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棄弱小 教會致力特教生

廖旺紀念館記錄視障教育發展 &nbsp教會特教機構彰顯與邊緣人同在的救主

2011年3月13日,台南中會永福教會舉辦廖旺紀念館的揭牌,廖旺5歲失明,卻因信主改變人生,一生致力盲人福利,引領盲人歸主。

本期專題將一起來認識,今日台灣教會界仍有許多特教機構,秉持信仰幫助許多不同狀況的特教生,幫助這些弱勢邊緣的孩子順利長大。

&nbsp

【陳怡萱專題報導】台南中會永福教會3月13日舉行「廖旺紀念館」揭牌啟用,10多位盲人會友共同見證這歷史一刻。廖旺是永福教會前身「基督教盲人會」的創辦人,5歲因眼疾失明,9歲就讀當年的「慈惠院盲人教育部」,蒙英籍甘為霖牧師傳福音而信主。而這所「慈惠院」即是甘為霖在1891年創設的「訓瞽堂」,是台灣第1所盲人學校。

甘為霖小時候眼睛差點瞎掉,這個經驗讓他特別關懷弱勢者。1884年夏天,甘為霖在白河岩前遇到前來問道理的盲人溫旺,他因得罪人而被挖去眼珠,同時表示至少有上百人遭到挖眼的毒手,這件事讓甘為霖大為震撼,下決心要幫助盲人。1891年9月12日甘為霖在府城租用洪公祠作為盲校,名為「訓瞽堂」,即是全台第1間盲人學校;後歷經日本、國民政府統治,曾改組、改名為「台南慈惠院盲人教育部」、「台南盲啞學校」,後因政府實施盲聾分校措施,再改稱「台南啟聰學校」至今,專門教育聽覺障礙兒童和青少年。

在廖旺那個年代,盲人等弱勢者幾乎不受重視,廖旺的母親同樣視他為廢人,常常虐待他;但廖旺進入盲人學校接受教育,並在學校裡接受福音信主,人生因而改變。由於虛心向學、成績優異,廖旺19歲保送日本東京高等盲啞學校(今日本筑波大學)深造,學成回台灣任教,後更學以致用開設「台南鍼按院」,收盲人為徒,引導他們認識上帝。廖旺自小深受雙眼失明的痛苦,接受基督福音後,心靈得到極大安慰,因此他一生致力於盲人福利,熱心傳福音給盲人、引領他們歸主。

由於盲人朋友行動不便,加上其他因素,以致於一般教會不知如何接待他們。為此,廖旺在1961年創設「台南基督教盲人會」,每主日帶領50至60位盲人敬拜上帝。而為了籌措經費補助盲人搭車費用,他又設立「盲人後援會」,四處奔波籌款,為要盡可能幫助盲人解決經濟困境。

廖旺過世後,由女兒廖桃繼承父志,關心盲人傳褔音事工,後來三男廖青原受父志感召,將永褔路54巷2號(永福教會現址)新建樓房一樓獻為盲人敬拜上帝的聖殿,遽因痼疾蒙召歸天。青原遺孀洪華蓮鑒於主恩浩大,完成建殿任務並決志由地下室至4樓全部建物奉獻,創立一所「完全奉獻」的教會,定名為永褔教會。

為感念廖旺為盲人奉獻服務並傳承他的精神,永福教會兄姊及台南市府城身障者藝能重建協會協助收集、整理過去的盲人相關文物,籌設「廖旺紀念館」,3月13日舉行揭牌啟用儀式。紀念館內安置有盲人點字機、點字板、鍼灸器材、按摩計時器以及招攬客人用的三孔笛等,以及歷史照片、文件、解說廖旺事蹟的影片播放,許多文物都已難再見到,相當可貴。

台灣的特殊教育,以視障教育發展最早,除甘為霖創設的「訓瞽堂」,台中惠明學校亦是早在1956年就設立的特教學校。今年2月27日在台中公園更樓的「228追思暨台灣公義行動教會設立感恩禮拜」中,特別邀請惠明盲校師生獻唱詩歌並為他們奉獻,彰顯教會就是要和人民與弱勢者站在一起。

