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團隊事奉 聚共識同做主工

【林宜瑩台北報導】今年7月開始,總會事務所將有一番新氣象!長老教會第7任總會總幹事林芳仲牧師將率領總會助理總幹事及各事工幹事,以團隊事奉、相互配搭、同心合一來與眾教會合作推展各樣事工。為了讓總會新任各事工幹事了解總會未來的異象、目標、策略,6月19至20日在淡水將舉辦「新任總會幹事事工研討會」,透過OST開放空間會議方式,盼望形成共識、一起成就團隊服事、開展未來。

今年4月第58屆總會通常年會中,林芳仲以「使教會成做盼望的記號」為題,發表總會總幹事就任詞後,將繼續推動「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實踐「疼厝邊親像自己」的信仰,讓台灣鄉親領受上帝的信息與賜福。更透過「整全的宣教」,像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樣,疼惜台灣,倚靠主追尋上帝賜福的國度。他也籲請眾牧長預備自己做忠僕,實踐1985年通過的《信仰告白》:「通過疼與受苦,成做盼望的記號」。

林芳仲表示,當他去年被選為新任總會總幹事後,常常在禱告中求主親自帶領、幫助,使總會事工團隊能夠成形,在廣傳福音與關心台灣兩大面向上,能有清楚的異象、策略、目標。不過,要執行神的大誡命、大使命前,眾牧長必須先預備自己,也唯有被神更新生命的人,才能成為神所重用的器皿。他也將從神而來的領受,呈現在「使教會成做盼望的記號」就任詞中,而且是他未來總會總幹事4年任內的方向。

為與總會事工團隊形成共識,研討會先讓總會各事工幹事發表想法,彙整各事工重點、異中求同、彼此協調。更進一步的規劃與展望,則會在8月的研討會確立。林芳仲期望9月底前能將2014年總會事工規劃內容寄給眾教會。

總會各事工幹事對未來事工早已有所預備,《台灣教會公報》藉由6月第3主日的「總會事工奉獻主日」,規劃這次版面,簡略介紹總會幹事的事工規劃,讓眾教會牧長有一初步的認識,也盼望大家為總會事工團隊關心代禱。

今年「總會事工奉獻主日」的募款目標是250萬元,總會議長許榮豐已發函各教會,呼籲大家對總會事工需要的費用關心、代禱與奉獻,他也肯定總會推動「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對長老教會整體教勢的提升有很大的助益,從中看到上帝的保守與賜福。

總會總幹事林芳仲
邁向宣教150週年

【林宜瑩專題報導】出生在屏東車城的林芳仲牧師,3歲開始跟著祖父、父親到教會。讀逢甲大學時,參加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委員會在澎湖主辦、為期2個月的「大專大使」營會,他與鄭英兒牧師一起相互支援,在望安花宅教會與將軍教會負責主日禮拜證道,及週間的祈禱會、家庭禮拜與夏季學校,之後便接受呼召、獻身立志成為傳道者。

大學期間林芳仲週末於新竹中會墩仔腳教會帶領青年團契,並認識當時就讀聖經學院的李仁懿牧師娘。1987年林芳仲從南神畢業後,志願前往東部中會新港教會擔任傳道師,後來轉往台中中會東榮教會擔任首任牧師。林芳仲說,身為牧者,一生中有機會參與一次教會的開拓,使他在牧會經驗中有更深的磨練與學習。

林芳仲在東榮近10年的牧會生涯中,牧養許多東海大學老師、學生及台中榮總的醫護人員。時任總會總幹事的羅榮光牧師發現東榮100多位會友中,超過一半是大專青年,因此邀請林芳仲負責總會大專、青年事工,自1998年起,先後擔任大專、青年、總會921小組、信仰與教制、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傳道等幹事。2005年任助理總幹事,並曾兼研發中心主任、莫拉克風災重建關懷中心執行長。

至今,林芳仲擔任牧職長達26年,在總會服事也有15年,接任總會總幹事後,他期望除了在2015年順利完成「宣教150週年」相關慶典外,也盼望將「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展至2020年,讓教會落實「疼厝邊親像自己」,在家庭、社會與國家成為盼望的記號。

