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週靈修默想06|作僕人的工作

題目:作僕人的工作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17-28

撰文:盧俊義牧師

17耶穌上耶路撒冷去的時候,把他的十二個門徒帶到一邊,一面走一面告訴他們:18「你們要知道,我們現在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被出賣給祭司長和經學教師;他們要判他死刑,19然後把他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鞭打他,把他釘十字架;但第三天,他將復活。」

20西庇太的妻子帶著兩個兒子來見耶穌,向他下拜,請求一件事。

21耶穌問她:「你要甚麼?」

她回答:「求你答應,在你作王的時候,讓我這兩個兒子,一個坐在你的右邊,一個坐在你的左邊。」

22耶穌說:「你們不知道你們在要求些甚麼。我將要喝的苦杯,你們能喝嗎?」

他們回答:「我們能!」

23耶穌告訴他們:「你們固然要喝我的苦杯,可是我沒有權決定誰要坐在我的左右。這些座位,我父親為誰預備就給誰。」

24其他十個門徒聽見這樣的請求,對這兩兄弟非常惱怒。25耶穌把他們叫到面前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這世上的人有執政者管轄他們,有領導者支配他們。26可是,你們卻不是這樣。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27誰要居首,誰就得作你們的奴僕。28正像人子一樣,他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依照福音書的記載,耶穌至少有三次向門徒預言他將會受難,而這現在這段經文是第三次。前兩次分別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十六章21節、第十七章22至23節。當耶穌第一次預言此趟去耶路撒冷會受難時,彼得的反應是相當不以為然,甚至還想要阻止耶穌持續走向耶路撒冷去。結果被耶穌厲聲斥責是「撒但」,說他那樣的動作是人的想法,不是上帝的意思。

當第二次耶穌再次預言他將受難的時候,馬太福音說門徒們的反應是「非常憂傷」,而在馬可福音第九章32節記載說,門徒們「不明白這話的意思,卻又不敢問」耶穌。

在馬可福音編輯上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在耶穌第二次預言受難的事之後,隨即有耶穌問門徒們,在旅途中吵些甚麼事?這並不表示耶穌不知道他們在爭吵些甚麼,因為門徒們是在爭論誰比較偉大。但耶穌故意要問他們,就是知道這件事。他們是不敢出聲回應。但耶穌就叫十二個門徒坐在他的前面,然後找來一個小孩子當作教材,並且教導他們說:「誰要居首,誰就得居後,作大眾的人。」(馬可福音九:35)接著又說:「為了我而接待這樣一個小孩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不僅僅是接待我,也是接待差我來的那一位。」(馬可福音九:37)這些都在說明門徒根本不清楚耶穌預言受難的事,是甚麼?或是說他們根本聽不下耶穌說會受難這件事。在他們聽來,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難怪馬可福音作者有兩次說門徒的思想遲鈍(參考六:52、八:17)。其實他們會爭吵的主要原因,不僅是在比較誰重要的問題而已,而是對耶穌的角色在認知上確實是出了問題。因為他們所想的是:如果耶穌此趟進入耶路撒冷去,奪得國王的地位後,那麼,誰要坐在耶穌右邊或左邊?也就是在討論誰能擁有比較重要的權位?

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一樣,當耶穌第三次預言即將在耶路撒冷受難時,之後隨即就有西庇太的妻子帶兩個兒子——雅各和約翰來請求耶穌,希望能讓她的這兩個兒子在耶穌作王的時候,能夠坐在重要的位置上。發生這件事的地點已經相當接近耶路撒冷城,因此,耶穌一面走一面教導門徒有關他會受難的事,這可以看出耶穌將此事當作是非常重要的事件,他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門徒。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次預言中,他特別提醒門徒知道,他將會「被出賣給祭司長和經學教師」,可見在尚未進入耶路撒冷時,耶穌就已經發現猶大對他有不忠實的念頭出現了。

耶穌為甚麼會知道猶大想要出賣他?或是在甚麼時候,耶穌開始知道猶大有這樣的念頭產生?可以這樣了解,耶穌很早就已經知道猶大想要出賣他,只是他沒明確點名出來而已。但他是透過這種預言受難的事,且明白指出「將被出賣」這種方式,來暗示猶大,要讓猶大知道這樣的壞念頭應該要除掉。耶穌又繼續說了第二次,雖然沒有說明有猶大要出賣他,但至少他是再一次給猶大有這個機會,希望他能回心轉意改變念頭,但連續說了兩次,效果似乎不張。因此在這第三次,耶穌就用更清楚的話語提到是有人要「出賣」他,且是明白指出出賣給祭司長和經學教師。會這樣連續三次提到這件受難的事,一定是和耶穌想要改變猶大做出賣的念頭有密切關係。耶穌一再提醒猶大不要做不應該做的事,但顯然地,猶大的心早已經被撒但給抓住了,無法脫離吧(參考路加福音廿二:3)。

