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65週年,祈公義與真相

【李信仁專題報導】2012年是228事件65週年,也是1987年「228公義和平運動」與解除戒嚴25週年;去年12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朱浤源發表228研究報告指出,長老教會與大流氓結合,會同台籍日本兵、中共地下黨等暴動,為228紀念投下震撼彈。對此,長老教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說:「這是對長老教會的嚴重侮辱!」國民黨對228沒有真心道歉,長老教會呼籲應落實轉型正義。

去年12月10日,朱浤源在美國「華府漢學會」(Washington DC Mandarin Association)發表最新「228研究報告」,《中國時報》駐美國華盛頓特派員劉屏12月12日報導,朱浤源提出「長老教會廣泛參與攻擊行動」與大流氓結合等5項新發現,對於長老教會怎麼捲入228,仍在調查研究,並指出「長老會不給我們看資料」,相關資料收藏在台南的長榮中學,他拜託了很多次,也去了3、4次,「一份都看不到。」

報導刊出,張德謙立即以〈抹黑文化打壓不了長老教會〉為題投書《自由時報》強調,對於報導指稱「長老教會廣泛參與攻擊行動」,228當年的長老教會,是由南、北2大會組成,以大甲溪為界,在當時的2個大會及中會文獻中,沒有任何提到鼓動參與228事件的紀錄。他說,若有積極參與的話,長老教會就不用在1990年發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及家屬的道歉〉:「懾於執政者長期恐怖的戒嚴統治,除極少數傳教師及信徒個別對受難者及家屬付予關懷外,整體教會並未給予受難者家屬應有的聲援及溫暖。」

張德謙表示,228事件中,台大文學院長林茂生博士、岡山教會蕭朝金牧師、淡江中學校長陳能通、花蓮鳳林張七郎長老父子、李瑞漢律師等許多長老教會牧長信徒遇難,是受害者而非「暴民」,竟被稱與大流氓勾結,嚴重侮辱長老教會。關於相關文獻,他表示,長老教會的文物陳列在長榮中學,檔案資料是公開的,近年長老教會和國家圖書館合作的數位典藏計畫將史料數位化,讓史料的取得更公開便利,「不知朱浤源為何會要不到資料?沒正確的資料如何做研究?」

張德謙重申,《中國時報》劉屏的報導與朱浤源的言論是「不實在的指控,對長老教會的抹黑,」但長老教會不會因此退縮,要更加堅定站在上帝的公義與真理上,疼惜國家台灣,「這是咱的使命,也是信仰表達,」對於228、白色恐怖等迫害的歷史「可原諒但不能忘記」,並提出信仰神學反省,追求真相與和解。

朱浤源的228研究與《中國時報》相關報導的時間敏感,去年12月8日長老教會發表〈長老教會對台灣新時局的建言〉中強調「正視台灣歷史中的重大政治及不公義事件,還原歷史真相,回復歷史公道,推動轉型正義。」12月9日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為台灣國祈禱會」;之後,《中國時報》以朱浤源的研究為題報導,不只台灣關注,香港基督教《時代論壇》也引述《台灣教會公報》來報導此事。

張德謙認為此事是有意操作,因朱浤源的228報告沒有檢討國民黨責任,刻意掩飾罪行,反倒指控教會,可見國民黨為228與戒嚴的道歉是假的,沒有真心反省。

今年1月14日總統大選馬英九連任總統,長老教會選前提出「轉型正義」等建言,2月7日正式發表選後呼籲,強調「價值堅持」、「人民作主」、「民主深化」、「台灣優先」等,從記念228的角度來看,參與選後呼籲起草的台灣神學院教授鄭仰恩牧師說,雖然選後呼籲提到維護「弱勢人權」「司法人權」「媒體正義」等價值,但對馬總統連任後落實轉型正義不抱期待,因國民黨仍然擁有龐大黨產,只會為選舉操弄政治受難者,長老教會要效法當年推動「228公義和平運動」的實踐力,加強公義和平的行動參與和神學反省。

