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牛危機 論台灣食物安全

【林宜瑩專題報導】民以食為天,食物一向是人類社會最看重的事,坊間也常以「吃飯皇帝大!」來強調吃的重要性,加上從現代人對有機蔬果、魚肉認證等爭購的風潮中,就知道大家越來越看重食物的安全。

然而總統馬英九自2008年執政以來,卻不斷犧牲台灣國人飲食安全,執意全面進口美國牛肉,甚至在2009年11月中旬引發大規模的反美牛示威,後在馬政府承諾做好「三管五卡」的把關,不讓牛絞肉及內臟過關,才讓美國牛肉順利進口。

其實,從2003年起在中國便發現有不肖商人用劣質奶粉低價銷售導致大頭嬰兒,後被稱為「殺人奶粉」;2008年又爆發中國三鹿奶粉摻有劇毒三聚氰胺,引起東南亞各國緊張,進一步追查,更發現中國許多食物的製造過程有問題,甚至用化學調劑將清水變成雞湯,還有人在油條摻入洗衣粉,讓人不禁顫寒。

無獨有偶,台灣在2011年5月爆發「塑化劑」事件,以化學塑化劑取代棕櫚油製成的起雲劑,加入飲料以促進賣相,後來經全面查驗後發現,連麵包、糕點、營養劑、藥品等都被污染,而「塑化劑」事件也深深重創台灣食品安全的國際形象。

原以為台灣才剛度過「塑化劑」事件的食品安全危機,沒想到馬英九在2012年剛取得連任後,便積極著手進一步開放含瘦肉精美國牛肉進口,甚至行政院長陳?、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等人還公開發表瘦肉精無害人體、吃美牛就能像林書豪一樣打NBA等荒謬言論,更讓民眾嘲諷陳?內閣非但無法令人「安心」,還是個「黑心」內閣。

而馬政府積極力保美牛的作為,也引起臉書網友大肆撻伐,以及關懷生命協會、主婦聯盟等民間團體及民進黨、台聯黨立委的關心,甚至聚集抗議馬政府欲邀請專家祕密會議進行背書,並在立法院閣揆施政報告時全面杯葛,迫使馬政府承諾及立院決議,在2012年5月底前不會以行政命令進口含瘦肉精美牛,可是,馬政府執意要讓美牛強渡關山,在3月5日晚間,無視專家意見,定調以16字箴言「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有條件開放含瘦肉精美牛,令全民憤慨,質疑馬政府在大選前就和美方有條件上的交換。

這一波民間團體反美牛的主導者、曾受URM訓練的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何宗勳表示,這次反美牛不能像過往一樣太過平和,一定要有較強勢的抗爭,否則美牛瘦肉精或狂牛症的污染一旦進入台灣生態食物鏈,將透過飼料、飲水等途徑污染其他食物來源,到最後連吃蔬菜都不安全。「馬英九政府太軟弱了,要是台灣人民不硬起來,食品安全的權益就會被出賣!」他直言,馬政府現在只是拖延戰術因此,民間團體一定會使盡全力來對抗執政者的不公不義。

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郵政醫院藥劑科主任洪增陽指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資料顯示,1987年到2012年接獲通報豬隻死亡的不良反應有125起,這還未包含已發生但未通報者,因此,瘦肉精不是「安不安全」的問題,而是「明知」肉品含瘦肉精,民眾有「可以不要」的權利,他認為,馬政府不應帶頭犧牲國民的權益,更不應放任技術諮詢小組輕率做出食用500公斤才會影響健康的結論,因為縱使可以推測瘦肉精安全劑量,難道,人民要求一個百分百沒有恐懼的食品環境,有那麼過分嗎?&nbsp

工業塑化劑危害

政府無力把關 &nbsp惟靠廠商良心

【邱國榮專題報導】2011年,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進行食品抽樣時,赫然發現DEHP(工業塑化劑的一種)被違法使用在一般食品當中,DEHP是環境賀爾蒙的一種,對胎兒、新生兒與學齡前孩童的生育發展影響很大,對成人則容易引發甲狀腺癌、影響生育能力,以及增加其他致癌機率。

國內製造食品添加違法塑化劑事件爆發後,食品藥物管理局立即展開全國量販超商店稽查,結果發現,含塑化劑的食品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涵蓋市井的小吃攤販,已經非公務稽查方式可以承擔,於是改以公告限期回收,日後被查獲食品含塑化劑者,依法從重處罰。

