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創作十部曲 愛像風吹

【陳韋鑑專題報導】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7年來持續舉辦,每年以堅強的講師陣容與要求學員實作後由《台灣教會公報》編輯同工給予意見,在教會界的寫作營中獨樹一格,今年特別由鄭金川老師以十部曲進行系統寫作教學,並輔以自身寫作經驗分享,並讓學員現場練習,參與學員收穫滿滿。

由台灣教會公報社主辦的第7屆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今年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辦,共有近40位學員參與,除了有屏東與外島等遠地而來的兄姊報名外,今年更有3位國中生請假前來赴會,參與者的年齡從12歲到70多歲,顯現事工多年來累積的吸引力與公信力。

鄭金川老師曾於《自由時報》、《商業週刊》等多家媒體擔任資深記者,同時也是多首知名台語詩歌的創作者,今年營隊主題〈文字創作,讓愛像風吹〉即以其知名詩歌〈愛如風吹〉為題。本次課程他以十部曲為架構,並輔以其創作的詩歌分享。鄭金川的教學深入淺出,擅長以說故事的方式帶入寫作理論,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寫作的思考方向,連國中生都深受吸引,在理解上也毫無問題,有學員反映期待明年能由鄭金川老師繼續授課。

為了讓學員的寫作能夠有職業級的水準,《教會公報》文字編輯全員出動,在事先批改學員作業後,於分組時分享、討論,讓學員的寫作能更精進,符合投稿的要求。在分享的過程中,學員與小組長也以鄭老師所教授的思考方式來討論作業,直接實踐所學,帶出有效的成果,這種做法深受學員歡迎,成為寫作營的招牌傳統。

「讓閱讀與寫作成為教會內的普遍風氣,是公報社的責任!」《教會公報》總編輯方嵐亭牧師表示,事實上每年營會結束後,公報社的同工就開始籌畫下一年度的文字營,雖然每屆預算有近10萬元的壓力,多接一個學員就賠一個,公報社還是將此事工視為責任而堅持舉辦,連社長陳祐陞牧師也到場關心,顯現公報社對此事工的重視。另一方面,方嵐亭表示,本事工也是為培養寫手而舉辦,這幾年下來,有學員因此而成為專業寫作者,並藉機推廣《教會公報》,增加《教會公報》的觸角。這次營會學員從國中小女生到70幾歲的阿嬤都有,從外島到屏東不憚遠距而來,吸引力可見一斑。

今年負責本活動的同工哀玉梅表示,這次特色是全程由鄭金川老師分享,因為去年學員反應鄭金川老師的課很有收穫,想要更深入學習;雖然今年沒有舉辦台語場,但是鄭金川是知名的台語詩歌創作者,相信對學員也很有幫助。她說,最訝異的是有國中生的家長來電報名,甚至是為了參加寫作營而向學校請假,看得出孩子對參加寫作營的堅持與家長的支持。

哀玉梅表示,分組討論作業是營會特色,雖然交作業對學員可能會造成些許壓力,但在分組中由同工實際分享,並在同組學員彼此討論下,進步也是最快的;而由於學員的寫作經驗落差不小,有持續投稿的寫手,但也有從沒寫作經驗的新手,因此在分組時同工們也煞費苦心安排。她表示,學員中有先投稿成為作者後,再報名持續學習的,也有報名學習後投稿成功的,光是本屆學員中就有超過1/4曾經投稿《教會公報》;她提醒學員還是要長期投入寫作,並持續學習及溝通。

寫作營的結束,不代表公報社對熱愛寫作兄姊的關心告一段落,哀玉梅表示,很鼓勵兄姊們投稿《教會公報》與《耕心》等刊物,對寫作會有很實際的幫助。

文字創作十部曲 系統教學最完整

【陳怡萱專題報導】今年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的主題為「文字創作,讓愛像風吹」,邀請曾任資深記者、刊物編輯的鄭金川擔任指導老師,「讓愛像風吹」出自他所創作的台語詩歌〈愛如風吹〉。連續1天半的課程內,鄭金川用心設計「十部曲」,帶學員循序漸進,「用最愛的話寫最愛的上帝」。