「228公義和平運動」是1987年由台南湖美教會會友陳永興醫師、台北義光教會長老李勝雄律師、鄭南榕先生成立「228和平日促進會」所發起,突破戒嚴封鎖,2月到4月間展開全國228說明演講會、追思禮拜;當年2月22日發行的《台灣教會公報》1825期刊登長老教會「228和平日」相關文章,遭政府查禁沒收,教會人士在台南遊行抗議,同年7月15日解除戒嚴。

228公義和平運動、解嚴至今25年,2006年張炎憲等學者發表〈228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直指,掌控黨政軍權的蔣介石必須負責,但沒有得到回應,228仍處於「只有被害者,沒有加害者」的矛盾中,228、林義雄住宅血案、陳文成命案等依然真相未明。(相片提供【陳怡萱專題報導】「疼厝邊親像自己」是耶穌的教導,而這也是台南中會中華路教會成立「疼厝邊全人發展關顧協會」的初衷。「她是我們的台灣媳婦,不是外籍配偶,」中華路教會牧師陳光明是疼厝邊協會創立的推手之一,他認為,教會關心、陪伴、尊重「有需要的人」,只是在實踐耶穌基督的教訓而已,「每個人的生命都應該受到敬重。」

中華路教會2004年成立疼厝邊協會,由陳光明牧師、黃永豐長老及熱心的兄姊積極推展社區關懷的工作,陸續接觸社區中弱勢族群的問題需求,例如有智障兒童及外籍配偶的家庭。疼厝邊協會自2005年11月至2010年承辦「台南縣溪南區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2011年1月起承辦「台南市永康區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

疼厝邊協會並不歸在中華路教會的組織體系裡面,陳光明表示,他的觀念是協會獨立在教會外比較單純,但教會仍然支援協會的需求,疼厝邊協會的服務當然也是教會的宣教事工之一。他說,教會裡面有外配會友,他們的第二代也進到教會來,「重要的是,教會打造『接納』的氣氛,這才是真正吸引人靠近的原因。」

教會兄姊接納、陪伴、尊重這群新移民,不僅提供禮拜堂讓疼厝邊協會辦活動,教會內還設立「陽光小組」,關心外配的另一半。「通常關心外配的社福單位把重點在外配姊妹身上,但別忘了她們的先生與家庭更是需要關心。」陳光明說,這個小組由3、40歲的年輕父母組成,與外配姊妹及她們的先生年齡相仿,不定期舉行聚會,藉由泡茶、聊天等來分享近況與信仰,建立感情基礎,久而久之就成為朋友。

另外,教會「關懷部」也常關心外配及其家庭的需求,牧師也常前去探訪、禱告,如果從協會那裡得知有外配的家庭遇到經濟困難,教會則設法向基督教救助協會申請1919急難救助金來幫助她們。「關心這群台灣媳婦,不只是敬重她們的生命,也是在做『預防』的工作。」陳光明認為人性總有罪惡的一面,難免會有外籍配偶如新聞報導描述的那樣受引誘離家或犯罪,因此教會或協會持續投入關心,這也正是在實踐耶穌基督的教訓,盼能成為社會學習的榜樣。

華燈初上,「妙」想成真

【方嵐亭應N」,向校方及政府訴求「追究加害者責任,全面啟動校園轉型正義」。銅像掛有「1947∼2012」紙板,紅漆象徵受難者鮮血未乾,吊掛手上的假人提醒你我仍受威權壓迫,地上排列受難者名單,意思是在歷史真相未明、威權遺緒猶存、轉型未竟的今天,你我都是受害者。然而,當天校方發現後,卻予以譴責,立刻派人清洗銅像。

「228快到時,我們就在討論,身為南部規模最大的學生異議性社團,難道不用做點事?」零貳社社長、壽山中會鼎金教會青年陳以箴表示,行動的初衷僅是想彰顯不公義,讓人民進一步思考。事件經媒體報導,引發熱烈討論,讓她十分意外;台大學生會發起連署聲援,對成大校方態度感到遺憾,數天之內,全國逾10個學生社團、台灣教師聯盟、228關懷總會等民間團體力挺;儘管反對者大有人在,但事件卻讓社會對蔣介石銅像存廢、轉型正義等議題,開啟更多討論機會。

