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季節 平安蒙福的聖誕

&nbsp【陳怡萱專題報導】11月底進入待降節以來,各地教會陸續舉辦聖誕點燈活動。但點燈的意義為何?以賽亞書9章2節寫道:「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點燈除了帶來浪漫的氣氛,更重要的是「點起盼望」,藉此告訴民眾基督降生的好消息,成為眾人與地方的祝福。

11月25日晚上,出入善化車站月台的民眾聽見從廣場傳來響亮的讚美歌聲。這是善化地區眾教會聯合舉辦的「愛在善化聖誕平安嘉年華會」,以點燈宣告自此展開1個月的慶祝活動,每週六日舉辦愛心義賣園遊會,直到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

「愛在善化聖誕平安嘉年華會」由善化區公所、民眾日報、台南中會善化教會、台南中會溪美教會、善化靈糧堂、善化聖教會等聯手合辦,眾教會藉此傳揚耶穌降生的好消息,而義賣所得則要用於幫助善化地區165戶低收入家庭。溪美教會牧師黃偉力表示,這是善化地區第1次聯合聖誕點燈活動,難得召聚當地基督徒一起站出來,藉此展現信仰、傳福音。善化教會牧師簡安碩則說,教會連結點燈為提醒眾人聖誕節真正的意義,就是耶穌降生帶來「愛與分享」。

而自許「成為社區身、心、靈健康維護的標竿醫院」,台南新樓醫院在28日傍晚舉行聖誕點燈感恩禮拜,新樓同工集結在醫院前庭花圃,吟唱〈搖搖聖誕鈴〉輕快詩歌,由院長黃祖源、董事長周信典牧師帶領眾人高唱詩歌,啟動醫院前方花圃聖誕樹及週邊燈飾。

周信典表示,「點燈」是常見的儀式,但對基督徒來說,是「點起盼望」,告訴社區民眾基督降生好消息,成為地方上的祝福。黃祖源則說,藉由耶穌在馬槽中誕生,將生命的真光和真愛帶到人間,特別是需要關懷與服務的病人及家屬。

發行台灣第1份報紙的台灣教會公報社,今年首度以彩燈妝點台南總社3層樓建物。公報社正好位於青年路與育樂街T字形交會口,夜晚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過來,都能見到在閃亮燈飾中發光的十字架。公報社12月7日傍晚舉行「點燈.府城亮起來」感恩禮拜,尾聲所有同工步行至對面青年公園,在馬路邊唱詩歌傳報好消息。

感恩禮拜邀請目前擔任台南市民政局長的鄭國忠牧師主禮,他引用一個小故事:有人拿一枝高貴的蠟燭給朋友看,表示這枝蠟燭要價超過2000元,朋友好奇問:「可以點來看看嗎?」那個人立刻阻止說:「不行不行,這很貴!」於是朋友就嘆氣說:「不能點燃的蠟燭,還算是蠟燭嗎?」鄭國忠藉此提醒眾人,如果點燈只是為了好看,那就跟一般的裝飾品沒有兩樣;更重要的是要藉此讓人看見、聽見福音,認識耶穌降生帶來的平安與希望。

《台灣教會公報》總編輯方嵐亭牧師表示,文字未流通以前,不識字的文盲人如同走在黑暗中,但巴克禮牧師把文字、印刷術帶進府城,打開人的眼睛也開啟他們的心靈;教會公報社持續扮演如此角色,要持續「幫助人看見」,「點燈,除了好看,更要讓人看見那高舉的十字架。」

天主教的聖誕節

永恆聖言 帶來無窮盡的愛

&nbsp

【林宜瑩專題報導】「復活節與聖誕節是天主教很重要的節日,」天主教主教團祕書長陳科神父表示。若沒有耶穌降世誕生,就沒有被釘十架又復活的可能;也就是說,沒有聖誕節就不會有復活節。不過,他也強調,無論耶穌基督的誕生或復活,都是來自天主的愛,因神是愛,只有愛──天主本身,才會令祂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世人。