助理總幹事鄭英兒
讓教會成基督身體

【邱國榮專題報導】新任總會助理總幹事鄭英兒牧師,主要的任務是:關懷總會所屬機構、公共關係、教派合作,以及在「信仰教制與法規委員會」的事工執行面上,引導每間教會都能夠真實成為「耶穌基督的身體」。

目前總會有27個相關事業機構,包括11間學校、3家醫院、13個事業與宣教單位。「信仰教制與法規委員會」則是第58屆總會通常年會通過而成立,合併了「信仰與教制委員會」及「法規委員會」。除此以外,鄭英兒肩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外的公共關係,並且是教派間互動合作的窗口,尤其負責聯繫與協調跨教派合作的宣教事工。

針對總會所屬相關事業機構,鄭英兒指出,一方面加強總會與事業機構的溝通,二方面邀請事業機構共同參與總會宣教事工,三方面是落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觀,以及事業機構最初設立的目的,也就是分享基督信仰,成為生命盼望的記號。

針對長老教會公共關係,鄭英兒表示,要讓台灣人民與社會更加了解、認識「釘根台灣本土,盡力疼惜生命」的長老教會。至於「信仰教制與法規委員會」,他指出這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與體制上的突破、更新與挑戰,因此「信仰及法規」的課題與學習是對教會時刻的提醒,因而他期盼,引導每間教會都真實成為「耶穌基督的身體」。

鄭英兒在大專學生相關領域工作超過10年,於總會中也曾從事教社、法規與社福等不同的事工。卸任總會幹事一職後,自2005年於七星中會義光教會牧會迄今,期間擔任七星中會教社部長,也擔任總會教社委員會委員,2011年接下七星中會第60屆議長職位。

助理總幹事徐望志
形塑品牌行銷普世

【陳怡萱專題報導】接任助理總幹事一職的徐望志教授,曾任職於普世教會協會(WCC),協助擬定對中國宣教政策,規劃「Peace for Life」等交流活動,現任韓國政府特別顧問。他認為長老教會(PCT)長期在國內外秉持信仰對人權與公義發聲,可為「台灣品牌」做出貢獻,「這是一個勇敢的教會,值得普世教會大家廣予熱切支持。」

徐望志指出,PCT曾在戒嚴時挺身而出,積極促進台灣民主化,使它在台灣及普世教會間出名;而另一項同樣傑出的紀錄,則是對弱勢者的關懷,例如照顧身心障礙者、保護兒童、促進勞工權益等、促使原住民議題主流化等。

因此,徐望志期待透過以下幾個面向,持續深化PCT形塑台灣品牌:

首先必須具備清楚的「核心價值」,即「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章8節);其次是培養足以實現核心價值的對等能力,以及適時展現行動的智慧。

徐望志期待PCT做為普世教會成員,能持續關心其他國家人民遭遇的不公義,這不只是提升台灣能見度,更要留給下一代「以公義、憐憫和謙卑為核心價值的地球村」。另外,善用網路平台、製作多媒體影音來傳揚台灣故事,積極參與普世教會活動,把握任何可行的機會主動推銷台灣。

由於PCT資源有限,徐望志提出數個方法以落實PCT的台灣品牌,包括:為PCT的普世關係委員會成立諮詢小組、回顧並審視所有夥伴教會的協約、尋求和夥伴教會間新的合作模式、積極參與WCC等普世組織、積極參與ACT聯盟人道救援、在台灣主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國際NGO會議等。

助理總幹事高天惠
推動平地原民宣教

【林家鴻專題報導】即將成為長老教會總會史上第2位女性助理總幹事的高天惠('eleng)長期在屏東山下服事,對她而言,轉換禾場至教會核心機構,壓力委實不小。她表示,參與神國度事工的建造不是條易路,卻充滿驚喜與意外,未來會全力以赴!