鼎金教會宋信樂牧師於事件後主動致電關心陳以箴,他以1988年林宗正牧師等人將羞辱鄒族的吳鳳銅像拉倒為例說,站在教會一向反對偶像崇拜、威權的立場,肯定陳以箴的作為:「她很有勇氣。儘管暫時會遭到不少困擾,相信信仰會讓她站得住腳。」他也建議長老教會在這方面可更加著力。

陳以箴指出,聲援的學生社團中,有不少團體是在野草莓學運後新興或復社的;他們透過網路聯繫,若有活動發起,便鼎力互挺。零貳社第1任社長、台南中會東寧教會青年林飛帆,人雖在台大政治所唸書,仍心繫母校學弟妹;他指出,野草莓學運對青年世代社會、校園運動參與上,有很大的激勵作用,零貳社就是為延續這股力量,由學運轉型而成。「零貳」為台語「抗議」的諧音,倡議對既有價值重新思考批判的生活態度,鼓勵青年勇於關懷土地,為自己的未來發聲,並營造人人樂於付出、貢獻與提出自己見解的社會風氣。

陳以箴表示,社會上許多人對不公義、不合理的事,缺乏正確價值觀來分辨,即使發生,也事不關己,「鼓勵個人追求夢想,卻把人參與社會運動視為游手好閒。但我們試圖讓社會質變!」零貳社平常透過講座、讀書會、觀看紀錄片,來關心人權、土地、環境等議題,深化獨立思考、判斷能力,也透過行動積極實踐理想,例如成立ECFA監督小組、校內反國光石化遊行、參與六四紀念晚會、聲援圖博自由人權、反成大法人化運動、及今年總統大選拍攝鼓勵返鄉投票短片等。

「多數人對社會往往看見美好表象,但實際探究後,才發現這世界與老師或課本所傳講的有所差距,存在許多不公義。」零貳社副社長蘇江翰說,學生較無工作、婚姻等出社會後的壓力和羈絆,是最容易接觸多元思想、敢於行動,及擘畫未來理想的國家圖像的時期,「何不在被社會『馴化』之前,試著去思考如何改變那將來可能壓迫我們的不合理規範或體制?」「新一代的青年學子,台灣的未來,必須是由我們自己做決定,也必然是要靠我們自己努力。」林飛帆說。

1948 長老教會青年大會
帶領教會改革 堅定時代使命

【李信仁專題報導】近60年的長老教會發展,與青年覺醒密切相關。1948年全國1200多名青年聚集淡水參加「台灣基督徒青年夏令會」,發表公開信呼籲「南、北教會合一」,這是戰後第一次公開的大型集會,帶動教會改革契機,促成1951年長老教會總會設立。

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記載,1948年的青年夏令會是二次世界大戰後長老教會青年首次大集會,青年不但提出呼籲,而且進一步採取合一的行動,1948年7月2日青年開始自己的合一籌備,隔年1949年5月3日在台中柳原教會成立「台灣教會青年團契」(T&acirci-&ocircan K&agraveu-h?e Chheng-li&acircn Tho&acircn-Kh&egrave,簡稱TKC),TKC使原先分立的南、北大會青年團契,邁向實際合一。

1951年3月長老教會總會成立,隨即加入普世教協(WCC)和世界長老會聯盟(World Presbyterian Alliance),使台灣與普世教會合一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接軌;1954年,首任總會總幹事黃武東牧師提出「設教百週年紀念教會倍加運動案」(Po? Ka ?n-t?ng,簡稱PKU),「倍加運動」開創台灣宣教新局面。

1971年6月底,由陳南州、林弘宣、謝叔陽、鄭信真等當時就讀神學院的青年,自主籌辦首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神研班),期盼以研讀和認識聖經,生命得到更新成長;今年2月第49屆神研班,學員與輔導已超過500人。與神研班創立同一年,台灣退出聯合國,青年面對艱困時局,23個大專院校學生團體發表呼籲,台南神學院師生也發表公開信響應;長老教會總會同年12月發表〈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

另外,《王南傑牧師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口述歷史》一書指出,1977年8月的〈人權宣言〉起草中,針對「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有極為激烈的討論,最後納入「新而獨立」一詞,就是由青年代表提出,成為長老教會和黨外運動的目標;1978年的「青年代表大會」提出「今日青年,今日教會」的呼聲,堅定青年的時代使命。