惠明學校視障教育:
小班教學 用愛陪伴盲生發展專長

&nbsp

【陳韋鑑專題報導】惠明學校建立於1956年,是國內24所特殊教育學校中唯一的私立特殊教育學校,服務全國最多的視多重障礙學生,不管是金門還是蘭嶼,都有學生在惠明學校,目前全校約150位學生,其中有95位6~22歲視多重障礙學生。

從障礙程度來看,其中148位學生是重度和極重度障礙,在惠明他們可以接受生活自理的教導和基本的認知,採個別化教學,施以適性之教育與訓練,不單幫助他們學習獨立生活技能,也協助減輕家庭日後照顧的負擔。惠明可以分為3個機構,1是有設備完善的國中、小學校、2是充滿家庭愛的育幼院,第3則是近年成立來照顧多重視障者終老的教養院。

 免費招收弱勢學童 &nbsp讓每個靈魂感受愛

多重障礙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上,需要小班制教學與教養,需投注的人力、財力資源大於一般學生。學校年支出預算為4500萬元,其中政府補助約900萬元,有80%經費需透過民間社會募得。惠明學校校長賴弘毅指出,「相較於國立障礙學校每年上億預算,惠明學校同工的薪資只有國立學校的一半,但惠明的老師離職率很低,大部分老師是基督徒,有神的愛在當中。」

「認養費」是惠明較固定的收入來源,每一兒童每個月的認養費為500元,目前共有4000多位認養人,然而經費仍然不敷支出;賴弘毅表示:「期盼能夠提供給視障者在惠明學校接受免費的國中小教育、高職教育到教養院的職業訓練及終老照顧。」希望能夠有8000至1萬位的認養人,以補足學校已短絀的經費。

惠明學校的招生以弱勢家庭為主,完全不向學生收費,希望能減輕這些家庭的負擔,等到孩子長大了,家庭中其他的兄弟姊妹也長大了,便可以有一定經濟能力照顧較為特別的孩子;當然也不乏家暴、孤兒等個案,這些無家可歸的多重障礙孩子只能在惠明終老,「多重障礙的孩子衰老得比較早,目前院內最年長的孩子是51年次,我們也幫助他們面臨衰老的狀態。」

「期望兄姊們為惠明學校代禱,不只是孩子們,也為眾同工們禱告,」賴弘毅說,同工也很辛苦,「不管智商多低還是有靈魂,而靈魂需要感受愛,這些都不只是專業的訓練所能給的。」目前惠明的同工平均每2個人需要照顧9個同學,人力上有很大負擔,除了經費上的需求,也期待兄姊們成為志工,前來與孩子建立關係。

 購置設備助童展翅 &nbsp在孩子心中栽信仰

提到校內學生,不管是視障部的學生,或是視多重障礙的學生,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賴弘毅除了惦記著他們不同的發展,也心疼他們不同的遭遇。他強調,這些孩子只是眼睛看不見,其實都非常的聰明,惠明學校近年來非常強調盲用電腦的購置與學習,包括點字觸摸轉換器等,「在溝通上沒有障礙,才能幫助這些孩子找到適合的工作。」

小柏(化名)就讀於國立大學資管系四年級,他6歲就來到惠明學校,父親也是惠明的畢業生,目前以按摩為業。由於父親上班只能在自住的小套房內按摩,小柏即便在寒暑假也都只得住在惠明;4年來都是系上獎學金得主的小柏,希望能考上台大資訊所。有了科技設備的協助,讓小柏這樣的孩子可以飛得更高更遠。

15歲的小文(化名),母親在極年輕時便未婚生下他,來到惠明學校多年後,母親終於有穩定的作業員工作,於是週末小文都會與母親一同相處,沒想到半年前母親遭逢失業,一時想不開騙小文吃下安眠藥,準備燒炭自殺,幸虧最後雙雙獲救。事後小文經常一個人哭泣,他一直問「為什麼媽媽要殺死我?」

