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訓練搶破頭 心態惹爭議

【林家鴻專題報導】「志工」是一個人甘心樂意奉獻時間、精神和勞力,從事某些工作,來達成某項利益他人的目標。然而,要是當中帶有為己謀福、或被迫參與的成分,是否還能叫志工?

今年6月17日彰化基督教醫院向上院區,天還沒破曉,就排滿150公尺人龍。這些人不是要來掛號,而是報名志工,就讀彰化高中高一的鄭魁元說:「拿到彰基志工證明,除了讓推甄備審資料更有可看性,增加錄取機會外,也可對志工及職場環境有進一步了解。」

排隊人群不乏愛子心切的家長,甚至前一晚就冒雨卡位。鄭魁元父母說,「去年凌晨1點多才開始排,沒想到今年更早。」有外地學生早上搭火車前來,發現報名無望時,急得快落淚。彰基社工師洪婉純表示,彰基是教學醫院,取得志工證明對學生推甄醫學相關科系很有幫助,然而錄取名額從前年的400人一路增加,仍不敷需求。今年預計開放560名學生志工,約800名排隊的學生中,仍有200多人失望而返。

▲將志工列為升學評分,是否反助長功利主義,失去服務精神?(攝影/陳怡萱)

幾天後,金車教育基金會公布一項調查,發現逾5成3曾當志工的高中生,是為了大學推甄加分。如此「搶當志工」的怪現象,立刻引起家長及反對12年國教的民間團體關注。

總統府資政、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對現行12年國教將「志工」列為超額比序項目大表不滿,「如果因為升學才去做志工,是對志工的嚴重污辱,」也對弱勢生不公平。他並舉例,曾有大學生去當志工,和老先生下棋,當日服務時數一到,不管棋局結束與否,就打算走人;有家長、老師認為將志工納入比序,教導學生功利,逼學生矯情參與服務,反倒失去志工精神。

12年國教超額比序項目中,有「均質發展」「多元學習表現」「教育會考」3大項,其中多元學習表現包含服務學習、日常生活表現評量、競賽成績、健康體適能及適性輔導。服務學習又細分「班級幹部」「志工」「社區服務」等。李家同認為上述項目不僅無法減輕學子壓力、徒增家長及學校困擾,更恐使競爭力倒退,盼繼續維持基測。

某位彰基醫師子女表示,因父親的關係,輕易取得彰基志工資格,心有不安。起初確實是為了升學而報名,但在服務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在垂危的生命前,自己有多渺小,而學會謙卑、經驗助人喜悅,對安逸的生活有所反省。有些人當志工起初是為了升學、累積履歷等目的,或「非自願」參與,但因實際參與,後來改變心態,甚至持續投入服務的例子也所在多有,各界開放志工機會仍有其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在評論他人當志工心態是否合宜之前,提供機會的機構本身對志工工作的說明、定義,也須先做釐清,不同機構對志工的要求不一,心態也不同。此外,基督徒在「志工服務」方面,更有著「做好見證」的使命,如總會教社委員會今年招募志工前往日本協助災後重建等等;愛人如己,為他人奉獻服務的精神,也因著信仰融入信徒生活中,彰顯上帝的愛。

需求爆大量 教會應重視訓練

【陳韋鑑專題報導】台灣基督教福利會是1954年由美國基督教國際救濟會和美國基督教信義路德會救濟會聯合組成的救濟機構。最初是將美國教會募集的民生物資發給戰後台灣貧民,以台灣各地教會為物資發放點執行救濟工作,其中「發麵粉」為重要的救濟工作,教會也因而被戲稱為「麵粉教」。近年來基督教福利會在志工服務上投注相當大的精力,並於2006年成立「台灣基督教志工中心」,目前福利會的志工服務有4大內容:1.志工教育訓練;2.志工運用;3.志工督導;4.為志工服務。

福利會執行長曾正智牧師表示,推動志工運動是以信仰為主的「新祭司運動」,是幫助人與神和好,在服事中見證上帝是愛,「基督徒服事是責任、見證神是愛」,這種以信仰為核心的志工訓練與外界相當不同,他指出,政府辦的志工訓練是以「責任論」、「社會互助論」為主,或者是佛教的「功德論」,這些與聖經定義都不同。

