,能夠排除就盡可能排除掉。彼得,他可說是耶穌身邊最具核心的門徒之一。依照約翰福音第十八章10節的記載,彼得身上帶著一把可殺人的刀,因此,可以懷疑他是屬於「隱性」的激進黨派(奮銳黨)成員。若是耶穌僅說要上耶路撒冷去面對猶太人的宗教領袖迫害,或許他不至於會有怎樣的動作,甚至有可能還會鼓勵耶穌勇敢向前,他會陪伴前往。但當他聽到耶穌說要受到迫害,且會被殺害時,而所用的語句又是那樣相當堅定的口語時,彼得反應的態度是和過去對事情的反應一樣,很快又激烈,他隨即伸手拉耶穌到一邊,然後用高聲調的語氣說:「不!主啊,這事絕對不可臨到你身上!」他想要用這方式勸阻耶穌。馬可福音第八章32節的寫法,他是把耶穌拉到一旁去,要勸阻他。
不論是在馬可福音或是現在我們所讀的馬太福音,這裡所用的「勸阻」這個詞,原來都是指「嚴厲告誡」,也就是說彼得這時候所用的語氣很強,令人聽起來好像是含斥責的韻味在裡面。
作為一個門徒,聽到老師說會遇到苦難,且可能面臨死亡的威脅時,設法阻止乃是很自然的事,甚至會被看成是理當如此才對。但耶穌並不是這樣子想,而是完全相反。在耶穌看來,彼得這樣的動作已經是撒但滲透進入他的思維中,撒但想要用耶穌最核心的門徒彼得,來誘惑耶穌不要去耶路撒冷完成上帝賦予他的使命(參考路加福音九:31),這也是為甚麼耶穌會用相同且嚴厲的語句,斥責彼得這樣的動作,對他說:「撒但,走開!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想法,而是人的想法。」這跟之前耶穌才在讚美彼得是「有福」的人,且說他會知道耶穌就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是因為上帝親自向他啟示才使他明白的。而現在的彼得卻隨即變成耶穌斥責話中的「撒但」,且說他是「絆腳石」。怎麼會差這麼大?
可以這樣理解:撒但總是會找機會誘惑人來離棄上帝的旨意。而撒但最喜歡的對象,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人。因為這樣,影響的結果才會大。因此,地位越高的人,權勢越大的人,名望越普遍的人,以及財富越多的人等,都是撒但下手的對象。
聖經告訴我們「撒但」,意思就是指誘惑人離棄上帝教訓、旨意的力量。例如:誘惑人去吃那不能吃的果樹之果實的蛇,就是代表著撒但,也可以稱之為魔鬼。撒但的意思,就是想要與上帝對抗的力量。像在曠野中,撒但也是設法要誘惑耶穌,包括用食物、財富、地位等等,但都被耶穌給擊退了。
耶穌現在是要完成上帝的旨意,彼得設法要阻止,這就是撒但試圖透過他誘惑阻止耶穌接受上帝的旨意,因此,耶穌才會斥責他這樣的動作,是撒但的想法和作為。
撒但、魔鬼都是無所不在、也是最狡猾的力量,它們就像最難預防的蛇一樣,可以在人毫無知覺之下穿入帳棚裡,與人擁抱在一起。它們也會滲透進入人的心中,用甜言蜜語讓人不知不覺地就跟著它的話去走,忘記了上帝在聖經中的教訓。因此,拒絕魔鬼、撒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給予任何機會,因為它是很狡猾的,只要與它對話,就會被抓到機會滲透進入人的內心。耶穌就是毫不留情的就斥責了彼得,甚至清楚地讓彼得知道,他已經被撒但給滲透了。
耶穌要上耶路撒冷以死來完成上帝的旨意,這是之前他帶彼得、約翰、雅各等三人到山上去禱告時,摩西和先知以利亞曾顯現來和耶穌討論過這件事(參考路加福音30-31)。換句話說,如果上耶路撒冷去接受死亡是來自上帝的計畫,那就不是用人的想法可以阻擋,也不是以人的任何能力可以改變上帝的決定。耶穌很清楚他是被上帝差遣到世界上來,因此,所要考慮的就是完成上帝的旨意,而不是先考慮到人自己的安危和需要。
人會想到保全自己的生命,也往往有這樣的想法:只要保有生命,就不怕往後沒有機會出現。就像經常聽到的一句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確實是這樣。因此,面對著死亡威脅時,很多人會採取暫且妥協,甚至允許邪惡勢力持續囂張,期盼用這種方式來保全自己的性命,或是保存有重新拉回版面的一天。可是有些事情是一錯過,機會就不再有了。上帝國的事就是如此,並不是都還存有機會,而是機會已經流失、過去了。當那位有錢的年輕人來找耶穌,希望耶穌告訴他怎樣找到永生的道路。耶穌要他把所有纏絆他生命的財富都變賣,然後去賙濟窮人時,他感到失望至極,臉色一變就離開了耶穌(參考馬可福音十:22)。耶穌很感慨地告訴門徒:「我實在告訴你們,有錢人要成為天國的子民多麼難哪!我再告訴你們,有錢人要成為上帝國的子民,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困難!」(馬太福音十九:23-24)看,永恆的生命就這樣子失去了。