耶穌在這裡特別提到祭司長和經學教師,他們都是猶太人社會在宗教領域上的領導階層者,也是猶太人社會兩股重要的政治勢力;祭司長就是來自撒都該派的傳統,而經學教師則是來自法利賽派的體系。而這兩個宗教派系原本是互不相容的(參考使徒行傳廿三:7-8)。但為了要除掉耶穌,他們寧可放棄自身的信仰立場,攜手合作要除掉耶穌。只要他們兩派的人合作,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就可以有絕大多數的半數以上,判處耶穌死刑。而這些密謀要害死耶穌的動作,從福音書中告訴我們,其實耶穌都清楚知道,因為耶穌來自上帝,他知道人的心思意念,就像他深知猶大的動機一樣。

在每次預言受難中,有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耶穌都會提到他受難三天後會復活。我們不太清楚為甚麼是「三天」?有可能這是一個死亡生命週期的時間,就像約拿在大魚肚子內三天一樣。更特別的地方,就是馬太福音在第三次這裡也清楚提到猶太領袖當局,會判耶穌「釘十字架」的刑罰,這在馬可福音第十章32至34節,以及路加福音第十八章31至33節都沒有提到。馬太福音這樣的寫法有一個用意,就是要回應耶穌在第一次對門徒預言受難之後,提到要跟隨他的人,必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有關(參考馬太福音十六:24)。換句話說,想要跟隨耶穌的人,就要明白付出背十字架苦難的代價是多麼地沉重。

但不僅是門徒不明白為甚麼去耶路撒冷會受難的問題,包括約翰和雅各的母親,也就是西庇太的妻子一樣不明白。因此,她才會帶著兩個兒子來見耶穌,並坦白說出他們的期盼。但西庇太的妻子,就是雅各和約翰的母親,她萬萬沒有想到,在最後耶穌不但沒有作王,連她的兩個兒子也沒有坐上貴重的位子上,並且還親眼看到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參考馬太福音廿七:56),而且同時有兩個也是被判死刑的囚犯,跟著釘十字架在耶穌的左右兩邊。

耶穌一回答就指出他們母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求些甚麼。其實這也是一般信徒的通病,往往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向上帝祈求甚麼。原因是他們向耶穌祈求說:「在你作王的時候,讓我這兩個兒子,一個坐在你的右邊,一個坐在你的左邊。」很清楚的,這裡所說的「作王」,是指政治領域上的,是世上的人看為很有權勢、權柄的政治領袖,說得更清楚些,就是當國王、領袖。

為甚麼西庇太的妻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她怎麼會想到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可能會當王呢?這很可能是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所致吧。當耶穌在加利利傳福音時,每到一個地方,總是會有一大群民眾隨即圍繞過來在他身邊,聽他傳講上帝國信息,也請求耶穌顯現神蹟奇事的力量,治好各樣的疾病。再者,根據約翰福音第六章1至15節的記載,當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養超過五千人飽食之後,群眾就興起了一股熱情,想要擁護耶穌出來當他們的王,他們認為耶穌「一定是那要到世上來的先知」。但那次耶穌是從眾人的鼓譟聲中設法離開眾人,獨自一人避到山上去。現在從加利利沿路下來,跟隨耶穌走向耶路撒冷去的群眾,是聚集越來越多,要擁護耶穌當猶太人的王的話題也必定在群眾當中醞釀、發酵著。身為母親,會替孩子們著想,本是無可厚非,問題是她在想的,也許這是出自雅各和約翰兩兄弟的想法(馬可福音作者持這種觀點,參考馬可福音十:35),跟耶穌在傳講的上帝國信息完全不相同。

因此,耶穌除了先指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求甚麼,接著就再次提醒他們要有心裡準備喝「苦杯」。「苦杯」,這是指甚麼呢?很清楚地,這在表示苦難,且是死在十字架上的生命苦難。這也是耶穌在第一次預言將在耶路撒冷受難時,就提起門徒們要「捨棄自己」,背起自己「十字架來跟從」他的原因。因為若沒有這樣的決心,就無法完成福音傳播的效果。換句話說,要跟隨耶穌傳福音事工的人,就要有獻出生命的準備,而不是珍惜自己的生命。

再者,「苦杯」也在表示生命的苦難。認識基督教信仰就是從生命的苦難開始,這也是耶穌降生到世界上來主要原因,就是要拯救人脫離因罪所帶來的生命苦難。因此,耶穌告訴雅各和約翰,還有是他們的母親要有喝苦杯的準備,表示他們要有參與世上生命的苦難。他問這兩個門徒是否喝得下苦杯?雖然約翰和雅各這兩位門徒隨即表示可以喝下苦杯,但顯然地,他們並不真的清楚所說的苦杯之意。所有的門徒是直到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他們才發現耶穌預言受難的意思。後來雅各確實喝下了苦杯,那是羅馬政府開始積極採取政策——迫害基督徒,這時,不但是門徒,連信徒也同時遭遇到極大的迫害。使徒行傳第十二章至2節的記載:「約在這時候,希律王下手迫害教會的一些會友。他把約翰的哥哥雅各殺了。」特別是在主後第65年左右,尼祿皇帝出重手迫害,派出情治人員到各地去搜捕基督徒,而最殘酷的手段,莫過於曾將羅馬城焚燒的罪過,嫁禍給基督徒,說是基督徒放的火。於是將搜捕到的基督徒給予釘死十字架的刑罰,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Joseph)的記載,受難在十字架的基督徒超過二千人以上。

