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真正美 讀經搭配生命故事

《小彼得》第6輯出版 &nbsp運用台灣人物事蹟助孩童認識信仰

▲《小彼得》教材結合兒童營,可讓孩子以聖經為中心,認識台灣土地文化。圖為2011年兒童營花絮。(資料照片,攝影/林宜瑩)

【李信仁專題報導】全國第一套免費索取的兒童短期營會聖經教材《小彼得》,由台北東門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合作出版,今年推出第6輯《台灣真正美》,結合聖經信息與台灣故事,兒童、青少年與家長共同學習,一邊讀經,一邊認識在台灣留下美好足跡的人物故事,把聖經教導運用在生活上。

《小彼得》第6輯「台灣真正美」內容包括;布農族福音事工開拓者胡文池牧師、關懷身心障礙者的「聖心教養院」創辦人蒲敏道神父、台灣血液專家林媽利醫師、歷史學家曹永和院士、服務非洲布吉納法索人民的連加恩醫師、用愛寬恕仇恨的井上伊之助醫師等,用這6位人物的生命故事,搭配聖經,讓兒童與青少年學習愛、關懷與寬恕的品格,體認「世界是個地球村」和「做個有記憶的台灣人」。

這套教材源自於1998年起,台北東門教會每年暑假舉辦的兒童營,東門教會教材編輯團隊自寫自編,包括主題、課程、聖經信息、故事、詩歌創作、戲劇等;幾年前取名為《小彼得》,東門教會無條件交由教會公報社出版和推廣,公報社協助美術和內容編排,稱為《小彼得》是取自門徒彼得對基督的信靠、積極、真性情與勇敢,深感現今的台灣,特別是教會和文字事工機構,更應當有彼得的特質,將最好的教材分享給眾教會。

編入本土人物故事是《小彼得》一大特色,聖經信息延伸到台灣土地,將那些為台灣付出的人事物與聖經故事連結,讓使用教材的老師、兒童營學員和家長們,學習聖經和台灣故事。

《小彼得》共9課,提供2星期的兒童營使用,每週一到週五,2週共9課,最後一天總結回顧。課程不只用於暑期營隊,平時的週末兒童營也可使用,9課可上2個月,不見得要依各課順序教學,可從中選擇幾課,或者是由《小彼得》1~6輯中挑選,靈活運用。過去東門教會曾在三義、澎湖七美等教會,協助舉辦6日兒童營,就是挑選內容後再運用。

東門教會牧師盧俊義堅持兒童營只教聖經,反對教才藝,為了教聖經,《小彼得》完全免費,傳講聖經和台灣故事就是在傳福音,推動兒童宗教教育,就不可以有賺錢的想法!

參與《小彼得》教材編輯、東門教會執事江淑文表示,東門教會暑期兒童營自1998年至今,人數不斷成長,《小彼得》深獲好評,不少教會採用。《小彼得》的兒童營,沒有才藝或課輔,現在學童不分城鄉,最需要的不是才藝與課業,而是聖經與信仰品格造就和認識台灣土地。都會區家長忽視信仰心靈教育,總是要孩子學更多的知識才藝,信仰心靈、品格塑造、認識自我與台灣等遠比才藝重要。

《小彼得》每課都有學習單,由孩子與家長共同填寫,家長可了解孩子在兒童營學了什麼;而孩子分享心得,有時也能成為家長的老師。例如,有一年不少家長反應,兒童營介紹給小朋友的「台灣人故事」很多都不曾聽過,包括:在澎湖50多年照顧痲瘋病人的宣教師白寶珠、愛愛寮創辦人施乾、謝緯牧師等,反而是小朋友說給家長聽。

今年的《台灣真正美》,持續向小朋友和家長分享被忽略與「你不知道的台灣故事」,隨著胡文池、蒲敏道、林媽利、曹永和、連加恩、井上伊之助的腳蹤,在聖經信息中體會上帝賜給台灣豐富恩典,歌頌「台灣真正美」。

台灣血液之母林媽利

了解血緣 &nbsp科學尋真實身分

【林宜瑩專題報導】在聖經中,從人類始祖亞當、夏娃開始,詳細記載人類歷代以來的血緣關係,到創世記30章25~43節時,提到雅各與拉班原本是女婿與岳父的關係,後來拉班竟把雅各當牧羊的奴僕對待,甚至還想佔雅各便宜,兩人只好商定報酬,雅各要求羊群中有斑、有點、黑色的都歸他。

由台北東門教會與台灣教會公報社合作出版的《台灣真正美》兒童短期營會聖經教材中,特別藉此聖經故事,讓孩子從雅各與拉班的互動,看見其實就算人與人之間有血緣或親戚關係,要是沒有愛,仍會彼此猜忌、耍心機、競爭。