死,這是一般人最恐懼的一件事,也是最不喜歡談論的事。一般人都會認為死,就是萬事的結束。但在基督教信仰並不是這樣認為,因為有耶穌的救恩。因此,在基督教沒有所謂的死,也不認為死就是一切事物的結束,並不是這樣。在基督教信仰的觀點裡,只要是在耶穌的救恩裡,就沒有死這件事,因為耶穌已經復活了。所有信他的人,都不會死亡,而是會獲得永恆的生命(參考約翰福音三:16)。使徒保羅告訴我們,只要是信耶穌的人,都要跟耶穌一同復活(參考羅馬書六:5、8)。
從第24節開始直到第28節止,馬太福音記載耶穌斥責彼得之後,隨即提出另一個值得門徒思考的問題:要跟隨他的人都應該有的認識,就是準備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前面有說過,十字架是羅馬帝國延續波斯帝國留下來的一種極其殘酷的刑具。羅馬帝國用來專門處置統治轄區內的叛亂份子。這是將囚犯釘在十字架上,然後讓之緩慢死去,甚至不准親人收埋,讓囚犯的屍體留在十字架上給野獸啃食。囚犯往往因此痛苦死去,死狀極慘。
耶穌用「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他這樣的句子,告訴門徒必須有忍受得住生命最大的苦難,才能有資格來跟隨耶穌。其實,耶穌的這些話已經為門徒往後要走的傳揚福音信息之路,畫出了一幅清楚的圖案,就是苦難,且是十字架的苦難。
當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且復活之後,門徒到世界各地去傳揚耶穌復活拯救的信息時,在羅馬政府執行迫害基督徒政策之下,是一再用十字架當作刑具,想要用來嚇阻耶穌救恩的信息廣傳出去。特別是主又第65年左右,因為發生羅馬城焚燒的事件,當時羅馬皇帝尼祿就是將之歸咎給基督徒,只要抓到信耶穌的人,就用十字架的死刑處置,該次事件保守估計超過二千五百人被釘死十字架上,包括彼得在內都在該次事件受難。
從基督教會歷史來看,世界各地都發生過十字架的苦難,不僅在歐洲,也發生在日本德川幕府執政的時代,同樣是用釘死十字架對付基督徒。但也因為有十字架的苦難,才有後代子孫得到福音的恩典。因為福音是與永恆的生命連結在一起。有十字架苦難的福音腳跡,才能將福音釘根在每一塊走過的土地上。
即使今天看起來似乎已經沒有像聖經時代的十字架刑罰,但並不表示在傳福音的旅程中,不會有苦難發生,不,因傳福音而受難的事件依舊存在。在中國共產黨政府統治之下,若是沒有依照或是順服政府的指令,傳道者動輒就會被捕入獄受刑,這種案件一再發生在所謂「地下教會」信徒和傳道者身上。羅馬大公教會到現在還有幾位主教,他們就是因為不聽從中國共產黨政府的指令因而入獄受刑。
人往往喜歡看榮耀的鏡頭,特別是來自政府給予的各種榮譽獎項,但這些來自人間的獎項,很快就會改變價值,甚至消失。因為真正的榮耀不是來自人間的獎賞,而是來自天上的。這也是使徒保羅所說的:「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心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三:14)。十字架原本是羅馬政府對付耶穌和後來基督徒的刑具,但上帝卻將之改變成為榮耀的記號,是生命拯救的記號,也代表著天上榮耀的獎賞。
經文默想:
1.我們是否也會像彼得那樣,想要用我們所認為正確的觀點來阻止傳福音的計畫?也許我們會說絕對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若是這樣,為甚麼每當有福音事工要推出時,還是有困難重重的阻礙?為甚麼當我們想去做福音事工時,教會在財物上的支持力卻是很軟弱?是不是因為有撒但的力量在我們心中而我們不知道?
2.耶穌對門徒們說,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他,那麼,我們想用甚麼方式來表示我們已經有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了?也可以想想看,我們所背的十字架是怎樣的十字架?
3.目前在中國、緬甸、尼伯爾,以及許多伊斯蘭教的國家,如果公開傳福音都會有面臨牢獄之災的危險,甚至在伊斯蘭教國家公開傳基督拯救的福音也會有生命的威脅。這樣,如果有一天我們受到差遣,必須到這些國家去時,我們願意接受這樣的呼召嗎?或是會像彼得一樣,自己不敢去,卻又設法阻止想要獻身去這些國家傳福音的親友?
代禱事項:
1.為目前在神學院就讀準備要獻身傳道的學生代禱。懇求上帝幫助他們有更明確的獻身使命感,知道必須用堅忍的心,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緊密地跟隨耶穌。
2.為目前正在台灣各地傳福音的傳道者代禱。懇求天父保守他們,不受撒但誘惑離棄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生命之約,窮盡一生也不改變傳福音的心志。
3.為那些被中國共產黨政府關入監獄的傳道者代禱。懇求天父看顧、保守他們。即使在監獄中,也會有平安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