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佩儀(長老教會牧師、台北大專工作者)
相片提供◎黃欣怡
亞洲教會協會(CCA)第14屆總會年會5月19~26日在印尼雅加達召開,少有像這次受派出去開會,感覺肩負重任,主要是因為中國基督教協會(CCC)因素。而中國因素在這一次的年會中如此被突顯,是因為CCA在今年大幅度修改了組織法案,將原有的總委會、執委會,縮減為只有執委會,並且不必然每個會員國皆有一個席次。這樣做的理由是基於財政壓力,因此縮編及調整。對於多數會員國來說,感受不到這個議題的衝擊性,但台灣卻因為中國的因素,亟需顧慮在沒有保障一國一席次的情況下,未來可能將出現台灣在CCA的執委團中無法佔有席次並為台灣發聲的局面。
台灣教會的艱難處境
CCC的因素為何如此讓人擔憂?目前CCC尚未加入CCA,但是CCC有兩名代表在今年以觀察員的身分出席,而CCA會議主席讓CCC代表有機會上台請安報告,並贈送禮物,由此觀察中國未來進入CCA的機率極高。當然,在普世教會協會(WCC),中國已經是會員國,因此以普世團契的信仰精神,中國成為其中一員,並不是問題。問題是若CCC帶著條件進入CCA,而這條件是要求台灣以「中國台灣」(Taiwan, China)名字參與CCA,這將違背信仰精神,並且以強國的權力行逼迫之實。
為了讓台灣在CCA仍舊有發聲並參與決策的機會(台灣也是CCA發起會員國之一),這次與會的台灣代表們,不管是代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或者台灣教會合作協會(NCCT),均努力試著讓其他會員國的代表有機會知道台灣在國際上的政治處境,進而能在進行組織案的討論及議決時,有多一些其他會員國了解並支持我們的提案──一個國家在執委團要有一席的代表。
基於此,本次會議中青年及婦女代表,均出席青年及婦女的會前會,為了跟其他代表建立關係,並有機會談論台灣所擔心的問題及處境,尋求支持。
筆者為這次的婦女代表之一,在會前會中,試著與韓國及香港的代表談論台灣在這次年會所關注的議題,有了一些友善的對話,也建立了一些情誼。而筆者也在會前會參與中,感受到亞洲區婦女關注的議題多數為婦女及孩童在身體、精神及性當中遭遇的暴力以及貧窮議題,還有不少分享著墨在移工販運的議題上。
而此次會前會主題因為論及性別公義,因此「LGBT」(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者)也在講師的分享中被提及,並呼籲大家重視,這對於相對保守的亞洲地區的教會來說,是不小的挑戰。而在會前會的閉會禮拜中,負責崇拜的同工也演出LGBT在教會、學校、家庭中所面對赤裸裸的困境。期待這樣的氣勢,也能在年會的場合中,帶來些不同的行動,為弱勢者勇敢發聲 。
在上主家裡共同生活的挑戰
年會的場合,是權力角力的場子。但是無論如何,總得奮力一搏!會議程序來到了PCT及NCCT關心的執委團代表人數調整的議案。在這個時刻才深刻的體會到,台灣的處境是如此的孤單。贊成或反對的投票方式以站立與否來表達,在PCT站起來表達意見時,幾乎沒有其他代表為我們說話,雖然檯面下表達理解,但檯面上就有了表態的疑慮。也許大家知道中國的問題,畢竟亞洲不少國家深受威脅。但在尋求同伴支持的時刻,在投票的那一刻,贊成PCT修改的提案者,只有我們幾個孤伶伶的代表,起身站立在偌大的會議場中。
也許結果必然如此。只是想到與會PCT牧者站起來奮力疾呼的那個畫面,以及普世資深牧者前輩分享早期參與普世會議孤軍奮戰到最後一刻,兩個畫面交疊,心情感到莫名的哀傷。相較於其他國家,在亞洲我們的孤單是更孤單。也許我們不是沒有同伴,只是在更多複雜的利益考量中,要為台灣發聲的舉動,顯得如千斤錘一般的沉重。
