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偏鄉需要 落實全面新倍加

【邱國榮專題報導】今年3月6日到7日,長老教會總會新倍加推動中心邀請各中區會議長、總幹事、傳道部長、教育部長,以及新倍加執行小組召集人與相關部會同工,齊聚新竹聖經學院,分享倍加目標與方案,期間與會成員也就各自執掌的宣教事工進行多方交流。 相較去年各中區會期待新倍加中心提供策略,今年中區會已經能夠自訂目標。這種轉變的關鍵,該中心執行長、長老教會總會助理總幹事林芳仲牧師說「就是宣教的熱情」;總會第57屆議長布興‧大立牧師則指出,中區會同工更願意提供策略、更勇於訂定目標,因此所呈現出來的計畫,令人期待。

在新倍加運動期間,長老教會信徒數與教會數皆有成長,信徒數目前有25萬餘人,持續朝目標人數30萬進步;教會數有1221間,陸續還有開拓或植堂的進度。觀察新倍加運動所帶來的結果,布興‧大立歸功於事工執行的效果,「簡單而言,事工的具體化和行動化,讓人民經歷到『有感』的宣教。」

台北中會計畫在淡江中學舉辦宣教博覽會,希望該中會所屬教會可以透過博覽會的平台,相互造就宣教聖工,促進教會間達成夥伴關係。面對有同工質疑該中心的計畫「重量不重質」,中心指出,已經邀集了教界各面向專業的牧師執筆,並且已經陸續於今年3月與5月出版有關一領一的信徒教材叢書,透過教會公報社的各地書房販售。

另外,長老教會看見台灣的外交內政每況愈下,公義蕩然無存,因此5月16日走上凱達格蘭大道召開記者會,向馬英九總統提出「油電凍漲兩年」「禁止含瘦肉精食品」「修正公投法行使複決權」3項要求,布興‧大立說:「這是社會改造的宣教,積極地讓教會在實況中扮演盼望的記號。」

中心執行幹事、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幹事蔡南信牧師表示,新倍加推動至今兩年,教界聲音從起初「要不要做」與「該如何做」,到今天「我們還可以怎麼做」,尤其搭配「由下而上」,讓中區會可實質扮演配合總會與執行事工的角色;如今樂見屏東、七星等中會增設總幹事一職;台北、西美、台中等中會成立執行小組;排灣與魯凱中會則專責專員。由此可知,新倍加宣教不分地域族群,因為有責任完成大使命。

林芳仲則對中區會從原本懷疑新倍加運動「該如何做」的疑慮,轉變為「還可以怎麼做」的改變關鍵指出,這是對宣教熱情的結果。他認為,教會該如何能夠倍加成長的策略,始終是教會領導人不斷思索的問題,「不會有教會領導人拒絕教會成長,多的是期待教會能夠努力向前走,而這就是宣教動力。」

林芳仲說,成功的宣教或社會運動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回顧1954年開始的長老教會的倍加運動,那是台灣教會界唯一成功的福音運動,因此,今日的長老教會再次推動倍加,已經令其他教派關注,因而致電總會詢問是否有出版相關教材或合作參與培訓計畫;「教材內容都是由地方教會提出,由總會回應出版。」他說,首刷2500本已經售完,第2刷的5000本已經上市,可見得理解「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的人數,已經開始上升。

他也再次解釋中區會、地方教會等該如何推展一領一的問題,首要是先成立推動小組,之後得決定年度的目標,然後再根據目標設計出行動方案,最後便是讓教會裡的每位信徒,都能夠依照方案去實踐個人的一領一,形成長老教會全面性倍加的宣教運動。

老鎮凋零人口漸外移
教會固守做信仰中心

【陳韋鑑專題報導】在持續都市化的社會中,對教會型態與傳福音的方式也有極大的影響,但民眾仍有些錯誤的刻板印象。以台灣為例,許多人以為人口會極端的往北高兩市集中,然而近年來成長最快的卻是中部地區,主要原因在於北高兩市的人口漸趨飽和。另外,都市化並不只是人口向大都市集中,人口離開鄉村遷移的過程中,由於社經地位等諸多因素,遷往中型鄉鎮的比例相對較高,因此如草屯、員林等中型鄉鎮發展也越見迅速。

