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人眼淚中 看見愛的真諦

【林宜瑩專題報導】西洋情人節(Valentines Day)的由來眾說紛紜,其中一種,是記念對抗羅馬皇帝Claudius不准士兵嫁娶、私下祕密替人證婚的Valentine修士,在西元273年2月14日被處死殉道的日子,所以,慶祝「西洋情人節」的意義,並不在於一束鮮花、一盒巧克力、一頓燭光晚餐,甚或是邪情私慾的一夜春宵,其真諦在於人類對追求真愛自由的渴望。

就在今年1月13日發生的義大利郵輪「歌詩達協和號」(Costa Concordia)船難中,當義大利籍船長棄船而逃,船員、眾人爭先恐後搶奪救生衣、搶登救生船之際,卻有一名法國男子為了讓妻子活命,將唯一的救生衣給對方穿上,自己卻因此喪失了生命。

根據外電報導,這位太太受訪時提到:「先生告訴我:『快跳!快跳!』我不會游泳,所以他把救生衣給我穿。我很猶豫要不要跳,於是他先跳,讓我鼓起勇氣也跟著跳。跳下去後,我仰著臉漂在水上。」61歲的妮可.塞維爾(Nicole Servel)說:「我大叫老公!老公!他也大聲回我說:『別擔心!我不會有事的。』當時海水溫度只有8度。然後,我再也沒看見他。結果沒有人來救我的先生,我欠他1條命!」

這世上最偉大的,就是犧牲的愛!當年,耶穌基督降生為人、流寶血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就是為了讓世人明白,神賜下獨生子,為要救贖眾人成就犧牲的愛!為了回應我們的信仰,同時還原Valentine修士為見證眾人愛情而殉道的精神,在這時值西洋情人節的日子,願以此「情人眼淚」的專題,分享愛的見證。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這是出自詩人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的一段話,說的是一位獵人捉到一隻雁,將之殺了,但另一隻沒捕捉到的雁卻悲鳴撞地而死,意表雙雁情深;歷史中,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被後人稱頌、流傳著,連聖經中的雅歌,都被世人公認是在頌詠愛情的美好,直到今日,堅貞不渝的愛情仍是電影、小說最歷久彌新的素材。

2010年4月25日下在國道三號發生走山事件中,丈夫葉茂竹不幸因此罹難的基隆中山教會牧師賴德卿,在身為受難者家屬與教會牧師兩種身分間,選擇強忍悲痛堅韌地面對苦難,將失去至親成為傳揚神愛給眾人化妝的祝福,甚至在走山事件一年後,與兩個女兒葉慧先、葉惠多一起創作7首詩歌,舉辦了一場「愛,要即時」音樂會,用充滿深濃愛意的詞曲,來懷念意外過世的先生、父親葉茂竹。

時間往前推,1979年12月10日發生「美麗島事件」後,因藏匿施明德而被關了4年3個月又21天的前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娘高李麗珍在過程中飽受因丈夫高俊明被關隨時擔憂其生死,又要被情治單位跟監,以及孩子就學、當兵被騷擾、被欺負,她卻還關心同在苦難中政治受難者家屬,她到底是如何走過人生中那一段死蔭的幽谷?

在教會中,還有許多夫妻因為一人罹癌,另一人不離不棄地照顧著對方,也有前南神總務長王輝彰照顧癌妻,自己後來也罹癌,兩人相知相惜相照顧的感人故事;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但願這些「情人眼淚」的生命見證,能在離婚率飆高、世風頹敗的當下,讓每個人願意再次去審視自己的愛情觀,體會什麼才是愛的真諦。

劉家治&徐筱鳳

夫妻雙罹癌 心態想法更正面

【陳怡萱專題報導】3年前,50歲的徐筱鳳在新樓醫院驗出罹患乳癌,沒多久,先生劉家治也在身體檢查中發現大腸癌,兩人先後進醫院接受治療。

發現得到乳癌時,徐筱鳳已經固定在浸信會三一堂聚會,有信仰的力量支撐,她說那時的心情還好,「只是不敢告訴先生,因為他比較容易緊張。」

初期接受化療時,徐筱鳳常嘔吐、坐立難安,每次回診時,先生都會特別請假陪她去醫院。後來她怕先生麻煩,叫他不必陪她,一個人在醫院等待時就禱告、讀幾篇經文或《荒漠甘泉》,「心裡就安靜下來了。」徐筱鳳完成化療後1個多月,劉家治檢查發現有大腸癌,開刀住院時,肚子被縫了30幾針,因為擔心剛做完化療的徐筱鳳沒有體力照顧他,動完手術不久,劉家治就下床,只住院一個星期左右。