賴弘毅表示,當下會安慰他,媽媽只是還不認識上帝,用自以為是正確的方式來愛他,因此要饒恕媽媽;並帶小文一起禱告。「孩子如果對母親不信任,未來就無法愛人,這些孩子從6歲來到惠明就知道,有上帝愛他們。」他也期盼有更多人一起來關心這些孩子。

高雄障福中心早療教育:
個別計畫 促進學前幼兒適應社會

&nbsp

【林宜瑩專題報導】長老教會總會平安基金會所屬社福機構中,有個高雄市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受高雄市政府委託,承辦發展遲緩或障礙兒童及其家庭的「早期療育」事工。

 結合輔具進行訓練 越早療育效果越好

什麼是「早期療育」?就是整合醫療、復健、社會福利與特殊教育,透過個案管理服務、個案工作、諮商服務等社工模式,提供個別化療育計畫,來幫助身障兒或遲緩兒能生活自理、認知發展、動作技能、語言溝通、社會情緒發展等各領域訓練課程,以生活化、參與性課程為主軸,利用輔具設計結構化的教學情境,以提昇幼童學齡前各方面能力發展,並促進其社會適應能力。

高雄障福中心的早療教育,服務地區遍及高雄市岡山地區(橋頭、岡山、梓官、彌陀、燕巢、永安、路竹、湖內、茄萣、田寮、阿蓮等11區),對象為學齡前疑似遲緩或發展遲緩、身心障礙的幼兒。而提供服務的項目分成:學前日托班、教育諮詢與評估、認知時段班、到宅服務時段班,以及到校巡迴服務。

負責早療教育相關業務的中心副主任劉秋月表示,早療教育是越早越好,通常在3歲以前施以早療教育的成效較佳;以聯合國估計標準,各國0至6歲幼童中,約有6至8%的幼兒有發展遲緩現象,等於台灣約有15萬名6歲前的孩童有發展遲緩現象,但能在3歲前獲得早療教育的機會,在每5位遲緩兒中僅有1位;根據劉秋月16年的服務經驗,6歲前的早療教育效果是6歲以後的3倍,3歲前的效果則大幅提高為10倍。

除訓練其自己上廁所、穿衣服、吃飯等生活自理能力外,也會進行社區商店購物訓練,認識居家環境,在讀書或寫字等精緻動作上,也會利用特殊輔具,以及親子伴讀等方式加強,也會一對一進行語言治療,或透過團體互動、與一般幼稚園生交流的融合課程,來培養其人際關係的建立;另外還有音樂、水療、運動等來進行肢體動作技能的訓練。

 配合政策提供資源 &nbsp扶持障兒自信發展

「會需要高雄障福服務的遲緩兒個案,其家庭經濟或成長條件多數是相對弱勢。」劉秋月表示,透過高雄市岡山區各公所、幼托園所、衛生單位、醫療院所通報、轉介過來遲緩兒的個案,若需要學前日托班的照顧,表示其父母因外出工作緣故,須另有專人來照料,也因個案多為低收入戶的孩子,總需要透過社福制度來支持孩子早療教育的費用。

受高雄障福中心照顧的個案中,有1位罹患唐氏症併先天性心臟病的薰兒(化名),因長期四處籌措醫藥費的壓力,讓薰兒的爸爸最後選擇燒炭自殺,以死來逃避龐大的債務。

另1位出生於永安鄉小漁村的小峻(化名),自己的祖母是多重障礙者,媽媽則是輕度智能身障者,爸爸因為要打工養家,加上家貧、自卑感重,在個性上也相當封閉,甚至鮮少與鄰居互動,如此的家庭背景,導致小峻不要說自己如廁,連開口說話的機會也沒有。

直到被區公所通報、轉介到高雄障福中心,及時接受早療教育,2年來小峻能說能唱,一掃過往抑鬱的陰霾。不過,當每月要繳交自付額度的學費時,小峻的父親無法繳清,在障福中心的寬限下,只能慢慢還款。

高雄障福中心現聘有9位專業早療教育老師,1位助理,都須符合教保人員資格,但除早療教育外,還有成人身障服務、輔具資源中心、庇護工場等事工,年度總預算約新台幣4000多萬元,高雄市政府的經營管理費用補助約900萬,其他仍須向社會各界募款自籌,因此亟需大家的關心與奉獻,若有感動要捐款,可直接上障福中心的網站:http://101.haleluya.cc/web/523219/homepage,或電洽07-6226730。