回想50多年前的倍加運動,當時以尚未有教會的鄉鎮為目標,因此現在幾乎各鄉鎮都有長老教會,在當時以農業及輕工業為主的台灣社會,教會陸續開辦托兒所或幼稚園;然而今日受到少子化與都市化的影響,各教會的托兒所陸續停辦,偏鄉教會會友也離開母會,遷移至鄉鎮或都市教會。

而遷移不只是生活空間的改變,也是社經地位與人際關係的轉變,信仰常常因此被遺忘或放棄,有些人則因接觸外教派的信仰型態,將長老教會視為傳統落伍。而更令人擔心的是,處在偏鄉的弱小教會,有許多都是平均不到30人,且會友平均年紀超過60歲,長期缺乏穩定牧者,而有心的年輕傳道師即便願意留在偏鄉服事,卻也要面對許多現實問題,單身者很難找到對象,有家庭的要考慮小孩就學問題等,即便有心要推動事工,卻常力有未逮。

都市化雖然是大趨勢,但是台灣政府多年來卻沒有正視這個問題,因此偏鄉有許多的問題存在,這一方面是教會投入社區事工的大好機會,像彰化中會二林區有超過一半的教會都舉辦弱勢家庭課輔班,從而與社區建立深刻又良好的關係;然而,這些教會的資源大多是靠個別教會向社福單位申請而來,因此這些事工每年都要面對隨時斷糧的風險。

在長老教會推動新倍加運動的同時,也需要思考,在與過往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我們要怎麼面對地方教會的事工實況,讓新倍加運動不只是口號,不只是技巧的學習,而是更整體性的正視人們的需要。如果耶穌不放棄任何一隻羊,盼望我們也要更關心偏鄉教會的需要,在推動新倍加的同時,正視這些人數難以成長,卻固守社區發光的小教會。

激發福音榮譽感

【特稿╱吳信如】成立南與北文化出版社之前,常聽見許多憂心的牧長會友,望著一張張外教派的大型「造勢福音活動」海報,搖著頭說「長老教會無效了!」我憂心的反倒不是這些琳瑯滿目的活動,而是發現長老教會瀰漫著一股嚴重的失敗氣氛,缺乏福音榮譽感,信徒們眼見別人家起高樓,動輒上千人的教會,心中的羨慕與不安,再加上找不到福音百年老店的光榮與優點,羨慕感就很容易轉變成自卑感,進而認為唯有走那一套,教會才能復興。

由此開始治標不治本的形式檢討與改革:「我們要講華語,要敬拜讚美、要靈恩醫治,要雙翼,G12,F20&hellip&hellip」這些都是適合別人家情境的裝潢,我們忘了問自己:「我們家的信仰特質是什麼,品味是什麼,可以提供哪些不同的福音產品,找到利基而不是成為他人的複製品。」如果我們的改變只是跟著別人腳步,那麼慕道友為何要選擇長老教會,去這些產品的原創教會不就可以了嗎?長老教會會友為何要繼續留守先人的信仰珍寶?直接換教會不更方便,更沒有壓力?

