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的神學意義

【編按】本文配合《新眼光讀經手冊》7~9月主題經文,盼幫助讀者更深刻了解上帝透過申命記所要傳達的信息與啟示。

◎康進順(台北中會尊賢教會牧師)

無論對猶太人或基督徒來說,申命記都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耶穌要出去傳福音之前,在曠野的試煉中,一再引用申命記的律法抵擋魔鬼的誘惑。耶穌與猶太教師對談中,清楚點出最大的誡命是──盡心、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也是出自申命記。可見在猶太傳統中長大的耶穌熟知申命記的律法。因此,要了解耶穌基督所帶來的福音信息,不能忽視對申命記的認識。

舊約文脈中的申命記

以五經的文脈來說,申命記是以色列人停留在摩押平原(民數記33章48~49節),準備進入迦南地(申命記1章5節)連續故事的插入。內容主要是摩西重新解釋律法,並且召集以色列的新生代與上帝立約(摩押之約)。此時的以色列人就像當初伊甸園的亞當一樣,站在上帝的面前,領受誡命,被期待成為上帝忠實的園丁。

申命記雖然是五經的一部分,但是,申命記不同於構成前四本書的祭司傳統,獨樹一格,建立所謂的「申命記歷史」傳統(包括約書亞、士師記、撒母耳記和列王紀)的基礎。簡單說,此傳統主張遵守上帝的律法才能蒙福,否則必遭上帝的懲罰。這也是申命記歷史的基調。

申命記形成的過程

申命記這本書雖然主要記載摩西在摩押平原對以色列人的演講;但是,它的形成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可能的腳本是,此傳統起源於北國以色列(何西阿書可為線索),當北國滅亡之後,流傳到南國,協助希西家王的改革(列王紀下18章1~8節),接續瑪拿西王不敬畏上帝,此傳統轉入地下,等到約西亞王當政時,再次現身幫助約西亞的改革。約西亞於聖殿中所發現的律法書,可能是申命記的核心部分(12~26章)。此書直到猶大王國滅亡後被擄時期才完成,當時的讀者是一群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不是出埃及的那群人。但是,相同的是,這群人都期待進入應許的土地。

申命記的主要內容

申命記主要是由摩西對以色列人所發表的三段演講構成,最後的結尾記載摩西的去世(31~34章)。

回顧歷史

第一段的演講(1章5節~4章49節)主要回顧以色列人離開何烈山,經過40年曠野的流浪,最後到達摩押平原的過程。如此的回顧是有選擇性的,主要敘述發生在加底斯巴尼亞的不信事件導致38年的曠野流浪。接著描述上帝吩咐不可侵犯路過的以東、摩押和亞捫之地,因為他們是以色列的親族。但是,以色列打敗了希實本王西宏和巴珊王噩,占領了他們的土地,分配給呂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最後,摩西一再勸勉以色列人要遵守上帝的律去,禁止拜偶像。

解釋律法

第二段的演講是申命記主要內容(5章1節~28章68節),進入對律法的解釋。一開始,以5~11章為律法解釋的前言。此段以十誡(5章6~21節)為開始,這與西奈山十誡很類似,代表十誡是以色列律法的總綱,具有憲法的位階。如果讀者仔細比較這兩個版本的十誡,會發現有些微的差異,特別是對安息日的規定和對不可貪心的誡命。如此可見,律法不是一成不變的。

接著說明以色列人為何要遵守上帝的律法(6~11章)。簡單說,就是上帝有恩於以色列人。回顧歷史,看見上帝對以色列的恩惠: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揀選以色列人、賜福給遵守律法的人、曠野40年一路保守……,這些歷史與勸勉都希望以色列人要遵守上帝的律法。因此,在此段的前後,摩西都敬告以色列人;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上主你的上帝,並教導下一代遵守律法。最後,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要在「基利心山宣佈祝福,在以巴路山上宣佈咒詛」(11章29節),以此突顯申命記「順服誡命就蒙祝福,違反誡命必遭咒詛」的基調。這樣的強調於整個律法解釋完成後再次出現(27章)。

