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週靈修默想07|耶穌騎驢入城

題目:耶穌騎驢入城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一:1-11

撰文:盧俊義牧師

他們走近耶路撒冷,到了橄欖山地區的伯法其。耶穌派遣兩個門徒先走, 2吩咐他們:「你們到前面的村莊去。你們會立刻看見一匹驢和一匹小驢拴在一起;把牠們解開,牽來給我。3如果有人對你們說甚麼,就告訴他:『主要用牠們』,他會立刻讓你們把牠們牽來。」

4這件事是要實現先知所說的:

5去告訴錫安城的兒女:

看哪,你們的君王來了!

他謙遜地騎在驢背上,

騎在小驢的背上。

6兩個門徒依照耶穌的話做了。7他們把驢和小驢牽了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驢背上,然後請耶穌騎上去。8群眾中有許多人把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也有些人拿樹上砍下的樹枝鋪在路上。9前行後隨的人群大聲呼喊:「頌讚歸於大衛之子!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來的那位!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

10耶穌進耶路撒冷的時候,全城都騷動起來。有人問:「這個人到底是誰?」

11群眾回答:「他是加利利省拿撒勒的先知耶穌。」

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的事,且都有描述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時,民眾是如何歡迎他、門徒,和隨行的民眾,而這些民眾都是耶穌和門徒們從加利利一路走向耶路撒冷時,主動加入行列的,當然他們原本也是要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四本福音書在記載上都有各自的特色;

馬太福音並沒有說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之後,隨即就進入聖殿,而是說他進入城內,在民眾當中引起一陣騷動,大家紛紛在詢問「這個人到底是誰」。

馬可福音說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後,隨即就去聖殿視察了一圈,因為天色已晚,他就和門徒到伯大尼過夜。

路加福音強調因為耶穌門徒歌頌上帝,民眾也參與大聲歡呼耶穌入城的動作,引起一些法利賽人的不滿,他們要求耶穌禁止門徒大聲喊叫,但被耶穌拒絕。

現在耶穌和跟隨者走到離耶路撒冷已經非常近的橄欖山附近「伯法其」,原本地名的意思是「無花果之家」,顧名思義可知道這裡種植了非常多的無花果樹。

耶穌派兩個門徒先走去前面村莊,並告訴他們會看見「一匹驢和一匹小驢」,這麼說來門徒應該是看見兩匹驢。但馬可、路加和約翰等這三本福音書都說只有「一匹驢」。馬太福音的寫法很可能是受到先知撒迦利亞書第九章9節「一匹驢」、「一匹小驢」這種詞句的影響。其實,撒迦利亞書這種寫法並不是說有兩匹驢,其實是指同樣的一匹。

「驢」,這是巴勒斯坦地帶最普遍的家畜,可用來載貨,也可當作交通工具。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特別強調,該「驢」是沒有人騎過的,用此方式表示聖潔之意,也就說是要把最好的提供給耶穌使用。耶穌特別提醒門徒注意,若是遇到有人來問他們為們牽驢,就要回答說:「主要借用牠們。」這句話的「主」也有另一個意思,是指「主人」,也就是驢的主人之意。這也顯示這已經是事先約定好的暗語。也可看出耶穌在事先已經安排好,他要向驢的主人借這匹驢子作交通工具使用。

但直到現今還是有很多人在討論著耶穌為甚麼要騎驢而不騎馬這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為甚麼有那麼多的民眾會用如此熱烈的款式歡迎耶穌?這兩個問題剛好呈現出整個耶穌遭遇到殺害的背後因素。

耶穌騎驢進城,剛好應驗了先知撒迦利亞第九章9節所說的預言。而馬太福音是為猶太人寫的,作者要告訴猶太人,耶穌就是先知所預言要來的那位拯救者,在舊約聖經中所說的一切現象,都在耶穌身上看得見,包括騎驢這件事也是其中之一。