為了爭取執委團的代表一席,在CCA列出青年、婦女、牧者、平信徒必須「充分參與」的前提下,台灣提名可能性比較高的青年代表爭取執委團的席次。最後執委團名單出爐後,台灣所幸仍有一席青年代表參與執委團。但是就整個提名名單來看,離所謂的「充分參與」,仍舊有相當的距離。
執委團的組成為:男性牧者9名,女性牧者1名,女性青年平信徒2名,男性青年平信徒2名,女性平信徒2名。男性佔65%,女性佔35%,牧者佔65%,平信徒佔35%,青年佔20%。一轉念,想到這次年會的主題:Living together in the household of God.(在上主家裡共同生活)婦女在會前會提出,在教會如此父權的環境中,要如何談Living together(共同生活)?而在充滿角力的年會中,要如何展現Living together?女性的比例在第一次的提名名單中,以跟青年合併的youth female(女性青年)稀釋掉婦女的參與率,而在有人起身抗議後,第二次的提名名單中有了微幅的調整。
要能夠Living together是何等大的挑戰啊!要能打破政治利益的分配動機,才能真正看見弟兄姊妹!
神學資源整合及分享的可能
在這次的會議中,對我來說仍舊有幾個比較正面的意義,除了看見LGBT族群被突顯出來之外,也看見台灣在普世組織中仍舊積極的發聲。另外,也思考著亞洲區的神學資源整合及分享的可能。CCA包含的會員國涵蓋的地理範圍非常廣,從伊朗到澳洲。這當中文化、宗教、種族的多元遠超過想像。因此,要談區域的整合大概只能從文化背景相似的東北亞開始努力。
以PCT大專的營會為例,每年暑假的台灣學生基督徒運動研習營(TSCM),連結著亞洲地區不少國家的學生基督徒運動(SCM)組織,挑戰且賦權這個世代的學生及工作者面對諸多普世的議題,並且在行動中實踐信仰。有趣的是,在這次婦女會前會遇到的泰國婦女代表也是這次執委團的被提名人之一,她也是從學生時代便參與在泰國SCM中,一直累積到現在,成為泰國的代表之一。
這兩年來,陸續有香港的朋友參與在TSCM的社會議題分析訓練中,今年更多人報名參與不只分析訓練,還同時參與了愛與非暴力的訓練。而這些香港朋友,除了有來自香港SCM組織外,也有來自其他關心性別公義的非政府組織(NGO),而這條線也是在這次CCA的會議中,因著認識香港代表而連結在一起。區域性的神學資源共享,在TSCM中已經體現這樣的可能了!
在這次年會中,看著青年代表們優秀且積極的參與並發聲,也深刻的體會到培訓人才的重要性。在CCA組織中,有一個年輕的韓國女性同工,在會議台上落落大方的發言。後來才知道,她從學生時代便受培訓參與普世的活動,從英文不流利到現在可以大方且合宜的在台上清楚的表達。養成的過程需要對年輕人有更大的信任,並且要能看見遠景。反觀台灣,對於參與普世活動的遴選,常常是挑英文程度佳的,馬上可以派上用場。但是對於未來長遠的規劃呢?對於一個普世人才養成的遠景呢?也許韓國的做法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
參與CCA的會議,讓自己重新認識亞洲,也承認自己對於亞洲的不熟悉。在效率掛帥的思維中,這次的會議卻要我去體會亞洲文化中,成事的先決條件是關係,而不是談共識或者理念。在面對性別的議題中,雖然LGBT議題有了曝光的機會,但性別意識的覺醒還有很長一段路。在中國因素的體認中,我們絕不能放棄台灣的主體性,哪怕只有幾個孤單的身影亦不能妥協。而在年會期間的信仰反思則是:利益角力無所不在,但仍舊不能對上主失了盼望!仍有美好的團契經驗體現在會議之外的交談、對話、理解與鼓勵,在那閃耀著普世的信仰價值、美好的同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