「語言是無底無頂的冥冥世界,是一個富有想像遊戲的深淵。」鄭金川引用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話當開場白,指出寫作技術的核心就是要「熟悉語言」,而寫作的內容則是考驗一個人說故事的能力;因此,寫好文章的兩個基本功夫便是「語言」與「故事」。

第1部曲:「文章需要載道!?」鄭金川點出教會牧者講道容易讓人昏昏欲睡,因為總是講太多道理,缺乏引人共鳴的故事;如果想吸引人去聽道,「先把故事講完整」,讓故事去感動人,暫時把所謂的「道」或「使命」擺一邊。他強調,基督徒寫作當然有使命,就是「唯獨榮耀神」,但是連一個感人的故事都講不好,其他皆是多餘。第2部曲:「善用隱喻」,鄭金川指出寫作要多用具體的符號來描寫一種情感或狀態,少用形容詞,例如說一個人「是好人」,應該具體指出他哪裡好、做出哪些讓人覺得好的事情,因為「力道,藏在細節裡。」

第3部曲:「多用聯想」,寫作者要學習以擬人或託物來轉化所描述的主體,例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花和鳥不可能有如此情感,即是使用擬人法。在第4部曲:「寫熟悉的東西」中,鄭金川提醒寫作者,通常知名文學作品都與作者的背景有極大關係,例如霍桑的《紅字》、白先勇的《台北人》等,作者利用熟悉的人事物去「虛構」另一個故事,真的假不了,才能與眾人有共鳴。

第5、6部曲分別談「軟題硬寫」及「硬題軟寫」。他以曹雪芹和瓊瑤都書寫愛情故事為例,前者寫出古今中外肯定的文學作品《紅樓夢》、後者則寫風花雪月的言情小說,「偉大與不偉大的差別在於『架構』」,這便是軟題要硬寫。而硬題軟寫則常見於新聞報導,多用故事、情境讓文章變得比較容易閱讀,讓道理隨著故事被讀者吸收到心裡。

而第7、8部曲:「同質走向異質」、「衝突才有張力」談的是創作的文章要有「個性」;寫作應培養觀察力,因為觀察可幫助寫作者得到細節,把場景帶到讀者眼前。在第9部曲:「觀察,寫作的泉源」中,鄭金川提到文本中要製造適當的「衝突」;對於基督徒來說,人性的軟弱就是一種衝突的源頭,是普遍的問題,如果能針對這部分去書寫,引發的共鳴可超越宗教。

第10部曲為「讀書與閱歷」,鄭金川鼓勵學員「多讀書、多閱歷」,閱歷包括旅行、與不同的人接觸、認識生活圈以外的大世界,從書本與閱歷中得到的種種都能成為寫作者素材,幫助人成為一個講故事的高手。

以筆為祭

【特稿╱方嵐亭】今年寫作營的開場,我們向學員說明資料袋內容物的各項用途;當中一只大小、像明信片形狀,看似無用的放大鏡,成了寫作營同工和學員搏感情的巧思。放大鏡提醒大家在寫作旅程中見微知著,讓不起眼的林林總總透過詳細考察,以寫作譜下生命樂章。現場一陣把玩、閉上單眼、微笑,放大鏡溫馨、開懷了現場。會設計送個紀念性的小禮物,全來自去年第6屆的無心插柳,不,那的確是聖神感動。

去年9月,同工們把一樣樣預備的文件,放進印有台灣教會公報社字眼的白色紙袋,當中也預備了一枝筆。貼心的準備中多了一個細心的動作,在白紙上用筆畫過,枝枝盡是有痕跡無墨水,驚惶中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保留了外表無恙卻寫不出字來的筆在資料袋中的空間,和學員們共勉之。

