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社會力 人人都能成推力

【邱國榮專題報導】社會運動能成功被大眾關注,負責傳播資訊的媒介,絕對是幕後推波助瀾不可或缺的角色。

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幹事歐蜜•偉浪牧師,日前受台灣綠黨邀請,前往西非塞內加爾參加全球綠人大會(Global Greens Congress),讓他看見台灣原住民運動的未來,接軌國際平台,無疑是原權運動的新契機。而前台南市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西美中會傳道師以撒克•阿復也曾指出,原運歷程中,長老教會是重要媒介。不僅原運,其實台灣民主與環境等社運,長老教會系統始終扮演重要的媒介角色。

此外,由於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網路興起的臉書(Facebook)等網路社群媒介,讓人人可以成為傳播媒介,甚至引發驚動國際的社會運動,包括2011年波斯灣地區成功推翻軍事政權的茉莉花革命,讓人見識網路力量,不可小覷。

歐蜜•偉浪以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秘書長身分,3月底陪同綠黨參與4年一度的全球綠人大會,今年有90國綠黨代表與會;他特別感謝台灣綠黨提供國際平台,讓台灣原住民代表能與各國綠黨代表進行交流。歐蜜•偉浪特別提到,在議程中尋求國際綠人支持達悟族反核運動,支持的代表中有超過10個是現任國會議員、市議員與前市長。他因此認為,台灣原住民權利運動的未來,應積極接觸跨國際平台媒介,傳播台灣原民面對不公義的困境資訊,透過國際社會支持力量,厚植增強原運能量。

回顧原運歷程,以撒克•阿復說,「原運團體成員大多是基督徒,其中包括不少長老教會傳教師。」原運能夠風起雲湧與長老教會有很深的關係;而促使長老教會投入的關鍵,他指出:「基本上受到解放神學思想影響之URM(城鄉宣教)所啟發。」不僅是原運,從台灣解嚴前後的社會民主運動,乃至於環境保護運動,一直都有長老教會身影,在社運的浪潮中,長老教會系統一直是當中不可少的重要媒介之一。

最能鼓舞人民走上街頭的媒介,莫過於能夠將資訊傳播給大眾的通訊系統。早期,突破媒體封鎖的地下電台是許多台灣人的共同記憶,所掀起的民主浪潮,成功逼使專制政府還政於民。通訊技術隨著時代進步,拜網路所賜,迄今人人都能透過智慧型手機,成為資訊傳播的發射台。去年,美國人民抗議貪婪的資本主義所展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以及波斯灣地區的國家人民推翻獨裁政權而遍地開花的茉莉花運動,都是人民不滿時局,利用網路社群如臉書等,相互傳遞文字、圖片、影音等即時訊息,凝聚民眾連日示威抗議士氣,成功擊倒壓迫人民的政權。

而在台灣,馬政府上任後的諸多政策令人民搖頭,導致社會累積了龐大的反對力量,透過臉書等網路媒介,民眾可即時相互號召這股能量,對政府產生壓力。不過要注意的是,在臉書上抒發不滿言論必須小心,一旦大意,容易觸犯「妨害名譽罪」的「公然污辱」或「毀謗」。最近發生在台北市士林區的文林苑都更案,一位就讀北藝大的黃姓女同學,就是因為在臉書上撰寫不滿規劃該都更案的言論,結果遭到設計該都更的建商提告「妨害名譽」,引起社會譁然,建商最後予以撤告。

影像記錄 揭發暴政下真相

【林宜瑩專題報導】「緬甸民主之聲(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DVB)的記者們相信,他們能透過影像呈現緬甸真實現況。」緬甸2007年9月袈裟革命時,有位日本記者長井健司被緬甸軍政府鎮壓軍隊射殺,這段震撼國際的影像,是由組成DVB的公民影像記者(Video Joumalists,簡稱VJ)用迷你DV所拍攝,突破緬甸軍政府嚴密封鎖下,透過BBC、VOA、CNN大力播放,才讓全世界明白緬甸險峻的局勢。

之後,緬甸軍政府展開大力掃蕩,只要有民眾上街頭手持DV攝影機,連問都不問,就施以亂棍加以逮捕;後來,DVB的總部被掃蕩,有至少15名DVB的VJ遭捕,甚至面臨20餘年牢獄之災,這波掃蕩也讓DVB多年來建立的新聞網絡,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DVB由緬甸88位民運流亡人士所建立,總部設於挪威奧斯陸,先是以廣播電台形式呈現,直到2005年開始成立衛星電視台,以DV記錄緬甸民運影像,透過網際網路或由人帶至泰緬邊境,再由泰國曼谷的DVB成員完成新聞剪接,交付給國際媒體播放。

