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生活難 都原困境誰人知

【特稿╱方嵐亭】《台灣教會公報》3157期報導台中中會忠孝路教會於8月18日與泰雅爾中會賽夏族南庄區簽訂宣教事工盟約關係協議,未來忠孝路教會將負責東河、東江與蓬萊教會3位傳道人的謝禮,2年評估1次。「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如果在困境重重的都市原住民宣教上也都有如此美事,我們絕對蒙神所喜悅。

為了理想、為了生存遠走他鄉,到一個陌生有工作、機會的地方,這是人們遷徙與新聚落形成的原因之一。世界性的大都市也常有唐人街、希臘區、越南區的形成,或是國內大都會區也常見彰化、雲林等同鄉會;這些社群先來後到,或多或少為落地生根的移民者帶來安慰和安全感。

台灣的原住民兄弟姊妹亦然,根據郭俊巖與黃明玉在《原住民在都市謀生的艱辛歷程之研究》中指出,1960年代之後,由政府主導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持續擴張,大多數自給自足的原住民部落都有快速解組現象,其傳統的部落組織和營生方式受到嚴重破壞,無法按照原來生活節奏有效運行。就在原鄉無法提供充足的生活機會,以及原住民嚮往都市生活的交相作用下,使得越來越多青壯原住民紛紛離鄉背井到都會區討生活,從此,都市原住民乃成為都市產業之基層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迫於原鄉生活機會嚴重不足而遷移至都市的原住民,真可找到一片天或有安居立業之處?「就業與住宅!」原民台主播、邦查(阿美)族Kolas表示,至今全台有超過20萬人口的都市原住民,連租房子都有困難,房屋自有率更低;甚至基層勞動力也在外籍勞工加入下,空間更受擠壓。如此使得本應成為原鄉經濟重要來源的都市原住民,工作難尋、居所難覓。

原住民在都市謀生遭遇歧視、剝削,且昂貴生活開銷和社會支持系統有限,經常面臨諸多困境與挑戰。簡言之,都市原住民被城市的環境、公部門、人們不友善的對待。Kolas認為,社會上科層組織的分工讓每個人遇到不同問題時,能找尋不同的單位處理,教育、土地、戶籍等等都是,但公家機關的卸責態度,讓都市原住民不論遇到任何問題,全部粗糙的通通交由原民會辦理。

在原鄉中大多信仰基督宗教的原住民,來到都市後,或與平地信徒一同禮拜、或於該族群的都市原住民教會中堅持信仰,也有些從此流失信仰或改宗的情況;其中,以族群成立的都市原住民教會最能提供支持系統。但是都原教會即便有熱情,也往往受限本身經濟不足,只能進行最末端的心靈餵養。聖經教導我們要照顧出外人,擁抱進入都市生活的原住民弟兄姊妹,儼然成為我們實踐信仰的首務。&nbsp

不可否認的,目前繼續留在原鄉的就業弱勢原住民,在毫無就業機會下容易整日無所事事,喪失生命鬥志和工作動機。選擇來到都市的原住民抱著希望與奮鬥的力量,除了想要改變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外,也常有著要改造凋零原鄉的使命。因此,我們豈可坐視他們努力的目標,再次從城市被毀掉?

這幾年來,長老教會的原宣與傳道工作,在都市原住民的宣教與關顧的面向上,十分重視夥伴教會的建立,這種關係絕對不是嘉年華式的每年殺幾頭豬便罷,而是更重視彼此的文化分享、互相幫補。相信我們的努力還不夠,心胸還不夠敞開,平地教會的弟兄姊妹也容易受到主流媒體對原住民過多負面與歧視報導所誤導,雖時而傳出佳美情誼,總是不夠全面。台灣的美在多元與繽紛,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驕傲著每個主日禮拜時,有18種母語在超過1200間的教會中敬拜著,我們以互助共榮來回應上帝的恩典,看來都市原住民宣教再加把勁刻不容緩。

布農族:彰化中會彰山教會

鼓勵買房安居 牧者帶會友打拚

【陳韋鑑專題報導】彰山教會以一個漢人牧師帶領都市原住民教會成長,是許多都原教會觀摩的對象,近20年的時間,以長執任董事為教會成立清潔公司,協助會友們經濟穩定,並且在教會附近逐漸形成原住民社區,彰山教會陳信良牧師說:「這是一開始牧會時想像不到的,都是神的恩典。」

1994年神學院畢業後,陳信良受派到彰化中會彰山教會,這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原住民教會,除了多數布農族以外,還包括阿美族、魯凱族及排灣族等,目前有10餘個族群在此禮拜,其中只有4戶漢人,包括牧師一家。

陳信良發現,設立5年的教會為了建堂背了400多萬貸款,會友的經濟狀況卻相當不好,許多人從部落來到都市很難找到工作,只能打零工,他說:「當時甚至有會友一家子住在豬圈改建的房子裡,因為每個月月租只要500元。」