「為什麼要給大家一支寫不出字來的筆?」這問題確實讓人好奇。我向大家說明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著滿滿的恩賜,但是恩賜沒有使用、發揮,就讓我們和寫不出來的筆沒有兩樣。墨水有、外觀佳,獨獨寫不出字,筆失去了筆的用途,我們互相期勉寧可寫盡也不乾涸,願上主大大使用每一支獻為活祭的筆。

或許明年寫作營還有新梗,或許一枝寫不出來引以為戒的筆成為傳統,然而羅馬書12章前2節經文於此也算貼切:「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祂,蒙祂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什麼是祂的旨意,知道什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

以筆為祭事奉上主,讓寫手生活、生活寫手所著都蒙祂喜悅,不要被挑釁、暴力、八卦與不良心機所同化,讓筆下字字都是聖潔珠璣,訴說真善美,蒙神所喜悅。最後一提,此次營會尾聲,心靈饗宴有了,實質禮物亦不缺,我看到每位學員將本社發行、內有多處供心情隨筆的2013年週曆手冊小心翼翼的放在歸途行囊中。

國中學生感想
吸收無礙 收穫很豐富

【陳韋鑑專題報導】「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舉辦7年來,學員從傳道者、教會長執、專業寫作者到退休老師不一而足,今年最特別的是有3位國中生向學校請假參加。這3位參加的國中女生分別是就讀於建台中學國中部三年級的楊馥璟、民族國中一年級的陳君蓉與正德國中三年級的李祐齊,其中楊馥璟與陳君蓉都是慕道友,而李祐齊是自小在上海長大的台商孩子,近年才返台在淡水國語禮拜堂聚會。

提到為什麼會想報名參加教會公報社的寫作營,楊馥璟說,自己很喜歡作文,但是因為需要很長的寫作時間,所以考試的作文成績不好,希望參加寫作營以後能獲得成長;陳君蓉則表示,是受到老師的鼓勵說寫得不錯,想更進一步;李祐齊表示,最重要的是因為很愛主,同時也愛寫、愛閱讀,期待自己未來能做文字事奉,看到公報社舉辦的正是相關營隊,主動跟母親要求報名,自己一個人來參加。

對於課程內容以成人寫作為主要對象,楊馥璟說,鄭老師的課深入淺出,吸收理解上沒有困難,比起學校老師所說的更專業,雖然寫作的底子需要長時間的生活經驗當背景,但是課程能夠刺激思考,對自己很有幫助。陳君蓉也認為,鄭老師上課很有趣;李祐齊說,感覺老師能把過去自己腦內的抽象概念具體化、系統化,收穫很豐富。

來到營會才發現與大部分學員的年紀有相當的差別,這點3位國中生都表示很意外,不過楊馥璟表示,有年齡的差別更讓自己可以直接講感受,不用顧及形象,而且大家的歷練很豐富,也可以多學習。

談到閱讀時,李祐齊表示,過去在中國的學習經驗是相當封閉的,「大概只比斯巴達式好一點,」在台灣有更多的閱讀空間與夥伴;她認為藉由寫作可以更認識自己,也釐清自己與上帝的關係,由於對文字事奉很有使命感,所以對教會媒體很有興趣,過去剛信主時接觸的教會媒體多以見證為主,而《台灣教會公報》深入到基督徒的現實生活裡,例如在今年倫敦奧運時的相關專題,就提供了許多不同於一般報章雜誌的角度,讓她印象深刻。

資深學員心得
內容精采 突破己盲點

【特稿╱陳怡萱】「氣氛溫馨,是怎樣的溫馨?」「場面熱烈,到底有多熱烈?」多年前我剛成為記者時,負責幫我看稿的資深同工曾經這樣問。他常說,寫稿要「具體的寫」,例如察覺到一個場合很溫馨或是很熱烈時,必須要在上下文具體描述出現場狀況,像是「眾人互相擁抱」、「長輩輕拍晚輩肩膀」、「很多年輕人雀躍叫囂」、「人群擠滿現場坐無虛席」等。到現在,我從來沒忘記他說的話。

