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伯讚(台北中會南門教會牧師)
【經文:使徒行傳8章1、26~40節】
典故
七執事之一的司提反殉教後,耶路撒冷的教會開始遭遇大逼迫,除使徒外,門徒都四散於猶太及撒馬利亞各地(使徒行傳8章1節),正如使徒行傳1章8節復活的耶穌所應許:「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此處所指福音廣傳之路線,值得注意的是,福音傳布一方面是內在聖靈的帶領,另方面卻是由於外在被迫害使然,而使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臨近的猶太及撒馬利亞地區。
去到撒馬利亞傳福音的主角是腓利,「腓利」乃是排名第二的七執事之一(6章5節),不是十二使徒的腓力(兩人的希臘文同名,英文同為Philip,台語漢字聖經及和修本則以「執事腓利」與「使徒腓力」作區別)。「腓利下撒馬利亞城去」(8章5節),實際上他是往北方的撒馬利亞去,此處的「下」是指從海拔800公尺的耶路撒冷高度而言,而「撒馬利亞」可指地區名,撒馬利亞城,也可能指某一城市(如Sebaste,示劍,或吉達)。
腓利如同司提反,也是執事,其實具使徒的能力,根據使徒行傳記載,他能講道、行神蹟、趕鬼、醫病(8章6~7節),但所做事工的結果卻與司提反大不相同,這說明宣教不是看表面的結果。司提反被石頭打死而殉難,腓利在撒馬利亞卻大受歡迎(8章8節)。
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腓利在撒馬利亞所做輝煌的宣教工作,大感驚訝與興趣,於是派了重量級領導者彼得和約翰前去訪察(8章14節),之後彼得和約翰便回耶路撒冷去了(8章25節)。此其間,仍在撒馬利亞的腓利,卻突然蒙上帝特別的帶領,往南下迦薩的路去(8章26節)。「迦薩」是5個舊非利士人(Philistines)城市之一,在巴勒斯坦(Palestine)西南方。那路是「曠野」(荒地),這說明宣教即是一種受差遣。
在路上,不料腓利突然巧遇一位「有大權的太監」,那人乃是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手下掌管銀庫的總管,就在他上耶路撒冷禮拜的回程與腓利在迦薩的路上相遇(8章27~28節)。「埃提阿伯」(Ethiopian,今譯衣索匹亞)這地名的字意是「臉燒焦的人」,就是黑人的意思。解經家多認為它是今日的蘇丹(「蘇丹」的字意即「黑人的土地」),在非洲東北部,不是衣索匹亞。
「太監」通常是指被閹的人(有時單指在宮廷內任職的人),按猶太律法,他們原是不許進入聖殿的(申命記23章1~8節),但以賽亞書56章3~8節卻給他們有將來的指望,救恩臨到時,耶和華將使外邦人同以色列人一樣,都能到上帝的殿中禱告,「因上帝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路加可能有意藉此表明以賽亞的預言實現了。太監所讀的經文是以賽亞書53章7~8節,是論受苦僕人的一段。腓利指出,這段經文就是指耶穌的一生和代死(8章32~35節)。耶穌自己也曾引用這段經文來描述自己的工作,「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章45節)。
看來腓利的傳講相當有效,二人往前行,一看到有水的地方,太監就向腓利要求受洗:「看哪,這裡有水,有什麼能阻止我受洗呢?」(8章36節)。有古卷(The Western Text)加註於8章37節寫道:「腓利說:『你若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我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這段加註的話顯然是後期抄寫者加上的,反映出早期教會在施行聖禮時的對答儀式。
太監受洗後,當下,這故事就在「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8章39節)這句話突兀地結束。也有古卷在此加插一些話:「他們從水裡上來,聖靈臨在太監頭上,但主的使者把腓利提了去……」這樣的結尾稍微緩和一點。當然,腓利並非就此消失了,後來有人在亞鎖都(在迦薩以北,是沿岸第二大城)遇見他,他走遍那地傳福音,一直到凱撒利亞(8章40節)。「凱撒利亞」或許是腓利的家鄉,使徒行傳下次再提到他時,他仍在該地定居(21章8節)。
啟發
這一段宣教故事,對我們一起來響應「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有一些啟發:
1.宣教的動力來自聖靈。是聖靈指引腓利說:「你去……」(8章29節);當太監受洗從水裡上來時,是聖靈把腓利提了去(8章39節)。如果包括「主的使者」向腓利說話(8章26節),可知宣教的啟動是聖靈的動工。
身為傳道者34年中,我越來越相信,無論講道、推動事工、關懷信徒、帶領人信主,沒有聖靈的同在是不可能的,所有力量的來源是聖靈。回想駱先春牧師當年受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的差遣,前往台東地區開拓原住民教會,實際上就如去「曠野」一般。當時駱牧師並沒說「我對XX地方有負擔」或「我對XX事工有使命感」此類的話,也沒說到那個地方孩子的教育怎麼辦……他受差遣就去了,20年中在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達悟族中巡迴宣教並且翻譯聖經詩,共計開拓了百餘間教會。
2.陪談大有效果。從太監與腓利的對話中,在個人傳道上對我們有重大的啟發。例如板橋福音堂,該會牧師娘在這方面有相當大的恩賜,自己動手寫教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的32本造就教材都相當實用,可以一本一本在各團契或小組一起閱讀,互相分享,必然大有果效。陪談或陪讀其實是一領一傳福音非常有效的方法。與對方建立好的友誼關係後,接著就是要陪他談、陪他讀,「腳」勤、「口」勤,加上禱告與聖靈的同在,必能達到一領一傳福音的效果。
3.「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摩太後書4章2節)。這句話是保羅說的,當保羅講這句話時,他一定知道這「無論得時不得時」的道理,因為初期教會的開始就一直受到大迫害,但逼迫、受苦反倒讓福音廣傳。
《蒲公英月刊》2014年3月刊載美國影星史特龍的故事:史特龍年輕時一心想當演員,但迫於生計,必須在動物園裡工作,賺取生活費。他也做過電影院的帶位員,同時利用時間到處參加試演。5年下來,卻被所有人拒絕。境況最悽慘的時候,他乾脆坐下來,把心中想到的劇情寫下來變成劇本,這是關於一個叫「洛基」的拳擊手,從沒沒無聞的小子變為世界拳王的故事。「每個人都回絕我,」他回想當初賣劇本的情形:「但那就像是在備戰一樣。我一直相信我能成功,即使四處碰壁,也不會阻礙我全力衝刺。」《洛基》一片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並且讓史特龍一鳴驚人。
宣教就是受差遣,我們當努力以赴。一領一傳福音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有時也許不是馬上能看出成果,亦即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卻一定要經過努力。讓我們一起來一領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