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道(台南中會富強教會牧師)
9年前,我接受上帝的呼召離開服事16年的大專禾場,開始了教會的服事。儘管教會事務繁忙,但是,大專事工一直是我的負擔。因為,在我的人生歷程中,影響我最重要的階段就是大學時代,因為有一群關心我的牧長,陪伴我成長,我才能突破諸多迷惘,尋找到人生方向。因此,在台南富強教會的服事中,我也嘗試推動教會信徒關心大專宣教事工,而有許多新想法。自從受邀擔任台南神學院雙連宣教策略研究中心主任,在更廣泛接觸不同領域、不同宣教策略理念後,更發現在大專校園宣教中有許多的可能性!於是,開始這篇研究報告。
一、推動狀況
目前,長老教會總共有14個大專學生中心,輔導100餘個大專長青團契。雙連宣教策略中心在2012年對長老教會全台大專工作者作了一份問卷,訪問了24位大專工作者(包含5位大專中心幹事),經過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工作者主要的工作在於輔導團契:根據問卷的調查,每一位工作者每週均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在輔導團契。在回收的問卷中,有超半數的工作者,花費在團契聚會的時間佔每週工作時數的三分之一以上。有18位工作者負責帶領超過4個團契,佔全部的75%。依本人輔導大專長青團契的經驗,要輔導一個團契就必須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及精神,更何況需要輔導這樣多的團契。相對的,對於團契以外的校園宣教事工,工作者似乎心有餘而力不足。
2.工作者主要的輔導對象是基督徒:問卷中提及團契聚會對非基督徒是否有吸引力,回答有吸引力的僅佔25%。工作者對非團契學生的接觸也偏低,認識1~5人以下佔83%。而對校園內未信者福音工作認為還算有果效的僅佔25%。
3.大專中心和地方教會間並未建立適當的溝通管道及合作關係:在問卷中僅25%的工作者認為教會支持大專事工。但是,認為教會並沒有支持大專事工的工作者中,絕大多數認為責任在工作者上。意即大專工作者並沒有時間或管道向教會牧長說明大專事工的需要。
4.大專事工的推動上有以下困難:
A.對象流動性大:一般而言,大專學生在校期間約為4年,而當學生接受培育成熟到可投入服事工作時,往往就面臨畢業了。近年來,許多學生在地就讀大專院校,基督徒學生往往回自己的教會,相對地影響大專工作的推動。
B.人力嚴重不足:目前全國專科學校有15所、技術學院有32所、科技大學和綜合大學有116所,大專院校共有163所。2008學年度學生總數為135萬2084人(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而目前的大專工作者(不含助理)不足20人。專職工作者人數嚴重不足。
C.事工焦點失衡:目前的大專工作者將大多數的時間及精神放在團契中少數的基督徒的輔導工作,而對多數校園中未信者的福音工作卻力不從心,這是大專工作必須面對的問題。
D.資源供應不夠:各地大專中心經費來源各不同,許多大專工作者皆需到各地方教會募款。一方面需要面對沈重的工作壓力,一方面又要擔心經費,在雙重壓力下的確造成工作者服事上困境。多數教會僅在經費提供支援,而各地大專部會多數僅供諮詢。因此,大專工作者可以取得的支援少之又少。
F.工作者變動大:在前述因素下,造成大專工作者異動頻繁。目前在大專工作服事超過5年者,僅有9位。服事時間不能持續,自然很難有大的果效。
二、上帝國的宣教
那麼大專事工和宣教的關係是什麼呢?如果從宣教的角度來看,大專事工應該是指向上帝國的。大專事工發展不是為了建立組織(大專團契),而是為了上帝主權的實現。陳南州牧師所寫的〈如何培育宣教人才〉一文中指出:「一般把上帝主權的實現分成二大領域來說明,即個人心靈和社會體制、結構,意思是上帝要做每一個個人的主,也要做整個社會、世界的主。上帝要做每一個個人之主的宣教工作,一般被了解為個人的救贖,即宣教是勸人悔改、更新人的心靈,使人重生、有新生活、有新價值觀、倫理生活。
上帝要做整個社會、世界之主的宣教工作一般被了解為社會改革,即宣教是參與社會改革──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更新,重新建構,使社會文化、政經體制和運作是指向上帝國的內涵──真理、公義、仁愛、自由、和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大會專題文集》,頁164)大專宣教事工也應如此,它應該有2個關心的領域:
1.關心大專院校師生所處的環境,所面對的問題:近幾年來,台灣社會發展極為快速。社會在急驟變化中也造成大專青年必須面對諸多問題。特別許多因為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問題。諸如教育、治安、毒品、校園暴力、色情及經濟不景氣所造成的失業等問題。大專青年及教職員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常無所適從,成為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不完善下的受壓迫者。所以當我們在思考大專宣教事工時,理當學習耶穌所帶來上帝國的宣教,讓受壓迫的青年得到解放,我們應該與生活在不完善制度的人站在一起親身體驗他們所受的痛苦,反對不正確的政治、經濟、社會政策、並親身投入改革當中。
2.關心大專師生的心靈:身處於台灣社會的人,很難不受社會功利主義的影響,造成一部分人一切向「錢」看,唯利主義的價值觀。大專宣教事工應該注意功利主義、不正確的價值觀對人性造成的戕害,讓我們共同學習思考生命的意義及價值。但也有部分的人,不願隨波逐流,期待著宗教信仰的力量來超越這一切。大專事工也應該關心這些人追尋信仰的過程,試著藉著活動與分享,來協助他們成長。
三、事工策略
我認為理想的大專事工策略如下:
1.大專事工的工作方向應確實涵蓋4個領域:大專工作的範圍應包含學生、教職員、教會及社會。大專事工應該不是單純的「學生事工」,它應該涵蓋整個大學社區中所有的人事物;它不只是以學生和教職員為對象的工作,而且是呼召他們來參與的工作。因此,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呼召教職員生共同來參與在教會及社會關懷的事工中。
2.大專事工的工作重點應嘗試由組織輔導團契轉到對大專校園的宣教:在傳統的大專事工中幾乎將99%的力量(包含財力、物力、人力)用在不到1%的人身上。如何使我們的工作由狹隘的團契輔導事工,轉向整個大專校園的關心事工?由此,我們應當與學校師生重新思考大學的本質及其存在的意義,合力追求真正理想的大學。
3.大專工作者的工作重點應是訓練培育人才而非單純的輔導學生:在傳統的大專工作中,工作者多半將精力消耗在學生的輔導上,這樣的工作當然重要,也有必要去做。但若能訓練培育有能力在校園參與宣教工作的師生,不僅使宣教的範圍擴大,也使參與的人數增多。
4.大專事工應緊密和教會聯結:在傳統的大專事工中,大專事工往往被認為一項專業事工,而較少強調與教會的聯結,如此會造成學生與教會失去聯繫,而沒有教會生活。如果能與大學附近的教會合作,教會成為大專校園宣教事工的基地及支援,對於大專宣教工作有正面的影響。
大學是學習專業新知、追求真理的殿堂,也是為社會、國家養成人才的地方。因此,大學不單單應該教授知識,更應該訓練擁有追求真理態度及服事社會國家熱忱的青年。目前台灣的整個教育環境並未能幫助年輕人塑造人生價值觀、思考人生意義和找尋人生方向,面對時代的變遷,大專宣教工作需要作適度的調整和更新。期待以這篇報告拋磚引玉,使眾教會都能夠共同思索這個議題,讓各地大專校園福音工作能順利推展,使大專校園中的成員都能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