天主子來到世上,是要向人類表明祂無窮無盡的愛。愛是需要行動表明出來的,天主子知道祂需要用實際行動來向人類表明祂對人的愛,所以,天主永恆的聖言──耶穌基督,明知道來到世上要受苦受難,都要取得肉軀,成為人類大家庭的一分子,活在我們中間。只有這樣,歷史上世世代代的人才能體驗到祂的愛、只有這樣祂的愛才會被人明白、只有這樣,世人才會悔改,壞人才會改邪歸正。

耶穌基督在歷史中降生,為的是要與世世代代的每一個人作一個「神聖的交換」,好使我們能分享救主耶穌的天主性。每次在彌撒奉獻禮的時候,主祭神父都會代替所有參禮的人說:「水與酒的攙合,象徵基督取了我們的人性,但願我們也分享基督的天主性。」就是這個意思。

分享基督的天主性,就表示願意分享祂的價值觀──「全心、全意、全靈愛天主,以及愛人如己」。簡單來說,當我們分享基督的天主性時,我們就表示想要耶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誕生。

天主教過聖誕節的歷史淵源,可以推至主後313年的君士坦丁時代,當時便已在12月25日慶祝主的誕生。歸納其原因有二,首先是「護教」性質,因當時羅馬奧來里安皇帝在主後274年,訂立12月25日為「不敗之太陽神誕辰」,但天主教同時則訂立「耶穌聖誕節」藉以抗衡;二則是人藉由推算來確認耶穌的誕生。因從主後4世紀開始,人類開始注意四季變化,若依據路加福音1章26節記載,聖母馬利亞受聖孕日期約在春分時(3月25日),由此推算誕生日為12月25日。

全球天主教徒有不同慶祝聖誕的方式,通常都會先舉行子夜彌撒(12月24日的半夜),在聖堂中擺設馬槽及耶穌聖嬰像,以遊行方式開始,在聖誕歌聲中,由主禮者手捧耶穌聖嬰像,兩旁有人手持小蠟燭、前方有人持大蠟燭走進會場。12月25日的聖誕日時,天主教神父還會舉行黎明及天明彌撒,而在梵蒂岡的教宗會透過官方網站向全球的人守祝賀聖誕及給予降福。&nbsp

救世軍的聖誕鍋

聖誕紅鍋 接濟窮人度寒冬

&nbsp

【邱國榮專題報導】12月的聖誕節期,若曾到過美國紐約,很有機會看見人潮聚集的賣場或百貨公司門前,站著一位聖誕老公公,一邊搖晃著手上的鈴鐺,一邊大聲呼籲,向來往路人募款,仔細一看,一旁擺著一個聖誕紅鍋,用來邀請街上行人把身上的金錢投入這個鍋子中,藉此響應救濟貧窮,或是幫助在街頭的流浪人能夠度過寒冬。

在美國,這樣溫馨的街頭景象已經持續超過百年,而這些帶著聖誕鍋、手搖鈴鐺的聖誕老公公,全是來自基督教救世軍的義工或全職工作者。救世軍這種化整為零的募款方式,在每年的12月深入各地熙來攘往的街頭,提醒著社會大眾,聖誕節不是只有家人團聚的歡樂節慶而已,更深內涵是要關心周遭需要關懷的人群。

在西方社會裡,聖誕節的晚餐就如華人農曆團圓的年夜飯般地重要,而聖誕鍋的由來,就是一位救世軍上尉,為著籌備貧民的聖誕晚餐苦惱時,靈光乍現所使用的募款方式。

1891年12月的美國舊金山,名為麥非的救世軍上尉,為著沒錢給當地的貧民預備一頓聖誕晚餐而擔心,忽然間,他想到從前當水手時,曾在英國利物浦見過一個名為「森信的鍋」的慈善籌款活動,成功吸引過路行人,將善款投入鍋內。