現任排灣中會總幹事高天惠,1979年自玉神畢業後,成為第1批赴南神進修交流的玉神學生,擁有30年牧會經驗,在教會及公部門也是為女權推動者。並曾赴瑪家國中及內埔高職擔任母語講師,並協助教育部製作及指導母語教育教材錄影帶等,致力母語傳承。

高天惠表示,她生長在牧師家庭中,父親從小希望排行老大的她,能按排灣族傳統繼承牧職「家業」,把自己獻給神。起初她曾感到猶豫,就讀玉神期間一度想休學,所幸陳南州牧師安慰及勸勉,加上父母殷切代禱,順利成為傳道人。她始終謹記父親教誨,對於他人慫恿從政,以「我已屬於上帝」婉拒,立志一生只作上帝忠僕。

高天惠未來負責原住民宣教,事工包括協助原民各中區會辦理「宣教論壇」,針對新倍加運動的執行交流經驗、互相鼓勵、階段性檢討,做最後衝刺;並推廣總會門訓教材,培育更多「有根的信徒」,建造健康教會。

此外也將規劃裝備課程,協助各中會原民教會領袖提升靈命及領導、組織管理的能力,有效推動宣教;另針對原民人口,有近70%移居平地和都市,未來會協助中區會在都會區開拓教會,與平地教會建立夥伴關係;並借助88災後重建經驗,協助各中會社區關懷資源,成為部落盼望的記號。

普世幹事葉景安
建立合宜對話空間

【陳怡萱專題報導】葉景安傳道曾服事於嘉義大專學生中心,目前為美國長老教會恩惠中會牧師候選人。他所認知的「普世」,不只是多數人認為的「接軌國際」,同時也需要成為「宣教關係的橋樑」,對外連結國內外各教派及普世組織、對內與各事工委員會及第一線地方教會,形成流暢的溝通與配搭。

葉景安指出,「普世」這個字的希臘文原意就是「世界」,在新約聖經中它與教會宣教密不可分,但不等同教會的公共關係(商業界簡稱為PR)、或是教會中的外語翻譯等。他認為「普世」必須有全方位的思考,不僅僅推展長老教會(PCT)的國際關係,更要與事工、宣教結合,「對外建立關係、對內彼此合作。」他舉例,若有外國賓客來訪PCT,總會需要從地方教會拿出具體的事工成果與在地特色來展現台灣,對外賓而言,他們最想知道的也是第一線地方教會如何打破圍牆傳福音。

葉景安期待能建立一個合宜的「對話空間」,讓總會內部各委員會、總中會與各教會間、以及PCT與台灣其他教派,能夠彼此分享成果與困境,使眾教會在這當中成為宣教夥伴、成為基督裡互相效力的肢體。

離開台灣約10年時間,葉景安坦承接任普世幹事對他的挑戰極大,因台灣整體環境與教會生態變化甚多,他希望竭盡心力建立教會內部的關係網絡,多與地方教會牧者、信徒分享普世宣教觀。他期許自己仍然保持「牧者的敏感度」(pastoral sensitivity),繼續用牧會關懷的心態與技巧投入普世事工,以凝聽、了解對方真正需求做為「牧會關係」(pastoral relation)的起點。 

傳道幹事蔡南信
用心培育適任牧者

【林宜瑩專題報導】總會傳道幹事蔡南信牧師2009年起擔任傳道幹事,7月起即將續任,延續培育牧職及宣教運動的事工。

蔡南信在南神求學期間遇到921大地震,以災區工作隊一員兼任瑞竹921社區重建關懷站主任,畢業後擔任台中中會瑞竹教會傳道師,後來成為篤行教會派駐瑞竹教會的宣教牧師,期間接任瑞竹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後來蔡南信前往東部中會東方教會牧會5年,先後擔任教社部部員及青年部輔導、財務部部員、書記、副議長及議長。2009年受總會總幹事張德謙之邀,擔任總會傳道委員會幹事,參與新倍加運動各樣事工的籌劃與推展。

蔡南信認為,牧職同工的養成,是教會穩定發展的根基之一。擔任總會傳道幹事4年中,致力協助傳道委員會與神學院、中會聯繫,透過畢業生分派前的面談、審核,了解其在校各層面狀況,並主動關懷傳道師牧會服事,嚴謹辦理牧師資格審查作業,期能為長老教會培育出適任的牧者、委身上帝國的將領。

往後4年,蔡南信也規劃:1.強化投考本宗神學院道碩班之資格審查;2.強化關懷本宗神學院道碩班的在校生;3.規劃〈國內宣教師條例〉;4.推動「interim pastor」的培訓與體制的設立,幫助地方教會在無牧期間,有中會指派的interim pastor維持教會秩序、聖言宣講、聖禮實施,直到聘得牧師。