該教材也用雅各將羊群配對致富的經過,介紹素有「台灣血液之母」美稱的馬偕醫院醫學研究科林媽利醫師,如何透過辛苦建立的血庫資料進行比對,確認台灣人族群包括閩南、客家及原住民,身上流的血並不是中國漢族,而是南方或東南亞民族的血統,打破國民黨統治下,灌輸民眾「炎黃子孫」的愚民教育,顛覆台灣人屬中原漢族的說法。

事實上,林媽利在血液研究的大發現,也促使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筱峰透過抽血分析,證實自己母系血緣來自印度東北方少數民族;父系則來自東南亞族群血緣、組織抗原屬於閩越族人的血緣。

林媽利對血液研究的結論是:85%的台灣人都帶有台灣原住民或東南亞族群的基因,而這與許多台灣史料的記載相當符合。李筱峰直言,林媽利以科學態度為台灣打破不少政治神話,有助於台灣人的自我認同與尋根溯源,以史學研究為主的他,對林媽利心存感激,更充滿敬意。

透過引用圓神出版、劉湘吟著的《風中的波斯菊:林媽利》,及前衛出版、林媽利著《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兩本書,《台灣真正美》兒童短期營會聖經教材透過戲劇呈現,教導孩子捐血的重要性,也透過內容豐富的教學多媒體DVD光碟,讓這份供各界免費索取的教材,成為孩子認識台灣之美最好的工具。

發衣服的台灣醫生連加恩

垃圾換衣 &nbsp助異地進步脫貧

【邱國榮專題報導】2012年《台灣真正美》第5課「世界是個地球村」,內容講述連加恩醫師因為認同不同種族並進而協助該社會擺脫貧困,建立當地進步機制的真實事蹟。為了鼓勵大家了解環境衛生的重要,更推動「用垃圾換舊衣」的運動,引起熱烈迴響。

連加恩醫師在2001年11月成為第1屆外交替代役男,到非洲的布吉納法索服1年8個月替代役,他不僅在當地投入醫療服務,也為了改善當地衛生環境,想盡辦法教導當地人挖井,喝乾淨的井水,並且創辦孤兒院收容100名孤兒。他把自己當作布吉納法索人民一樣,受到該國政府與人民的愛戴。

布吉納法索面積約有台灣8倍大,是台灣在西非最大的邦交國,人口大約1300萬,平均氣候溫度高達攝氏40至50度的荒漠大地;當地衛生環境惡劣,每10萬人口才擁有1位醫師,外加充斥愛滋、瘧疾與寄生蟲,因此國民平均壽命只有47歲。連加恩身處欠缺精密儀器又難以診斷病情的環境裡,反而受激勵決意在當地從事小學生寄生蟲流行病學調查和治療計畫。

連加恩除了行醫,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有「垃圾換舊衣」活動。當時台北榮星長老教會主動募集舊衣寄到非洲,累積數量高達60箱。但問題是,如何把舊衣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連加恩注意到當地環境髒亂,滿地盡是被丟棄的塑膠袋,導致當地人賴以維生的牛羊誤食而噎死事件層出不窮,於是他靈機一動,號召當地小朋友撿垃圾,每撿3袋換1件衣服,很快的,60箱衣物一下子就發送一空。連加恩把這起活動寫成一篇報導,透過email寄給台灣朋友,經由網路不斷轉送,造成極大的愛心迴響,台灣人總共寄送超過1500箱的衣物,多達8萬多件,連加恩也成了當地有名的「發衣服的台灣醫生」。

此外,他還發動募款鑿井,同樣獲得廣大迴響;如今當地多了3口深井,而挖出的第一口井矗立著一面以法語和當地母語摩西語(burkina)書寫的紀念碑:「來自台灣的愛」。

布農族宣教先鋒胡文池

從零開始 &nbsp傳道譯經做先鋒

【陳怡萱專題報導】有「布農族宣教先鋒」美稱的胡文池牧師,1947年在宣教師孫雅各牧師的勉勵支持下,到台東關山向布農族宣教,讓布農族從零至今有79間教會、3個中會。他於2010年8月20日安息主懷,享年101歲。當時的布農中會議長田正義牧師代表致詞時曾說:「他的長相雖然不像布農族,但他的心已經完完全全是布農族了!胡牧師不只是我們的牧師,更是我們的dama(父親)、我們的hulas(祖執輩)!」

胡文池1910年4月28日出生於台北新莊,1927年進入淡江中學,入學考試那天,在淡江紅磚路上,撿到一張台北神學校(今台灣神學院)50週年紀念圖片,便立志讀神學院、終身不違背「從天上來的異象」,最後真的做到了!

