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盼望將來的事

◉莫恩

亞伯拉罕:應許和現實的落差
作者│伊恩‧杜古德
(Iain M. Duguid)
譯者│郭熙安
出版│改革宗

這本書值得一口氣讀完!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伊恩‧杜古德(Iain M. Duguid)從生命淬煉出的精華,每個主題都扎進我的內心,讓我一次次轉向福音。作者神學知識高深、生命榜樣豐富,讓讀者得著寶貴的靈糧。

這本書把創世記11~25章分成15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有精采的主題。這些主題激發信徒對舊約的興趣,也更深入了解舊約不斷指向基督和祂的受苦,以及基督當得的榮耀。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導論部分丟出的一連串問題,讓人反覆思索。當我們發現自己掉進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中,有什麼反應?當我們發現神的應許和親眼所見彷彿天差地遠,有什麼感受?當理當實現的人生展望落得一敗塗地時,我們又該怎麼辦?這些落差可能是突如其來失業,且沒有指望找到另一份工作,可能是疾病造成親人的死亡,可能是對身處環境的失望。當我們思想神的應許與現實環境之間的落差,發現現實跟我們想像的基督徒生活似乎相去甚遠,種種艱難都可能導致我們信仰出現危機,我們該如何轉向福音中的盼望呢?

漫長的養成過程

杜古德說,要培育一位網球選手,不是從他踏入溫布頓的中央球場開始,要培育一位小提琴鋼琴家,也不是從他站上卡內基音樂廳開始,通常這類職業經過長年的預備。服事神也是如此,而神就是那位聰明的教練。以摩西為例,在他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神讓他在沙漠中牧羊40年之久……有什麼比這更好的磨練呢?

創世記11~25章講到神如何呼召亞伯拉罕,以及如何預備他。這過程一點都不容易,儘管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但偉人也會軟弱,也會想倚靠自己而不倚靠上帝。真正的關鍵在於,他如何在失敗沮喪中轉向神。

但儘管經歷長時間的預備,也無法保證帶來立即性的成功。有很長一段時間,亞伯拉罕跟鄰舍之間的差異只在於神的應許。當他憑信心回應神的呼召,從哈蘭前往迦南時,並沒有榮耀的光環,也沒有雲柱、火柱在前引導。他不過是眾多旅人之一,讓他與眾不同的只有神給他的應許!

唯獨因著神的應許

杜古德提出一個對我而言極為扎心的提醒:我們和非基督徒有什麼不同呢?我們不比他們聰明、不比他們俊美、不比他們富足,而且跟他們一樣會經歷許多困難與失敗,那麼,是什麼讓我們與眾不同?唯獨神的應許!神在信徒的生命中工作,為的是要成全祂的旨意,正如經文所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章28節)

對非基督徒而言,不會有什麼落差,因為現實就是現實,沒有指望時,只能期盼事情會有轉機。基督徒卻不是如此,因為我們知道神掌管萬有,所以即使事態失控,我們仍相信神仍能使一切為祂的榮耀效力,也使我們得益處!

杜古德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說法:「『不安』很適合當我們的小名。」這句話是那麼真實和貼切,讓我不禁菀爾。的確,我們不都很容易害怕得不到渴望的、被解雇或無法升遷、人際關係不好、失去配偶,因而常常內心不安嗎?我們會感到不安,說穿了,就是因為認定事情一定要照自己的意思發生,否則就沒有安全感。

但小心了,因為杜古德還說:「『不安』的另一個名字,就是拜偶像。」他以自己為例說,在成長過程中,他從未得到父親認可,這讓他很難接受他人的批評,即便是他的好朋友。因此,最容易讓他感到不安的就是自己的表現如何,而以自己的表現得到認可就成了他的偶像。

神呼召亞伯拉罕獻上以撒,跟現今的我們有什麼關聯呢?亞伯拉罕願意獻上以撒,正表示他不以子嗣為偶像。杜古德提醒我們,每日的不安反映我們內心的偶像,以及我們是否真實信靠神有能力滿足需要,是否信靠神必預備!(創世記22章14節)

盼望終有實現一天

書中這段話深觸我心:「我們常會忘記自己不過是客旅和寄居的,世上所擁有的,沒有一樣能帶進永恆。」我們常以犯罪的方法試圖逃避今世的痛苦,好比那些跟摩西一起進入曠野的以色列人,試圖逃避曠野的痛苦,想回到埃及,卻忘記埃及才是真正奴役他們的地方。因此,逃避現實無法真實解決我們的困難,我們該盼望將來的事。

若是我們真實體認到自己不過是客旅和寄居的,就會像亞伯拉罕一樣。他沒有因為喪妻而失去盼望,而是持續等待神的應許實現。是什麼讓他有如此的信心呢?答案是基督!因為神已在基督裡為我們預備了那不可或缺的祭物,使我們可以永遠站在神的面前。我們是邁向天家的客旅,與其抱怨旅途中的不便,不如仰望創始成終的基督。有一天,旅程終將結束,而祂會在那裡迎接我們回家!

在墮落的世界裡,確實我們會經歷現實與應許的落差,但信徒因著信,這些痛苦有一天將會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21章3~4節)到那日,令人神傷的落差會消失,而我們將與基督面對面,這是何等大的應許和盼望!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