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氣候公義 喚起社會重視

亞洲基督教傳媒研討氣候議題 &nbspWACC總幹事籲扮演更好的傳播角色

【陳惠淑、馬慧真專題報導】「氣候公義」(Climate Justice)與信仰到底有何關係?世界基督教傳播協會(World Association for Christian Communication, WACC)於2011年5月15至21日在印尼爪哇島日惹市舉行亞洲區會前研討會暨3年1度大會,來自亞洲各地包括地主國印尼、台灣、香港、緬甸、越南、巴基斯坦、印度、菲律賓&hellip&hellip等10多國代表50多人,聚集探討「如何傳播氣候公義」議題,盼喚起社會與教會更重視此迫切問題。

這次會議主要分成研討會與大會2部分:第1部分是16至18日的會前研討會,從在地教會、神學、性別公義&hellip&hellip等角度,進行專講與小組研討,並透過早禱連結「氣候公義」與信仰意涵,會議主要目的之一更是達成共識、擬出〈日惹宣言〉草案。此外,還安排訪視2010年11月遭梅拉比火山(Mt. Merapi)爆發影響的受災地區。第2部分則是19至20日的大會,除接納2008年在泰國清邁的會議報告與宣言,也針對本次主題與宣言草案深入討論,同時選舉亞洲區會6位中央執委,主席由印度的撒母耳‧麥薛克牧師(Rev. Dr. Sam Meshack)續任,而台灣教會公報社的英編馬慧真姊妹則獲選為執行幹事。

會議地主國印尼,全國超過1700多個島嶼,位處赤道,屬典型熱帶性氣侯,4月至10月原為「乾季」,但5月15日與會者卻在滂沱大雨中陸續抵達。事實上,在氣候變遷影響下,印尼和其他亞洲國家一樣,天氣變得詭異,甚至許多小島因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嚴重受威脅。來自島國的斐濟代表憂心地說,斐濟多處沿海地區已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同樣是太平洋島國的吐瓦魯、吉里巴斯情況更嚴重,許多國土早已沒入大海,人民淪為「氣候難民」,亟待國際伸出援手。而這些顯而易見的現況,更突顯本次會議主題的重要性。

16日一早,由當地大學生透過傳統音樂和舞蹈表演,為會議揭開序幕。該表演除述及大自然對人類萬物的滋養,也突顯人類的自私,為取得更多土地,不惜濫墾濫伐。因此表演後,與會者一起誦讀祈禱文,除了感謝上帝創造森林,將大自然的豐富賞賜給人,也懇求祂赦免人過度剝削大自然而自絕於祂的恩典。「我們曉得,因人類的罪行,大自然已向我們反撲了&hellip…因為人類的錯誤行為,導致大自然帶來的傷害又回到人身上。求?幫助我們,能保護大自然,並致力拯救森林;如此,大地將得醫治,再度成為美好的居所。阿們!」

一位印度代表說,氣候變遷導致不尋常的旱災或水災,不只生活用水難以取得,也造成農作物歉收,導致糧食危機;但藉由媒體的傳播,可幫助人看見氣候問題的嚴重,也讓各團體打破宗教族群界限,透過種樹、教導省水電等實際方法來尋求轉機,同時須教育年輕一代關注環境議題。也有與會者提醒,傳播者不只是對危害環境的不公義者發出抗議聲,更要提出具體可行方案,讓民眾了解問題核心,進而能實際參與關心。

大會亦共同擬定〈日惹宣言〉草案,盼喚起教會和社會共同關注這攸關人類與萬物生存的「氣候公義」,草案提議設立「綠色主日」、WACC綠色生活準則、善用社會網路媒體為管道、發展救災回應機制、製作發行與氣候變遷有關的資訊等。不過也有小組認為,需要更精準定義氣候難民或氣候變遷的內容,說明其影響及提出改善計畫的預算,才能使方案更有可行性。6月26日為WACC亞洲區會主日,將以「氣候公義」為關懷主題。針對氣候難民的感受與遭遇,大會開幕式也介紹一首詩〈我絕不隨你起舞〉(詳見18版),邀大家關心。