在平地牧會13年後,胡文池順服馬雅各牧師指派,帶著太太與5名子女前往台東關山,深入原住民部落傳福音,當時他一句布農族語也不會說。

胡文池在東部地區舉辦講習會、訓練宣道師,聖靈呼召許多基督徒加入宣教行動,胡文池就分派他們往各部落佈道、開拓,於是10年內就設立50所布農族教會,信徒約9000人,其中經由他親手洗禮的超過500人。到了1969年,布農族教會已增加到61間,信徒超過1萬2000人,各村莊都有教會,而基督徒佔當時布農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

為了傳福音、也為更了解布農族人,他努力學習布農語,從完全不懂到與天主教合作翻譯布農語聖經,並編輯布農語聖詩。而牧師娘葉寶玉是一位助產士,負責芥菜種會設立的「馬利亞山地產院」,夫妻倆同時積極投入關懷原住民的工作。

胡文池幾乎把一生奉獻給原住民,曾被日本教會列入《基督教名人大辭典》。他在年老時曾這樣說過:「現在我才知道我身體瘦、腳很長,是上帝要我在山上奔跑、傳福音。」

聖心教養院創辦人蒲敏道

心繫偏鄉 &nbsp身獻台灣殘疾人

【陳韋鑑專題報導】雖然蒲敏道神父(Franz Burkhardt, SJ)多數人很陌生,但他默默在台灣服務40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偏鄉關心中、重度身心障礙者,他在嘉義創立聖心教養院,多次獲得表彰,過世後被前行政院長張俊雄稱為「最值得尊敬的台灣人」。

出生於瑞士的蒲敏道神父,25歲進入天主教耶穌會修院,畢業後受差派至中國河北開拓福音事工,直至1953年被中國共產黨逮捕入獄並強制驅逐出境而返回羅馬教廷,1960受派至越南,1962後來台服事直到安息主懷。

蒲敏道促成輔仁大學、徐匯中學在台灣復校,1967年從耶穌會中華省會長卸任,再度擔任一名普通的鄉村神父受派到嘉義教區,他在雲林、嘉義等鄉鎮村落發現許多家庭有著身心障礙的孩子,當時政府卻沒有任何單位可以收容照顧,為此有的家庭陷入困境,父母必須全天候照護,導致經濟困難。

具慈悲心的蒲敏道為了解決這些家庭的困境,讓孩子有更好的照顧,他向家鄉瑞士的親友募款,也向母會瑞士耶穌會提出計畫創辦一所收容身心「中度障礙」的教養院,於1988年開始興建「聖心教養院」,在1990年該院就收容5歲到50歲的身心障礙者共100多位;然而他的愛心與信心卻不止於此,8年後,他又進一步計畫要蓋一間專門收容身心重度障礙者的教養院,可惜的是,此時的蒲敏道拖著年邁的身軀,無法推動計畫的進行了。

為了記念及感謝他的付出,許多單位為他表揚,包括1991年獲省政府金毅獎,1997年獲內政部「績優外籍宗教人士」表揚,1998年獲省政府頒「省民榮譽證」,1999年,榮獲88年度中華民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2000年12月15日,榮獲總統府頒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表揚,2001年3月23日,榮獲羅馬教廷頒贈「金十字勳章」等。

自學台灣史家曹永和

鄭荷研究 &nbsp開啟島嶼新史觀

【林家鴻專題報導】《台灣真正美》第4課為「做個有記憶的台灣人」,當中提到以色列人曾因違背上帝律法,淪為巴比倫帝國奴隸,經學教師以斯拉一生致力研究上帝律法,著書教導百姓重視上帝話語,認識祖先,不重蹈過去的覆轍。相較以斯拉幫助以色列尋回上帝律法,以「自學」成為台灣重要歷史學家曹永和,則透過研究荷鄭時期的台灣史,讓台灣找回失落的記憶,並開啟了國人的新史觀與自我的新認同。

曹永和出生於世代以教書為業的家庭,從小對文史有濃厚興趣;中學畢業後雖高校落榜,在堅持朝文史發展下,也與家人期待他當醫生的理念相左,未獲經費支持而無法升學,但他仍每天走路1小時半到圖書館念書,沒錢吃飯就喝水打發,半年時間讓他開啟自學生涯的大門。後來在友人引介下,他到台灣大學圖書館任職,工作期間飽覽群書,也開始從事台灣史研究。

有鑑於台灣史在荷治時期著墨甚少,為了取得相關史料,曹永和投注大量精力和時間研究歐美日文獻,赴各國考察,並學習荷蘭語,以解開古荷文記載的南洋史,致力了解歷史謎團。無大學文憑的他,30多歲成為國際知名學者、台灣荷鄭史權威,獲選中研院院士後,2009年90歲時更獲頒台大名譽文學博士,傳奇故事令人驚嘆,一生好學不倦,堪稱難得的自學典範。