從這樣的心痛出發,我們出版幾本類型與外教派信仰相異,卻符合長老教會信仰精神的暢銷書後,逐漸在文字事工中找回福音榮譽感與責任感。我們了解自己值得跟別人來分享的「好東西」是什麼:我們講醫治,但談的是「整全的醫治」,醫治的目的在於讓我們回復上帝創造的原始美好形象,這是獨一無二的形象,就像祂創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樣。我們講神蹟,但強調「培養信仰深度,讓你可以在生命的每處都經驗到神蹟,都可以聽見上帝呼喚你的撒母耳」。我們講敬拜儀式,但希望儀式讓我們在禮拜中可以接觸到自己的心靈,而不是外在的呼喊或倒下而已。我們講靈修、講聖靈的充滿,但希望信徒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內心真實面,自己與上帝的靈相遇之處,讓耶穌基督的靈與心靈應合,進而實踐在我們的生活、工作與社會參與上,展現聖靈工作的美好與力量。

從施密特牧師的生命分享會開始,我們突顯醫治與整全,獲得極大迴響。之後邀請古倫神父,從天主教的靈修神學與牧靈諮商,提供寬廣的視野。我們也協助規劃林俊義教授全台的非核家園演講,希望讓信徒了解信仰與社會實踐的一體兩面。這並不是教會內的「造勢活動」而已,更是讓信徒基於長老教會的「福音榮譽感」邀請慕道友,了解本宗同時重視靈命、生活與公義的信仰精神,找到我們傳福音的利基。福音榮譽感與責任感應該是「一領一」的基礎,透過4年來的生命心靈分享會,我們已經可以聽見:「咱長老教會真不錯,提供的產品就是不一樣喔!」

生命心靈分享會是必須「分享」出去的,千萬不要當成內部「自我感覺良好」的活動而已,建立了福音榮譽感之後,就是該激發分享責任感的時候了!

彰化中會路上教會陳澤胤牧師

總會做平台 &nbsp交流地方經驗

【陳韋鑑採訪報導】長老教會總會推動「一領一‧新倍加」運動,地方教會大多能互相搭配,努力傳福音;但也有教會期待總會能給予更多的資源支持,尤其是許多平常被忽略的偏鄉教會,這些被稱為「不山不市」的偏鄉教會,由於不是原住民教會也不是都市教會,在都市化的大趨勢下,成為缺乏資源與需要關心的教會。

彰化中會路上教會陳澤胤牧師表示,總會制定「一領一‧新倍加」的策略,對中會及地方教會是很好的大方向,目前提供的資源也是台灣長老教會占多數的中型教會所需,這是很實際的。

陳澤胤肯定這些文字出版品的目標,對於會友上百人的城鎮教會是很好的資源,而大型教會有自己的做法,也可能比較不需要這些資源,不過有許多出版品對偏鄉教會來說並不實用。譬如,路上教會會友有許多不識字的老人家,這些出版品資源只對傳道人及少數有能力閱讀的兄姊有用,因此對偏鄉教會來說,這些資源顯得有些浪費。「我們長老教會強調的是由下而上,」針對目前一領一主要是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陳澤胤也了解,總會不可能完全滿足不同類型教會的需求,因此,他建議可以找有經驗的牧者當顧問,由第一線身處不同類型教會牧會的牧者提供不同經驗,總會提供平台,協助經驗交流,讓眾多地方教會有機會學習彼此成功的經驗,也讓總會的政策不至於成為空想。

不過,長老教會是中會制的教會,最了解地方教會需要的還是各中區會,陳澤胤認為,目前中會較缺乏事工能量,主要是因為中會沒有總幹事等專職同工,導致中會只能以宣達總會事工為主。他建議中會在有專職同工的情況下,可以針對各地方教會的需求來研發,也可以與總會做更好的配合。

提到偏鄉教會的需求,陳澤胤說,大家都知道就是缺錢、缺人,「我們一樣要交負擔金,但是卻沒有任何補助款。」目前教會主要是用向外申請專案的方式來支持事工,外界的支持是教會經常費的兩倍以上,但是,每年都要面對沒有申請到專案,事工就會停止的風險,中會是否能提供長期小額募款的管道?或者總會是否能提供基金讓偏鄉教會申請?而這些相當具針對性的協助,他認為是需要有經驗的牧者來擔任中會總幹事,才能居中協調與協助。