蔡南信指出,「interim pastor」制度可協助教會內部傷痕復和,避免信徒因不同的主禮者產生信息錯亂,更可維持本宗信仰的教導,彰顯中會體制完整。

教社幹事林偉聯
諮詢專家主動出擊

【陳韋鑑專題報導】新任教會與社會委員會幹事林偉聯牧師,擔任過行政院國科會專案研究助理、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助理研究員、高雄中會前鎮教會牧師、總會教社委員會主委、高雄中會苓雅教會牧師。為什麼會想當牧師?林偉聯說,牧師可以為世間帶來盼望、傳遞好消息,從高中時代就想當牧師,當時的禱告是完成大學學業後就獻身。

「教會與社會的關係非常廣泛,期待所有基督徒都能在社會上做見證,」林偉聯期待透過各種事工來影響社會,對這個社會有影響力。他特別強調,未來事工方向基本上會維持過去的工作,對某些範圍做一些補強。

林偉聯說,其實很多問題都是政治類問題,包括《集會遊行法》、釋放阿扁、原住民自治及毒澱粉等,按照既有的架構外,會先向法政專家諮詢,讓教會的行動更具正當性,甚至在立法前就主動的出擊,在手法上更細膩、謹慎。

而近來地震頻傳,災害關懷也是教社的事工重點,林偉聯表示,在急難救助與相關訓練方面,過去已經投入許多年,如何提升參與率、志工認證、機具標準化與物資管理流程標準化等都是可以進一步推動的。此外,與其他機構的合作,例如世界展望會與基督教救助協會,彼此資源整合也在討論中;而在災害訊息通報部分,則從過去網頁架構的不足,思考如何透過更新的平台,如臉書或教會Line等,來達到訊息流通。

採訪時值環境主日,林偉聯不忘提醒要有具體的行動來參與,例如淨灘或是資源回收等,可由各中區會發揮創意再由總會補助等作法。此外,包括未來台南與高雄成立公義行動教會等,教設委員會都會投入關注。

原宣幹事歐蜜‧偉浪
復振族語遊說國會

【邱國榮專題報導】「規劃原住民的教社重點,會努力放在籌組遊說國會的原住民族團體。」續任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幹事一職的歐蜜‧偉浪牧師說,政府原民制度及國會相關法案內容爭議不斷,對原住民傷害很大,因此計畫遊說國會的原民團體,直接在立法的源頭進行對各黨團的遊說與監督,護衛原住民族應有的權益與權力。

出身自桃園縣比亞外部落的泰雅爾族人歐蜜‧偉浪,玉山神學院畢業後,曾在立法院擔任國會助理,熟悉國會運作程序,在多次捍衛原民權益的街頭抗爭中,常能獲得官員重視。2000年被延攬進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擔任機要秘書與參事,2007年獲邀擔任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多元就業方案審查委員,2008年受邀擔任原住民族委員會重點部落方案審查委員。

經過中央政府體制運作的歷練,歐蜜‧偉浪表示,國會內有太多遊說團體影響政府的行政方向,獨缺關注原住民族議題的遊說團體,因此未來總會原住民族的教社運動,會朝向建立國會遊說團體而努力。

復振母語也是原住民宣教的一環,7月就職以後,將配合新任原住民助理總幹事高天惠('eleng)牧師執行。歐蜜‧偉浪表示,總會母語委員會已經製編完成阿美族語的簡明辭典,而正在進行中的族語簡明辭典,有噶瑪蘭、撒奇萊雅、Pinuyumayan,確定今年底出版簡明辭典的是泰雅爾族語。

歐蜜‧偉浪表示,母語是文化的靈魂,長老教會努力復振原住民族語,社會雖然有目共睹,但長老教會自身復振母語要能成功,他呼籲,依據體制,中區會自身得要扛起責任才是。

原宣教育幹事蘇畢娜‧那凱蘇蘭
落實宣教跨界交流

【林家鴻專題報導】接任總會原宣教育事工幹事的蘇畢娜‧那凱蘇蘭牧師(Supina Nakaisulan),玉神宗教哲學系及南神道學碩士畢業後,2006年起委身於布農中會,曾任布中青年、教育部長,現任卓溪教會牧師。她表示,受邀加入總會團隊雖有挑戰,但因對原住民教育有負擔,決定倚靠上帝承擔。   