由這個景象得到啟發的麥菲,於是在翌日上午,趕往市政府申請募款的活動計畫,在順利獲得政府批准後,興奮的麥菲,旋即在舊金山的碼頭,依樣畫葫蘆地擺放一個類似的鍋,此舉同樣吸引了來往旅客與路人的注意,紛紛慷慨解囊,將錢幣投入鍋裡,也使得麥菲成功籌得足夠的款項,順利備妥邀請貧民入席的聖誕晚餐。

美國救世軍的聖誕鍋籌款方式成效不俗,因此得到了各國救世軍的仿效,並持續推廣。自此,以鍋子作為募款工具的方式,成功成為了救世軍向社會宣揚「愛與分享」的重要象徵,也就是今日廣人熟知的「救世軍聖誕鍋」。

救世軍在台灣植堂現況,分別在台北、台中、埔里與台南等共有5間教會;台北中央堂在進入12月時,便開始張羅聖誕鍋的募款活動,教會的婦女老小皆挽起了袖臂,製作出紮實美味的手工餅乾,以及造型多樣且精緻的手工皂,在10日於社區舉辦募款活動中義賣,義賣的所得,全數捐助「救世軍台北街友中心」。

&nbsp

真耶穌教會拒過聖誕節
認不符聖經教導應推翻

&nbsp

【林家鴻專題報導】「平安夜,聖善夜,萬暗中,光華射。」當全國各地紛紛響起聖誕歌曲、點亮燈飾大肆慶祝這個重要節期時,真耶穌教會卻根據自己的聖經詮釋,反對慶祝聖誕節。

台中真耶穌教會王俊忠傳道表示,教會不慶祝聖誕節的原因如下:首先,翻遍整部聖經,沒有關於慶祝12月25日耶穌誕生之聖誕節的記載,且「主耶穌只吩咐我們要記念他的死,而非他的誕生。」次者,大家都知道耶穌誕生當天,有牧羊人在曠野牧羊,但若加以考究便會發現,以色列牧羊的行為通常只發生在天氣乾燥的時期,但12月25日當地的氣候屬濕冷,根本不可能會有人在牧羊,因此12月25日不是耶穌誕生日。

另外,12月25日原為古波斯異教徒慶祝太陽神誕生的日子,這天之所以變成聖誕節,是因主後353年力推政教合一,羅馬帝國為使基督教國教化,讓百姓願意接受,便與波斯太陽神誕生之日相結合,聲稱耶穌誕生是在這一天,而耶穌是全人類「精神的太陽。」這顯然是天主教按照人的意思擅自設立的節期,而非主的意思,且參雜異教元素。

王俊忠認為,馬丁路德1517年改教時,沒將不符合聖經教導的聖誕節一併推翻相當可惜,「我們教會忠於聖經,聖經沒有的,我們就沒有。」凡事應按照「上帝的話語」來行,所以不過聖誕節、感恩節、復活節等由人設立的節日;但對於其他教派今日已將聖誕節「轉化」為與社區分享福音的平台、對信徒有信仰反思的作用,他認為「立意良好」,「同樣是在做善事、傳福音」,若從較宏觀的角度看,他個人可以接受。但總歸來講,真耶穌教會的主張仍是,基督教會應回歸聖經,且若可以取消聖誕節,他樂觀其成。真耶穌教會迄今持守自身信仰傳統,不隨社會起舞,在各教派呼籲回歸聖誕真義、沉淪為消費主義幌子的今天,或有值得參考之處。

&nbsp

拒聖誕禮品阻消費文化
反思日常生活多餘慾望

&nbsp

【陳韋鑑專題報導】傳統上,美國在感恩節過後開始全年最大的年底購物季,主要是為了聖誕節及新年作採買,而在今年則是由發起「占領華爾街」的加拿大網路雜誌《廣告剋星》(Adbusters)再度發起「占領聖誕節」活動,以抵制當代的消費文化。