許多人會討論這個問題:為甚麼耶穌會知道有一匹驢和一匹小驢拴在一起?而且只要告訴問的人說「主要借用牠們」這樣就可以了?可以這樣了解:就是當耶穌在加利利傳福音的時候,他的名聲廣揚在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連外邦地區的泰爾、西頓等地的人也陸續到加利利來聽他傳講上帝國的信息,生病的人也特地遠路到加利利來求他的醫治。就像馬可福音所記載的:

「耶穌和門徒們離開那裡到加利利湖邊去,一大群人跟著他。他們是從加利利、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對岸等地區以及泰爾和西頓附近的城市來的。這一大群人來找耶穌是因為他們聽見耶穌所做的一切事。」(馬可福音三:7-8)

當耶穌在加利利傳福音時,因為他傳講的信息受到民眾極好的回應,為此而震撼了耶路撒冷經學教師當局,決定派人特地從耶路撒冷到加利利去查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參考路加福音五:17),這些都在說明,在耶路撒冷城內必定有耶穌相當熟悉的人,很可能他們當中有人就是被耶穌醫治痊癒的人。因此,當耶穌決定前往耶路撒冷城去過逾越節,也必然知道在這人潮最擁擠的節期中去,一定會發生住宿的問題。因此,如果他想要找一個寬過的地方,可以和門徒一起過逾越節,那就需要用一些時間作先前的安排,不只是居住的地方,甚至連交通工具都需要事先約好。將這種處境換成是我們,也是會這樣子想才對。何況,耶穌不是自己一個人,他至少還帶有十二個門徒,以及一群跟隨著他的婦女(參考馬可福音十五:40-41),而這些婦女在耶穌和門徒傳福音的工作上,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傳福音之需,她們可說是耶穌和門徒們不可缺少的助手(參考路加福音八:1-3)。因此,有事先安排是必定的方式。

再者,參考馬可福音第十一章3節的寫法:「如果有人問你們:『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告訴他:『主要用牠,用後會立刻把小驢送回來。』」這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耶穌只是借用這驢。馬太福音和其它福音書不同的地方,就是只有馬太福音說是兩匹驢,為甚麼是這樣,這就很難清楚知道了,很有可能是因為引用自先知撒迦利亞所說的「一匹驢」、「一匹小驢」的詩歌,而有這樣的想法,認為是兩匹,但撒迦利亞的詩句應該是只有一匹,且這匹驢只是小驢而已。不過這並不妨礙對耶穌和跟隨的門徒、民眾等整個進入耶路撒冷城過程的認識。

對照約翰福音第十二章1節、9節、12節等經節來看,就會發現這次耶穌上耶路撒冷的時間是接近逾越節的時期。平時,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大約有四至五萬人,若是逾越節時期,因為傳統上有規定,凡居住在耶路撒冷鄰近二十公里內的猶太男人,都要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加上許多移居到國外的僑民都有這種許願:有生之年,至少要回到耶路撒冷聖殿去朝聖一次。因此,每年逾越節或是五旬節、住棚節等重大節期來臨,耶路撒冷城的人口就會增加好幾倍,特別是被看為最重要的逾越節更會暴增到十倍之多。也為了要維護節期的秩序,羅馬政府此時會派軍隊進駐城內防範暴動或是反抗事件發生。

馬太福音在編輯上的特色,就是喜歡引用舊約先知的資料,作者有一個心願,就是幫助猶太人認識耶穌就是他們期盼已久的彌賽亞。因為舊約先知所預言的景況,都在耶穌的身上看得到。因此,讀馬太福音經常會看到引用先知的資料。第5節就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六十二章11節:「上主向普天下宣佈:要告訴耶路撒冷的居民,上主要來拯救他們;他要把他所拯救的子民領回來。」先知以賽亞在預言上帝的拯救已經來到。而馬太福音的作者則是將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行動看成是上帝拯救的來臨,是要向所有以色列人宣告的一件大好消息。