蘇畢娜為第3代基督徒,祖父是教會長老,內斂忠心,讓她頗引以為榮。外公外婆影響她的信仰至深,每天浸潤在讀經、讀告和聚會當中,從小就學習敬畏上帝,「長輩們對上帝敬崇、對教會有忠的模範深深影響我。」  

談及原宣教育事工未來異象,蘇畢娜指出,原宣過去有過教育事工,但自88水災發生以來,因投入災後重建、原權及土地議題關懷甚深,加上人力不足,分身乏術,導致無法傳承,此次決定要以面對「新議題」的態度重整旗鼓。

蘇畢娜表示,未來4年,將先針對原民教會教育事工的現況進行了解與分析,擬定新的宣教策略後,再致力理念的實踐與事工推展,包括與大專、青年委員會合作,規劃符合原民需求的教育方案事工;出版結合原民文化及傳統的喻道故事;推廣門訓課程、教材,落實「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以及培訓青年,與普世教會就原民相關議題進行交流。

此外,原民教會長期與總會關係疏遠,可能是因距離的緣故,覺得總會是「平地人的總會」,相關活動參與度皆不高,期盼未來透過教育事工的推展,拉進原民與總會的距離。由於大部分事工須從頭開始,亦希望未來原民教會內、外的兄姊能多支持原宣教育事工。

庶務幹事白哲宏
照顧需要促進合一

【邱國榮專題報導】長老教會總會行政幹事、新竹教會長老白哲宏,曾任上市企業的企畫工作,於1996年轉往社會公益機構服務將近10年,2005年受邀進入總會,開始參與總會服事上帝的聖工,並且擔任行政幹事一職至今。總會新任總幹事林芳仲倚重白哲宏在行政幹事一職上的長年經驗,延攬他繼續擔任總會幹事團隊的一員,為主所用。

整體而言,總會的人事規章、財務會計作業、總務庶務,都是總會行政幹事必須分擔的事工範圍;因此,其職務會牽涉到非常廣泛的總會所屬單位。

續任行政幹事,白哲宏將繁瑣的行政事工,規劃出了人事、總務、財務、協助董事會等4個部分。針對人事,他指出,除了符合勞工法令的管理制度,也期待能以基督信仰照顧到同工的需要,塑造出美好工作環境,以促進團隊合一,「同工在總會事務所得著好的造就與認同,自然更委身、熱心服務眾教會。」針對總務部分,白哲宏表示,希望讓事務所的空間使用規劃更具效能,並且做好定期保養與安檢,提供眾教會出入安心的空間。

在財務上,「配合財委與總會會計,按預決算執行。」白哲宏說,一切的財務都是透過會計師查核,所以有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建立財務公信。至於其職務責任包括協助董事會,對此他表示,董事會已有很好的運作基礎,特別在這幾年當中,各單位董事會除已有很好的財產管理外,也亟思如何使用硬體的財產,推動宣教工作;因此,其職務在未來將協助董事會執行推動硬體財產的宣教工作,以呼應總會正積極推動一領一的宣教事工。

教育幹事李位鼎
教材裝備提升生命

【林宜瑩專題報導】接任總會教育幹事的李位鼎牧師,2007年台灣神學院畢業後,傳道師分派至總會教育委員會擔任基督教教育中心主任一職,專責主日學教材出版及師資培育事工。2011年擔任總會研究與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專責「一領一‧新倍加」門徒培育教材出版及師資培育事工。

李位鼎碩士畢業後,曾在雜誌社擔任企劃主任,也在科技公司任職到副總經理,並於LiveABC英語集團當過協理,同時是七星中會中崙教會主日學教師、少契輔導、執事。在職場上12年時間,都從事幼兒教育、語言學習的出版,對書籍出版、光碟製作、網路建構、行銷策略及培訓活動相當熟稔。

李位鼎說:「回頭來看自己的人生路,在職場上所汲取的經驗與裝備,如今能運用在基督教教育事工上,也許這就是上帝的安排吧!」

接任教育幹事後,李位鼎期望能在「教會、家庭、生活圈(學校、社區、職場)」三方面,從主日學教育、門徒培育裝備訓練、家庭親子教育、生命教育著手,除出版教材,也有裝備課程,並建構資料分享平台,與中區會教育部合作,讓基督教教育從點、到線、到面。

