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萱專題報導】暑假快到了,是不是正傷腦筋如何準備給小朋友的營會教材?台灣教會公報社與七星中會台北東門教會合作,推出的兒童短期營會聖經教材「小彼得」第7輯《台灣我愛你》新鮮登場,這次同樣介紹數個與台灣有關的故事,透過主題經文以及如何落實在台灣本地上的生活應用,帶領小朋友認識釘根本土的基督信仰。
「小彼得」是台灣第1套免費索閱的兒童短期營會聖經教材,內容包括「教學資源手冊」與「教學多媒體光碟」;責任編輯林雯茜牧師表示,公報社不是第1個出版兒童聖經、主日學教材的機構,卻非常想為教會提供能重複使用、可自行修改、節省經費、更有親子學習效果的教材。她感謝盧俊義牧師及其編輯團隊認同公報社的想法,無私奉獻他們的智慧與眾教會分享,每一輯「小彼得」的「教學資源手冊」由台北東門教會編製,而附贈的「教學多媒體光碟」則由公報社製作。
「小彼得」第7輯共包含9個單元的聖經課程,「教學資源手冊」包括課前準備所須教學主旨、教師研經、思與行3個部分,教學流程建議及詩歌歡唱等資料;「教學多媒體光碟」則收錄mp3(詩歌/故事下載)、power point(詩歌掛圖/聲音檔、故事掛圖/聲音檔、金句掛圖/遊戲)、學習單、破冰活動、美勞、輔助教學資源(招生海報、點名簿、學生資料、出席表、結業證書、詩歌伴唱)。
林雯茜指出,「小彼得」適用教會週末營等各種短期營會,使用者可活用光碟內多媒體內容,依實際需求自行修改、投影或列印使用,也可用於家庭祭壇中。與東門教會合作至今進入第7年,公報社已完成63課的多媒體資料庫,林雯茜強調,雖然每一輯的「小彼得」都設定一個主題,但這63課是可以打破重組的,所有的檔案都放在「小彼得」網站(peter.pctpress.org)上,歡迎各教會隨時下載使用。
為了推廣「小彼得」第7輯,公報社於5月26日、6月1日分別在台北東門教會及公報社台南總社舉辦教材研習,由盧俊義牧師說明教材的理念。若需索取「小彼得」第7輯,請聯絡:06-2356277轉167,蕭旭青弟兄。
第1課/因為你而改變
靈醫會大鬍子何義士
愛生命救靈魂得信賴
【陳怡萱專題報導】在澎湖,曾有位把生命全部付出給當地住民的何義士修士。義大利籍的何義士,1924年8月6日生於羅馬,自小立志要到國外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12歲時加入由聖嘉民神父所創立的靈醫會,22歲便離鄉背井前往中國雲南為痲瘋病患服務。
何義士1953年抵達台灣羅東,投入羅東聖母醫院的醫療工作,時常騎著腳踏車前往三星、大同等山地部落免費醫治原住民,也曾在丸山療養院幫助過許多的肺結核病人度過生命難關。1958年,他抵達澎湖馬公「瑪琍小診所」(1957年改名為「天主教靈醫會惠民醫院」)服務,展開他在澎湖25年的服事。
在澎湖的這段時間,何義士以他的「大鬍子」形象深植於澎湖人心中。在這民間信仰盛行的島嶼,他秉持著靈醫會「基督愛人生命、救人靈魂」的宗旨在這離島盡心服事,以身、心、靈的整體醫療觀念,以及低廉的醫藥收費,獲得澎湖居民的信賴。
1983年他接任惠民醫院院長,持續拓展醫院的「內科專科」,成為澎湖民眾首選醫院之一。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逐年老化的人口、交通不便、氣候無常以及醫療資源缺乏,澎湖居民疾病苦痛指數是台灣本島民眾難以想像的。何義士奉獻他生命中最精華時光在這裡,因基督的愛讓他樂意持守崗位、全力以赴。
1981年紅十字會頒贈紀念金牌,感謝何義士在台灣與澎湖服務的30年間,捐血次數高達132次。後來也獲澎湖縣政府頒發「澎湖縣榮譽縣民」,感謝他在醫療上所做的感人貢獻。1987年,何義士得到第40屆全國醫師服務社會績優獎及第1屆偏遠地區優良醫師奉獻獎的殊榮。他就如同聖經中的彼得,樂意把生命所擁有的全部跟需要的人分享;因為他的付出,讓澎湖居民的生命也能經歷因耶穌基督的恩典而被全然改變的喜樂。
