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牧師的事工:健康的牧師帶來健康的教會

文/馬修.拉坦(加拿大安大略省巴里市西敏教會牧師) ◎譯/張洵宜

牧師也需要「牧養牧師」的事工,為什麼呢?

身為猶太教拉比及領導學顧問的愛德溫.佛萊曼(Edwin Friedman)在《神經壞了──快速修復時代中的領導學》(A Failure of Nerve: Leadership in the Age of the Quick Fix)一書中主張,領導者的特質、情緒健康、表達及照顧自己的能力是影響組織的重要因素。

健康的牧師能在教會裡產生漣漪效應,不健康的牧師同樣也會。這沒什麼嘛,不是嗎?

如果你這樣想,那就錯了!

1.活在高度焦慮時代的牧者

不斷地執行事工、討人歡心、多結果子會導致不健康的壓力,更何況,牧師受召每個禮拜在講台上分享上帝的鮮活話語。被呼召的牧者無法推辭繁重的工作量。

許多教會越來越小的現況也讓人困惑。我的教會所屬的大會(synod)中有一名教會顧問約翰彼得.史密特(John-Peter Smit),他在一場工作坊提到:「30年前,要讓教會增長的話,有9件事情是牧師必須去做的。若他們能把其中5件事情做好,教會就會增長。但現在的牧師必須做到11件事情才行,而且教會也不一定會因此而得到增長。」

文化變遷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已離開了原本的舒適圈。馬克.吐溫曾寫道,領航員所需要的知識,比應該有的知識更多,而且每24小時就必須從頭再學一次。在現代當教會領導者也是如此。

這個說法跟我自己的經歷有關:

當各行星連成一直線時,太陽看起來就好像被侵蝕了。我幾年前在日記中寫到一句話:「我走進了闇黑的隧道。」當時我剛成為牧師,也剛成家,面臨全新事工的挑戰,從青年事工到松年事工。我試著處理多元的神學觀點、人際衝突、威脅要離開教會的人、財務問題,以及許多讓人心情沉重的事情。一般來說,這似乎是中大型公司的主管才會有的困擾。我就像被侵蝕一般,充滿了壓力、睡眠不足、飲食習慣不良、極度焦慮、極度缺乏(美好的)家庭時間,我甚至覺得我得了胃潰瘍。

事情就這樣發生了,但大多牧者都避而不談,為什麼呢?或許是以為身體的疾病跟靈命養成有關,「再更認真禱告一點就會好了。」或許是疾病背負了污名;或許大家覺得牧者應該總是笑臉迎人;或許牧者們活在為了上帝必須犧牲家庭而每週工作80小時的陰影之下,全年無休。但就在某個角落,也有個大小孩默默的啜泣。麥克.曼吉斯(Michael Mangis)在《標的之罪》(Signature Sins)寫道,「人很容易以為事情保持原狀就好。」

2.他們過得好不好呢?

我當時過得並不好,每件事情都受到影響──壓力就跟一氧化碳充斥著整間房子一樣。於是我開始執著於找回健康均衡的生活。我的狀況並不「好」,何況為了基督而充滿活力的人,也不該只有覺得「好」而已。感謝主,飢餓是最好的開胃菜,我的故事也就這樣繼續發展下去:

我和我們教派的「協助員工事工」聯絡,通了幾次電話後,我更了解自己正在經歷怎樣的狀況,以及該怎麼做。

我的家庭醫生介紹了一位很好的基督徒心理醫生給我(心理醫生就像醫生或牧師一樣,有的很有幫助,有的不會),而我的改變就此展開。

教會設了人力資源小組,定期與我(及其他人)見面,發揮聆聽、支持及鼓勵的作用。之所以成立這個小組(不全然是為了我),是一位有智慧的會友提議,因他知道這對教會的元氣很重要。

我也跟良師益友談心,對他開誠布公。他也透過閱歷豐富的人生觀,給了我實際上的鼓勵。

我更用心扎根定睛於禱告及耶穌。但也有人問:「難道牧師被封立時,還沒學會這些事嗎?」我的靈修生活品質一向不錯,但我需要更進步,而且要盡快進步。人類有雙翅膀能將我們帶到好的地方,但更需要用雙膝讓我們抵達美好之處。感謝上帝,我找到代禱夥伴,藉由對話,他成為了我的依靠。

我恢復了原狀,開始重新跑步,也養成習慣。每週運動3至4次,對於提振大腦作用很有幫助,這是真的。這並不容易,但我們要效法Nike精神──做就對了(Just do it)。我們今天的生活如何,健康程度就如何。

我起身迎戰服事的樑柱──教導/溝通、教牧關懷、包羅一切的異象。我還在努力做好基本功,不過我越來越有勇氣說「不」。很神奇的是,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處理少一點的事情,整體效率會更高(我也發現人們比較希望如此)。花更多的時間在禱告及其他重要的事情上,並將比較不重要的事情趕出行事曆之外。

我開始用具體數字來安排時間──每週休息兩天,只有一個晚上可以做「教會的事」(緊急狀況除外)。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忙得團團轉是因為懶惰──沒有將寶貴的時間用在核心事項上,或是讓別人主導了我的時間。

禱告、家庭及休息都很重要,願意休息的心是一項重要的指標,可以看出我們有沒有真正相信上帝就是上帝。我慢慢地將工作時間減少到一週45小時。(對某些人來說,這種工作模式或許跟中了樂透彩沒兩樣。)

3.情緒健康的重要

提到牧師的健康,我們常顯得被動,假如我們變得主動的話,你能想像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嗎?

改變或許很困難,但誠如一位朋友對我說的:「值得去的地方都沒有捷徑。」我也知道,改變對我來說之所以比較容易,是因為我的教會還蠻健康的,彼此關係充滿信任,並且彼此攜手向前,這些有助於營造更「好」的氛圍。但我也確實感受到,會友們知道,當牧者變得更健康時,他們也會更健康;如果牧者沒有成長,也不可能期待教會成長。

多倫多大學政策研究教授麥可.富蘭(Michael Fullan)於《在改變的文化中領導》寫道,「忠於確定的價值觀,但不確定路徑的人」比較適合領導。對牧師來說,價值觀必須奠定在主耶穌的信息與宣教;不確定的路徑就在變化萬千的文化景緻前方。我認為這就是牧者們該受訓練的地方。不然,事情只會變得越來越困難,事工會越來越分散,我們焦慮的心也會越來越沉重。

無論你的身分為何,試著跟我一起建立健康的生活吧!但你也必須要隨時警惕「即便沒有生病,也不代表你是健康的。」讓自己謙卑及勇敢都是追尋幸福的關鍵。

回到一開始佛萊曼指出的重點,領導者的特質、情緒健康、表達及照顧自己的能力是影響組織的重要因素。今天的我比以前更強壯,也更健康,但這是必須持續努力的事情,這個世界並沒有全然健康的境界,但這趟旅程絕對值得──這是為了基督、為了上帝國、為了自己、為了家人,也為了教會。

好消息不只是你所認識的事──而是你所成為的人。牧師也需要牧養牧師的事工。誠如朋友最近分享的一句話:「萬事都有可能──取決於你願意付上多少代價。」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