為了協助會友,教會也做過資源回收站等,陳信良也陪著會友找工作,甚至帶著會友一起去接工作。一次,接了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工程,院方需要開設發票,因此建議他們成立公司。陳信良認為,教會需要平台來協助兄姊,但開設公司需要50萬資本額,大家都沒有錢,他只好拿出存款支付,並以自己的房產當抵押,讓兄姊貸款買房子。

之所以勸會友買房子,主要是因為很多兄姊抱著會回部落的心情租房,生活不安定導致聚會不穩定,陳信良建議兄姊以存錢的心態買房,就算回部落也可以賣掉。於是越來越多兄姊在教會附近買房子,教會生活越來越穩定。

陳信良認為,都原教會設在漢人中會裡,可以獲得較多資源,不管是募款或認識基督徒老闆,對兄姊都是幫助。相對的,也需要有傳道人的委身,這樣才能有階段性的事工計畫,並且與周遭教會同工建立關係,「光靠募捐是無法推動事工的。」他認為每個教會都有自己的特色,彰山教會的成長有其因素,事工要適合教會、要創新,他建議傳道人要委身、要有永不放棄的心態,「上帝不會讓人做白工。」

泰雅爾族:泰雅爾中會龍泰教會

需要陪伴支持 聚會路遠靠探訪

【邱國榮專提報導】「我們是位在桃園龍潭的泰雅爾族教會,所以稱為『龍泰教會』,會友來自新竹縣尖石鄉抬耀部落,他們移居平地生活工作,多半是靠男主人打工,因此教會非常弱小,」龍泰教會傳道師羅路加說,雖然位居都市,但教會的經濟沒有跟著都市發展而強壯,反而因貧富差距擴大更顯貧困,這應該是多數都市原住民教會的共同困境。他指出,現實的困境雖然揮之不去,但只要有人的關心介入,便能夠將自信燃起,得到將困境揮去的希望,「所以龍泰教會最需要的是陪伴。」

目前仍是支會的龍泰教會,主日聚會人數約20人,但是男性會友都因為工作扛家計的緣故,往往無法參加主日禮拜,所以禮拜多數都是婦女參與,而老人家則因為沒有交通工具可以往來教會,因此多數在家等候教會同工來訪。「雖然我有一部車,但是不敷教會使用,我們很需要一輛福音車。」羅路加說,教會有了福音車以後,不僅對老人家來往教會方便,可以有更多探訪會友、出席家庭禮拜的機會,此外,教會的青少年與兒童,也將不再錯過中會舉辦的各樣營會活動。

他指出,部落是群聚生活,族人來往教會步行就可以,非常方便;但是,都原的龍泰教會與會友住家間的距離,車程平均20分鐘,一旦遇到下雨,想到有些老人家還得騎乘摩托車往返,就令人擔心,就有會友因此車禍受傷,「後來我都告訴老人家,下雨天就不要來教會禮拜也沒關係,」但是,會友歸屬教會的情感濃郁,就算刮風下雨,還是樂意來教會做禮拜。

「平地教會協助原民教會很好,但是我更期待的是,有資源的原民教會能夠協助弱小的原民教會。」羅路加說,同文同種、彼此互動情感交流的熱絡程度,絕不是和平地教會締結為姊妹關係能比得上,但問題是,資源豐富的原民教會,似乎很少看見這樣的異象;弱小都原教會的艱困,猶如失根蘭花,這又與部落的情境截然不同,非常需要同族群的教會關心與扶持。

阿美族:西美中會牧人教會

教會帶頭為部落奮戰
撒烏瓦知重生為模範

【邱國榮專題報導】這是一個重生的部落,也是一個全新的教會,位在桃園大漢溪畔的撒烏瓦知部落,於2009年開始被政府迫遷,部落甚至遭夷為平地,當時在部落附近,還是福音中心的牧人教會積極協助部落,帶頭向政府展開要求還回土地的奮戰。抗爭多年後,今天的撒烏瓦知已經成功重建家園,福音中心也設為牧人教會。不過,今年4月國有財產局認為教會部分面積侵佔國地,於是切斷水電迄今,尚無轉圜;該教會長老林得男對此指出,教會與部落再次共同面對政府打壓,籲各教會代禱關心。

撒烏瓦知座落桃園大溪附近的大漢溪畔,馬政府上任後,中央與地方政府聯手對該部落展開拆遷施壓,部落13戶的居民人心惶恐,而在撒烏瓦知長大的長老教會西美中會退休牧師Sinci Mayaw(張進財),退休後在社區附近設立牧人福音中心,鑑於部落無法永續發展、被迫拆遷,隨即協助當地居民成立自救會,發揮信仰釘根本土的精神,帶領部落族人開啟一場抗爭政府的艱苦路程。