第2課/愛不怕、不怕愛
侯書德奉獻加國原民 印地安人的福音天使
【陳怡萱專題報導】我們可能對「侯書德」這個名字感覺陌生,但他是加拿大政府與教會無比懷念的台灣人牧師。侯書德出身於台南中會太平境教會,是台南仕紳侯全成的第2個兒子。他自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出國留學,進入加拿大諾克斯(Knox)神學院。1958年受派到加拿大北部地區進行原住民宣教工作。
當時加拿大原住民族因二次大戰後積極爭取自我權益,十分不信任白人,也對白人的基督教信仰非常反感。在這樣的背景下,黃皮膚的侯書德得以順利進入部落宣教,後來幾乎一生都貢獻給加拿大的原住民。
在加拿大北部地區,沒有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侯書德夫婦每週日都要去距離非常遙遠的原住民部落帶領他們禮拜,往往天未亮就出門,直到深夜才能回到自己的住處。有時遇到大風雪,就得在部落或是路上停留,等到風雪變小才能繼續前行。
侯書德夫婦總是陪伴在這些被加拿大白人看成是「無業遊民」的原住民身邊,一同經歷生命的哀傷與喜樂,縱然長期生活在零下30至40度惡劣的環境中,侯書德仍然持續用基督的信仰教導、協助、陪伴他們。
像是加拿大原住民有個傳統習俗,每當家裡有親人去世,親友就會連續3天3夜聚集在喪家,守護在死者的身旁;所有親友一起唱詩、祈禱、述說故人往事,以此記念死者,也讓喪家親友認識過世的親人,侯書德夫婦都會陪伴在他們身邊,同擔哀傷與苦難。
上帝的愛讓侯書德跨越種族隔閡、突破氣候障礙、勝過貧困生活,無私為原住民付出。1980年,諾克斯神學院特地頒發「神學博士」學位,感謝侯書德對加拿大北部原住民的奉獻和成就。1992年侯書德去世後,加拿大政府和長老教會設立「侯書德牧師紀念獎學金」做原住民教育基金,延續其精神,幫助更多原住民。
第3課/因為愛而改變
原住民信仰之母姬望 山洞講經爆宣教奇蹟.
【林家鴻專題報導】「台灣原住民族的信仰之母」姬望‧伊娃爾(Ciwang Iwal),曾是位歷經多次失敗婚姻的女性,但上帝呼召她成為太魯閣族第1位信主的人、福音的大能勇士,在族人受日本殖民的艱困時代中,帶來盼望,成就原住民宣教史上的動人篇章。
1895年日本對台殖民初期,以優勢武力在各地征討頑抗者,但太魯閣族人驍勇善戰,日軍決定改採懷柔政策。嫁給漢人的姬望因當時久住平地,熟悉日、台及太魯閣語,被日人相中,於是託她作雙方的調停者,姬望與各部落頭目商議,花了11年的青春歲月,說服族人放棄抵抗,否則犧牲人數恐難以計數。
姬望住在花蓮縣秀林鄉,曾有過3次不平順的婚姻,一連串的打擊使姬望傷心欲絕,就在此時上帝派李水車傳道夫婦向她傳福音,1924年成為第1位受洗歸主的太魯閣族人。從信仰中體會不曾有的安慰與平安,積極參與各樣聚會,後在孫雅各牧師鼓勵下,就讀淡水婦女聖經學校。當時58歲的她,以優異成績畢業。
畢業後,姬望回到花蓮展開傳道生涯,挨家挨戶傳道,走遍佳民、加灣、秀林、富世、崇德等地,福音很快傳遍太魯閣族所有部落。日本警方嚴禁族人信教,對信主者施以嚴厲迫害和威嚇,並監控姬望,仍無法阻擋族人對福音的渴望。為了堅固族人信仰,姬望遭監控期間,甚至曾躲入族人背負的簍籃潛入深山,利用晚間在山洞中講解聖經、主持禮拜。
姬望於1946年病逝,族人紛紛將福音與其他原住民族分享,以星火燎原之勢傳開,這段歷史被後人譽為20世紀台灣原住民族的宣教奇蹟。姬望的故事也再次提醒現代基督徒,應時常思考如何活出基督樣式,離開舒適圈,走進有需要的人當中,藉由委身,讓人看見那看不見的耶穌。傳道之路困難難免,但主恩永伴!