原本劉家治不是基督徒,因為住院期間受到教會牧師與許多會友的關心,以及看到徐筱鳳罹癌後的正面積極態度,受感動而接受信仰。「生病後,讓我們兩人加倍感覺到這份信仰的真實。」徐筱鳳笑說:「先生曾說過,還好是我先發現癌症,因為我有上帝能依靠。等到他生病,看到我這個例子在前,就比較不那麼害怕。」

徐筱鳳說,生病後反而想法更正面、積極,兩個人會互相為對方禱告,還改掉不少本來很難改變的生活習慣,「現在他酒不喝了,也不吃消夜,以前我叫他不要這樣,他都會覺得我煩呢。」

夫妻兩人先後發現癌症,徐筱鳳認為是上帝的試煉,「等我們走出來後,就能為遭遇類似情況的人服務。」生病前開過餐廳的徐筱鳳,現在在家做「4菜1湯」外帶外送服務,本來就很注意食材的她,生病後更注意配菜的營養均衡,因此許多有癌症病人的家庭向她訂購。徐筱鳳之前開餐廳是為了償還房貸,但現在她說:「房貸還是在,但已有『別的眼光』,因為房子是上帝的,祂一定會預備,讓我們不會缺乏。」

雖然兩人都得到癌症,徐筱鳳很感謝上帝讓他們在初期就發現,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和吃藥後,現在的身體狀況都很穩定,也固定參加新樓醫院由癌症病友組成的喜樂合唱團。

陳福春&嚴敏珠

讚美勝苦難 用心經營靠上帝

【陳怡萱專題報導】陳福春是東美中會長光教會牧師,2010年在台東馬偕醫院發現罹患肺腺癌末期,陪伴他就醫的牧師娘嚴敏珠聽到束手無策的醫生說:「你會安息主懷。」陳福春則回應:「那我就平平靜靜。」

「那時醫生說,只剩5天時間。」嚴敏珠回憶當時情況,「後來我們轉往台北馬偕,醫生變成說『1個月時間』。」等到開始化療,痛苦的過程讓陳福春意識到「真的不行了」,心情一度陷入消沉。他要嚴敏珠把長光教會牧師館的東西清出去,沒有服事就不要住在教會,還擔心自己會變成已接任教會工作的張培理傳道及教會的負擔。「那時他處於低潮,掛念的都是教會的事,怕教會事工沒人做、怕教會沒辦法繼續成長。」嚴敏珠無奈地笑笑,「等到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好,他才想起還有妻子和孩子,不知道怎麼辦。」

當時,陳福春進行電療、吃標靶藥物,嚴敏珠在醫院陪他的時候,兩人每天都讀一篇經節。剛開始讀約伯記,後來決定要用讚美來勝過苦難,於是改讀詩篇及有關應許的經文。

「這個過程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因為我們認識很多朋友、也得到很多關心。」包括長老教會總會同工、牧長及外教派牧者常到醫院探視他,也收到各地親友的慰問卡片,嚴敏珠每天都會念卡片給陳福春聽,「有這麼多人的關心,他覺得一定要努力活下來,負面的想法都要忘掉。」

去年12月底,陳福春定期回台北馬偕複診時,發現癌細胞擴散且病情惡化,再次入院治療。為了參與1月14日總統大選並投票給蔡英文,陳福春堅持出院回台東。用藥物抑制癌細胞,除了身體較容易疲累,仍然主持每週主日禮拜講道以及教會重要的事工會議。嚴敏珠笑說:「他是一個非常喜歡服事的人,沒有服事好像就覺得不自在。」

談到婚姻中難免遭遇困難,嚴敏珠給年輕人的建議是「來信上帝吧!」有了上帝就不會衝動行事,面對婚姻的態度不能隨便、而要用心經營,基督徒遇到再大的苦難都可以依靠上帝,就像牧師常告訴她「要有信心」。她說,現在就是懷抱著「全然相信」的態度來面對癌症這個苦難,「我真的感謝上帝。」

林三和&陳嬉妙

喜樂為良藥 分享經驗激勵人

【林家鴻專題報導】73歲的退休教師林三和8年前發現罹患下結腸癌,癌細胞多次轉換,「我能存活至今,連醫生都驚訝。」雖然現在行動不便,「我深信上帝讓我繼續活命,是要我為祂做更多的事!」

林三和妻子陳嬉妙說,她經常扶著丈夫一起擔任醫院志工關懷病人,丈夫以他「資深抗癌鬥士」的經歷,向恐慌的癌友分享「有信仰倚靠,才有力量和盼望。」林三和每天早晨必讀聖經,那是力量來源,曾經上午當志工,下午做化療。他說,起初分享時,對方往往躲在棉被不願理會,絕望地認為人生哪還有盼望?但當他說出自己經歷73次化療、75次放射線治療時,病人立刻爬起,瞪大眼睛好奇眼前這人是如何在飽受諸多磨難後,依舊臉色紅潤,談話自如。「生命豈是我們隨便可以放棄的,人生就是要奮鬥到後一滴血﹗」他用生命,激勵無數病人,領人歸主。