&nbsp

&nbsp

乘風學園 幫中輟學生回歸主流

【邱國榮專題報導】現任台北榮耀堂主任牧師朱台深於1996年受信義區分局少年輔導組邀請,協助為中輟生舉辦3天營會後,朱台深與營會同工醞釀了中輟學園的想法,而他萬沒想到當初單純想要服務社會,盡份教會責任的想法,居然是無法澆熄的感動,於是在1999年成立了「乘風少年學園」,這是一所為國中學齡中輟生完成學業的學校,而朱台深自此開始擔任學園的校長迄今,不過想到開辦學園時的摸索,到如今深獲教育局、社會局與合作國中校長的肯定,他坦言這一路走來不容易,關心中輟生而辦校以後才發現,中輟生問題十分嚴重。

&nbsp

乘風少年學園為台北市基督教教會聯合會下的一個事工單位,於1999年成立,原名為「社區少年學園」,於2004年正式更名為「乘風少年學園」,更名的緣由是期許少年在遇到人生的挫折與困境時,能不畏艱難,乘風而起,破浪前行,迎向希望的未來。以西結書34章15~16節記載:「我要親自作我羊群的牧人,為牠們尋找可安歇的地方。我──至高的上主這樣宣佈了。失蹤的,我要找回;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紮;生病的,我要醫治。」這段的經文是朱台深開辦乘風少年學園所立下的願景與使命,該學園發揮基督信望愛的精神,結合社會資源與社工團隊,引導少年尋找生活目標,協助他們回歸主流生活。

如何協助中輟生回歸主流?乘風學園提供了諸多另類課程,內容主要以生動、活潑、啟發、彈性的適性課程為主,例如撞球就是啟發教育的一環。此外更提供個案輔導、團體輔導、就業或就學輔導,以及家長成長團體與親子活動等;尤其後者更要透過家訪,甚至陪同至法院開庭等方式,增強家庭功能,以幫助中輟少年恢復良好生活。

勵友中心 助問題少年重建身心

&nbsp

【邱國榮專題報導】1960年代的台灣還是民風純僕的社會,然而報紙角落裡一則關於「日本鑰匙兒」的報導,觸動了現已高齡百歲的長老教會牧師賴炳桐當時的心,他與一群不同教派的基督徒似乎預見青少年問題將是台灣社會問題中嚴重的一環,為了防範未然,協助適應不良的青少年能夠順利的成長、茁壯,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一個擁有基督的愛與輔導專業的機構因此誕生,這就是「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的由來。勵友中心創立的時間是在1973年3月3日,以耶穌基督的精神為出發,便是勵友中心發展關心青少年的宗旨。
勵友中心以基督的愛為根基,運用專業輔導知能,協助適應不良的青少年重建身心,使其成為健全的國民;為了因應社會的變化與需求,不斷擴展服務觸角,從早期矯治工作進深至社區預防工作,並提供外展服務,同時建構一套幫助青少年身、心、靈皆能全備的輔導工作系統,期待能夠喚起社會各界關懷青少年,一起減少青少年的社會問題,共同建造安寧、和諧的台灣社會。
目前勵友服務的對象,是大台北地區有問題行為與危機事件的10至20歲兒童、少年。服務方式有預防、支持、補充、替代與保護等4大項,內容含括校園宣導、社區外展等工作與社工駐校服務,並發展激發潛能、創造正向群組動力的活動;針對校內中輟及高危機、高關懷少年,提供適性課程的「非常教室」。此替代性服務,主要是幫助中輟學生建構解決問題的能力,協助他們早日能夠適應校內生活的中繼學習站。而所謂「高危機與高關懷少年」,根據勵友接受申請轉介資料顯示,遊蕩、失學、偏差行為、觸法、藥物濫用、沉迷網路、援助交際、涉及組織幫派與家暴等少年,皆屬於高危機與高關懷少年,需要各界多加關心。

&nbsp

&nbsp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