第4課/因愛而有「神蹟」
花東先鋒駱先春牧師 巡迴佈道建立百教會
【林家鴻專題報導】駱先春牧師年輕時受聖靈感動,決志向原住民傳福音,他一生認同原民美好的傳統文化,不僅翻譯阿美族語聖經,以族人古調創作本土聖詩,在東部阿美、卑南、排灣、魯凱、達悟族當中,他也是宣教先鋒,是位讓原民在基督裡結連、成為相愛互助之肢體的重要人物。
駱先春出生於淡水貧寒家庭,父母熱心服事的言行從小影響他。就讀淡水中學校(現淡江中學)期間,入選校內合唱團,在「台灣合唱之父」陳清忠訓練下,奠立深厚音樂素養。
1928年就讀台灣神學院時,暑期赴花蓮鳳林教會協助事工期間,曾見一幕景象令他難忘:1位太魯閣族人辛苦揹一簍香蕉下山賣給商人,卻慘遭剝削和欺壓,僅得少許錢而血本無歸。心情鬱卒之下,又將賺得的錢花光,買米酒、小魚脯和臭爛的香蕉充飢消愁。駱先春心中大為憐憫,暗自禱告上帝,盼將來能到東部山區關懷原民、傳福音。
1931年,神學院畢業後,駱先春赴日本中央神學院深造,歸國後曾被母校淡中延聘為英語及聖經教師,但因心繫宣教,在孫雅各牧師鼓勵下,帶著妻兒前往花東山區宣教。面對原民對漢人警戒,駱先春憑藉過去習得的醫藥知識,為阿美族人治病,同時發揮音樂恩賜,解除對方戒心,雙方感情日益濃厚。
此外,他尊重阿美族,不將豐年祭視為異教崇拜禮儀,認同其為上帝所賜的文化瑰寶,常主動參與,並栽培許多原民傳道者回鄉服事,教導族親認識聖經道理,使福音在各原民族群廣傳。
駱先春20年的傳道生涯建立了超過100間教會,還遠赴蘭嶼助達悟族宣教。晚年,他致力採集、保存原民傳統音樂,創作、翻譯無數聖詩詞曲,深愛族人之心表露無遺,80年人生之路,化感動為愛心、化愛心為行動,澹泊名利、默默耕耘,其傳福音的腳蹤、無私的風骨,也成為後人學習的美好典範。
第5課/栽種心田的人
種樹的人賴倍元家族 三不政策朝夕護山林
【林家鴻專題報導】人們對於大自然,總是千方百計地想加以利用從中獲利,且越多越好,鮮少人會認真思及如何回饋大地、造福後代,並身體力行。賴倍元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以1/3的人生投入山林復育,為造福後代子孫種樹和造林,人稱「種樹的人」。
賴倍元的家族過去經營運輸企業,14歲開始跟著父親學做生意,然而,31歲那年,因體認自己所做的工作對環境的污染極大,加上童年的清淨環境已不復見,認為不該耗盡子孫的資源,於是決定「種樹還給大自然」。這樣的想望雖遭家人一致反對,但他並無退縮。
25年的時間,賴倍元展開「買地還林」的行動,幾乎奉獻所有家產,以15億陸續買下台中大雪山山脈中10座山頭,專挑廢棄果園或因長期使用農藥喪失地力的農地進行復育,共計130公頃。多年來共親手栽種25萬棵以上的台灣肖楠、牛樟樹等珍貴的原生植物,存活率甚至遠遠高於林務局的復育。
