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名呼召】對話與發聲 身分認同與解殖關係

(攝影/Dalul)

【Dalul專題報導】「以我名呼召——原住民青年的信仰與認同」論壇第三場專講「身分法釋憲解殖後思考」,由「法法漾」(Vavayan)Podcast節目主持人Saiviq Kisasa(莎伊維克・給沙沙)與Bunun(布農)中會Kam-cing(崁頂)教會Abus Takisvilainan(阿布思)牧師分享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

(攝影/Dalul)

Saiviq Kisasa在首先自我介紹,從名字的命名、名與家名設立,其實都是有文化脈絡可尋,所以名字不單只是文字而已,更是乘載每個族群自身故事,也能從中理解自身在族群、家族中的位置。

Saiviq Kisasa表示,因《原住民身分法》釋憲、長久以來社會對原住民族優惠政策誤解等,都讓大家有機會來認識原住民所面臨的議題;她認為應透過每位原住民的生命經驗、學術領域、文化參與的想法等,在平等的關係中,與主流社會對話、合作。

對於解殖/去殖民(Decolonization)的意義,她表示,其實就是面對社會體系,如何透過不同方法破除;首先必須認識現今環境中、許多法律例如《原住民身分法》,其實是由在漢人父系社會認知下制定,但是漢人父系社會就等於原住民族父系社會嗎?原住民族社會體系有許多種,所延伸出來的生命禮儀規範有所不同,然而硬性規定下,反倒造就許多不合理情況。

(攝影/Dalul)

而討論保障政策,要思考是否有真正符合原住民社會所需要,像是在政治、經濟、工作、社福、文化、教育、環境等等,從原住民角度來看不同的議題;而身分認定要回到各自族群的文化脈絡、體系中去識別,才會是解殖的開始。

(攝影/Dalul)

Abus Takisvilainan也解說以斯帖記4章13至14節經文:從末底改對於以斯帖的提醒,再由以斯帖三天三夜的禁食、捨棄過去的自己,帶來新身分建構,從中看見自己身分對於民族的重要性;提醒在座的會眾,在各自的位置上有相對應的責任。

她也談到自己恢復族名過程經歷許多的挑戰,特別「女性」所要面對的挑戰;與漢人結婚後,以後自己孩子身分該如何去判定、在實際層面該如何判定,也是要經過很多爭取及分享。她也拋出反思:難道不正名就不是原住民嗎?身為認同這種身分的人,應該從內在去建構自己的族群認同,像是透過語言認識文化、認同族群。

Abus Takisvilainan指出,每個生命經驗都是身分認同的主體,重新建構自我的立足之地,這樣子經驗是多元性、更是自我解殖過程,化被動為主動也都是壯大族群的力量,「在我們各自的位置成為力量,說出自己的認同與族群故事。」

系列報導請見:【以我名呼召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