回顧衛生署成立食品藥物管理局緣由,起因中國在2008年發生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當年在台灣銷售品牌奶粉的上游原料,因多來自中國,立刻引起國人恐慌,頓時各地醫院小兒科門診湧現爆診情形;不過事隔才3年,MIT食品也爆發規模性參雜塑化劑,結果突顯對食品安全把關的食品藥物管理局無力全面稽查的尷尬。

回溯民進黨執政期間在2007年推動產銷履歷制度,規定商品從生產、原料、銷售、通路等都需通過審驗;馬英九上任後,卻另闢安全蔬果標章,民進黨認為,這是刻意消極面對扁政府建立的產銷履歷制度。如今證明,若有產銷履歷,添加塑化劑的源頭可以被立即查出,也能夠防杜不肖,使消費者購物享有免於食品不安全的自由。

目前食物不含塑化劑由廠商主動提出證明,留有讓不肖業者投機的空間,民眾該如何自保?衛生署提醒,注意購買的食品是否為容易被添加塑化劑的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果醬、果漿或果凍及膠狀粉狀劑形;接著察看是否有安全證明,否則可向衛生局舉報。萬一食入,醫師建議,多喝白開水,多吃含維生素C的蔬果,能加速恢復身體損傷,而茄紅素、花青素更可排除對身體有害的自由基。

多氯聯苯中毒

過往災害借鑑 &nbsp莫再與毒共存

【陳韋鑑採訪報導】多氯聯苯中毒事件發生在1979年,中部地區許多民眾因食用的米糠油在製作過程中遭污染,導致食物中毒,台中惠明盲校的師生也因此受害,經揭露後在全國引起震撼,據官方估計約有2000餘人受害。

多氯聯苯是致癌物質,在工業應用範圍很廣,容易累積在脂肪組織,造成腦部、皮膚及內臟的疾病,並影響神經、生殖及免疫系統。一開始會出現皮膚變黑,長出像癩蛤蟆般的疙瘩,看起來像是長滿了青春痘,這些冒出的痘痘排出惡臭的油性分泌物,且又痛又癢。

《被遺忘的一九七九──台灣油症事件三十年》一書作者陳昭如表示,原本自己是協助紀錄片《與毒共存》的拍攝而開始接觸這個議題,發現問題比想象中還嚴重,她說:「我們以為毒素會從身體中代謝,但是多氯聯苯會留在體內,2、30年後慢慢的變成各種慢性病。」她發現大眾對這個議題很陌生,沒有人寫下這些受害者的生命歷程,因此她決定繼續追蹤,更籌組「台灣油症受害者支持協會」來幫助受害者。

陳昭如指出,由於多氯聯苯會垂直傳染給下一代,為了怕影響婚姻家庭,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受害者。她說:「惠明盲校的師生對於公布真相是較有使命感的,當初也舉辦記者會,然而卻遭打壓,甚至被恐嚇。」談到多年來受害者的處境及公部門的照顧時,陳昭如說,雖然受害者在官司中勝訴,但商人皆已脫產,無法拿到賠償。

從多氯聯苯的例子看來,台灣在食品公害的管理及災後照護上並沒有積極的進步,陳昭如認為食品公害太多了,一直再重複,而公部門為了怕被究責而刻意讓社會大眾遺忘,她指出:「三聚氰胺事件也是一樣的模式,不管是塑化劑還是美牛問題也都一樣。」當政府出錯,負責監督的立委與媒體也失職時,「那麼人民呢?」對此她有很大的感慨,「這些冷漠與刻意的遺忘都不是單一加害者的問題。」

人有上帝形像 拒有害食物入口

【李信仁專題報導】針對行政院3月5日宣布「有條件解禁」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的美國牛肉進口,加上農委會疑隱匿H5N2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以及處理塑化劑危機失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提醒,這些事件讓基督徒反省強大利益勢力的影響,突顯整全宣教的迫切性,台灣要有國家主權,也要有拒絕有害食品進口的主權。

長老教會總會助理總幹事林芳仲強調,反對美牛進口,並不是針對所有的美國人民,而是特定的利益集團;美國內部有強大勢力,用毫無節制的畜牧與生產方式,為了賺錢剝削小農並主導貿易談判,而馬英九政府屈服在這樣的勢力下,選後不久,人民就失去選擇食物進口的權利。