李位鼎認為,門徒培育是讓信徒成為一個健康的基督徒,透過祈禱、讀經與神建立親密關係,並勇敢見證自己的生命來傳福音;也要配合親子教育,建立家庭祭壇,使夫妻、親子關係更和諧。他相信,當每個人信仰生命的品質有所提升,就能在社區、職場、學校為主作見證,真正實現「在生活中活出大誡命,完成主吩咐的大使命」。

青年幹事鄭君平
加強輔導銜接大專

【陳韋鑑專題報導】新任青年幹事鄭君平曾任台北大專學生中心主任,畢業於台南神學院,從大學時代即在人本基金會擔任志工,也在母會大光教會擔任青少年輔導,對青少年服事一直有負擔,他說,「在學生身上學到的,遠比我能給他們的還多,大專工作者的背景也讓我對青年事工有更全盤的認識。」

鄭君平說,大專工作的經驗發現,不管是工作者或學生對「長青」頗認同,但長青其實指的是所有長老教會青年團契,也就是說所有長老教會青年都是長青人,但目前似乎被聚焦在大專長青團契。另一方面,總會大專與青年似乎長期各做各的,林芳仲牧師期待可以將兩者整合,建立青年對「長青」的認同,畢竟大專也是青年的一部分。

「法規上來看,青年的範圍是11歲到40歲,」鄭君平說,其中可以分為好幾個階段,期望能建立完整的培育事工,目前看來剛就業的社青與大專是比較核心的部分,其中大專部分已有完整的培育架構,因此如何結合將會是課題。

鄭君平希望加強「輔導培訓」,連結大專畢契聯絡網,當大專生畢業後,以地方教會牧養為主,總會青年事工還是協助的角色,加上各中區會的青年部以聯誼性與培育性活動來加強。他希望鼓勵青年投入青少年輔導事工,同時鼓勵國高中學生在將來進大專時參加長青聚會,使大專畢業生在地方教會成為青年事工的種子,成為一個正面的循環。

「總會不能淪為辦活動的單位,這個世代的青年有許多議題要面對,」鄭君平說,如世代正義、青少年賦權、高失業率、性別、感情教育與婚姻等,都是以往較少關心的,希望結合相關NGO,不能讓長老教會青年在議題上缺席。

大專幹事王榮義
幫助學生委身信仰

【特稿/王榮義】大學時期是我在信仰上的考驗期。獨自到外地就學,許多疑惑讓我離上帝越來越遠。幸好當時長青團契輔導與學長姊陪伴我經歷這些掙扎,開啟了我追求真實信仰的旅程。

台南神學院畢業後投入大專輔導事工,後來前往美國進修碩士、回國後就職馬偕醫院院牧、擔任協談中心主任,15年後上帝又讓我回到大專宣教事工。

台灣的教育制度雖不斷改革,對未來徬徨無助的大學生卻不斷增加。物質享樂主義當道、傳統婚姻及家庭觀念瓦解、離婚率攀升、個人主義高漲,衝擊著年輕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長老教會大專宣教事工,要如何傳達耶穌愛、自由、接納與尊重之樣貌,陪伴受苦者在這大環境中,經歷及了解神的愛不斷在我們中間成為最美好的祝福和陪伴。

配合總會「一領一‧新倍加」運動,大專事工協助學生認同長老教會信仰精神,成為受苦者、心靈關顧及校園福音的同伴,更成為自我心靈的陪伴者。

大專宣教要先培育對耶穌的愛有豐富生命經驗且了解大專生的牧者及同工,提供足夠的訓練是當務之急。內容包括:1.具有洞察力,可看見目前環境中的危機(大環境及周遭同學);2.學習耶穌樣式,道成肉身的精神,陪伴周遭有需要的人群;3.將他人或自己受傷的靈魂帶到耶穌面前接受愛、醫治與和解;4.持續朝上帝國的建立而努力。

我們在大專學生宣教事工中不斷撒愛的種子,培養觀察力與洞察力,聽懂自己及人民的生命故事,委身信仰,落實宣教夥伴精神,期待並邀請地方教會牧長成為大專校園福音宣教事工同伴與同工,落實關懷協助與行動,願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婦女幹事連嫦美
作上主喜悅的女人

【特稿/連嫦美】我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婦女事工的願景,是希望教會婦女們能發展實踐下列自我認知,成為一位上主所喜悅的婦女:

1.成為一個信仰敬虔又有活力的婦女;2.成為一個內在心靈充滿自信及自由的婦女;3.成為一個活出上主形象,欣賞自己內在尊貴而豐富特質的婦女;4.成為一個樂於回應上主呼召,勇敢在家庭、教會、社會見證真理的婦女;5.成為一個秉持基督信仰採取具體行動來守護台灣這塊土地的婦女;6.成為一個善用上主所賜各樣才能,使所到之處蒙福的婦女。

策略:1.深入探討聖經,明白上主創造婦女的心意;2.靈修禱告,更新內在靈命層次,活出上主榮美的形像;3.連結教會、中會婦女及社會相關團體機構,成為弱勢群體的關懷及發聲團體;4.連結教會年輕婦女、年長婦女、女牧傳成為夥伴關係,攜手同行見證主愛;5.善用現代科技網絡,連結地方婦女,持續分享理念與對話;6.連結社會團體表達對台灣主體性建構及環保生態議題的關注;7.參與普世教會組織,成為台灣婦女與普世教會的橋樑;8.配合執行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

具體做法:1.舉辦各類教育營會:例如靈修禱告營、查經營、婦女人才培育、婦女神學研討會;2.成立Facebook婦女社團、婦女人才資源庫;3.研議年輕婦女、女牧傳參與婦女事工之方案;4.積極派員出席普世教會組織之會議;5.對弱勢群體(國內外)或社服機構提供經濟上之支持;6.和總會其他事工團隊成為夥伴關係,共同推動各項宣教行動。

松年幹事陳義明
串連資源貼近需要

【林家鴻專題報導】新任長老教會總會松年幹事陳義明牧師個性熱心、對資訊領域學有專精,2009年開始,陳義明受邀到總會擔任資訊中心主任,未來除繼續負責相關業務,也將接下總會松年事工幹事的棒子。

陳義明為第1代基督徒,家裡曾滿桌神佛偶像,也曾放棄學業,但因著神的恩典,全家8人受洗歸主,於台北中會鶯歌教會聚會後,陳義明邊工作邊投入服事,後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先後被差派至台北中會華興、淡海教會牧會。

88水災發生時,陳義明曾帶領資訊中心團隊第1時間於總會網站設置「88水災救援重建中心」網站,讓各災區第1手消息及資料得以迅速向外傳遞,並完整呈現各重建站的配置,讓教會在整合救災資源發揮極大果效;後來根據救災經驗設置「災害情報網」,供各地教會及民眾在災害臨到時,可上傳災情、報平安,為總會網路宣教增添新的面向。

隨著社會高齡化發展,松年事工愈顯重要,陳義明表示,總會松年未來將更多了解年長者的需求,及參與服事的狀況。為幫助地方教會牧長深入、多層面地研討松年相關議題,將透過「松年諮詢小組」整理宣教議題與策略,串聯教會醫院、神學院、松大、社福機構及出版社,共同舉辦松年牧養相關研習會,讓教會貼近松年的關懷、牧養與需要,並有利於推動社區老人事工。

總會也將定期分區舉辦事工座談會,了解各中會松年部的事工計畫與困難,並透過合辦松年靈修會,促成合一的宣教事工。陳義明也將發揮資訊長才,為松年事工委員會建構網站,成為分享的平台,及教會松年事工重要的資料庫。

客家幹事賴德卿
找回隱性客家兄姊

【林宜瑩專題報導】1991年從台灣神學院畢業後,賴德卿受派至基隆中山教會擔任傳道師,後來封牧成為第1任牧師至今,已經牧會22年。

賴德卿的文筆相當好,1978年獲得全台大專院校散文金獅獎首獎;也曾獲得許多寫作獎項。在基隆中山牧會時,前往台南神學院社工研究所進修,2001年獲得社工碩士學位;2009年成為七星中會第1位女性議長,目前擔任真理大學董事、教會公報社董事。

賴德卿認為,接任總會客宣幹事是很大的挑戰,懇求大家禱告支持,這段時間,她認真學習客家話,深深覺得客家話特殊的尾音及音調很迷人,而且很多地方跟台語有相通之處,可見福佬人和客家人生活領堿是有許多重疊的。