主要律法解釋的段落(12章1節~26章15節),大概按照十誡的順序編排。此段經文前後都對崇拜做重要的提醒:一開始提醒以色列人要在上主所選定的所在,才可以獻祭敬拜;結束時提醒每年要將初熟的土產帶到上主面前,交給祭司獻給上主,並且告白上主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歷史。德國舊約學家馮拉德(Gerhard von Rad)主張這段經文(26章5~9節)是以色列的信經(credo),是形成以色列信仰傳統的開始。

此段經文特別引起注意的律法規定有3項。第一是對安息年的規定(15章1~18節),這是從第四誡關於安息日的規定衍生出來的,規定到第7年安息年時,要免除窮人的債務(1~11節),而且要釋放奴隸(12~18節)。原因是以色列也曾經在埃及當過奴隸,得到上主的拯救。

其次是對宗教人員、司法審判和國王的規範(16章18節~18章22節);審判官要公平審判,不可受賄賂;不可立異族為國王、國王要終身研讀上帝的律法;祭司不能擁有土地,接受人民獻祭的份額,專心事奉上主;應許要興起一位像摩西般的先知。

最後是對社會弱勢者──孤兒、寡婦和出外人的關心(24章17~21節)。這些規範都是要實現上主揀選亞伯拉罕的目的,就是使萬國萬民因此得到祝福(創世記12章1~3節),特別是社會中軟弱的肢體(申命記11章18~19節)。

第二段演講的結尾是立約者彼此的誓言和祝福與咒詛的陳述。只要以色列人遵守上主的律法,承認上主為以色列的上帝,那麼上主就要承認以色列為祂的子民,賜福以色列。

與上主立約

第三段演講(29~30章)是摩西召集所有以色列人在摩押地與上主立約。申命記的最後(31~34章),摩西在眾人面前立約書亞為繼承人,勉勵他要剛強壯膽,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而且吩咐他們每7年要在守住棚節時,所有以色列人要聚集在敬拜上主的地方一起誦讀律法。接著摩西宣布自己的死和以色列人未來的背叛。展望未來,以色列不是全然樂觀,但是摩西在死之前仍然不忘對以色列眾支派獻上祝福。最後,經文記載摩西死在毗斯迦山,雖然約書亞成為繼承人,但是文中提到,以色列後來沒有一位先知像摩西一樣。

申命記如此的結尾,令即將擁抱應許之地的上帝子民五味雜陳。雖然他們即將見證上主應許的實現,但是,摩西的死和以色列背叛的未來,使他們不敢那麼樂觀面對未來的日子。摩西一再提醒他們,是否遵守上主的律法,是未來日子生死禍福的依據,這成為申命記歷史的主張。

申命記的現代意義

對上帝律法的重視,這不但是以色列人信仰的基礎,亦是宗教改革「唯獨聖經」信仰傳統所強調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從早期宣教師努力於聖經的翻譯和鼓勵信徒讀聖經,到現在的「新眼光讀經運動」,都是在強調,上帝的話語是我們信仰的基礎,我們生命蒙福的重要因素,只有在生活中落實上帝的話語,才能蒙上帝的祝福。所以,我們當好好讀聖經,日夜默想上帝的話語。

上帝的話語要不斷地重新解釋。從申命記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律法不斷與實際生活產生對話。摩西在摩押地解釋上帝的律法,耶穌的登山寶訓也是對律法的重新解釋。每個主日禮拜中,牧者的講道都是面對新的環境重新解釋律法。這也是新眼光讀經的目標,藉著聖經的釋義,引導信徒明白上帝的話語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這就是我們的信仰精神。

最後,來看申命記對台灣處境的啟示。台灣得不到聯合國的承認,在國際上成為孤兒,沒有身分、地位與尊嚴。近幾十年來的民主運動都希望建立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但至今尚未成功。申命記給我們的啟示是,想要建立新的國家,就必須面對台灣實際的情勢,制定一部新的憲法,政府與人民重新立約。如此,台灣的前途才能蒙受祝福。50年前,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發表《台灣自救宣言》時,他們就看出台灣的出路,宣示要「制定新憲法、建立新國家、加入聯合國」。這是我們台灣人要努力的方向。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