以前在台北工作時,類似的講座或研習課程不勝枚舉,平常日下班的夜晚,總是藉由「上課」來幫助紓解工作壓力。來到台南後,雖說藝文活動較少,但閒適的慢步調,倒讓人能夠靜下心、放慢腳步過生活,整個城市就是挖不完的藝文寶庫。

不過,悠悠哉哉過日子總難免懶散,公報社每年舉辦的寫作班便成為我「1年1次認真起來聽課充電」的大好機會;總是很期待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暫時關掉平時大量「輸出」的開關,把所有動力用在增進寫作功力的「輸入」。

去年寫作班其中一堂課邀請到鄭金川老師,巧的是他所創作的台語詩歌〈愛如風吹〉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首歌,因此上課前就偏心地對他格外有好感。開始上課後,也對他有條不紊中帶點幽默的說話方式留下好印象,幾乎是課還沒結束我就私下評分:「他是這次我最喜歡的講師。」今年,寫作班邀請鄭老師有系統地以10個步驟指導寫作,二話不說我馬上報名,事實也證明這次的內容十分精采,他在課堂上的好幾句話有如夜空中爆開的煙火,照亮我長年寫作的盲點。

特別記得他以女兒出生時開刀的故事為例,談到:「人生總是加加減減,今天的減可能是明天的加,今天的加可能是明天的減。」這讓我想到,寫作時常常以為「想寫的很多」,可是這個也要、那個也要的結果,文章變成一片看不到盡頭的海洋,每個字讀來像是海裡面懶洋洋的烏龜。一片只有烏龜的海,應該是不太迷人,如果沒把握讓海裡面加入點綴的角色,那就設法把海縮小成為一座湖,甚至只是一窪水塘,就算只是反射陽光點點燦爛的水塘,倒也誘人想佇足觀看。

如果從小學6年級的第一本日記本算起,我已經寫作超過20個年頭。鄭老師在寫作班的尾聲說,要「多讀書、多閱歷」;除了這些,能夠不定期聽聞寫作前輩的指導與糾正,不僅幫助寫作者微調爬格子的方向,也讓我們知道堆疊文字的路上不孤單。

從學員到同工
長期參與 寫作為服事

【特稿╱蔡愛蓮】第7屆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中,鄭金川老師以多年從事媒體、文字工作的豐富經驗,穿插個人的詩詞作品,說明創作中隱喻方法及符號運用的巧妙之處。「創作十部曲」從寫作楔子到每一步創作技巧,都配合討論與實作,讓組員分享個人寫作情況與難題,再從他人建議中獲得進步的亮光。

筆者每年寫作營一定參與,是因為了解寫作為另類的服事,需要真實的委身,在過去有限時間與琢磨粗淺的過程,嘗試用長期參與寫作彌補不足,持續學習而增加寫作的信心能量,期待自己可以用雙手在雲端說漂亮、激勵人的故事。本屆營會更因為過去長期參與,被教會公報社同工邀請,加入籌備與帶領小組的行列。

就我的組員而言,大多數是已就業人士,因主辦單位要求與會前提出文章均屬於靈修體裁為主而成組。分組時間討論組員每人一篇的文章,討論組員提交的文章中的內容、結構及段落呈現,自己的文章攤在大家面前被討論,還真的有些靦腆、還真的需要勇氣。經小組討論分享給予不同的建議,大家一致認為,用頭腦思考很容易,但文字化想法就需要功夫與寫作技巧。小組組員也發現要讓文章好讀就需要修辭,需要大量閱讀相關書籍,並緊緊扣住想表達的主題走,而文章段落的連接詞也需要熟悉練習。