12年國教草案將學生志工服務納入免試超額比序的壓力,預期中學生將大量參與志工訓練,曾正智估計,光是基督徒學子的需要就在4000人以上,目前基督教界志工訓練根本無法消化。他認為教會必須以信仰來辦志工訓練,若無法以基督信仰訓練志工、從事志工服務,這塊市場就很可能被慈濟的志工活動所介入,教會不僅將因此失去基督徒青年,更難以對未信的青年發揮影響力。

目前基督教福利會為眾教會提供的除了志工訓練以外,也協助眾教會將外展事工作志工認證,簡單講只要是與社區有關的教會事工都可以透過福利會給予參與的志工時數認證,從社區讚美操到社區清潔,福利會將此分為3大類:1.慈善關懷:包括弱勢家庭課輔及獨居老人關懷等;2.教育:包括校園生命教育與社區兒童營等;3.倡導:生態環保、社區發展及社會公益等。

曾正智表示,每個教會能做的都不同,單一教會也許能力有限,然而志工精神就是有做比沒做好,志工身分也有助教會兄姊走入社區;同時志工制度也是將慕道友融入教會的方式。他說,福利會提供教會志工認證制度,是協助教會原有事工志工化、制度化,對牧者來說可以減輕負擔,更好管理。

日前總會舉辦的青年志工訓練人數突破歷年新高,甚至有中會主動與福利會接觸,將在中會內舉辦志工訓練,顯見趨勢。而福利會未來也計畫與總會青年事工合作在北、中、南、東分別舉辦志工訓練,也會特別為中學生作課程調整及規劃。此外,福利會也建立志工資料庫,配合各教派及教會建檔,當有急難發生時,福利會提供名單、資源與工作模式協助各教派緊急救災。

心態擺一邊 先參與才有體會

【陳怡萱專題報導】談起志工服務時數成為學校「加分選項」,青輔會志願服務教育訓練講師、伊甸基金會南投服務中心主任顏彗如認為「立意良好」,可惜學校沒有完整向學生傳達志願服務精神。她談起早在台灣未導入志工實習前,就常遇到國中或高中學生來伊甸要求當志工,「我會直問他們是不是要出國念書?」因為國外很早就把擔任志工當做是入學評分項目之一。

姑且不論志工服務時數的現實面,她倒是認同很多事情是「要經過體驗、才會得到領受」,因此她在伊甸非常樂意幫助青年安排志工服務,「藉機讓他們發現,台灣各角落有許多人默默付出,例如當年外國宣教師來到相對落後的台灣,才能造就現今的幸福環境。」

顏彗如指出「當志工」的兩大原則:「一是要出於自願,二是要為對方服務而不是帶來麻煩。」面對時數短且較分散的學生志工,她會先與對方溝通「需要多少時數」然後安排服務內容,以伊甸為例,通常是行政事務,例如接電話、打字、做海報等,而伊甸主要的照護服務,就需要專業的社工,以免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受到傷害。顏彗如明白行政事務對學生來說「可能有點無聊」,但她認為重點不在於「做什麼」,而是讓學生明白「不只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別人的需要」。

「就算是為了時數才來做志工也沒關係,有『參與』就有經歷。」顏彗如希望學生在擔任志工的過程中受到鼓舞,認知到「自己有能力去幫助或改變世界」。她認為「志願服務無所不在」,不一定要去機構才能當志工,幾個年輕人聚集,例如喜歡跳舞,就用跳舞去傳遞一種正向的理念,或為某個需要關心的單位募款,也是一種「志工」;或者為自己的社區、家庭做些不同的事,從自己開始改變,不求回報地付出,就符合「志工」精神。

顏彗如鼓勵年輕人不要拘泥學校的志工服務時數,更重要的是,「用熱情投入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改變世界」,這才是志願服務的最終目的。

志工分享 1
從受助到助人 實踐自己信仰

【陳怡萱專題報導】今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派出青年志工團前往日本311大地震重建區,台南神學院神學系4年級的曾信哲也參與當中。曾信哲是南投埔里人,13年前921大地震後,和家人受到許多外來者的幫助,「記得日本也有派隊來台灣,當時在心中決定,如果以後有能力也要幫助有需要的人。」因此當他得知總會要徵志工前往日本協助重建,馬上就報名,「一來是回饋,再來也是想挑戰自己的信仰,試看看自己是否真能與受苦的人站一起。」

▲青年志工團赴日協助災後重建。(攝影/陳怡萱)