耶穌很清楚跟他們母子三人說,若是說要求坐在上帝國的位置,就不是他在決定,那是屬於上帝主權的事,是要由上帝來決定。

在一個團體裡,有人講究位階,就很容易造成紛爭,雅各和約翰這樣的動作,隨即引起其他的門徒相當的不滿,耶穌趕緊給門徒上了這門當僕人的功課。耶穌提出非常不一樣的觀念,就是要屬於他的跟隨者,應該要建構這樣的態度:居首的就要作別人的奴僕。

奴僕,這在聖經時代,就是如同奴隸一樣的角色。耶穌就是要大家學習當奴隸樣式的僕人角色,只有這樣,人才會知道生命的意義。因為僕人乃是社會最低層的人,也是經常受到壓迫的人,當人在被壓迫、藐視的生活中,才會感受到生存的不易,也才會體驗到生存的艱辛,也只有在這樣的經歷裡,才會想到自己的軟弱和有限,進而會謹記上帝的救恩。人最大的危機,就是當擁有權柄的時候,就會想要扮演上帝的角色,漸而忘記上帝,甚至想要取代上帝的位置,巴比倫帝國的皇帝就是犯了這個毛病,結果帝國維持不多久就被波斯帝國給取代了(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2-15)。

約翰福音記載在最後晚餐中,耶穌是親自扮演著奴僕的角色,替他的門徒洗腳。而這種工作原本是只有家僕才會替客人、主人做的工作,但耶穌身為一個老師,他將這樣的模式留給他的門徒,並且要門徒們跟著他這樣學著去做這種僕人的角色。耶穌告訴門徒說:

「你們尊我為師,為主,這是對的,因為我本來就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應該彼此洗腳。我為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著我替你們做的去做。」(約翰福音十三:13-15)

馬太福音在所讀這段第24至26節三節經文中,將信仰團契與政治或社會團體作了一個明顯的區隔,這種分別就在於信仰團契不是在講究權力大小,而是在卑微自己、服事別人的心。相對的,政治或社會團體是在講究實力、權力。有實力、權力的人,可以對別人發號施令,甚至管轄別人。但在信仰團契卻剛好完全相反,而是要去服事別人,甚至要成為別人的僕人。政治領袖會瞧不起別人,但成為福音的僕人,是要謙卑自己,好高舉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

基督教會兩千年來最大的詬病,就是有人把教會當作一個政治團體在操弄,這是非常錯誤的態度,正好顯示這種人在信仰認知上的錯誤。福音因為廣傳到世界各地,也形成一個龐大的教會組織,很自然地需要管理,且需要分層管理。但這並不表示誰的位階就比較高,誰的工作、角色就不重要。不是這樣,所有的人回到上帝面前都一樣,都是罪人。若是有清楚這樣的認識,就會清楚自己是甚麼角色和地位了。罪人會有甚麼地位呢?罪人有甚麼重要呢?能夠獲得赦免、寬恕,就是最大恩典了。不是嗎?

固然教會團契也有「教會政治」的一面,這是任何一個有組織的團體都會有所謂的政治面,並不是甚麼錯。但是,耶穌就是要我們將這種屬於政治面的要素,在信仰團契中降到最低,甚至讓它消失。這點也是今天的教會必須要謹記的一門信仰功課。

經文默想:

1.耶穌一再地告訴門徒他將在耶路撒冷受到苦難,而門徒似乎都聽不懂他的意思,這是甚麼原因呢?

2.人性的弱點,就是喜歡佔據重要的位子,以為位階越高,權力就越大,就可以做大事。但耶穌卻教導我們作最卑微角色的人,成為他人的僕人,而不是成為領袖。在教會中,我們重新來想耶穌在這裡所說的教導,尤其是傳道者、長老、執事、團契幹部等,都應該要學習成為僕人的角色。想想看,要怎樣才能將僕人的角色應用在教會生活中?

3.如果真的以僕人的意念參與教會事工,則在推選長執或教會幹部時,想想看,若是沒有被選上,應該用怎樣的態度看待呢?另一方面,若是有人到處打電話像是在拉票的樣子,這樣對嗎?在教會組織中,我們可以這樣子做嗎?如果不可以,那我們應該怎樣辦?

代禱事項:

1.為生命遇到苦難的人代禱,特別是為那些孤苦生活無倚靠的貧困者代禱。懇求上帝看顧他們,也同時增添我們有豐富的愛心,時刻知道伸出救助的手幫助他們。

2.為因為教會有選舉而發生不愉快的糾紛之事代禱。懇求上帝憐憫寬恕,讓這樣的事能很快就消除,使這樣的教會、機構知道反省、認錯。

3.為今天所有信徒在靈命上的成長代禱。祈求上帝賞賜智慧在每個信徒心中,使大家清楚知道要學習的對象是耶穌,學會怎樣侍候別人,建立美好的教會信仰團契的風範。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