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週靈修默想09|願上帝的旨意成全

題目:願上帝的旨意成全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六:36-46

撰文:盧俊義牧師 

36耶穌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他對他們說:「你們在這裡坐,我去那邊禱告。」37於是他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一起去。他開始憂愁難過,38對他們說:「我的心非常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跟我一起警醒吧!」

39他稍往前走,俯伏在地上,禱告說:「我的父親哪,若是可以,求你不要讓我喝這苦杯!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

40他回到那三個門徒那裡,發現他們都睡著了,就對彼得說:「你們不能跟我一起警醒一個鐘頭嗎?41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誘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是軟弱的。」

42第二次耶穌再去禱告說:「父親哪,若是這苦杯不可離開我,一定要我喝下,願你的旨意成全吧!」43他再回到門徒那裡,看見他們又睡著了;他們連眼睛也睜不開。

44耶穌再離開他們,第三次去禱告,所說的跟先前的一樣。45然後他又回到門徒那裡,說:「你們還在睡覺、還在休息嗎?看哪,人子被出賣在罪人手中的時候到了。46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出賣我的人來了!」

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和門徒到客西馬尼園去禱告,這段記事也是一段大家甚為熟悉的經文。對照一下路加福音第廿二章39節,說地點是在「橄欖山」,這樣可以明白「客西馬尼園」就是離耶路撒冷大約一點二公里的地方。所謂「客西馬尼園」,就是「榨橄欖」的意思。約翰福音第十八章1節說那是一個「園子」。

原本「橄欖山」是一處整座山都是栽種橄欖樹的地方,後來因為猶太人反抗份子(可能就是激進黨派,或是說「奮銳黨」的人)利用這片山林的隱密作為藏身之處,羅馬皇帝為了要清除反抗份子,使他們不能再利用當作藏身之處,後來下令將這座山整片橄欖樹都砍掉。

但在耶穌的時代,這座橄欖山確實種植了許多橄欖樹,耶約翰福音作者很清楚說,那是耶穌和門徒經常去聚會的地方,而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參考約翰福音十八:1-2)。可以了解耶穌喜歡來這裡的原因,是為了要暫時避開因為逾越節而帶來的擁擠人潮。也因為這樣,猶太人領袖們一直想要暗中捉拿耶穌,卻苦於找不到耶穌藏身何處。因在光天化日下,他們不敢對耶穌下手,怕引起群眾激烈的反應(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8、十二:12),帶來無法收拾的麻煩,但夜晚一到,卻又不知道耶穌住在何處。而這正好給了猶大一個出賣耶穌行蹤的機會。他親自利用夜晚的時間帶著要捉拿耶穌的人來到這個地方逮捕耶穌。也因為是夜晚光線不好,雖然要捉拿耶穌的人有拿著燈籠和火把(參考約翰福音十八:3),猶大還是用「親吻」當作記號(參考馬太福音廿七:48),好讓要捉拿耶穌的人清楚知道要緝捕的對象。

彼得、雅各、約翰等這三個門徒,在福音書中一直被凸顯出來,使他們好像和其他的門徒有身份上的差別的樣子,例如耶穌去管會堂葉魯的家,只有帶他們三個人跟著去(參考馬可福音五:37)一起去;在前往耶路撒冷之前,他帶著他們三個悄悄地上一座高山去祈禱(參考馬太福音十七:1)。會這樣的原因,有一種可能性,就是他們三人是早期基督教會重要的核心人物有許多記事都是從他們口述記錄下來,每當耶穌在最重要的時刻,他總是帶領這三個門徒一起參與。現在耶穌帶門徒來到客西馬尼園祈禱,大家都跟著一同去,但卻將這三人從其他門徒中分開。目前是走了一位猶大,尚且剩下十一位。現在彼得、雅各、約翰等三人又離開,其他門徒是剩下八位。最後,耶穌自己也離開他們三人,獨自往前大約有「扔一塊石子的距離」(參考路加福音廿二:41)之處,跪下禱告。但他都清楚交代所有門徒,要他們記得祈禱。

這時候的耶穌,可說心境壞到極點,這是過去不曾發生過的。當他的門徒看到撒馬利亞鄉鎮的人沒有熱情接待耶穌時,很生氣,想要祈求上天降下大火將該城燒毀,被耶穌斥責他們這樣糊塗的念頭(參考路加福音九:51-56);當門徒拒絕讓小孩子來接近耶穌時,耶穌也是一樣很不客氣地譴責門徒們的不是(參考馬可福音十:13-16)。很多類似門徒做錯事,或是被宗教領袖們騷擾、詰問等,都不會讓他感受到「心非常憂傷,幾乎要死」,可是現在他竟然有這樣的心境。為甚麼會這樣?這句話表明此刻耶穌的心裡是相當悲痛,有兩種可能性:一是自己帶起來的門徒猶大出賣他;二是即將面臨十字架的苦難,也就是和即將面臨的死亡有關吧。或許可從詩篇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篇的詩歌看出,當時詩人在亡國的處境下,心情的鬱卒不言而喻。