曾任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幹事的陳南州牧師,2011年底在《新使者》雜誌上回顧這段歷史認為:「那些年教會青年的想法和作法,跟當時教會領導階層對時局之敏感度是多麼地貼近。」青年覺醒,帶動著教會和社會的進步。

2011 台灣青年國是會議
關心國家處境 積極對抗不義

【李信仁專題報導】2011年7月14至17日,長老教會青年、大專、教社3委員會合辦「台灣青年國是會議」,發表〈台灣長老教會青年國是聲明〉,青年表達自我反省、追求信仰、裝備自己和關懷社會的期許;當今青年面國家財政、就業、財團化和貧富差距崩壞的「崩世代」危機,台灣和全球青年積極對抗結構性不公義。

主題為「彩虹孤鳥──在多元孤立的台灣情境中實踐上帝的公義」的青年國是會議,與1948年青年夏令營一樣在淡水舉行,135位國、內外青年參加,「國家主權」和「人權」是會議2大主軸,加上18個議題工作坊,讓青年暢所欲言,對台灣的處境提出看法。

對於參加國是會議的感想,淡江大學長青團契陳信德同學說,要先了解自己是怎樣的存在,才能發展後續的想法或行為,對於教會和社會有許多期盼,看到現狀的不足產生許多想法,希望政府與教會得到改變。

7月16日晚間,青年前往凱達格蘭大道聲援農民靜坐,從親身體驗中觀察和思考,中布中會久美教會青年史沐恩說,第一次參與街頭運動,見到現場老農,使他想起同樣務農的阿嬤,農民賴以維生的土地隨時可能被政府和財團佔據,參加會議聽到很多不知道的事,感到很震撼,也了解到不要只顧自己,還要關心社會。

農地強佔、青年失業、低薪與工作貧窮化、貧富差距擴大等現象,顯見年輕世代比過去面對更艱難的挑戰,台灣勞工陣線等團體提出「崩世代」警語,出版《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危機》一書分析現況並提出反省。

不只台灣,全球青年同樣有艱難挑戰,去年「佔領華爾街」運動席捲全球,抗議1%的財團階級壟斷資源和政治決定,導致貧富擴大、就業不穩定和國家債務,讓99%的人們受盡苦難,尤其是青年。這項全球性「佔領」(Occupy)行動就是由年輕人主導,直接挑戰財團和政府,目前仍在進行中。

面對台灣與世界的變化,長老教會青年期許從自己和教會的改革做起,〈台灣長老教會青年國是聲明〉呼籲:「教會要謙卑反省,勇於檢討偽善與中產階級化的現象,並和受壓迫者同在,實現行公義、好憐憫的信仰精神。」青年願意成為教會與社會革新和覺醒的動力。

TAIUNA聯合國青年
台灣意識啟蒙 參與入聯宣達

【林宜瑩專題報導】中興大學機械系畢業的陳聖霖,是台灣聯合國促進會(TAIUNA)的2011年聯合國先生;大學時接觸「春雨文教基金會」,開始對台灣本土意識奠定了基礎,服役擔任憲兵時,目睹野草莓學運集結自由廣場,讓他受到很大的震撼。退役後也非常關心2008年總統大選,可是因謝長廷敗選,一度冷卻關懷政治的熱情,投入業務工作,用賺錢做為人生奮鬥的目標。

「也許內心忘不了起初的感動吧!」陳聖霖工作之餘還是很關心時事,當他看到TAIUNA徵求青年參加台灣聯合國宣達團的訓練營會時,就辭去原有業務工作投入,也深獲家人的支持與鼓勵。在美為加入聯合國拜訪台灣僑界時,看到許多台美人還是很關心台灣的前途,心中深受感動,「馬政府說台灣人赴美免簽證是他們努力的成果,事實上,是FAPA(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在美國國會多年遊說、努力爭取的結果!」