《廣告剋星》雜誌共同創辦人拉森(Kalle Lasn)表示,為了讓拒買日活動引起更大注意,將它擴大為聖誕節拒買活動,因此結合占領華爾街的理念,打出「占領聖誕節」的口號;該雜誌在1990年代起就發起「拒買日」活動,規則很簡單,只要在11月25日這天24小時不購物,就表示參與這項活動,以行動表達對消費主義的反思;拉森指出,媒體和資訊系統充斥鼓勵消費的訊息,日常生活在某種層面都被這個「消費機器」控制,已開發國家人口僅占全球20%,但消耗地球80%的資源。以美國來說,現在的消費是50年前的3倍,已到必須重新思考的時刻。&nbsp

拒買日經過多年的推動,但是在全球的反應顯然相當零散,反對者也提出許多質疑,包括聖誕節與感恩節的「分享傳統」對弱勢者的協助,以及購物季大量僱用短期零工,抵制購物季其實最直接受到傷害的就是這些底層勞工。

雖然在台灣的購物習慣與美國極為不同,然而拒買日同時也提醒我們,除了考驗自己是否能夠做到在一天之內完全不消費外,同時也促使我們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行為,每個消費是否都是必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滿足了哪些需求?這些需求是怎麼來的?我們的消費是需要、想要,還是舖張浪費?

對基督徒言,更有意義的討論在於,聖誕節對我們來說,除了記念主耶穌的降臨外,是否也同時有教會生活上的反省?許多教會在聖誕節的預算動不動就10餘萬元,其中有超過一半是花在聚餐上,這樣慶祝聖誕節的傳統是否有重新思考的空間呢?

&nbsp

馬偕憂世俗化產生弊端
追本溯源台灣聖誕源考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近代台灣一般認為,1858年清朝開放台灣港口通商,天主教登岸宣教開始,才有聖誕節的概念;1872年馬偕到北部宣教,表明「不過聖誕節」;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來報紙才逐漸出現聖誕節的消息,1926年《台灣教會報》(《台灣教會公報》前身)出現聖誕樹由來的文章。

清朝因《天津條約》開放安平、滬尾(淡水)、基隆、打狗(高雄)為條約港,西班牙天主教道明會士自此於台灣展開傳教,根據作家陳柔縉的《台灣文明初體驗》一書,從神父的書信看出,天主教節期以耶穌受難日、復活節、耶穌升天日為主,聖誕節不是重點,相關活動記載有限。神父良方濟1866年的信提到聖誕節,可推測1865年,蘇格蘭長老會宣教師馬雅各來台時,台灣已有聖誕節的觀念。

不過,早期宣教幾乎見不到聖誕節的記錄,馬偕更是反對過聖誕!根據郭和烈牧師所寫《偕叡理牧師傳》說:「馬偕在上課時對學生說,聖經沒有記載守聖誕節的事,也沒有人知道耶穌基督的誕辰。」同時指出,馬偕「不是否定聖誕所以反對聖誕節,乃是知道聖誕節很容易世俗化。」強調初期設教會就辦聖誕慶祝,以後一定會有弊端,1901年6月馬偕去世前,北部教會不曾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

馬偕指的「世俗化」,從英國商人陶德《北台封鎖記》可略知,1884至85年「清法戰爭」,法國艦隊封鎖北台灣,在台洋人擔心無法「快樂過聖誕」,陶德記錄,儘管戰爭仍享受豐盛聖誕大餐「大片牛肉、奢華火雞、肥美閹雞,自製布丁、烤餅、派、美食滿桌,喝不少酒。」如同現在的聖誕狂歡,這是馬偕堅決反對的。