DVB可說是緬甸軍政府的眼中釘,派出祕密警察搜捕各個VJ,「我們是緬甸獨裁政權最大的敵人!」說這話的是在DVB負責招募、聯繫與訓練的Sam,正是他拍攝到長井健司被殺的畫面。

在一部名為《緬甸起義:看不到的真相》紀錄片中,真實呈現DVB的公民記者如何將DV藏在衣服中,將街頭運動中緬甸抗議人士如何遭警察毆打,甚至在緬甸仰光附近河流中發現和尚的屍體,以及祕密警察循線找到並搜索、搬走DVB總部設備等等的影像片段。

值得一提的,DVB的記者們用「約書亞」做為他們行動的代號,彷彿是在告訴世人,以佛教立國的緬甸,必須要有「約書亞」的角色才能被拯救一般。

如今,緬甸民權鬥士翁山蘇姬已在今年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有許多當年被逮捕的VJ也被釋放,當許多人看完描述翁山蘇姬奮鬥的《以愛之名》電影,內心感動不已時,有一群DVB的VJ跟翁山蘇姬一樣,用自己的生命對抗緬甸的槍桿子政權;他們不是只在臉書上「按讚」,而是以具體行動善用媒體器具,來完成對抗暴政的公民記者使命。

獨立記者 發揮更大影響力

【林家鴻專題報導】「我的記者有批評的自由,但他們下筆前要三思後果。」《中國時報》所屬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言論引發輿論嘩然,紛紛痛批媒體財團化,無視新聞自由,淪為服務特定立場的工具。其他同業也一樣,記者在某一程度上,常得服膺於高層主管或財團的意志或業務行事,導致只能製作譁眾取寵的報導,對社會的責任和正義感難以發揮;不過網路興起的「公民記者」,卻讓我們看見新的可能。

近來網路興起「人人都可當記者」的風潮,不受「行規」限制的公民記者,在呈現草根心聲、多元社會實況上,日漸扮演重要角色,也成為新聞工作者追求理想的新方向。例如近來拍紀錄片揭發政府隱瞞禽流感的導演李惠仁,原為高薪的電視攝影記者,但後來反省自己的工時那麼長,卻大部分花在應付長官的喜好,想做「有價值的事」的他,決定辭職,成為公民記者。

8年前,李惠仁看到彰化養雞友人的雞隻突然暴斃,送驗後公部門都稱沒有禽流感,直覺「沒這麼單純」的他,基於公共利益,便投入調查。雖非公衛背景出身,但為了調查真相,他學習解剖死雞、採樣、自費送驗、請教學者等,多年堅持終於催生《不能戳的秘密》,影片在網路發酵,讓惡官無所遁形,博得「平民英雄」的美譽,而農委會防檢局局長許天來最後下台負責。

同樣,平面媒體資深記者朱淑娟,雖因人事調整遭資遣,但她沒有氣餒,轉而成為公民記者,繼續報導環保議題,後來因追蹤中科3、4期環評議題,成功推翻政府徵收相思寮的政策,成為首位領取卓越新聞獎的公民記者。「看到妳立下了一個重要里程碑,對於新聞人是很大的激勵。」朱淑娟的同業和昔日戰友為此相當振奮;更有新任環保署官員坦言,對中科議題的了解,來自於她在「環境報導」部落格的報導。

李惠仁、朱淑娟這樣的公民記者,雖在離開主流媒體後薪水驟減,卻因著能「做對的事」,過得滿足和喜悅,在同業和傳播院校間,成為令人嚮往的典範。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總編關魚觀察歐美趨勢,相信在主流媒體的公信力日益崩盤下,未來民眾將會把購買報紙、電視頻道的錢,轉而支持網路獨立媒體。

URM訓練
透過分析 &nbsp小黨搏得一片天

【李信仁專題報導】今年1月14日立委選舉,台灣團結聯盟(台聯)政黨票獲得118萬票,分配到3席不分區立委,跌破許多人眼鏡。對此,台聯認為掌握議題、方向正確,雖然網路和媒體發達,依然採取紮實到各鄉鎮和基層座談互動,加上候選人專業清新,選前幾場富有創意的活動等因素是關鍵。

曾參與長老教會URM訓練的台聯組織部副主任周倪安說,針對台聯處境,運用URM社會事題分析技巧,先思考在選制對小黨不利,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有什麼值得選民支持的優點?台聯主張「堅持台灣主體、國家正常化、正名制憲、公平正義、照顧弱勢」,尤其馬英九執政後與中國交好,主權和經濟都倒退,台聯政策切中要害,而且不像民進黨有包袱,可以有更直接的訴求。