也因為台灣聯合國宣達團總領隊是鄭英兒牧師,無論是搭飛機、坐車、街頭遊行或參訪美國國會,鄭英兒都會帶領大家禱告、唱詩歌、講道理,讓陳聖霖在當中耳濡目染,對基督教也產生了濃郁的興趣。如今,陳聖霖已在義光教會穩定聚會,「感謝主!讓我因關心台灣,在信仰上獲得永生的盼望。」

2011年TAIUNA聯合國小姐、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的陳思萍,原本想出國深造,在GRE補習班上課時,遇到方有毅老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在學成後要回台灣貢獻、服務;老師也常常與學生分享台灣本土意識,「他是我台灣意識的啟蒙老師!」就這樣,生長在公務員家庭、父母是忠實國民黨支持者的陳思萍,成了鼓吹台灣民主自由的新生代青年。

陳思萍在網路上看到TAIUNA活動訊息,毅然決定報名參加,在擔任聯合國小姐赴美時,也看到許多長老教會的旅美台灣信徒,積極投入關心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活動,讓她印象深刻也深受感動,對擔任TAIUNA理事長羅榮光牧師用生命來為台灣發聲,她也相當地敬佩與尊重。對於台灣國內仍有多數人被國民黨政權欺瞞、蒙在鼓裡,反而對台灣前途冷漠以對,她也感到氣憤不平。

最近,萬物齊漲、美國毒牛、禽流感、續建核四等議題吵得沸沸揚揚,加上228紀念日時陳思萍的媽媽看了《天馬茶坊》有關228事件的電影後,才知道當年是怎麼回事,開始轉而支持陳思萍的理念,讓她感到相當欣慰與興奮,「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傳達台灣本土意識與民主信念,會的,一定會喚起新生代青年的覺醒!」&nbsp

Paradise讀書會
自組讀書聚會 玩樂反思並行

【林家鴻專題報導】對年輕人來說,參加長老教會的營會常能結交許多朋友,一同在信仰和築夢的道路上打氣;1年半前,幾位曾參與總會普世青年活動的青年,為維繫彼此的友情、創造更多生命碰撞的空間,展現行動力自組「Paradise讀書會」。

嘉義大專打貓團契畢契青年賴仲翔說:「我們每月聚會1次,1個月在北部,1個月在南部。」聚會地點不定,主要由成員自己找,目前已聚會18次。曾先後在教會、會友家、大專中心等地點,有一次還自費租用高雄85大樓裡的房間使用呢!

儘管聚會南來北往,但台灣神學院道碩生連振翔從不缺席。他說,Paradise成員8到12人不等,「這團體最大的優點是它不需任何目的,它本身的存在就是目的,玩樂和分享是進行的方式。」聚會的氣氛自在而輕鬆,除彼此噓寒問暖和玩樂,也藉由閱讀書籍、資料來探討教會及社會議題,包括同性戀、跨性別、土地徵收、移工、洗禮、雅歌書等,並進而思考「如何不小看自己年輕」,透過行動,實踐教會社會關懷的信仰教導。「這就是我們讀《我的小革命》的原因。」賴仲翔說。

Paradise每次聚會前,會先將研讀內容張貼在臉書上,讓大家先消化,聚會時,主持人引導各人自由發表見解,相互討論,在激盪之下擴張彼此眼界,同時訓練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傳播科系出身的賴仲翔熟諳媒體生態,他說:「網路的訊息,不需經過主流媒體編輯室的篩選。」因此也經常從臉書友人的分享掌握重要時事,得到較多元的訊息,網路對他來說,扮演重要角色。

台北中會文山教會青年柴毓美為總會青年委員會助理,她說,從參加青年普世營會,到進入總會服事後,教會釘根本土、關懷社會的宣教觀,深深影響她;經常隨總會幹部出現在公共場合,一起為公義發聲,關懷他人和社會,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Paradise正計畫透過電子報的方式,藉由不拘形式的圖文,與更多人分享在Paradise中激盪出來的思想結晶和歡樂。

「不要看不起玩樂。」連振翔說,教會不夠鼓勵會友有開放的心胸、給予空間來討論實際行動的方案;若想鼓勵青年參與、委身、投入教會,應鼓勵青年以青年的方式來進行,充足賦權參與決策的空間,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

