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泉山
讀經時,很多書都如下講解:
成書背景──當時面臨到什麼問題?
書寫目的──上帝的這些話,是要教導當代子民什麼事?
屬靈運用──上帝的這些話,是要教導現今的我們什麼事?
聽道時,也因此有同等渴望:
講道背景──講這篇道時,所駐講的這教會正面臨到什麼問題?
講道目的──引用上帝的這些話,是要教導所駐講的這教會的會眾什麼具體的事?
屬靈運用──上帝的這些話所要教導的,是現在所駐講的這教會會眾可以具體做的什麼事?
好渴望一篇講道,可以不是尼尼微聽也可以,耶路撒冷聽也可以;可以不是這教會講也可以,那教會講也可以。可以不是王國時期也相同內容,被擄後也相同內容;可以不是這年代講也可以,那年代講也可以。
總認為:具備特殊意義的講道,就不會可有可無,更不會不敵網路名嘴。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