林芳仲說,從長老教會整全宣教6面向來看,其中,「社會改造」與「關懷受造界」是透過信仰反省上帝創造的環境,帶動對土地的關懷,正回應了美牛、塑化劑、禽流感等事件。另外,每個人都有上帝形像,都是上帝所造,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台灣和美國人民地位一樣,不應當進口美國人不願吃的東西到台灣。

從政治情勢觀察,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幹事黃哲彥牧師回應,美牛解禁如同買票,隱瞞禽流感疫情,塑化劑危機草草帶過,暴露國民黨惡質操作,顯見馬政府不誠實,看重選票高於人民生命安全。1月14日大選前絕口不提,深怕影響選情,選後才陸續拋出,可見國民黨施政手腕,不是站在民眾生命安全的立場做考量,不關心人民安危,只想著選票和維繫政權。

「美牛進口就像買票!」黃哲彥表示,總統大選前美國拋出免簽證,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包道格(Douglas H. Paal)來台力挺馬英九,這些動作影響選舉結果,就在馬英九勝選不久,竟然決定開放美牛,令人懷疑是用美牛換取美國支持,等同用人民生命來買票。

衛生署宣稱比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屬的「食物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的標準,規定肉品萊克多巴胺殘留量,黃哲彥質疑,WHO定有標準,卻沒有完全排除瘦肉精危害健康安全的疑慮,既然有問題,政府就不應開放進口。

另外,從普世教會神學反省,總會傳道委員會主委莊孝盛牧師說,2004年8月「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ARC)發表〈阿克拉信仰告白〉(Accra Confession)提出「反對任何形式的不公義」,近年來世界傳道會(CWM)積極反思政治、經濟等類型的「帝國」對世人的傷害,如美牛進口、禽流感等暴露政客、利益集團的貪婪等,耶穌宣揚福音就是要改變被罪和欲望扭曲的人心與社會,長老教會與普世教會積極傳揚福音,透過信仰實踐愛與公義。

在地綠市集 糧食自主又低碳

【林家鴻專題報導】台灣自加入WTO後,不少農產品由中南美洲、泰國進口,看似物美價廉,但這些來自遠方的食品,我們往往無法了解由誰種植、在哪生產、有無使用農藥、如何運送等風險;然而,近年來台灣各地興起「農民市集」,創造一種新的消費型態,消費者和生產者不再隔了中盤商或菜販,彼此碰了面,還成為朋友,因為多了層信任,買賣起來安心和踏實許多。

「當你的社區有了糧食主權的概念後,才會想購買自己周遭的農作物,而不會想去買從國外飛那麼久,還賣那麼便宜的農作物。」清華大學教授、台灣環保聯盟會長王俊秀,幾年前成立「竹蜻蜓綠市集」,以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生活型態為主張,鼓勵「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他以清大做為平台,邀請新竹地區與鄰近縣市,願意以友善土地的耕種方式,生產無毒有機作物的小農加入成為夥伴,每月定期與崇尚自然環保、追求健康飲食的消費者,進行「親密交流」,並培力小農,協助進行產銷、開拓客源。

在「竹蜻蜓」裡,買賣雙方一改過去「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冷漠關係,彼此成為好友,小農除詳述商品來歷外,也大方分享工作點滴、如何細心照顧蔬菜等,讓民眾買菜多了感動和信任;放假時,還可安排工作假期,下鄉接受小農招待,到產地實地走訪向「衣食父母」學習土地的知識,體驗田園生活。此外,農友夥伴們也可互相學習、交流,產生良性競爭,互助成長。

透過綠市集在地生產、消費,也能縮短食物里程,以達節能減碳之效,並可在當今全球糧食危機隨時可能爆發的時刻,提高本國糧食自給率,維護台灣糧食主權。「竹蜻蜓」每個攤位都掛有食物里程標示牌,王俊秀主張,將里程儘量維持在100公里內,例如他的環盟正在推動讓台北市的每一棟大樓,都在宜蘭有一個相對的農場,全面生產各大樓所需要的蔬菜、雞肉、豬肉、蛋等。

截至2011年止,全台已有20多個經常性的「農民市集」,持續引導民眾過環保又健康的綠色生活、鼓勵小農友善耕種,買賣雙方相互支持的同時,也為活絡在地經濟、環境保護、維持生態永續性貢獻一分力量。市集裡的小農和民眾用微笑告訴我們:「食材,不僅天然的尚好,在地的更讚!」