曾信哲參加第1梯次日本志工團,他坦承出發前有些緊張,反覆思考是不是真能把「愛人如己」的精神發揮出來?會不會到那邊太辛苦就打退堂鼓?報名時總會曾要求每個報名者要繳交簡短文章談在當地服務的「期待」,「那時寫了很多想做的,但後來會擔心做的和寫的不符合。」為了盡可能實踐「承諾」,曾信哲說,在日本那段時間,總是很積極爭取做事的機會,特別是需要付出勞力的工作。

不過就算人已經到日本,因為發覺語言不通及文化差異,起初他還是擔心可能會給當地居民帶來困擾,心情總是戰戰兢兢,直到有部分居民主動向他們談起地震、海嘯後的心情,無形中拉近彼此距離,他才覺得較為放鬆。他談起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我們在石卷幫當地漁夫整理蚵架、敲貝殼時,有漁民感嘆:『大海讓我們沒飯吃,但我們還是要靠大海吃飯,』覺得上帝實在很奧妙,祂的作為真的是人類無法測知。」

參與志工團在仙台與石卷共服務2週,曾信哲認為「時間有限,但想做的事很多。」他說起最後一天要離開時,心中充滿不捨,真的很想再幫當地人多做點事,卻必須要回台灣。「參與志工服事過程,發現有許多人真的很需要幫助,同時也看見自己的不足,一邊反省是不是真有行出這個信仰。」他說,未來有機會想去其他國家看看,儘管日本這麼先進,還是很需要幫忙,更何況是其他自己所不知道的地方。

志工分享 2
教會日常事工 內化服務精神

【實習記者何瓊花專題報導】「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馬太福音20章28節)基督徒以耶穌基督為信仰及生活的典範,教會生活不同於一般社會,各教會普遍早已將「志工」服務的精神,內化在日常的「服事」中,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台南中會中洲教會不管刮風或下雨,週間晚上8點到9點,總有對夫妻騎著單車到教會,掃廁所、清垃圾,這已成為他們生命中既定的行程。這對夫妻是教會代議長老蕭進財和長老娘郭玉貴,在教會做志工數十載,清小便斗、馬桶時,不以為苦,心中所想的是如何讓主日到教會聚會的會友,能有舒適、整齊屬靈的家;偏遠的老人家行動不便,哪怕只有一人,也開福音車接送。

每個主日的中午,會友享用的美味午餐,也是郭玉貴和蕭進財所預備的,他們還參與在插花、主日學老師、探訪、行政等服事中,默默付出,全是因著愛。做志工還有另外收穫,就是能幫助職場轉化心情,喜樂服事。

其實,蕭進財獨自經營漁塭,郭玉貴經營飲食餐廳,平時各自都很繁忙,有時事業、家庭、服事無法全兼顧,便協商輪流到教會服事,在其中取得平衡。然而,對教會需要協助的事,他們總是義不容辭。蕭進財說,起初服事是為了幫助教會減少開支,後來發現自己在事中,生命漸漸改變,也變得喜愛親近上帝。他回憶說,以前總是帶著孩子到教會服事,這樣的信仰傳承,也深深影響兒女服事的心。

這樣的基督徒在各個教會都看得見,社會普遍認為做志工是一種回饋心或積功德心態,然而教會已經形成自發性的志工群體,認同服事能幫助生命轉化成長。蕭進財認為,做志工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論,每次服事後,引導自己在職場的超越,有一種新的挑戰心境,並深切感受生命蛻變的喜樂。

志工分享 3
心態重獲轉變 牧者用心拉拔

【邱國榮專題報導】以前,「我是被逼去主日學的。」正就讀於台東成功商業水產職校2年級的楊芷軒,說她從小不喜歡去教會、主日學,因為教會裡沒有玩伴,尤其是禮拜日不能約同學出遊的心情,相當令人懊惱,於是每到星期日就索性賴床、刻意睡過頭。

現在的楊芷軒認真參與兒童主日學、週末兒童營等服事,心態180度轉變,她由衷感謝上帝帶領她進入能夠服事教會、服事社區的團契環境裡,也讓她親身體驗到上帝的平安,也因此開始知道,凡事禱告,上帝會賜下令人意想不到的平安。

「我覺得上帝開始在我的生命裡面動工了,祂帶來了炳熹哥(東部中會新港教會牧師)和瓊子姊(新港教會師母),祂先讓我對『去團契聚會』的這件事,開始有了意願,讓我對這份信仰有了想要去認識的衝動。」她說,上帝藉由教會牧師夫婦,很用力地將她拉拔了起來,而這個重要關鍵,在於新港教會提供了適宜青少年服事教會的機會,讓她能夠在機會當中,體會到上帝恩典;於是,原本對教會冷淡的心念起了大轉變,願意因著福音的緣故,開啟了她服務社區兒童的志工心願。