期間,政府以強硬手段,派遣怪手將部落夷為平地,但以部落代表身分向政府談判的Sinci Mayaw,與同工見狀後,在縣府門前剃光頭髮抗議,表達他們不畏欺凌的勇氣、捍衛部落的決心,終於,縣政府放軟身段承認撒烏瓦知座落地,合法有據,並且提供住戶門牌,表明社區是合法民宅。

「牧人教會的會友都不是部落住戶,」林得男說,居住部落的族人都已經各有歸屬的教會,但是牧人協助部落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事工,依然不遺餘力,也成立協會,邀請部落住戶代表加入理事會,共同幫助部落爭取政府資源以發展部落、教育下一代。教會是走入人群、不是袖手旁觀,林得男指出牧人教會心願,是協助撒烏瓦知成為阿美族的模範部落。

魯凱族:魯凱中會永生教會

結合平地資源來幫補
建立全日敞開的教會

【實習記者何瓊花專題報導】一般人認為教會在都市因資源豐沛、人才濟濟,宣教較鄉村容易;然而,對都市原住民教會來說,卻非如此。高雄市前鎮區大廈林立,多年前,一群離鄉背井到平地打拚的魯凱族人,合力在一棟公寓裡建立禮拜堂,使漂泊的心靈得著歸宿。

魯凱中會永生教會迄今20年,在2010年剛升為堂會,會友來自屏東縣霧台鄉各魯凱部落。永生教會傳道包康平表示,原住民在平地生活,除了得重新適應環境,他們個性奔放、樂於分享,卻在都市成為被輕視、壓榨、欺騙的對象;也因職場上較缺專業能力,謀職不易,常因雙親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孩子。

原住民在都市的遊戲規則,往往只能從事基層勞動工作,生活與心靈都承受雙重掙扎。不過自從教會成立後,族人們的情感更加緊密,他們在教會裡相互扶持,分享創業資源,致力保留原鄉文化,因有信仰的力量,在都市叢林中繼續為著子女的未來努力工作。

然而教會中也逐漸出現認同問題,包康平認為,原初為了經濟及孩子教育到都市打拚,然而現今交通便利,寒暑假就將孩子帶回部落,遇假日或年老退休時都想回家鄉與族人團聚、定居,他們變成了教會的「過客」,她提出,教會正面臨會友斷層危機;在推動事工又缺乏同工配合。多重困境下,她今年開始尋求資源,與平地的壽山中會左營教會陳明志牧師合作,補足她牧會的經驗不足,透過人力與資源分享,加上社區部落大學推展,慢慢吸引都原注意,加入教會活動。

永生教會的信仰火把邁入第2代傳承,當初壯如山的青年如今步入老年,包康平坦言,每每聚會看老會友步履蹣跚、沿著公寓樓梯爬上位於3樓的教會,在喘息聲中向她問安,心中百般不捨。她說,長執們正積極尋找方便長者出入且顯眼的聚會地點,更加期盼成為24小時敞開大門的都原教會。

排灣族:排灣中會南原教會

數次搬遷流失向心力
牧者委身全心搏感情

【林家鴻專題報導】台南市永康區的復國里,每天下午有不少小朋友會到社區活動中心玩耍,不過,幾年前開始,稚嫩臉孔中多了幾位引人注目的孩子,他們膚色黝黑、眼睛烏溜,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排灣中會南原教會主日學的兒童。

盧玉香牧師說,教會因離中會遠、無母會支持,設立20多年來,皆靠勞工階級的會友支持,儘管奉獻微薄、工作異動大,族人在忙碌之餘,仍認真委身教會,追求信仰,讓她很感動。

盧玉香表示,總會近來推廣教會間締結夥伴關係,但南原目前仍是自立自強。因資源取得不易,會友平時上班繁忙,在無錢聘幹事下,行政工作皆由盧玉香一肩扛起;永康的租屋,雖讓會友安心,但人數漸增,空間已不敷使用,辦活動常得花錢租用社區活動中心,「很期待台南中會可以提供友善的關懷。」

南原教會最初由一群排灣族人在台南神學院組成的「南原團契」發展而成。2006年,座落府城、歷經4次搬遷之苦的南原教會,終於在永康覓得一處可穩定聚會的場所。回顧教會發展,盧玉香說,其實搬到永康以前,信徒的靈命光景慘淡,「對教會的向心力低,不願委身。」因教會早期無力負擔昂貴房租,經常搬遷,加上牧者頻頻調動,短短10幾年已換了10幾個牧者;而牧者不住在教會,更讓羊群缺乏安全感,聚會會友一度只剩下2個人。