回應氣候危機 教會可以做得更多

【馬慧真、陳惠淑專題報導】基督教傳播對「氣候危機的挑戰」應該如何回應?WACC主席丹尼斯‧史密斯牧師(Rev. Dennis Smith)從個人在中美洲的經驗談起。他說,亞洲的氣候變遷問題不再只是科學家研究的學問,或政客操弄出的議題,或與人民生活無關而遙不可及議題;事實上,它已成為亞洲人民日常生活所面臨的急迫實況,如颱風、颶風、旱災、水災等自然災害;換言之,氣候變遷已威脅到人民的基本生存。

丹尼斯說,「氣候公義」主要是喚起人關注氣候問題,以突顯過度生產而不符合消費、貿易需求的道德問題,「因為當我們大量生產時,土地卻無法消受、市場供過於求」時,它不只是消費過度的問題,因為這些過剩產品在貿易者間流轉,只是徒增環境成本罷了。

丹尼斯指出,針對氣候公義的問題,WACC認為各宗教團體應該可以做得更多;不論從神學或從牧養的角度,都應更深入呈現此問題;但教會並未做到這一點。雖然許多普世教會組織如WCC、WACC等,都有關注到氣候公義問題,但地方教會卻不常談此問題;而基督徒在講虔誠時,也沒有將氣候公義列入考慮。

「氣候公義應該從城市開始;使都市成為更人性化、更仁慈、更愉快的居住地方。」丹尼斯表示,在啟示錄裡,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其實是個聖「城」,且上帝在那裡掌權,與祂的百姓同住。他藉這個比喻提醒大家思考,每當我們想親近上帝時,為何總是要上山或下鄉?這否也暗示,城市已失去某些原始、該有的特徵?

因此,這個會議的目的是要探討基督徒如何落實氣候公義在上帝的國度。當我們參與在氣候公義的對話中,要喚起世界來關注這個議題本身其實是一種艱難的挑戰;但身為基督徒,我們相信創造者上帝是所有真善美與公義的源頭,因為有這樣的認知,我們能與不同宗教人士有夥伴關係,並和他們為了同一個目標,也就是共同的生存利益一起合作。

尊重傳統智慧 重塑人與自然界的關係

【馬慧真專題報導】「我們過度強調上帝的超越性而忽略祂也是無所不在的神。我們用『造物主』形容上帝,用『受造物』形容自己與萬物,起初是突顯上帝與自然界的親密關係;後來卻被用來強調上帝與自然界無法跨越的距離。人類與其他受造物也因此有所劃分,因為我們有著神的形像。我們將自己與自然界劃分,彷彿我們不是大自然一部分似的。我們應該回原點,以『相交』、『團契』看待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日惹Duta Wacana基督教大學(UKDW)的教授星吉(Emanuel Gerrit Singgih)在WACC會議演講中以此作結論。

星吉教授以3個故事說明在地智慧及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1個故事中,泰國一位Karen族長老,因不滿政府將族人祖居地劃為國家公園,又強迫村民撤離,多次抗議無效後,決定以死表達憤怒。第2個故事,印尼蘇門答臘Gunun Balak部落1982年被政府劃為保育區,當地居民被迫遷村;經多次逐出、偷偷返回,最後居民與政府達成共識,並決定改變一些生活方式來符合政府某些環保政策,藉此換取繼續住下的權利。第3個故事則是,印尼智者Mbah Maridjan,傳說他能與火山對話而被視為梅拉比火山守護者;2006年火山爆發,政府下令撤退,但他堅守火山,神奇地全身而退;2010年火山再度爆發,他雖感大限將至,仍堅守祈禱至最後一刻,最後被熔岩燒死,回歸大自然懷抱。

這3個例子都顯出,現代的減災政策、保育政策,和很多原住民的傳統智慧衝突。而與政府對立的那一方即使有道理、根據,他們的聲音或知識卻很少被聽見或採納,原因是現代人認為這些知識「不科學」;事實上,這些傳統智慧很可能是上帝給當地人的智慧。先進的社會常挑戰宗教信仰或傳統文化;但事實上,在多元文化、宗教下,往往是先進科學觀念需受到挑戰。

星吉表示,兩方需要坐下來彼此了解、才能找到共識,排除居民心中對遷村的恐懼。也或許只有重新定義及了解「受造物」、「環境」,並經歷大自然的奧祕,才能拉近人與上帝、人與其他受造物的距離。