賴倍元的「三不政策」最為人稱道,他以「不砍伐、不買賣、不傳子」的堅持,對待復育的山林,並成立「森林信託基金」,讓美麗山林生態永續發展,造福生活在這塊土地的百姓。埋頭種樹的過程中,他也積極向社會大眾推廣「保護山林、熱愛土地」的觀念,許多企業家、個人被他感動,紛紛加入購地種樹的行列。賴倍元兒子回憶,父親為了種樹,可說是「拋家棄子」,20多年來每日早出晚歸,但後來家人明白其用心,也一起成為「種樹的人」。
賴培元今日仍朝夕與樹木、大地為伍,繼續以剛毅的決心與耐心照顧山林,如此難能可貴的品格值得效法,而如何將基督信仰落實在對土地的管理和熱愛中,則是基督徒需時刻思考的,愛護上帝賞賜的大地、山林及海洋,是要用一生歲月來堅持的志業。
第6課/聽得到的愛
倪安寧助聽障兒開口 上千家庭得療育協助
【林宜瑩專題報導】二女兒鄭雅文11個月大時,被醫生診斷為幾近全聾,美國籍倪安寧(Joanna A. Nichols)與丈夫鄭欽明遍尋國內外名醫,當鄭雅文2歲時,在澳洲植入人工電子耳,並配合聽覺口語法教學,如今鄭雅文與一般人無異,也因此使倪安寧立志要使台灣沒有不會說話的聽障孩子,於1996年成立「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當鄭雅文被診斷為幾近全聾時,篤信基督的倪安寧便認為:「上主有此安排,必定有祂的理由!」她深信,任何發生在她身上的事,都是上帝的旨意,也必定對她都有益處,進而促使她與丈夫成立雅文基金會,沒想到四處奔走推廣聽覺口語法、宣導聽損兒早療觀念、陪同家長向政府爭取協助時,卻於1999年9月發現自己罹患乳腺癌,她與先生捐出2輛「小小抹香鯨號」子宮頸癌篩檢車,並捐款給癌症醫療機構,購買健保不給付的特殊藥物給罹癌的貧窮者。
如今,倪安寧已回到天父的身邊,但是她生前成立的雅文基金會,如今在台北、高雄、宜蘭、桃園都有設立中心,並服務超過2000多個聽損兒的家庭,到現在,都還在為台灣的聽損兒,提供最好的聽語文教育及訓練。而倪安寧的生命見證故事,也收錄在這次「小彼得」第7輯《台灣我愛你》兒童暑期營會教材中,並引用馬可福音7章31至37節,耶穌治癒耳聾舌結的人的故事,鼓勵基督徒要主動去關心身邊需要關心的人。
「那時,瞎眼的能看,耳聾的能聽,跛腳的能像鹿跳躍,啞巴能歌唱。」(以賽亞書35章5~6節)要落實像倪安寧一樣「聽得到的愛」並不難,只要我們存願意的心,主動找尋需要關心的對象,並具體付出行動,大家都能成為「倪安寧」,問題在於自己願不願意實際付出愛心,如此而已!
