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產業與宣教面面觀(下):由義賣走向品牌發展

司馬限教會的「霧中島」

談到宣教,就是傳福音或帶人進教會嗎?讓我們深入產業與宣教的關係,了解為主作工的更多可能。

文圖◉張主憫

每當雲海環繞,部落便宛如霧中之島,這是司馬限部落秋冬季名景。故以「霧中島」為教會品牌命名。但教會為什麼要發展品牌呢?

由感恩回禮促成的建堂義賣

因地層滑動致使司馬限部落和教會皆需移地重建,三十多年間,卻礙於種種困境無法兌現。這段日子Tayal(泰雅爾)中會Smahan(司馬限)教會會友無論是否遷出,每逢主日仍回到教堂聚會。在姊妹教會台北中會板橋教會支持下經常費不缺,新堂的籌措則不敢多想。

2016年冬,會友自發贈送自產老薑給板橋教會表達感謝。板橋教會就把這些薑轉賣給會友和社區,所得奉獻給司馬限教會作為「建堂基金」。未料老薑大受好評,來自教會界的詢問電話湧入,教會這才驚覺上帝早就放在部落裡的恩典,就此啟動建堂義賣事工。

義賣初期主打部落自產的老薑、桂竹筍、紅肉李和椴木香菇,凡部落品質不錯、願意與教會合作的農戶,都是教會合作的對象。禮拜結束全教會動員分裝整理作物,成為收穫季教會的日常風景。也因教會常負責承辦部落公眾事務,非教會之族人有時也會加入。隨義賣而來的收益和奉獻,鼓舞著會友們擘劃一棟安全無虞,可供部落長者共餐交誼、兒少上課活動,及領人與神相遇的教堂。

贈送自產老薑開啟建堂義賣的恩典之路。

產業開發、福音工作、重建契機

2019年初,舊福音車因頻繁載運常故障,作為平日長者接送之交通車,安全性堪憂,於是寄望於5月的紅肉李義賣。教會一貫動員老少,將過去不符市場收購規格而被迫丟棄或賤價賣工廠的格外品,作成手工果醬放上牧師臉書義賣。由於反應熱烈,啟發牧者經營教會網路行銷。

來自外界的關懷與教會粉專的經營,間接推廣了司馬限部落物產與美景。受到教界的鼓勵,牧者號召部落人力,推出部落文化與農事體驗行程,接待都會區弟兄姊妹。教會人力動員以團契為單位,所得部分撥作團契經費。

這樣的做法間接開發一項個人、教會與團契經費來源,也是邀請新朋友一起活動工作的機會。筆者身為平地來到部落的牧師,更因為一起工作,開啟融入部落的契機。在一個以基督信仰為主的部落,當教會活動愈活絡,整個部落都受影響。

教會產業發展的故事,引起台灣偏鄉弱勢在地關懷發展互助合作協會的創辦人潘華庭興趣,力促七星中會和平教會蔡維倫牧師領她實地走訪,她見到組合屋部落,即快速連結致力偏鄉造屋的謝英俊建築師。透過謝老師的幫助,輾轉聯繫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正式啟動部落重建計畫。

手工果醬義賣。

因長期需求而啟動的品牌發展

筆者認為司馬限教會義賣能成功,來自對上帝的信。因教會網絡和生產者對上帝的信賴,教會方能在產地成為平台,以相對高於產地的收購價向生產者購買,以低於市價的優惠售予支持建堂事工的消費者。

產品順利銷售、創造額外收入,累積資本投入品質與產能的穩定、新產品研發,都讓教會在部落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未來教會期待能透過收購保證,讓生產者敢於往對環境更友善的方向努力。

隨著義賣而來的能見度,帶來更多的資源挹注,也豐富教會的教育和宣教事工。Smahan教會在部落重建期間,人員離散、場地受限的考量下,聘請在地青年應屆傳道師返鄉服事,主責社區兒少關懷,人事費全憑專案募款。

可另一方面,義賣買的是那份義氣相挺,因此產品未必打到需求。四年下來,回頭客數不到三分之一;受到大環境影響,單一品項的買氣總是逐年下滑。此外,曝光度升高反讓人以為教會資源已然充足,但Smahan教會的期待是兼顧短期挹注和長期陪伴。故此,每年都需要開發新市場、研發新產品,才能平衡產銷、累積建堂基金。

教會義賣有既定市場規模和商譽,是其他創業者所羨慕的,但不少教會義賣多是曇花一現。一方面,義賣乃為特定事工需求而生,事工需求不再,義賣自然退場。另一方面,則可能因為沒有建立穩定產線、健全的產銷機制和市場評估,導致義賣難以延續,甚至虧損收場。

延續商譽需良好的品質把關和客服機制,外加期待促進城鄉教會間真實的互通有無,讓購買義氣成為購買需要。義賣產品的商品化,也就是品牌建立,即成為刻不容緩的需求。商譽、產品、產銷文化以及整體營運管理都需要下功夫琢磨,未來若有機會打入一般市場,義賣和義賣所支持的事工延續性,才更有保障。

動員教會人力分裝作物。

與神同工,回應在地需要

「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羅馬書12章17節)若在地產業發展讓大家看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可能,握有一定產業發展優勢的教會,豈可置身事外?

此外,部落產業發展,如:文化旅遊、農事體驗、手作課程和農產擺攤,若能協助都會教會事工發展,建立在地自信,如此良善的循環,豈能不試呢?

不分老少投入產品製造過程。

延伸閱讀:產業與宣教面面觀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