馬太福音作者在第38節描述此時的耶穌,告訴這三位身邊的門徒,說他現在的心境是「非常憂傷,幾乎要死」,這種話就像耶穌當時的心境很惡劣,有如先知以利亞一樣,要求上帝把他的性命取去比較好(參考列王紀十十九:3b-4)。那是一種極其孤獨又無奈的感受。這正好說明了耶穌身為一個人,必定有人性的特徵——面對生命苦難來臨的憂傷、無助、孤獨之感受。他要這三個門徒跟他「一起警醒」,因為他即將面對的是對生命死亡的威脅。

第39節說耶穌「稍往前走,俯伏在地上」祈禱,這「稍往前走」的距離,可能有「扔一塊石子的距離」(參考路加福音廿二:41),他在那裡俯伏在地上向上帝祈禱。從這裡可看出耶穌當時的心境,幾乎是接近快要崩潰的狀態,否則不會用這個樣式祈禱。

前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第一次向上帝祈禱的內容,只有馬太福音也記下了耶穌第二次向上帝祈禱的內容。可以將這兩次祈禱內容對照來看,如下:

第一次:我的父親哪,若是可以,求你不要讓我喝這苦杯!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

第二次:父親哪,若是這苦杯不可離開我,一定要我喝下,願你的旨意成全吧!

從上述禱文內容來看,會發現第二次祈禱內容確實是改變了,耶穌已經用肯定的語句表示他願意喝下這苦杯,他祈願上帝的旨意成全。

不論是馬太福音或是馬可福音,都說耶穌從自己禱告的地方和門徒之間,來回共有三次。但每次都看到門徒在打瞌睡,可能是因為他們很累吧。原因大概和吃逾越節晚餐有關係吧;因為逾越節晚餐必須喝酒,很可能門徒此時因喝了太多葡萄酒而發生酒精作用,導致他們一直感到疲倦、想睡。但也有可能是在逾越節期間的活動太多,導致真的是相當疲憊而無法保持清晰的心神,這點也是讓耶穌相當感慨的事,難怪他看見他們都疲憊到睡著時會這樣說這幾個貼身的門徒:「你們不能跟我一起警醒一個鐘頭嗎?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誘惑。」但他還是說了體貼他們的話:「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是軟弱的。」後來,他發現門徒們是疲憊到「連眼睛也睜不開」的狀態。

這樣,耶穌連續三次回到門徒身邊,看到門徒都還是在睡覺,連一點點警醒的心都沒有。其實,門徒這樣的表現,正好說明他們先前對耶穌信誓旦旦所說的「即使必須跟你(耶穌)同死」,他們也願意(參考第35節,彼得代表著門徒們的回答)。他們不但是有困難,就算是維持「一個鐘頭」的時間也做不到。

第45節可說是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最特別的一節經文,在這裡耶穌明確地指出「人子被出賣在罪人手中的時候到了」。馬太和路加這兩本福音的作者都記下耶穌所說的這句話,從這裡可看到耶穌是非常清楚猶大到底在幹甚麼事,因為他在逾越節宴席中提早離開,沒有跟耶穌和其他門徒一起去客西馬尼園祈禱,而其他門徒也沒有人注意到這件事。再者,耶穌清楚知道他們在這個橄欖山裡的客西馬尼園,乃是個隱密的地方,除非有人去密報,否則那些想要除掉耶穌的猶太人領袖們是不可能知道的。而門徒們則是醉意甚濃,無法警覺到災難即將來臨,唯有耶穌一直保持著清醒著,因為他清楚知道那是生死交關的時刻,因此,當他聽到猶大帶人來捉拿他的腳步聲時,他跟門徒說「那出賣我的人來了」,這真的是非常令他心痛的一件事。

從這段經文看到兩件事:

一是面對十字架的苦難,耶穌作為一個人,很自然地會想到要排除這種苦難的事件發生。聖經作者說他「極度痛苦」,而路加福音作者甚至描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是「懇切地禱告」到「汗珠像大滴的血滴落在地上」(參考路加福音廿二:44),就可以想像得出那時耶穌心中的痛苦是到了極點。耶穌有三次去看這些正睡到正酣的門徒,每次都提醒他們一定「要警醒禱告」,這樣才能「免得陷入誘惑」。「要警醒禱告」,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因為只有祈禱才能使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保持暢通,而不會斷線。也只有「警醒禱告」,才能使魔鬼的誘惑消失。因為用人的力量要抵擋魔鬼的誘惑,實在是很難啊!而猶大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二是他自己的門徒猶大出賣他,而為了要完成出賣他,猶大還親自帶人來逮捕他,這也是另一個讓耶穌痛心的一個主要原因。當然沒有猶大出賣,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領袖還是有其它的方法可以將耶穌逮捕入獄,且判處死刑。其實,我們可以瞭解,猶大的出賣行為只是將耶穌被捕的時間拉近而已。