第6節說兩個門徒「依照耶穌的話做了」,結果所遇到的,就跟耶穌所說的相同。福音書的作者一再表達一個基本信念,就是只要依照耶穌的話去做,一定不會錯。就像耶穌在醫治病人時,不論他吩咐病人拿起褥子起來走(參考馬可福音二:11-12,約翰福音五:8),或是要瞎眼的人去洗眼睛(參考約翰福音九:6-7)等,只要病人依照耶穌的吩咐卻做,就會得到醫治。「依照耶穌的話做」,這就像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民也是如此,他們「一切是照上主吩咐摩西的話做的」(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九:7、21、26、31、42、43、四十:16、21、27、29、32)。聖經作者提供一個基本的信仰觀念,只要依照上帝的話做,絕對不會錯(參考創世記六:22、七:5),即使在生命出現危急的時刻,也會得到上帝的保守、帶領、看顧而獲得安全。

由於跟隨耶穌同時入城的民眾很多,約翰福音第十二章12至13節說,也有許多民眾一聽到耶穌要進城,就趕緊拿著棕樹枝出城去迎接耶穌和其他的民眾,迎接的群眾一看到耶穌就歡呼起來。

約翰福音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就是民眾看見耶穌要入城,特別摘下棕樹枝去迎接他,而這種拿著棕樹枝歡迎耶穌的動作,剛好符合利未記第廿三章40節記載關於住棚節活動的方式,以色列人民除了載歌載舞慶祝收穫,在準備收藏穀物的歡慶會中,人人手上還會拿著棕樹枝一面跳舞,一面歌頌上帝。因此,現在迎接民眾的動作,等於在象徵著耶穌就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收穫與滿足(參考約翰福音十:10)。而這種拿棕樹枝迎接耶穌的動作,也就為教會留下一個節期:棕樹節。節期的時間就是受難週的第一天。

這裡馬太福音說民眾歡呼聲音中有這樣的話語:「頌讚歸於大衛之子!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來的那位!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這三句話確實都有他特別的意義在:

這句「大衛之子」,在馬太福音裡是一再被提起,包括有兩個盲人聽到耶穌來到,就緊隨在他的身後,高聲呼喊著:「大衛之子啊,可憐我們吧!」(馬太福音九:27),然後耶穌要前往耶路撒冷而路過耶利哥城時,也是同樣遇到兩個盲人用相同的句子呼喊耶穌(參考二十:30、31),那位迦南的婦女來找耶穌時,也是這樣呼喊他(參考十五:22)。而當耶穌在耶路撒冷聖殿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之後,連該城的小孩子也是用「大衛之子」來頌讚上帝在耶穌身上顯示的能力(參考廿一:15)。這句話已經在暗示著:耶穌就是拯救者,來自大衛的後裔。

第二句「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來的那位」,這句話是引用詩篇第一一八篇26節。這原本是用來迎接從各地來到耶路撒冷聖殿朝聖、獻祭的朝聖客,對他們遠道而來參加節期活動表示至高的敬意。因為他們不辭旅途辛勞、危險,來到耶路撒冷敬拜上帝。現在群眾之所以會這樣大聲呼喊,有可能是在耶穌身後因為有一大群民眾跟隨著湧進耶路撒冷。民眾站在城牆上吹號、歡呼,擠在城門口路邊齊聲呼喊歌頌,用這種方式表示非常歡迎大家一起來同聲歌頌上帝之意。

第三句「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這句原本是引用詩篇第一一八篇25節的詩歌。意思是懇求上帝拯救。這句「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原本希伯來文是「和撒那」,意思是:「全能的上帝,救救我們!」這樣,用句話來迎接耶穌,所要表明的意義就非常鮮明了,民眾當中已經有人認為耶穌就是全能上帝派到世上來的基督、救主。

馬太福音作者說有民眾將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讓耶穌騎著驢過去,這樣的景象其實就是跟列王紀下第九章13節,記載耶戶就是被他的同事們臨時推舉給他「黃袍加身」而當上以色列的王時,這些同事就是把他們的外衣鋪在台階的上層,讓耶戶站在上面。福音書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表示耶路撒冷的居民,或是民眾當中有人也是將耶穌當作君王看待。