研討性別因素 致力氣候變遷難題

【陳惠淑專題報導】「沒有性別公義,就沒有氣候公義!」在菲律賓馬尼拉的女性賦權組織Isis Inter-national擔任執行長的蔡一平(Ms. Cai Yiping)於WACC亞洲區會前研討會上如此說。

Isis於1974年在羅馬成立,1991年辦公室移到菲律賓的馬尼拉,主要透過媒體資訊傳播來促進全球弱勢女性人權,並做連結分享的工作。現任執行長蔡一平的老家在中國天津,為幫助弱勢婦女而遠赴馬尼拉工作。她指出,氣候變遷呈現的面向雖有不同,卻是全球各地的人共同面對的現實問題;例如,許多地區面對強度與規模劇增的颱風、水災、長期乾旱等,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和衛生系統,也造成健康問題。但面對氣候變遷的影響,男性和女性的經驗卻不同;這是長期以來許多地區存在性別不平等所造成的結果。

蔡一平指出,因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缺乏水源、暴風雨、水災等問題日趨嚴重,不僅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也迫使人們離開家園,成為所謂的「氣候難民」。她以幾個女性氣候難民的故事分享,點出女性在氣候變遷下所面對的困難比男性更嚴重。其中一個是來自孟加拉的女性氣候難民Rasheda Begum的故事。

1991年,颶風侵襲孟加拉,暴漲的大水沖走Begum的房子,因此她和家人被迫遷離家園,到一個較安全的地方安頓。然而,這對她而言卻像面對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令人驚恐,因為女性不像男人一樣,能隨心所欲選擇自己想要去哪裡重新生活。後來,Begum又搬離原來的住所,但要在一個陌生之地重新開始生活並不容易,生活壓力讓她幾乎喘不過氣來。為了生存,她和孩子均受僱從事季節性的魚罐頭加工,但工作並不穩定;因此她很擔心3個正值成長的女兒的未來,因為對於貧窮者,特別是貧民窟的居民而言,並沒有任何法律的保障。

蔡一平指出,上述故事只是呈現氣候變遷下的犧牲者,特別是女性所面臨的困境之冰山一角而已;然而,這樣的現實,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及《京都議定書》裡卻被忽略不談。因此,她呼籲WACC與會者在各自的處境傳述這樣的故事,並從不同角度來看女性的角色。

由於婦女常是維持家庭生活,包括汲取飲用水、準備食物、生活用品的重要角色,所以蔡一平認為,女性不能只是一味被視為氣候變遷下的犧牲者,若能有更多傳播資訊和訓練,她們實際上能扮演改變者、領導者及決策者。她深信,傳播是促使人民邁向氣候公義與性別公義的重要關鍵。至於傳播的方式,則不應限於現代的傳播媒體,如網路、電視,也要包括傳統的電台、戲劇、影片,及面對面的互動等,透過基本的技術指導,將對婦女提供直接而實際的幫助;而Isis正是做這樣的工作,其相關事工可上網了解:www.isiswomen.org。

蔡一平期待,各地的基督徒傳播者都能成為促進社會公義和性別公義的合作夥伴,一起為致力和平、培養年輕優秀女性領袖而攜手合作。

返鄉路雖遙 火山難阻居民重回舊家園

【陳惠淑、馬慧真專題報導】2011年5月18日,日惹市當地時間早上7點,閃耀的藍天飄著朵朵白雲,WACC與會者分乘幾輛廂型車朝梅拉比火山(Mt. Merapi)方向前進,將訪視去年因火山爆發而受災的村落和重建現況。

「梅拉比」意思是「火」,為印尼最活躍的火山,自1548年來就噴發不斷。但在海拔1700公尺左右的山上仍世居數千位居民。2010年10月中,梅拉比火山爆發,岩漿上升到地表下約1公里處;11月初,火山再度爆發,情況更加嚴重,15公里外的村落都被波及。

訪視當天,車子來到梅拉比火山,天空突轉陰暗,接著下起陣陣大雨,透露天候異常。印尼天主教Kanisius出版社負責人、本屆WACC亞洲區會副主席薩爾萬多神父(Fr. Agustinus Sarwanto),指著眼前一片枯木殘枝和斷岩殘壁說,去年火山爆發時,滾滾熔岩夾雜巨大火球從山上跳舞般地滾下來,重創上百個家庭;接著火山灰的危害更嚴重,當火山灰撲天蓋地而來,山上的動物根本無路可逃,蔥翠山林和原本暢通的河道也難逃摧殘命運。今年初的大雨,將河道中的大石、灰泥沖刷漫溢,淹沒數十公里外的市集,災情更加慘重。