如何在不利的制度中找出路,她表示,2008年選舉首次「單一選區兩票制」,台聯得票35萬,得票率3.6%,離門檻差距約15萬票,不但要固守原有的支持者,還要開拓票源,必須選擇最有效的議題主軸,路線正確,選民才會認同。4年來,台聯反對中生來台,發動ECFA公投連署,遭行政院公投審議委員會封殺,卻凝聚逐漸民氣。

今年大選,台聯原本以得票5%,2席不分區立委為目標,去年8月,台聯精神領袖李登輝提出「100萬票」的高標,百萬票至少有3席,就能組成立院黨團,增加影響力,李登輝強調「標準提高,大家才會更拚,路線和方向正確,上帝會照顧。」大選期間,台聯主打反ECFA、棄馬保台、國家正常化,獲得長老教會、學者和本土社團肯定,巡迴各地舉行100場「棄馬保台」演講,深入了解基層心聲,選前1週在凱道辦桌「吞633跳票大餐」,反應熱烈。

到基層宣講,周倪安體會表達技巧的重要,面對媒體或站台,在簡短的時間說話要用「3、9、27」原則「重點不超過3個,9秒鐘說完,儘量在27個字內完整表達」,她覺得「許多牧師說話親切自然,論理清楚,很值得學習。」

周倪安說,有人覺得李前總統選前喊話,台聯得票才衝高,事實上,路線和議題正確,不是只靠媒體和網路宣傳,走進人群才是獲得支持的主因;目前雖有立院黨團,體制外的社會運動不能停止,台聯計畫參考URM模式,培訓人才,效法長老教會深耕基層。

非暴力抗爭
人民覺醒 &nbsp非暴力改變世界

【李信仁專題報導】2011年底美國《時代》(Time)雜誌「年度風雲人物」頒給佔領華爾街、阿拉伯與北非茉莉花革命等各地的「抗議者」(The Protester),肯定人民力量改變世界。2010年至今,全球無數「抗議者」以非暴力抗爭,不惜生命危險,勇敢行動改寫歷史。「非暴力抗爭」是人民「站」出來的有效途徑。

描述非暴力抗爭專家吉恩•夏普博士(Dr. Gene Sharp)的紀錄片《園丁夏普的神奇處方》(How to Start a Revolution)最近在長榮大學、嘉義市再耕園、台灣北社等巡迴放映。引進影片的是推動URM(城鄉宣教)與非暴力抗爭的林哲夫教授,他強調人民非暴力抗爭,就是推翻獨裁政權,使受壓迫者得自由的神奇處方。

吉恩•夏普引用中國明朝劉伯溫《郁離子》的寓言指出,一群猴子奉主人之命採果且要交出,如果不交,主人就鞭打,有一天群猴突然領悟「既然山中的果子不是主人獨有,何必聽命於他?」於是趁主人熟睡時脫逃,遁入山林,主人沒有猴子採果,失去經濟來源而餓死。這則故事意謂「人民受殘暴政權奴役,人們只是還沒覺醒,一旦得到啟發開導,統治者權力就會崩潰。」非暴力抗爭就是啟蒙和引導人民發揮力量。

吉恩•夏普提醒,人民與民間團體啟動改革「要比對手更聰明靈活」,必須廣泛閱讀思考,詳細分析情勢,採取最有效的策略達成目標,他肯定長老教會在台灣推動URM、中性第三者(TPN)、開放空間會議技巧(OST)、全民國防(CBD)等,讓人民了解如何發動非暴力抗爭,集結力量;長老教會也翻譯出版吉恩•夏普的《自我解放》(Self-Liberation)一書。

非暴力與基督信仰關係密切,吉恩•夏普引用甘地曾說過:「如果我們只愛那些愛我們的人,就不是非暴力;只有當我們愛那些恨我們的人,才是非暴力。愛仇敵很困難,但靠著上帝的恩典,就變得容易。」非暴力是出於愛,而不是恨,若是因為仇恨,即使推翻統治者,取代的將是另一個獨裁者。

吉恩•夏普整理出198項非暴力抗爭方法,建議行動要有代表的顏色、歌曲、逐步拆解統治者的權力支柱,準備英文標語和資料,方便國際媒體報導,讓全世界都聲援,增加成功機會。