東部中會新港教會劉炳熹牧師

訓練青少年 &nbsp都市體驗探索

【林家鴻專題報導】10年前,台東新港教會劉炳熹牧師,是個隨長青團契到東海岸某教會詩歌分享、登三仙台欣賞日出的台北大專生,想不到7年後這裡竟成為他宣教的場域、傳道的起點。初就任時,有同工提及東部是「資源缺乏」之處,但劉炳熹認為鄉村教會不必一味學習都市教會,反倒以創意突破舊有框架,帶領兄姊看見新的可能。

「以人的視野來看,周遭一切是那麼有限,但若以恩典的視野來看,處處可瞥見上帝帶領。」劉炳熹說,教會地處偏遠漁村,會友以老人居多,年輕人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會外出就學或就業,外地來工作的社青,也無法久留。人力不足之下,事工無法長期規劃,是鄉村教會的一大限制,「但也因為在缺乏中,我們看見創意的可能。」

劉炳熹深知教會人力不足的處境,便發展「Sinkang Mission長期宣教人才訓練」,即與花蓮、台東大專合辦「生活教育體驗營」,不論是服事半年以上的人才訓練或是短期的體驗營,他皆注重青年對當地的認識與體驗。藉由一系列的訓練,參加者的付出不僅更能契合教會需要,在陪伴兒童、青少年、規劃及執行營會等訓練中,也訓練技能、陶冶靈性,拓展生命深度與廣度,有助於對未來在任何場域見證基督,皆有幫助。人才訓練方案目前已有3名青年參與,有人還決定考神學院。

都市教會常到鄉下辦生活營,但其實在東部舉辦戶外營會場地難找、交通費昂貴,劉炳熹反向思考,帶青少年到台北進行文化體驗及職業探索,讓一向害羞、沒自信的青少年,體會城鄉的差異與好壞,降低對都市未知的恐懼,並與不同行業的基督徒對話,從中發揮想像力,尋出未來上帝要領他們走的道路。今年暑假,劉炳熹向青少年發出自行搭車前往的挑戰,而車馬費得自己賺,他讓青少年洗會友的車賺錢、模塑品格,從中為教會開創新體驗。

從來沒有人想過偏鄉教會可以到海外短宣,但新港教會卻獲得了這個機會!今年劉炳熹在臉書受香港駐澳門路德會的傳道人邀請,將前往澳門,以街頭佈道及新港設計的營會,協助推展阻滯不前的宣教工作。他原本認為不可能成行,但幾經評估,決定一試,「若上帝看我們為有餘,何不放手嘗試給予呢?」位處偏鄉,仍可為上帝築夢。

七星中會榮隆教會陳治國牧師

成為避風港 &nbsp隨時打開大門

【邱國榮專題報導】「傳福音很重要,但是在這個漁村社區裡傳福音,是不能勉強的。」七星中會榮隆教會牧師陳治國說,榮隆教會位在濱海公路上深奧漁村附近,民風保守,尤其鄰里間的互動,因為彼此世交而非常熟悉,因此當地基督徒的家庭對信仰是否敬虔或真實,街坊全都看在眼裡,社區也非常了解教會的平日活動,所以對這裡的村民傳講福音,需要用更迂迴的技巧,從社區工作開始進行。

長老教會總會推動「一領一‧新倍加」運動,於今年3月間,曾經召集各中區會分享各自預估倍加成長的數字目標。陳治國表示,一領一既然是傳福音,這對教會與傳道人而言,當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過,對於榮隆教會來說,傳福音的概念不能太過簡化,也不能單純的以為在漁村裡宣教可以像在都市一般,透過舉辦各樣社區活動的方式接觸街坊,然後就可以看到領人踏進教會的果效。

陳治國指出,宣教在當地漁村不能單純簡化的原因,除了漁村非常迷信民間宗教外,鄰里的互動也都是超過4代的世交,因此社區裡誰家發生了什樣的大小事情,街坊的人無一不知;換言之,教會信徒信仰耶穌的態度是否真誠或名符其實,絕對逃不過街坊眼目。因此對於這裡,靠口傳宣教將事倍功半,更需要在社區中有好見證。