這次營會行前作業題目為「我最喜歡的一首歌」,同樣的主題,組員們都有個人不同寫作的背景與陳述方式。已經從學校退休的教會長老東山哥,分享短詩〈求主憐憫我〉,依他的服事經驗而言,這首歌是探訪生病的長者安慰時常唱的詩歌,面對無助的人吟唱,自己也受很大的激勵。這可謂「創作十部曲」中的第7步:同質走向異質。創作文章需要有個性、特質,藉著不同的背景、知識、專業、經驗、閱讀努力發揮個人的獨特寫作體裁,在台灣的宣教禾場多元的見證上帝奇妙的恩典。

本次寫作營主辦單位貼心為學員預備各樣茶點,還包含台南、新竹道地名產小吃;特別的是,各個學員攜帶一本最喜歡的寫作書籍交流,好像進入專業好書網,受惠很大!《台灣教會公報》總編輯方嵐亭牧師引用羅馬書12章1、2節經文,用「筆祭」鼓勵學員,讓自己在寫作當活祭獻給上帝,用筆當祭品讓自己有能力使用文字來服事、榮耀上帝。鄭老師說,好的文章「力道都藏在細節中」,個人也有感於該好好整理排灣族語中各種隱喻與符號,增添琉璃般豐富的創作元素。

不計成本 培養教會筆祭人才

【林宜瑩專題報導】為了培養基督教寫作人才,台灣教會公報社每年舉辦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今年2012年是第7屆。負責籌備的《耕心》週刊主編哀玉梅說,公報社辦的寫作營,最大的特色,就是參加的學員必須繳交作業,並由教會公報記者、編輯負責批改,所以這也是籌備上最大的難處,因為許多人想要參加,可是又怕自己寫不好,於是在學員面對繳交作業壓力下,還要鼓勵大家能勇敢嘗試,這比寫作營的其他籌備工作還要辛苦。

哀玉梅強調,與其他基督教機構辦的文字寫作營相比,公報社的寫作營特色在於,與會者不是只有聽講員的分享或教導,而是必須有實際的操作,尤其是分組討論時,學員彼此必須分享寫作心得,加上旁有《教會公報》記者、編輯適時的引導,往往能讓學員很快學習到務實的寫作技巧,甚至還會當場拿筆寫作,而這些即席訓練,對與會者的寫作能力都是正面積極的幫助。

事實上,當初開辦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時,目的就是要幫助地方教會能培育寫作人才,透過義工記者的形式,以幫助地方教會消息能詳實曝光於《教會公報》版面,因此,寫作營特別著重務實的寫作訓練,而不是停留在專員講述寫作技巧的理論課程上。哀玉梅說,也許就是這樣的創始精神,形成公報寫作營在每一次都有練習寫作時間,從教會消息寫作、教會新聞寫作開始,到今年第7屆〈讓愛像風吹〉的見證寫作,也是延續過去傳統,都有即席練習的時間。

「每年舉辦寫作營,公報社是一定虧錢的,因為僅收取非常少的報名費用,整體開銷上,一直入不敷出。」哀玉梅說,這是一個事工,就算會賠錢,還是堅持一定要辦下去,因為報名寫作營的學員,幾乎都是《教會公報》長期的讀者或投稿者,所以才會不計成本來舉辦,甚至每年都會贈送不同的禮物給學員,就是要幫助大家平常能把心中感動記錄下來,而且每次投入訓練的人力龐大,也是寫作營不以營利為目的,屢屢赤字的原因之一。

哀玉梅說,公報社也期望透過寫作營的舉辦,讓投稿者或讀者更深了解到,一篇能刊載的文章,編輯改稿、編排的依據與考量為何?到底刊出的文章與原本的投稿內容有所差異,問題出在哪裡等等,這是有助於拉近讀者、投稿者與《教會公報》編輯的距離,讓彼此都能使文字事工真正榮神益人。

今年更有3位10幾歲的青少年報名參加,哀玉梅透露,這些孩子都是父母幫忙報名,甚至都是在學學生,可是他們父母都認為,就算向學校請假也要來參加公報社的寫作營,縱使外頭也有作文補習班,可是孩子的爸媽都認為,公報社的寫作營能培養孩子寫出有生命力、見證信仰的文章,因此全力支持孩子來上課。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