第7課/鄰舍你我他
馬祖姆姆石仁愛修女 照顧離島病患無可數
【林宜瑩專題報導】來自比利時的石仁愛(Sister Madeleine Severens)修女隸屬比利時天主教聖心傳教修女會,1947年到中國昆明後,曾在江西、內蒙古、北平服務,直到中國共產黨大舉逮捕外國宣教師時,石仁愛也被關了2年半,並遭驅逐出境。回比利時後在護理學校進修,待了13年,直到1966年抵達台灣,先在台北聖若瑟醫院擔任助產士,1973年前往金門服務。
1976年石仁愛在馬祖南竿成立海星診所,從事接生、護理工作,從不收費,被馬祖南竿人稱為「姆姆」。在馬祖南竿25年來,島上3000多位居民無人不認識她,石仁愛接生近千名嬰兒,照顧病患無以計數,也曾榮獲第5屆醫療奉獻獎。
石仁愛從中國到台灣再到馬祖的事奉生涯,也曾數度遭遇生死交關的危急時刻,例如墜機卻毫髮無傷、被共軍逮捕、拘禁,並將她驅逐。來到馬祖後,也曾被居民拒絕,因宵禁被士兵刁難,還擔心當地有重男輕女觀念,常有溺斃女嬰的慘事。為此,她常常去關心生女嬰的產婦,也加強教育與宣導,才逐漸減少這種憾事。
甚至20年前有位婦人病逝,遺有3名年幼女兒,石仁愛便親自扶養1歲半的小女兒,直到孩子長大。除了替居民免費接生、護理工作,她也常常關心獨居老人或養老院的老人家,與被關在靖廬的非法外籍移工。退休後的石仁愛則回到比利時,於2010年6月4日病逝。
石仁愛修女的生命見證,在「小彼得」第7輯《台灣我愛你》兒童暑期營會教材裡,引用路加福音10章25~27節,撒馬利亞人搭救受傷猶太人的故事,回應猶太法律教師「誰是我的鄰舍」的提問。說明唯有「憐憫人的」,就是好撒馬利亞人,如同石仁愛修女的一生用醫療服務眾人,不分種族、語言、地域,只要心懷憐憫,都是上帝眼中的好撒馬利亞人。
第8課/看見真光
陳淑靜投入盲童教育 竭心力爭取油症醫護
【林宜瑩專題報導】台中惠明盲校創辦人陳淑靜出生在台北大稻埕的基督徒醫生世家,1953年從淡水純德女中附設音樂專科學校畢業,3年後投入盲童教育,曾前往美國波士頓取得特殊教育學位,她一生幾乎貢獻給惠明盲校。
惠明學校成立之初,雖然有外國教會支助,但特殊教育在台灣尚未萌芽,創辦人陳淑靜需要遠赴澎湖、金門、馬祖尋找失學盲童,還得四處募款籌措經費。然而為節省開銷,在1979年採購米糠油給惠明師生食用,卻因此捲入多氯聯苯中毒事件,惠明師生74人受害,並造成7名師生死亡。
多氯聯苯是米糠油生產過程中的冷卻液,原本不會摻入米糠油內,事後經過調查,應是管線破裂才會污染米糠油,但卻導致食用者身體累積大量毒素而皮膚生出毒瘡,台中及彰化有2025人受害,該毒素還會透過生育遺害下一代。
陳淑靜因此也於2003年成立「多氯聯苯受害者聯誼會」,積極幫助油症受害者爭取醫療照護與人道支援,逐漸讓受害者受到台灣社會及政府的重視。陳淑靜一生對盲童的付出與照顧,不因多氯聯苯事件而有負面影響,反而讓她在後來的年歲中,竭心盡力在替惠明專校努力。
而她的生命故事,也在「小彼得」第7輯《台灣我愛你》兒童暑期營會教材中,引用馬可福音8章22~26節,耶穌治癒伯賽大的瞎眼者故事,來印證陳淑靜一生帶領盲胞來到主耶穌面前。
「耶穌是真光,來到世上照亮全人類。」(約翰福音1章9節)縱使透過現代醫學的治療,也未必能讓所有盲人得以看見這世界,但是透過陳淑靜,這些盲胞卻看見了她身上耶穌的愛,那一道從主愛裡的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