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紳士 台灣情──記念宣教師安慕理牧師與彌迪理牧師

◎梁唯真(雙連教會牧師,哲吾大學基督教史博士)

最近,安慕理牧師與彌迪理牧師兩位宣教師相繼而去,在哲人日遠的身影中,留下西服革履的紳士風采、殷勤作工的豐碩成果,以及深印台灣土地的宣教足跡。

這兩位英國紳士,都曾經任教於台南神學院,都是倍加運動時期黃彰輝院長主政下,學養俱佳的師資陣容。家祖父梁秀德牧師也在那個時期與他們一起同工,培養許多拓展長老教會版圖的本土傳道人。

1955年5月13日,倍加運動時期,南神師生合照。中坐者為黃彰輝院長,左右分別為安慕理牧師與彌迪理牧師,前排右2為梁秀德牧師。

 

 

 

 

 

安慕理牧師與「一件西裝」

早年的傳道人生活簡樸貧窮,然而許多會友更窮,牧者的謝禮常常是當季的物資。如果這一季收成稻米,家中就有堆積的稻米;隨著季節變化,也可能是蕃薯、蘿蔔乾等不同的作物。梁秀德牧師的太太是助產士,接生的謝金加上牧者的謝禮,在二戰時期,曾因此被認為是在「囤積戰時物資」。後來經濟漸好,孩子遂對蕃薯與菜脯蛋敬謝不敏。

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之下,需要穿著正式服裝的牧師,就更辛苦了。當時梁秀德牧師和許多傳道人一樣,僅有一件西裝,總是「縫縫補補又3年」,縫補的次數還可以從深淺粗細不同的黑線看得清清楚楚。安慕理(Boris Anderson)牧師知道後,心疼這樣的台灣牧師,想要相助,卻又深怕讓對方的尊嚴受到傷害。

於是,細心體貼的安牧師,想出一個極為委婉的方法。安牧師將自己一件舊西裝仔細包好,拿來給梁秀德牧師,說是自己有了新的西裝,想要將舊西裝送人,請他代為尋覓有需要的人。梁牧師回家打開包袱一看,雖然是件舊西裝,但是狀況良好,筆挺貼身,很是好看。於是,便收下這份禮物,成為了那位「有需要的人」,終於得到一件「較新」的西裝。

事後細細回想,梁秀德牧師發現這不過就是安牧師想幫助他的迂迴辦法罷了。但是,令人心中溫暖的卻是安牧師的貼心,讓「幫助」不會成為「施捨」,讓受到幫助的人維持尊嚴,領受幫助、心中感念,日後更願意成為幫助別人的人。

「安慕理牧師與一件西裝」,在梁秀德牧師家族中成為代代相傳的故事,提醒每個子孫正確的助人態度。為了感念安牧師的恩情,遂將其孫取名「慕理」,以資記念。

年歲漸長,我常常會想,這些學識能力俱佳的宣教師,所體現的真是「柔和謙卑」的最高境界了!他們的謙卑是如此自然,不需要勉強,卻又帶著如此優雅的身段與雍容。

彌迪理牧師的「酒窖論學」

雖然一樣優雅,彌迪理(Harry Daniel Beeby)牧師卻與安牧師不同,身上散發著劍橋人的貴氣。

1999年暑期,有機會與外子一同前往約翰‧斯托得(John R. W. Stott)牧師的機構學習1個月,更就此機會,拜會了小蘭大弼醫生與彌迪理牧師。當時年近八旬的彌牧師,腰桿挺直,濃密的八字鬍,再加上一抹微笑,好像從英國電影走出來的爵士一樣迷人!

在運河蜿蜒的伯明罕和這位老前輩會面,原想會是一場教會歷史的口述訪談,沒想到老人家想念台灣,頻頻詢問台灣現況,台語加上英語,勉強將這些年來台灣的發展與變化,解說給滿臉渴望的彌牧師聽。

之後,彌牧師重述當年被迫離開台灣之前的種種,特別是他離台前、以耶利米哀歌作為經文的講道。將近30年過去,台灣從冷戰時期到解嚴,到台灣人總統。我們的報告,對彌牧師而言,像是遠方捎來的一封家書,承載深深思念。

彌牧師自然也問起我們在英國的進修狀況,我們坦然報告說,若是英國,想去牛津,因為那裡有幾位學者,我們很喜歡。彌牧師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問我們「為何不想就讀劍橋?」我們心想,劍橋也罷,牛津也罷,都不是我們在河畔咖啡座上淺談就可決定的。但仍然好奇地詢問彌迪理牧師,除了身為劍橋校友必須「維護校譽」這個理由以外,為何劍橋優於牛津?

彌牧師的雙眼閃爍著幽默的光芒,淡淡說道:「因為劍橋的酒窖比較好!」我與外子頓時無言。神學教授評論學校優劣,竟以「酒好」為標尺。隔年,夫妻倆負笈美國進修神學,看到賣酒的鋪子寫著Wine and Spirit,又想起「激發靈感」就是inspiration,忽然對這些於1960年代開始活躍的西方學者的「煙斗與美酒」的論學風格,有所體悟。

魯益師的菸斗

數年後,我邀哲吾大學研究學院院長Dr. James Pain這位牛津學者、教父學與希臘正教專家做博士論文口試委員,在啜飲英式下午茶的會談中,我一面忙著將精巧脆弱的杯盤平衡在膝上,一面慶幸終於找到機會可以請教牛津「墨徒會社」(inklings)的事,因為托爾金與魯益師(C. S. Lewis)都是我喜愛的作家。

Dr. Pain院長幽幽地談起一次和C. S. Lewis同乘火車的軼事。在一次往返牛津的火車途中,當時還是學生的Pain發現自己和鼎鼎大名的《納尼亞傳奇》作者同車。火車駛出車站後,忽然發現Lewis坐立難安,倏然站起,一直往車頭方向走去。年輕人好奇,一路尾隨,想知道何事讓風姿翩翩的牛津學者如此難受。到了車頭才發現,菸癮奇大的Lewis掏出菸斗,熟練地裝填、點火、深吸一口,露出滿足放鬆的表情。菸斗與火車煙囪一同揮灑縷縷煙霧,歡喜前行。

這是Lewis最真實的一面,是1960年代的學術時尚,卻也是台灣基督徒很少知道的事。英國紳士的風範,在安牧師、彌牧師、C. S. Lewis與Dr. Pain身上瞥見,至今仍迴響不去。

台灣人的朋友!

彌迪理牧師與安慕理牧師都是英國一流學府的畢業生,一個承繼劍橋的高貴傳統,一個散發牛津的平民自在,都是成為神學院院長而游刃有餘的人才。但是,他們體認時代變遷與教會需要,心甘情願成為台灣人同事黃彰輝院長的同工與副手,先後成為台南神學院的副院長,一同為上帝國成就大事。

英國紳士的血脈,流過為台灣而跳動的熾熱宣教心。何其有幸,在台灣最危機的年代中,有友如此,正如主耶穌所說:「為友捨命,人間大愛莫過於斯!」在哲人日遠的身影中,謹以此文懷念這兩位台灣人的摯友。

1992年4月3日,彌迪理牧師造訪台灣,左起柯從心牧師、蕭清芬院長、梁秀德牧師、彌迪理牧師。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