1875年,日本首次有聖誕,日治時期,聖誕節從非宗教管道進入台灣,特別是大正到昭和初期(1912至1930年左右),許多西方事物在台流行,從《台灣日日新報》來看,當時有許多聖誕活動報導,例如日本組合基督教會和日本聖公會舉辦「降誕季」、介紹聖誕節由來、照片出現「Merry X&amprsquomas」字眼等,也許是受到這樣的風氣影響,1926年《台灣教會報》12月第501卷出現〈聖誕樹&ecirc來歷〉文章,是從《閩南聖會報》轉錄,之前幾乎沒有聖誕相關內容。

不過,聖誕節在二次大戰後才更加普及,陳柔縉認為與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熱衷過聖誕有關,在官邸有聖誕佈置和熱鬧家宴,多少引領風氣。

愛與分享的聖誕節

&nbsp

【邱國榮、陳韋鑑、林家鴻專題報導】「教會自己過快樂的聖誕節,沒有關心社會受苦的人群,是嚴重違反耶穌的愛疼!」七星中會議長鄭英兒牧師說,聖誕的核心意義,是要將上帝的恩惠,透過教會與基督徒的關懷行動,關心正在受苦的人群;基督徒應在節慶中學習愛與分享。另外,聖誕節近年已經成為原住民部落最重要的節日,團聚之餘,也是反省信仰的好機會。

鄭英兒指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過去陸續通過了「愛滋主日」、「身心障礙者主日」與「世界人權主日」,而且配合聯合國,將這3個關心普世的弱勢與受壓迫的重要紀念主日,都排定在聖誕季的12月,就是回應聖誕的核心意義。但是他發現,教會每在12月忙碌籌辦聖誕活動,多數卻忽略這3個紀念主日;因此,他提醒教會,上帝是要使用基督徒成為受苦人的幫助與祝福,這才是彰顯聖誕的本質。為此他要反問教會:「如果今天耶穌降生在台灣,請問祂會在哪裡降生?」答案不是醫院、更不是教會,而是在一個沒人願意身處的環境中降生,藉以提醒教會在歡樂活動的同時,更要用實踐聖誕意義的行動,迎接聖誕節。

高雄中會鳳山教會石雅芳牧師說,偉大耶穌選擇降生在卑微馬槽的故事告訴我們,救恩不只是給富有或富足的人,更要給貧窮缺乏者,所以基督徒平日就要懂得分享;而當我們在慶祝聖誕時,更要效法耶穌樣式,將自己所有的分享給需要的人,她期待「不只是教會自己快樂而已,」更建議教會可邀請一些需要幫助的社福團體到教會分享,讓信徒聆聽弱勢族群的聲音,並藉由奉獻給予他們實質的協助。

今年,鳳山教會的園遊會就邀請了12個團體,同時邀社區居民參與,一起學習愛和分享。此外,石雅芳也鼓勵每一個基督徒都能找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或社福團體,給予關懷和奉獻,活出分享的生命。

中布中會豐丘教會全建生牧師表示,布農族群信主60年來,過去許多歲時祭儀已經慢慢消失了,所以聖誕節對部落來說,已經成為一年裡最大的節慶了,「全家大小,不管是到平地讀書或是工作的年輕人都會回來團聚,」對原住民來說,並不像漢人一樣有過農曆年的習俗,「春節的時候,部落都還是在工作啊。」

事實上,原住民的聖誕節熱鬧程度已經吸引許多的平地朋友上山來參與,全建生說,「即便是豐丘這種小部落,家家戶戶幾乎都有邀請平地朋友上山來參與」,從報佳音、聖誕聚餐到聖誕感恩禮拜,這些平地朋友都會全程參與,「部落的喜樂也感動了許多朋友」。不過全建生也提醒,「期待眾教會在預備聖誕節的過程中,維持在信仰中的反省」,畢竟許多教會在每年一度的聖誕節期都有不少的預算,對部落教會來說,更是會友團聚的日子,在信仰的分享反思上是個很好的機會。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