東榮教會學生執事
參與長執決策 傳承信仰經驗

【陳怡萱專題報導】早在台中中會東榮教會成立初期,就設立「學生執事」一職,直到現在每年固定從東海長青與靜宜弘光長青中各選1位學生代表,加入教會長執中討論事工,任期1年。

「要看見未來。」時為東榮教會牧師的總會助理總幹事林芳仲說,教會未來將交棒給年輕人,應該多給予年輕人服事與決策的機會。曾當過學生執事的柯耀庭則建議,讓年輕人多些機會提出意見並接納他們的意見,不只是停留在服事的執行面而已。

東榮教會的「學生執事」起於1986年教會創立初期,即在教會7位籌備委員外,另行增設2位學生委員代表,由東海男女學生各1名擔任。「這應該是創舉,因為這間教會非常照顧學生。」柯耀庭就讀東海大學物理系3年級時,被選為學生執事,他認為這是一段很不同的經歷,與單純在團契裡面服事的感覺及獲得都不同。

「在大學那個年紀就能跟長執一起討論,不只是讓我了解到教會是如何運作,更從這些長者的身上學到許多。」柯耀庭畢業至今已10多年,還是與東榮教會幾位長老保持聯絡,他笑說,這算是個人的收穫。

林芳仲認為,青年處於學習與體驗的人生階段,若有機會參與教會事務決策,能幫助他們更加理解教會、同時也得到成長,因此他希望年輕人若遇到能服事、能學習的機會,就盡情把握,讓自己在這訓練的過程中,變得成熟。另外,林芳仲建議各教會「適度放手」,「因為教會一代接一代,長輩不是永久在位,現在的青年就是未來的教會。」

而柯耀庭指出,在教會內,「彼此的關係」非常重要,當年能在東榮教會得到良好的造就,正是因為長執照顧學生、學生尊重長執,兩方互相信任。

他建議教會可多開放空間讓年輕人有機會發表意見,一起參與在事工的討論與構思;另外則提醒年輕人在表達自我想法的時候,要注意「態度」,「無論是再好的想法,都應該要尊重對方,關係和諧,才能一起向前進。」

給予空間,發揮才能

【特稿╱邱國榮】都市教會青年,就讀公立高中的比例雖高於社會平均,但並非教會孩子學業成績比社會平均較佳,而是生性敏感的高中青年,礙於社會刻板印象,就讀職校者多選擇迴避教會;此現象相當程度反映出教會教育下一代的觀念趨向保守,導致教會文化有形無形中限縮青年人空間。在不改填鴨教育的今朝,身處都市教會而能夠堅守孩子興趣發展空間的家長實屬不易。

「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嘉言美句是筆者大兒子就讀國中時,便刻在心版上,偶爾掏出來向筆者分析他的有用才能,討論他的未來志向;而準備色香味俱全的料理是他認為值得一生投入的興趣,因此,有朝一日成為一名主廚,便是他給自己的未來想像。

現代教育強調多元智慧,但是落實者屈指可數。目前國民中學有針對入學新生進行多元學科的性向測驗,目的是幫助家長與學生看見天資領域。筆者根據兒子的測驗結果,發現天資與其興趣有絕大關係,於是和妻子達成共識,繼續維護孩子從小便自行摸索、尋找興趣的空間,不補習也不看重課業成績,在孩子處理課業以外,劃出任其發展的空間與時間;因為筆者相信,孩子只要發現自己的才能智慧,自信就會油然生起,自然看人生會是有喜樂的盼望。

兒子對烹飪的興趣與目標,學校輔導室也配合積極開發,但前提是家長必須放下升學主義。就在面對升學壓力最大的國三階段,兒子代表學校參加廚藝競賽,過關斬將、拿到佳績;雖然課業與競賽的成績不易兩全,但是他指出在競賽過程中所經驗到的視野,是課本無法取代的見識。

由於競賽成績績優,讓他在國中畢業後,順利取得教育部提供3年免學費的就學計畫,不過他選擇放棄,進入心儀已久的私立餐飲學校就讀。他今年高一,在校表現處處令人驚喜,處事也更見自信,因而沒有私校技職生迴避親友、教會的負面情緒,而是繼續團契生活,擔任團契會長,並準備投入兒童主日學的服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