看他山之石 思台灣農業之道

【陳怡萱專題報導】2011年7月到日本採訪,有機會前往牧野農業公園,除了有名的「水杉林蔭大道」沿著果園排列,還提供在地農民販售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每樣農產品都標有生產者姓名,彷彿能看見農人在烈日或風雨中努力守候果樹植栽,因此眼前的蔬果看來似乎格外好吃。

不只是在農業公園,日本一般超市也常能買到標有生產者姓名的蔬果,甚至會附照片,讓人更覺與生產者面對面。日本全國各地也有無數「農產物直賣所」(農產直銷中心),像前述的農業公園一樣,單獨的農家或數間農家組成的農業公會在特定地點販賣在地生產的新鮮農產品。2005年時,全日本這類型的直賣所已高達1萬3538個,超過分店數最多的7-ELEVEN便利商店。

農產物直賣所特色在於安心、安全、自產自銷,蔬果可能是早上才剛從農園採收,不僅新鮮、少去中盤商的干涉,價格也較有彈性。加上近年來食物安全問題層出不窮,更讓日本人意識到慎選食材來源。

在日本,不只當地居民會到農產物直賣所買農產品,開車兜風或出門旅行的遊客也會前往設置在公路休息站內的直賣所,帶回當地新鮮蔬果做為土產分享給親友。而鄉間由農家在住家附近設置的直賣所,更可以接與生產者面對面,不僅採買放心,更能藉由交談,了解在地傳統調理方式、飲食文化、當季最新情報等,逐漸演變成一種旅行風潮,越來越多人出遊會特別去直賣所購物。

大部分的農產物直賣所有人顧店,部分則使用自動販賣機,例如雞蛋、米等會包裝好放進常溫或是有冷藏功能的販賣機中,由消費者自行挑選。有的直賣所還附設餐廳,以當地食材製作鄉土料理來吸引觀光客。(攝影/陳怡萱)

食物,不能說的祕密?

【特稿╱管中祥】許多人對台灣媒體的不滿大多著眼於「膻色腥」的報導,但除了少數如《蘋果日報》因為市場利益仍「堅守崗位」外,這些年在公民團體的監督下,這類新聞相對較少。即使如此,媒體問題仍然嚴重,特別是最近新聞越來越瑣碎化,行車紀錄器、YouTube及藝人的微博當道,要不就是某些新聞強佔版面,例如,Makiyo、「林來瘋」,不僅連播1、2個禮拜,甚至佔滿整節新聞,媒體雖然贏得短暫收視,卻也透露大眾媒體對公共事務的無知與無能。

這些報導雖然和大眾生活及興趣有關,卻也讓我們沈浸在八卦、泛道德與短暫激勵的歡愉中,誤以為所謂正義就是集體窺視與撻伐;而大量瑣碎化與同質性的新聞,排擠許多對生活有重大影響的議題,甚至錯過世上更多重要事務。例如,當社會為Makiyo、林書豪瘋狂的那幾天,美國牛已打算闖關,但這則影響生活甚鉅的新聞卻沒有多少媒體有興趣,多數觀眾即使看了電視,也未必知道牛肉背後藏著這麼多不能說的祕密。

時間往前推3個月,獨立記者李惠仁剛完成震撼全台的紀錄片《不能戳的祕密》,這則踢爆政府隱匿禽流感疫情的報導,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但除網路媒體「新頭殼」及平面媒體《蘋果日報》,沒有電視媒體願播出,早被禽流感烏雲籠罩的我們,沒有任何知覺。

雖然,「民以食為天」是古老明訓,但媒體裡和食物有關的節目卻多是烹調技巧和美食介紹,要不就是「黑心食品」等恐慌式的報導。這也使得我們對食物的認識只剩下口慾及感官,對於食物的生產過程,例如,在什麼地方生產?是不是受到污染?我們通常不太關心,而許多影響食物生產與進口有關的政策及環境問題,更是一無所知。

其實,大眾媒體該關注的是大眾生活,也只有服務大眾生活的媒體才能長久經營。只是大眾生活並不只是需要感官刺激,就好比有關食物的報導也不該只是挑起口腹之慾,還有影響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種種過程,都需要媒體幫我們把關與解密。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