教會兒童主日學、夏季學校、週末兒童營,楊芷軒都參與其中,雖然她覺得很有幹勁,但是過程並非盡如人意,例如不能避免小朋友吵鬧的這件事,就令喜愛安靜的她,難以消受;不過,上帝知道她的煩惱,透過同工扶持,敞開了她的心胸,再次成功調整了自己,能夠在小朋友吵鬧的環境中一起互動。她表示,看到孩子從相互嬉鬧轉變成懂得去照顧弱小,現在回想起小朋友的轉變,成就感便會油然生起。

志工分享 4
不冷不熱聚會 營會打開心靈

【邱國榮專題報導】「我生長在基督徒家庭,從小被迫參加主日學,即使心中有多少個不願意,但依然得在早上8點出現在教會裡。」今年升上大學1年級的東部中會新港教會青年陳思蒨說,她曾多次自問,「我為什麼要參加主日學?」「為什麼放假時不能多睡一點?」去教會是例行公事,從主日學到青少年團契,進出教會始終守規守禮,該有的教會活動也無役不與,活脫的就像是位乖巧有節、人見人愛的教會青年,但是陳思蒨心裡卻很清楚,「我只不過是個星期日的基督徒。」

陳思蒨並沒有明顯的叛逆,可是已經不記得從何時開始,內心其實已經背負著「去教會」的沉重重擔,就連類似志工的教會服事,她也感受不到「倒吃甘蔗」的甜美,因此每次在結束教會活動後,信仰對生活來說,幾乎完全不重要;她說:「因為我從來沒有去想過,上帝到底在哪裡的問題。」

今年7月的第1個禮拜,位居偏鄉的新港教會所舉辦的社區兒童夏令營開跑,陳思蒨擔任幼幼班老師,跟著夏令營同工接受該教會牧師夫婦的諄諄教導,結果,她意外在參與這次活動中,心靈突然被打開,感觸到上帝存在的奧妙,心眼也因此被開啟,褪下了過去參與教會活動是例行公事的心態,於是她分享現在的信仰心境,滿是快樂。

她指出,因為已經羽化蛻變,變得喜歡向周遭的朋友傳福音,更喜歡投入教會服事,擔任教會服務社區的志工。她還表示,經過擔任這次兒童夏令會志工的洗禮,她終於感受到什麼叫做投入、倒吃甘蔗的滋味;她盼望自己在未來能有更多的機會傳福音,「在人生道路上,我還要更多倚靠上帝!」

人的不好想法
常有上帝美意

【特稿╱方嵐亭】李家同教授認為「如果因為升學才去做志工,是對志工的嚴重污辱。」現行12年國教制度不應將「志工」服務列入評比。其實他應該對功利主義的升學態度與制度不滿;雖然年輕人有時因動機不良擔任「志工」,但社會本來就應透過各式各樣的管道讓人了解「利他」和參與「服務」,他的說法真有點「因噎廢食」。

每個人在事情的判準上,總是充滿無數的交換思考,就連志工行為也會有和社會、大自然、神祇交換名聲、福壽與來世的內在想法,難道這些念頭也要否定志工展現出來利人、犧牲,讓別人得著幫助的實際情況?

回想進入東海大學頭一年,基督教家庭背景讓我順服勞動制度,但每天清晨掃地並非無怨無悔;那些打從心裡反對的同學,更和勞動小組長衝突不斷,私下戲稱「工頭」是校方剝削學生的幫凶。但是走過一年,東海校友會驕傲這樣的勞動服務,曾是全國唯一的福利。這項福利如今被服務東海多年的陳錦生教授帶到長老教會設立的長榮大學。

有許多人因著不良企圖到彰基去排隊申請志工機會,這不正是彰基將醫療傳道的觀念提早告知準醫生們的好機會,甚至介紹馬偕醫學院的校長如何帶著師生遠赴台東海端的布農族教會去服事,改變心志與想法。

人的不好想法,常有上帝美好的旨意。我也曾因想進入某醫院就職的不良企圖,硬著頭皮學習教牧關顧(CPE)課程,工作雖沒成,人卻有大改變。真的只有高貴情操的人才有資格當志工嗎?那太法利賽了!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