祈禱,這是很重要的信仰功課。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一再提醒門徒要警醒禱告,以免陷入迷惑。禱告是和上帝對話,因此,任何人想要和上帝對話,就必須保持清晰的心靈,並且需要用真誠的心靈和上帝對化,否則我們就無法知道自己到底要跟上帝講些甚麼。祈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就是要傾聽上帝的聲音,而不是只有口中唸唸有詞而已。更重要的,祈禱是使人謙卑下來的最佳途徑。祈禱是讓上帝來成為生命的主宰。因此,不想祈禱的人,也可說是驕傲的人,表示他不需要上帝,自己就可以解決生命的問題。

當耶穌祈禱了之後,他豁然開朗,心裡已經準備好要面對那些來捉他的人和出賣他的猶大,並且準備好要喝下上帝要他喝下去的苦杯。他不是繼續抱怨,也不是一再罵猶大出賣他,沒有,他知道順服上帝的旨意比任何一切都重要,因為上帝自有祂奇妙的旨意,而這些奇妙的旨意往往不是人所能全然明白的。就像當年上帝差遣摩西回去埃及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一樣,即使他一再拒絕,也知道回去埃及簡直就是自投羅網,但終究還是回去,並且在百般困難中完成了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使命。可是,在摩西好不容易地完成了上帝給他的使命之後,就在約旦河東岸邊,快要進入迦南應許之地的時,上帝卻不准他進入,連讓他過去看看也不行。他只能在耶利哥城對面的約旦河東岸,摩押地的亞巴琳山區,登上尼波山去遠眺迦南地(參考申命記三十二:48-49)。為甚麼會是這樣?我們無法知道,就像無法知道上帝為甚麼要耶穌以十字架來完成他救贖的使命一樣。

「願你的旨意成全吧!」這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最後的一句話,而這句話正好顯示了他在世上傳福音旅程的一個美好句點。而這句話也為祈禱的態度立下一個基本典範:是要成全上帝的旨意,而不是要上帝成全我們的所愛。因此,使徒保羅這樣說:

「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致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5-8)

如果問我在福音書中最震撼人心的一段經文在哪裡?我會說就是這一段,而且我認為所有傳道者應該都要好好認真讀這段經文。因為在這段經文中,記載了耶穌心靈中最大的掙扎:是要順服上帝的旨意嗎?或是要與上帝抗爭?難道除了十字架的苦刑,以外沒有其它可能解決的方案嗎?一定要死在十字架上不可嗎?

另外,也是從這段經文可以想像得到,此時的耶穌確實是很孤獨的,因為門徒並不全然認識他即將面臨的苦難,也因此他們都無法很警醒地投入來保護耶穌,只會一直打瞌睡。再對照一下約翰福音第十二章27節記載耶穌所說的話:「現在我心裡愁煩,我該說甚麼好呢?我該求父親救我脫離這時刻嗎?但我正是為此而來,要經歷這苦難的時刻。」沒錯,耶穌就是為人類的罪來到世間,而罪的行動就是故意冤屈他人、殺害人命、欺騙、褻瀆上帝神聖之名等等。

身為一個傳道者,如果遇到同伴都離去的時候,或是在傳道的旅途中沒有好同工相扶持時,那種孤獨感很容易會使自己陷入想放棄傳福音的念頭中,也因此給了撒但有機會開始誘惑,使人離棄原有所立的志願:願意將一生的生命獻給上帝。結果是導致後來離棄了傳道的本意,甚至連信仰的基礎都動搖了。

經文默想:

1.想想看,我們生命中感到最憂傷的是甚麼事?而在最憂傷的時刻,我們是用甚麼方式來面對的?耶穌用生命中最大的力量來祈禱,就像路加福音所說的,他是祈禱到汗珠如同大滴的血滴下來那樣子,我們呢?

2.道成肉身的耶穌,在遇到生死關鍵時刻,他的內心也會有「憂愁難過」,他甚至是「非常憂傷」到「幾乎要死」的心境。我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情形?耶穌是用祈禱來克服,最後,他決定順服上帝所安排要他領受的「苦杯」。我們呢?會用甚麼方式來明白上帝的旨意?

3.雖然耶穌所祈求的並沒有得到上帝的同意,但因為他有清晰的心神,因此,當他知道上帝一定要他接受苦杯、面對十字架的苦難時,他不是哀怨,而是坦然接受。我們是否也向耶穌學習這樣功課,保持清晰的心神,用敬虔的態度祈禱,然後跟上帝說:願祂的旨意成全。或是我們常常以應付的態度祈禱?如果我們祈禱的態度是應付,我們就不能夠清楚上帝知道在回應我們的祈禱是甚麼呢?

代禱事項:

1.為因為遇到苦難而離開信仰之道的兄姊祈禱。懇求上帝繼續帶領保守他們,有一天會重新發上帝在他們生命中發出的亮光,而回心轉意歸向基督的救恩。

2.為我們自己信心的軟弱祈禱。懇求上帝幫助我們,使我們有堅定的信心,即使在最困境的環境下,信心依然屹立不動搖。

3.為今天所有的基督教會祈禱。懇求天父幫助所有的教會保持警醒的心靈,不受今天繁華的世界所誘惑而使基督十字架的亮光變暗。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