火山爆發後,印尼政府緊急疏散民眾,原本只把方圓5公里內列為危險區,但熔岩和火山灰危害的情況比預期更嚴重,連15公里外的村落都被炙熱的火山灰覆蓋;因此,政府將20公里內區域都畫為警戒區,禁止人們進入。這次火山爆發當場奪走68條生命,但救難團體事後回災難現場,共發現180具焦黑遺體。

民間團體在災難後緊急加入救援行列,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等宗教團體更跨越信仰藩籬,一起關懷受災民。當火山活動逐漸平息,民間團體、宗教團體也和政府合作,讓受災民以工代賑在山上種樹,或清理受阻河道。

事實上,多數居民期待趕快回家園重新開始;對他們而言,梅拉比火山並不可怕,而是值得敬畏的,也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但政府基於危險理由,警告居民不得重回舊家園,這對居民來說實在難以接受。當地居民擔心,未來他們的家園被劃為「危險」地區,將使他們和家園及大自然斷絕了關係。而這點,正和世界其他地區,包括台灣的原住民面臨同樣的困境。

儘管印尼政府在災區設據點,透過相片讓人了解火山爆發威力,也鼓勵參觀者為重建捐獻;但對當地居民而言,他們所要的,不過是簡單的「重回家園」罷了!

氣候公義是一種生活態度與實踐

【黃哲彥特稿】或許你對「氣候公義」這個名詞感到非常陌生。然而氣候異常的問題卻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使我們的生活被迫改變,生命也飽受威脅。平均一年份的降雨量在短短2、3天中就落在南台灣的山區與平原;遲來的梅雨使台灣出現水荒的危機&hellip&hellip。這些和我們基督徒似乎沒有關係,也不是在台灣少數的我們可以改變什麼的。但「氣候公義」,卻是我們基督徒必須正視的問題,因為氣候問題基本上是高度開發的社會所製造的問題,卻要所有的人來共同承擔。就好像台北、新竹這些都會、工業區的用電量,遠比台東、蘭嶼高出許多;然而,核能發電所產生的核能廢料卻要佔總用電量不到0.5%的地方來承擔,而不是依用電比例來共同負擔。

因此,天主教神父邦尼.門德斯(Bonnie Mendes)高呼,我們「不應依舊袖手旁觀,而要認真接受挑戰」,因氣候問題向每個人發出道德挑戰,他說:「我們的生活方式要改變&hellip&hellip時間不多了,所有人該意識到這點。」沒錯,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是我們追求氣候公義的唯一方法。

走路可到的地方,就不開車,盡可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不買街上隨手可得的飲料,而自己帶白開水;不買、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栽種的蔬菜水果;不向大公司購買經過好幾手的食物,取而代之向小農直接採買;到社區商店而不到大賣埸、連鎖超商購物;減少垃圾量、力行隨手關燈、力行資源回收&hellip&hellip等等。這些看起來都是一些無傷大雅的生活小事,卻似乎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不太一樣,不若現在的生活方式便利;有時候甚至會使生活開銷增加。

但是,這些小選擇會在無形中改變我們的價值觀,使我們得以過簡樸生活,也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實踐「氣候公義」。當我們願意過簡樸生活時,就不會有過度慾望來迷惑我們,當然就不會面臨過度開發的問題。最近備受爭議的國光石化、東海岸開發、核能電廠、M型社會、貧富差距增大等許多問題,就會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得到改善,甚至消解。

氣候公義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我們生活態度的問題。氣候公義是對資本主義自由經濟製造無限慾望的反省。氣候公義是一種少一點人工,多保留上主的創造之行動。此刻,我們正嚴重地面臨氣候變化帶給我們的挑戰。如果我們願意犧牲一點生活上便利的享受,我們將享受犧牲所帶來的生活愜意。氣候公義是「既然你們為我的跟從者中最微小的一人做,就是為我做!」(馬太福音25章40節)的實踐。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