網路媒介聚聲 &nbsp坐言也要起行

【陳韋鑑專題報導】近來公民運動與過去漸漸有所不同,從議題的形成到動員的方式都與解嚴前後的第一波公民社會建立的經驗非常不同,其中最大差別在於網路的運用。事實上,從電子布告欄(BBS)、網誌(Blog)到臉書(Facebook),不同網路媒體形成熱潮時,總有許多的相關討論,許多人期待網路媒介可以增加運動的力量,但不見得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011年反美麗灣的人數尚不多時,在某次前往凱道抗議後,發現彼此不認識,在互相介紹後才發現大多是經由臉書得知訊息後,自發前來的。而近來引起廣大爭議的士林文林苑事件,更是網路串連引起廣大回應的例子。其實從反國光石化的成功,就可以看到臉書的影響力,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網路串連的影響力主要顯現在學生族群上,從反國光石化的全國大學生串聯遊行到目前士林文林苑王家前聚集的學生,都顯現其影響力的特定對象。

由於網路的群聚效應,常讓關心相同議題的人聚集,從而讓人誤以為議題已經擴散,例如選舉前許多綠營的朋友都覺得小英的聲勢浩大,選上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卻忽略了網路的侷限。

網路的另一個特徵也很容易讓運動被解消,網路具有匿名性與即時性,因此過去在肥皂箱上以理性論辯的方式,越來越容易被極端的言論給淹沒,尤其是許多不公義的事件發生時,有太多人一時間選擇以網路為情緒的出口,這樣會造成保守者將所有運動者視為極端分子,將運動者污名化為「理盲」;接收訊息是公民意識覺醒的起點,但是覺醒並不需要歧視他人,覺醒需要時間。

在臉書上「按讚」是種認同,不管是反核四、醫療改革、反對暴力都更、反美牛&hellip&hellip,這些無止境的社會議題在臉書上鋪天漫地而來,也許反而讓人厭煩,但是卻也提醒我們世界不如我們想像中的美好。關心社會從按讚開始!按讚也許無法拯救台灣,但如果連按讚都無力,那就更難令人相信改變的力量。

然而在「按讚」支持後呢?需要開始對議題進行閱讀與研究,由此可以讓自己成為訊息的節點,開始分享訊息,更可以親自到現場看看情況,讓我們每個人都擔負起公民的責任,到現場親眼見證事實,「按讚」之後,也要起來行動!

購買贖罪券的心態

【特稿╱方嵐亭】在每個禮拜天早上,電視好消息頻道總是會播出精彩的牧師講道節目,滿足、餵養因故無法到教會禮拜的弟兄姊妹。節目中的畫面安排,除了牧師講道,也時而聚焦聖歌隊、時而會友聆聽與禮拜進行;如此安排的確讓電視機前的信徒感覺自己沒有缺席禮拜。

但是長期下來,「因故」未能到不同教會禮拜的「好消息教會」信徒層面,卻愈來愈擴大,除了身體病痛、有事外出者以外,又加上了不滿牧師、與人失和、懶得出門、生性孤僻等,因為在這無遠弗屆的大教會,你可以穿條內褲、在床上、邊吃早餐,1小時以內的禮拜節目結束後,可以繼續蓋上棉被,沒有做禮拜的自我譴責與良心不安消失殆盡。

原本希望藉由呈現基督教禮拜於大眾傳媒,可以吸引未信者耳濡目染的走進基督教世界;或是真有障礙不克前往參與禮拜者,得以用電視做為替代方案親近上主、洗滌心靈。無形中卻使許多人誤用,讓提供傳遞、溝通的媒體與網路工具,加上一條將人從真實處境帶往虛擬世界的罪名。

個人經常從網路社團工具「臉書」中得到友人發表或是轉載的資訊,近日收穫最大的是從轉載中得到受邀來台演講的唐培禮牧師所言:「神學的使命不是以廉價的恩典輕輕忽忽地安慰百姓,而是要去經驗做門徒的代價。」循線找到原始發訊息者的部落格,大有進桃花源之感,不斷對所有轉貼相關訊息者以按讚的方式表達認同,予以肯定和支持。惱人的是,有機會當面在台南神學院再睹唐培禮牧師風采時,我卻缺席了,我反省那是一種虛假意識的作祟。

傳播媒體協助普羅大眾有了親臨現場的感覺;弔詭的是,這種親臨現場的感覺卻抑制了原本可以真的走向現場成為行動者的聚集力。也許是我們消耗太多動能在所謂的「按讚」這件事上,而幻想出自己已經參與並且貢獻在許多的社會運動上。若是原本自己的信仰就在純福音與社會關懷之間拔河的基督徒,更可能不斷的以「按讚」當做購買贖罪券,抵消坐在電腦前不出聲的罪惡感吧!&nbsp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