「傳福音成功的關鍵點,在於我們準備好了沒?」他進一步說,漁村所以會迷信,除了因為出海捕魚是項看天吃飯的工作外,高意外風險的捕魚工,何時會發生不測,無人能預料,因此人人心存不安。釘根在漁村的教會,如果能夠在村民最需要的時候給予適時幫助,村民便能夠知道教會的重要,甚至願意踏入教會、認識耶穌。

榮隆教會有對夫妻改信耶穌而受洗的見證,令人動容。該夫妻的兒子利用漁船走私毒品,而兒子被捕入獄後,街坊的指指點點與遠避的身影,都令這對老夫妻無地自容,只有教會給予關懷,這對自責不已的夫妻深受感動,因而走進教會,認識了耶穌。對此,陳治國表示,榮隆教會的大門隨時打開,目的是在有需要時成為討海村民的避風港,更重要的是,透過禮拜與聚會的時間,引領信徒真實地遇見上帝,也唯有如此,教會才能夠在村民感到最無助的時刻,適時給予最大的安慰與幫助,然後引領村民認識耶穌。

台南中會楠西教會黃茂全牧師

引外界資源 &nbsp呼朋引伴查經

【林家鴻專題報導】2009年年底,台南中會楠西教會成功號召民眾捐款,將紙風車劇團引入社區,讓地處偏鄉、缺乏藝文資源的孩童,也能享受「國家劇院級」的美學與創意演出。此事經媒體報導,一度傳為佳話,然而隨著新聞熱度減退,楠西鄉似乎也漸為世人淡忘。不過,教會的關懷猶在,當初募款發起者呂莉莉師母及黃茂全牧師仍駐守山城,散播祝福。

黃茂全表示,楠西鄉民大多是因工作緣故,從左鎮一帶移居的平埔族果農,但漢化後失去本身文化和語言,迷信民間宗教,儘管不排斥教會,但總存在一種莫名的芥蒂。黃茂全致力拉近教會與社區的距離,社區青少年、兒童宣教即是一環;得勝者課程是黃茂全的宣教利器,他在鄉裡「最高學府」楠西國中教了10年,學生不計其數。呂莉莉則深耕小學,當義工媽媽,與年紀相仿、同樣有孩子的婦女培養感情,有機會便邀到教會參加活動。

教會人力及經費不豐,但黃茂全夫婦懂得運用關係,引外界資源來彌補兒童的需要,曾與信望愛基金會合作,邀李天祿創辦的亦宛然掌中劇團到教會演出「馬偕在台灣」,傳福音同時,也讓教會內外的親子學習布袋戲史及操作。談及寒暑假從都市到楠西的短宣隊,黃茂全認為教會固定較佳,感謝台南大專中心連續5年以上開辦夏季學校。

原本教會週間無聚會,但黃茂全發現,90位會友中,因教育程度不高、務農繁忙等,對聖經較不熟悉,於是2年前開辦週四「家庭查經班」,每週開車離開教會所在市區,花半小時上到山腰間的會友家帶查經。每到此時,街頭巷尾便會呼朋引伴,來聽他講聖經;不識字的說他不會唸,黃茂全便有耐心地「我唸一句、你唸一句」,帶對方熟悉經句,並笑著說:「多唸幾次就會了。」

後來,兄姊不僅更認識聖經,也熱心參與教會活動;黃茂全還引入「歸納式查經」,在每個主日前半小時進行,儘管長執多住在新化等外地,會友清晨5點仍得務農,但時間一到各人無不殷勤趕來,讓他直呼「足感心」。大家也常送他水果,多到還得轉送他人。

黃茂全說,去年教會剛升大學的青年開始會自己設計夏季學校課程,台南大專由主導轉向支援,對於教會的成長,他滿心感謝;深知拉近居民與教會的距離相當困難,但他會一直待在那裡,繼續打拚,盼大家為教會代禱。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