這樣,可以清楚看到一個事實:耶穌的名聲不是只有在加利利地區,而是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的人都知道耶穌是一個大有能力者,且他傳講上帝國的信息跟一般經學教師所傳教的很不一樣(參考馬太福音七:28-29)。因此,他們都希望耶穌真的能夠出來帶領猶太人,或許這也給猶太人一個機會可以凝聚在一起,說不定就可以透過他所行的大神蹟,高聲一喊,就可以藉此逾越節的機會打敗羅馬帝國。這就是為甚麼約翰福音會說現場有人呼喊著,說耶穌就是「以色列的君王」之因(參考約翰福音十二:13)。

這就是逾越節民眾會在城牆上,或城門口邊夾道歡迎來參加節期慶典的朝聖客之景象。每當群眾越聚越多時,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全然是上帝拯救的恩典,因為他們的族人被俘虜到外國去當奴隸,有的被賣、有的被迫到外國去流浪,如今生死不詳。因此,若是能看到有同胞成群結隊的回來,就像是看到自己的民族獲救而燃起再生的一絲盼望,這就是他們會呼喊讚美上帝之因。因為在聖經的時代,當奴隸要生存下去,還會延續下一代子孫且又能活著回來故鄉朝聖,那種機率是很低、很低的。

描述整個耶穌進城的經過,馬太福音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在第10至11節,這是馬太福音特有的資料,作者說耶穌一進耶路撒冷城,城內就轟動了起來,大家爭相問著:「這個人到底是誰?」,而答案是:「他是加利利省拿撒勒的先知耶穌。」換句話說,耶穌入城的事件已經引起所有參加逾越節慶典民眾的注意,而這也必然引起猶太人最高當局的不安,也為他們後來想要殺害耶穌增添了許多顧慮,「因為群眾都欽佩他的教導」耶穌的教導(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8)。他們怕在節期中出手捉拿耶穌時,會引起民眾的暴動。

「這個人到底是誰?」將這句話對照第十六章13節,耶穌問他的門徒說:「一般人說人子是誰?」然後又問門徒說:「那麼,你們說我是誰?」現在,耶穌也在問我們這一代的信徒同樣的問題:「一般人說耶穌是誰?」我們說說看,我們所說的耶穌「到底是誰」?

經文默想:

1.經常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為甚麼耶穌不騎馬入城?有人說騎驢表示耶穌的謙卑,你認為呢?

2.若是耶穌真的有那樣大的群眾魅力,而他又真的有能力凝聚猶太人,他為甚麼不趁勢利用民氣,將之聚合起來,對抗羅馬帝國,進而取得猶太人獨立的機會?很多人是恨沒有這樣的機會,而耶穌卻是有這樣的機會,甚至已經有人將衣服鋪在地上迎接他,將他看成是君王了。那他為甚麼不掌握這個難得的機會呢?如果他掌握了,豈不是更容易讓猶太人相信他就是救主、彌賽亞嗎?這樣也就不必有十字架的苦難了。不是嗎?

3.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信仰和政治之間的事?耶穌所言所行的,對當代人來看,是信仰的,也是政治的。因為他有群眾的力量,很可能會造成一股極大的社會動力,就像五餅二魚的神蹟使那樣多人相聚,甚至像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節所記載的,群眾是成千上萬,甚至多到彼此踐踏的情景。如果今天的教會有這樣的力量,想想看,這時教會應該怎樣從耶穌的身上學習?

代禱事項:

1.懇求上帝幫助我們知道學會謙卑,不是只會顯現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因為我們所有的才華都是來自上帝的恩賜,不是我們自己有甚麼能力。

2.祈求上帝幫助我們,不會因為人們許多讚美的聲音而受到迷惑,而是知道怎樣將這些讚美聲音轉為歌頌上帝的救恩。

3.懇求上帝幫助我們清楚知道耶穌是我們生命的救主。不論我們的環境怎樣變化,社會多麼動盪不安,我們都永遠記得耶穌就是我們的主。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