陳嬉妙說,去年丈夫曾有半年住院,全身插管,那時,她每天清早就為他送早餐、掌握吃藥狀況,直到傍晚才回家與外傭交班;為了替丈夫覓得良醫,還曾「以身試醫」,親自去試探對方醫德。林三和說:「因為生病,每次東西一吃下去味道全變了,但我還是努力吃完,絕不枉費老婆的苦心。」他還託妻子為他購置一個小推車,供他放置聖經、茶水等物品,如此就不用處處勞煩她。

林三和夫婦同為退休教師,於台中師範學校認識,53年來從未吵架。「他喜歡遊山玩水,」陳嬉妙說,雖然丈夫罹癌,她仍經常開車載他到處遊玩;後來,隨著丈夫體力漸差,就慢慢縮短時間。林三和感謝上帝賜他這位「牽手」,每遇困難時,妻子也握著他手一起祈禱。「別人看來雖不幸,但上帝的恩典滿滿。」陳嬉妙說。

「讓我起來動一動。」一聽丈夫這麼說,陳嬉妙馬上過去扶他起身復健,在客廳裡倚著輔助器具來回走動。林三和已決定放棄化療或開刀,僅靠食療和復健,與癌和平共處,其餘一切交託上帝。他深信「就是在患難中也是要歡歡喜喜」,因為「喜樂的心乃是良藥。」一談到情人節是她倆的結婚紀念日,陳嬉妙說:「還沒想到要怎麼慶祝呢?」雖然結婚至今,林三和不曾送過一朵花,但對兩人的相愛溢於言表。

葉茂竹&賴德卿

珍惜擁抱情 盡責傳愛牧主羊

【林宜瑩專題報導】「我們從來就不是浪漫的夫妻。」基隆中山教會牧師賴德卿說出了許多夫妻相處的光景。2年前,先生葉茂竹因基隆國道3號走山事件罹難,結婚24年來,兩人幾乎沒有度過情人節,「他只有在我神學院道碩畢業的時候,獻一束花給我,我猜,可能有人教他的,他沒有那麼浪漫。」回想當年,賴德卿覺得,用心去體會,感動是永遠的,因為夫妻生活雖然柴米油鹽,但是在重要的時刻,給予真摯的祝福,還是很美的。

賴德卿擔任長老教會總會新使者編輯時,因葉茂竹常到總會幫教會買主日學教材,兩人才因此相識,不過她也坦言,夫妻生活是相當務實的,很少有親暱的舉動,賴德卿記得,在2010年4月24日晚上,也就是出事前一晚,當她在後院晾衣服時,丈夫難得從背後抱住她撒嬌,她回說:這樣怎麼晾衣服啊?「如果知道那是最後一次擁抱,我應該放下手上的工作,回頭好好擁抱他。」

賴德卿現在很珍惜每一次擁抱,「擁抱裡,有言語不能表達的深意。以前,我和人比較少有肢體接觸,但是現在,我覺得擁抱很好,我喜歡好友的擁抱。他們有時輕輕的,憐惜的;有時是熱情、用力的,我都感受到生命的熱情,愛的力量。」

賴德卿坦言,面對至親驟逝的痛苦,絕對是人難以承受的,「事發後,我有大半年的時間,常常在家不能控制的哭泣,一直到現在,我還常常悲從中來&amphellip&amphellip但我從來沒有忘記,我是上帝的女兒,也是一個牧師。」這2年來,有來自全台各地的監獄受刑人、喪偶姊妹,以寫信、Facebook(臉書)、或電話來問:如何從苦難中走出來?

賴德卿清楚知道,「上帝既然選召了我來幫助他們,不能不善盡牧者責任,尋求上帝的力量,勇敢以信心來鼓勵他們。」她體認到,有很多人希望從她的經歷中重新得到活下去的力量,「這是上帝給我的使命,若我不能勇敢回應,先生的犧牲就沒有更深的意義。」

賴德卿認為,愛是精神層面、無限、永恆的幸福感。情人,可以解釋成有感情的人,願大家都過快樂的情人節,給予別人關懷和愛。如今她很珍惜每一次與兩女兒相聚的時刻,「既然上帝選擇我成為受難家屬,這當中定有祂的美意,上帝的意思是好的,神就是愛。」

高俊明&高李麗珍

甘願背十架 牢獄分隔仍同心

【林家鴻專題報導】回憶1980年那天,師母高李麗珍歷歷在目。那晚買水果回家,10幾名便衣闖進寓所,當她和女兒的面,帶走涉嫌藏匿施明德的高俊明牧師。高俊明說,當局雖以藏匿叛亂犯為名逮捕,事實卻是政治清算,要時任長老教會總幹事的他,為總會3次聲明、主張重新加入普世教協負責。高俊明認為,若能救無辜性命,為爭取台灣民主和自決權受苦,他甘願揹起十架。「這些事我沒有告訴牧師娘,為的是保護她。」

