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名呼召】從名字開始解殖 看重自己族群身分

(攝影/Dalul)

【Dalul專題報導】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主辦的「以我名呼召——原住民青年的信仰與認同」論壇,在第一天邀請總會原宣教社幹事Omi Wilang(歐蜜・偉浪)牧師以「領受呼召,勇敢啟程——從名字開始解殖」為題,分享自身經驗並鼓勵會眾看重自己身分。

Omi Wilang首先以泰雅爾族語自我介紹,用母語講述自己的名字、生長環境及生活流域,最後介紹泰雅爾族祖先的名字,傳達出以自己族群的歷史、文化來認識自己的重要性。他指出,過去接受同化政策與教育中,教導他學習中國的文化、山脈和孕育出中華文明的長江、黃河,淺移默化之下,他曾認為自己生命最大的目標就是要成為「中國人」,反而遺忘自己的族群。

Omi Wilang。

Omi Wilang表示,姓名對人來說,是身分定位及認識自己族群文化的開始;然而在國民政府的漢名政策後,反倒讓台灣原住民族有不同程度的混亂。像是過去他的家族姓「游」,但是因為行政單位不瞭解、統一給姓,導致外公、外婆、阿公、阿嬤全都姓游;他也看見大環境中對原住民族的汙名化、對原住民族土地文化的不認識,這都讓他一直對自己的身分感到困惑、甚至不認同。

然而經過多次學習及自我反省,Omi Wilang才發現自己生活的場域及追求的目標並不是中國,這些被教導的、所謂的「母國」都不來自泰雅爾族的教導和場域;但透過福音及知識的轉化,他認識自己是誰、把眼光放在自身場域,了解上帝所給予原住民族文化,才有辦法成為有自信的原住民,破除過往思考,透過自己族群的視角來看世界。

(攝影/Dalul)

在座的與會者,有不少是傳道人和神學生;Omi Wilang也以自己在玉山神學院受裝備的經歷,鼓勵在座青年。當他了解上帝的旨意與創造,他才理解這些被社會所唾棄的原住民並不是一無是處,而是透過上帝之名,成為勇敢的原住民,「上帝必會大大使用我們,來做不同的事工,相信上帝在每位青年身上,都有美麗的計畫及挑戰需要去完成。」

而在問答環節中,有人提問身為傳道人,該如何在教會中面對與教導族群身分認同議題?Omi Wilang回應,首先,在傳講信仰時學習「做自己」,現在教會常常會學習、甚至複製不同的敬拜與禮拜形式,但很多時候好像只是流於形式,反倒失去自己對教會的關懷;其次,找到教會在宣教時的核心議題,或是在部落、社區中需要被關懷與聆聽的聲音,透過陪伴及信仰分享,共同面對族群處境;正如耶穌的聖殿並不是在富麗堂皇的宮殿,而是在社會百姓、人群中,期許回到最古樸的信仰核心,教會才能在身分認同議題中,有更多陪伴。

系列報導請見:【以我名呼召

(攝影/Dalul)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