不過,低迷的教勢逐漸在教會找著穩定聚會處,及年輕的傳道人到任後,有了改善。盧玉香不同於過去的牧者,敢衝敢拚的她,2003年到任後,開始住在教會,因深感族人的需要,全心全意關懷族人,且一待就是9年,彼此感情深厚。盧玉香說,目前會友共100多人,經常透過關懷,帶其他都市原住民信主,生命得轉變的例子有很多。提到這些,她心中的喜悅溢於言表。

跨族群:&nbsp彰化中會新原教會

多族雜處老屋 社群生活嘆失落

【陳韋鑑專題報導】一場被描述為「建商不實廣告、原民會變相背書,原住民受騙買屋」的騙局,讓921震災後許多不同族群原住民離開熟悉部落,為了一圓擁房夢想而遷移到彰化海濱。

芳苑鄉新寶村距離海邊約5分鐘車程,一排200多戶獨棟透天房屋的建築物很明顯都受到海風侵蝕,短短10年時間已讓社區顯得老舊,彰化中會新原教會目前就位於此社區中。

當初建商以原民會名義背書,宣稱完全不需頭期款,且有職業訓練及協助就業等優惠,但遭原民會否認,至今許多居住在當地的原民兄姊依然相信這是政府提供的計畫,只是偏僻的漁村目前也只有少數的養殖業提供一天800元的零工,付不出貸款的兄姊們只好面臨房子被法拍的困境。

前新原教會傳道田啟榮表示,2002年時由建商興建的安家計畫在彰化縣芳苑鄉新寶村實施,這個安家計畫是921重建計畫的一部分。當時中會副議長陳清發牧師請時任傳道部部長的陳信良牧師與各教會一同關心住在當地的兄姊,從家庭禮拜開始,會友約有30人。然而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下,越來越多人離開當地,導致2009年田啟榮到新原教會就任時,會友只有4個人,努力3年後,目前約有10餘人,也將建堂貸款清償。除主日禮拜外,以兒童事工為主。

田啟榮說,目前社區的兄姊在信仰上比較被動,每週都需要牧者打電話才來聚會,附近雖然有彰中仁愛教會,聚會卻以台語為主,原民兄姊比較難投入。另一方面,原民朋友來自不同部落,有各自的信仰,此外,由於房價相對便宜,也有越來越多漢人遷入,未來漢人可能會佔多數。「中會很多同工都在問,是否要暫停教會?」

田啟榮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會友們的經濟問題無法解決,即便彰山教會的清潔公司願意協助提供工作機會,然而每天要前往彰化都必須花上2小時的車程,加上失去部落的族群協助,造成夫妻需要有一位在家帶小孩,使得經濟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排灣族:排灣中會榮原教會

離鄉遙遠無助 經濟為最大難題

【林家鴻專題報導】2002年升格為堂會的排灣中會榮原教會,是個相當年輕的教會,不過它的位置可不在青山環抱的原鄉裡,而是位於樓房林立、人車不少的台中市太平區。

榮原教會因離中會所在地的屏東足足有5個縣市之遙,中會資源取得不易,加上無特定夥伴教會的同工可以提供協助,長期以來經營得相當辛苦。榮原教會傳道林珍珠表示,目前教會仍是寄人籬下,以租屋方式聚會,無自主權的他們,隨時都有可能被迫遷移。

林珍珠5年前自玉山神學院畢業後,第1間牧養的教會即是屬於都市原住民教會類型的榮原教會,委身至今已經5年。她針對榮原教會組成的會友表示,台灣早期由農業轉型工業,影響大量族人的就業選擇。為了謀生賺取家用,原民青壯年多選擇離開原鄉,遷徙至台中落腳,尤以太平區及大里工業區,因為鄰近工廠,人數最多。

為了持續餵養定居於都市的族人信仰、穩定其聚會,排灣中會便開始設立都原教會。另外2間同屬排灣中會的教會包括位處大雅的山光教會、位處潭子的豐光教會,成立原因也相仿。

榮原教會目前信徒約有50位,以青壯年為主,但林珍珠坦言,教會設立至今,失業及經濟問題仍是信徒面對的最大難題。都市雖然提供較多的工作機會,但低階的勞動市場薪資有限,無法幫助族人的生活獲得改善,在職場上仍屬弱勢。教會除鼓勵族人盡早作生涯規劃、轉介職訓中心以外,也向其他平地教會詢問就業資訊;若真的非常貧困,則須求助社福單位

林珍珠表示,礙於教會經費缺乏,同工也不足,雖然社區事工十分重要,但目前尚無能力開展。現階段教會的事工平時除了關心族人生活外,也特別注重內部信徒靈命的培訓及兒童主日學。

林珍珠十分感謝台北東門教會長期協助信徒支付牧者的謝禮,期盼教會能夠早日自立。她也將未來可能與鄰近的本宗或外教派教會連結放在禱告中,盼眾教會關心代禱。

&nbsp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