高李麗珍頓失家中支柱,雖然不捨,仍全心支持牧師所做的。那天起,國內外無數人士包括教會、政界等,紛紛向高家表達關心和代禱,感動他夫婦倆;儘管被迫分開,仍決心倚靠上帝,繼續同工,所思及的仍是如何關懷台灣及受難者:獄中的牧師,每日清早,就為教會及友人祈禱,不分國界,靈修之餘,就和各色各樣的獄友分享福音、教唱詩歌,領人歸主;獄外的師母,則成為好幫手,替他到處拜訪人和關懷獄友家屬,而每當牧師在信中提到「又一個新來的」時,她便備妥聖經,要贈獄友。

另外,師母也因親歷家庭破碎之苦,愈加關心政治受難家屬,並進一步參與婦女和兒童權利運動、選立委,及進入普世教會機構。「主啊,求?使我的家經常發出安慰的歌聲、公義的亮光、新生命的芳香!」牧師常在獄中寫詩勉勵師母,兩人透過每週書信聯繫感情、交換意見。

高俊明回顧昔日黑牢,如今只剩對主的感恩和讚美。1984年出獄後,各國教會及個人,陸續邀他分享生命經驗,與師母巡迴30多國,「那幾次出國,可算是多次蜜月旅行呢!」談及50多年前情人節的婚禮,當時在原民部落巡迴傳道的高俊明說:「婚前我曾問,我這種人妳敢嫁嗎?」但有相同志向的師母,二話不說的答應,跟他一起關懷、教育原住民神學生,為玉山神學院立定基礎。

「我們的婚姻很特別,不出於浪漫,不始於愛情,比較是使命感的結合。」高俊明夫婦的人生,走過台灣民主化和教會現代化的浪潮,兩人在愛中相敬如賓,始終如一。迄今依舊參與台灣的民主、人權及社會關懷中,繼續用生命來愛台灣、愛人類,奔跑榮神益人之路!

從愛情麵包到犧牲的心

【方嵐亭特稿】德國東部薩克森邦的邁森小鎮,以產出全歐洲最早的瓷器聞名,300年來邁森瓷器一直是歐洲的極品經典,讓皇親貴胄爭相擁有。離邁森最近、最主要的瓷器集散地是沿著易北河外南方22公里的德勒斯登,在馬車為主要交通與運輸工具的年代,顛簸的路程對運送瓷器的車伕是一項極大的考驗。車伕為了證實瓷器在運送過程的完好無缺,往往在馬車上放著兩個類似菠蘿、容易碎掉的當地麵包,以便抵達目的地之時,瓷器收受者無需一一檢查車上所有物件,只需看麵包是否完整,便可斷定瓷器有否缺損。

曾幾何時,用來作為信譽擔保的麵包成了祝福的象徵。邁森城鎮遇有婚禮,人們便將那易碎、臉蛋大的麵包送給新人當禮物,意味情人在永恆愛情路上並不平坦,兩人同心同行才不會弄碎了「愛情麵包」。&nbsp

愛情方程式沒個準,不離不棄、犧牲付出總令人羨煞是為佳話。1997年全球上演的電影《鐵達尼號》,透過電影的聲光音效演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浩大逼真的船難場面,賺人熱淚、賺滿荷包。電影情節中,男主角付上生命代價的犧牲情景,為兩人被傳統眼光視為不倫的激情找到一個出口。那份迷情、蕩漾,生離也死別盡在剎那間,他為她死,她要為他好好活著,女主角信守承諾,多活出精采人生近80載。

電影散場,觀眾議論紛紛,世間真有此景令人刻骨銘心?事實上,距今整整100年前沉沒於大西洋中的海上小城──鐵達尼號,如果僅被記憶於綺旎的愛情故事,那未免對遇難者的認識太少,殊不知更有大愛在人間。

《鐵達尼號最後的英雄》一書中記載,1912年4月15日凌晨,鐵達尼號沉入大西洋,造成1500多名旅客喪生,乘客中有位接受芝加哥慕迪教會邀請前往講道的約翰.哈普爾牧師,把其6歲女兒送上救生艇,告訴她還會再相會後,隨即回到甲板上在無助慌亂的人群中,大聲疾呼要基督徒站出來,讓婦女、兒童、沒有得救的人先上救生艇,並且要人接受基督成為生命的救主。

事後,有位名為史密斯的婦人永遠懷念另一位不知名的婦女將救生艇位置讓出,只因她認為:「妳的孩子不能沒有母親!」真情真愛是何物,是謹慎、是默默、是犧牲、是捨命。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