賴德卿鼓勵喜歡客家文化、語言的人,到客家教會或客家團契來學習,通過讀客家聖經、唱客家詩歌、學習客家話及文化,能更認識耶穌基督的福音。

賴德卿說,雖然總會有訂定教會每年用一次聖餐來為客家宣教奉獻,但獲得的資源仍然較少,她期望能設計一個有「客家風味」的聖餐,邀請眾教會一起來關心客家宣教的需要。

另外,許多客家人因為分布在各城市中,已經不會或很少說客家話,她希望透過「尋找客家人」運動,找到隱性客家人,在主愛裡連結、彼此激勵、重新認識先祖的語言,一起為客家福音的宣揚來同心努力。她也期待,更多人願意為客家宣教來添一把薪火。

台灣人因為族群融合,血統上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賴德卿也邀請大家能多學一種台灣語言。

研發中心主任黃哲彥
分析議題扮演智庫

【邱國榮專題報導】「簡單的說,研發中心是直接對總會總幹事負責,執行總幹事交辦要研究與分析的議題。」即將於7月1日正式接任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主任的黃哲彥牧師說,研發中心就是扮演長老教會智庫的角色,擔任總會總幹事的幕僚,負責分析議題,所以該中心並不是事工單位,而是研究單位。

黃哲彥在台南神學院宗教與哲學系畢業後,前往東京神學大學大學院神學研究科,攻讀博士課程前期課程神學碩士。其經歷豐富,包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專任講師、竹中山腳教會傳道師與牧師、台灣神學院兼任講師、新竹中會教育部長與大傳部長,擔任過總會大眾傳播基金會董事,也曾經主持過電台節目,在新竹「風城之聲」廣播電台擔任節目主持人,現任總會教社委員會幹事。

教會界對總會研發中心的工作內容,較為熟知的,就是每年提出長老教會教勢的統計報告。但除了教勢的統計,目前已知研發中心也組織了一個對中國政策的研究小組;這個小組的成立時間,是總會今年1月7日至9日,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對中國的政策」研討會,於結束研討會後的不久成立。

黃哲彥表示,研發中心除了被動接辦總會總幹事交辦要研究的議題以外,該中心也會主動向總幹事提案,指出應該研究課題的建議。因此,要扮演好主動回應議題的角色,就得「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敏銳嗅聞到問題點。「研發中心是長老教會的信仰智庫,所要研究的,都是攸關長老教會整體的問題。」他說,上任後首要的提案計畫,是研究城鄉差距對教會衝擊的分析。

傳福會執行長林恩增
成為牧者安穩後盾

【陳怡萱專題報導】長老教會總會1993年正式推動攸關牧者福利的「傳福制度」,至今安養戶數已經達到693戶,若加上在職牧者夫婦,總會「牧師及傳道師在職暨退休福利委員會」(簡稱傳福會)所關心的牧者高達4424人。傳福會執行長林恩增長老表示,傳福會致力照顧所有在職、退休牧者及其家庭,由於預見高齡化趨勢,傳福會正研擬更完善的退休安養制度,期盼提供所有牧者穩定、無後顧之憂的照顧。

林恩增表示,很多人對傳福會的印象停留在「照顧退休牧者」,其實不完全正確,傳福會照顧牧者不分退休或在職,特別是當牧家陷入困境時,傳福會藉由各教會與兄姊的奉獻,照顧多病、體衰、年老失智無子女的牧者及其配偶,以及提供急難救助金,讓受助牧者真實分享到同在主基督裡的愛。

面對社會高齡化、安養的牧者持續增加,林恩增說,傳福會的負擔只會更重,為避免「今天有福利可享、明天就面臨財源拮据」,傳福會除適當參與創業投資,也透過兩位精算師把目前的安養制度制定得更審慎完善,預定在PCT宣教150週年時能推出新版的「年金月退制」,提供牧者更完整的保障。

鑑於近年來好幾位牧者英年早逝,傳福會關心失怙牧者子女及遭逢重大急難的牧家,長期召募「愛的五餅二魚」及「愛牧之友」,林恩增呼籲牧者定期做健康檢查,也期待各教會能就近關懷居住在附近的退休牧者。

對外的平安基金會關心離島獨居老人,已於馬公興建澎湖宣教中心,提供當地年長者日間照護服務,並成為台灣本島教會住宿及靈修場所,預定年底完工,林恩增籲請眾教會關心代禱。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