除了荷鄭史,曹永和還以他深厚的南洋及世界史素養,提出「台灣島史觀」──以生息於這塊島嶼的人民為主體來看歷史,「漢人歷史並非台灣全部的歷史。」他認為,過去台灣史強調漢族和政治變遷,太過偏狹,歷史應與土地結合,從對「人」的關注,擴大為對「地方」,亦即這座島在歷史中,與各文化、族群的互動,並置於世界史的脈絡中加以探考。他的思想影響不少當代學者,也使台灣史邁向多元及國際化。

台灣原住民醫療之父井上伊之助

以愛勝恨 &nbsp山地行醫主編織

【方嵐亭專題報導】「報紙如果有台灣的消息,我一字不漏地讀。」「就算已經就寢,聽說有台灣的消息也要起身打開收音機聽個仔細。」為什麼一個叫做井上伊之助的日本人對台灣會有如此的情誼,在終老之前仍念念不忘:「每晚夢裡,我到海洋彼方的台灣。」全來自他「愛是堅忍的,仁慈的」「用愛勝過惡」的信念,在台灣原住民部落醫療傳道長達30多年,直到1947年的「228事件」發生,接到日本的歸國命令,被迫遣返。

在《台灣真正美》的課程中,對應聖經人物約瑟來強調「以愛勝惡」,以寬恕、憐憫來回應上帝愛的主角是井上伊之助。由於他的父親井上彌之助來台工作的樟腦公司侵犯太魯閣族人領域,導致在衝突中無辜被砍下人頭;終日流淚哀悼父親噩耗的同時,卻又聽到聖神呼喚「要愛你們的仇敵!」於是1911年告別妻兒、親族、友人前往台灣,展開對台灣原住民傳福音的行動。

伊之助曾得知2位台灣泰雅族姑娘,被賣到東京的私娼區,他對於把她們帶到東京賣淫的一位曾在霧社服勤後遭解聘的警官感到憤怒,也為這2位泰雅族姑娘被日本同胞所踐踏而難過;於是伊之助努力救援,感動了許多人,最後台灣婦女會出資400元,贖回了她們。

青春、歲月、甚至家人性命都獻給了台灣原住民部落的井上伊之助,被尊稱為「台灣原住民醫療之父」。寫下《以愛報仇──行醫山地部落的井上伊之助》的作者鄧相揚,曾遠赴日本在幾萬座墓碑中,找到了伊之助的墓碑。他看到墓碑上面刻了一個大大的「愛」字,更令他震撼的是在墓碑底下還有一行用日文刻下的台灣泰雅族語拼音,意思是「上帝在編織」。

井上伊之助源於基督奉獻生命、拯救世人的犧牲之愛,正是社會目前最欠缺、也最需要學習的功課。

強調查經兼本土 &nbsp因材施教又環保

【陳怡萱專題報導】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台北東門教會提供內容的《小彼得》兒童短期營會聖經教材,日前推出第6輯,這次的主題是《台灣真正美》,9節課程介紹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物或事蹟,隨書附贈的教學多媒體光碟同樣收錄豐富的教材資料,「可修改」的特性亦方便各教會配合情境活用。

《小彼得》責任編輯林雯茜牧師表示,第6輯不一樣的是提供紙本的「學生本」,方便列印不易的教會直接複印使用;另外也推出由東門教會錄製的「有聲書CD」,包含3片光碟,收錄當期的戲劇與詩歌,讓家長可藉此了解孩子在教會學習到的具體內容。但礙於經費,有聲書CD需付費索取,一片100元。

林雯茜表示,起初出版《小彼得》的用意就是在於推出環保、可重複利用的主日學教材,同時鼓勵各教會主日學老師要從日常生活中建立自己的教材資料庫,「每間教會的情況不同,適合教給孩子的東西也不一樣,我們認為主日學的教法不應該制式化,如果老師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資料庫,就能依照不同的情況,教孩子適合的東西。」

《小彼得》強調老師帶兒童查考聖經,今年2月11日在台南中會東寧教會的「暑期兒童教材訓練會」中,受邀演講、介紹教材的東門教會牧師盧俊義曾說過,編寫教材時,「聖經是主軸」,把聖經當發想的源頭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向,台灣故事只是當做範例,用來具體說明聖經中的教導。

同時,盧俊義也鼓勵各教會嘗試自行編寫兒童營教材,平時多留意台灣人文動脈,請牧師從聖經中整理出想傳講的信息後,再從這些台灣故事中尋找可配搭的內容。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