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青年 宣教改革真有力

學子佔領立院爭取未來   關懷土地認同台灣   引領邁向新時代    

【黃以勒、鄭君平綜合報導】3月18日夜晚,抗議執政黨僅用30秒強行通過服貿協議,片面撕毀過去承諾逐條審查的協商,數百學生佔領立法院,到了3月19日,更集結上萬人抗議,形成318學潮。老一輩的人批評學生不關心社會,等到學生真走出校園關心社會,卻又叫他們不要亂,乖乖守本分回去念書。然而念書所為何事?難道是成為下一個不願意負起大人責任、建造一個下一代能放心生活環境的庸碌之輩嗎?正是因為大人們沒有負起責任,學生才必須拋下課業,爭取他們自己的未來。

青年們一向是社會上最純真的力量,他們不像你我被家庭財務、工作薪水、人際利益給綑綁,而能夠直接判斷是非對錯,有時雖然天真,卻令人感到有希望。長老教會的青年一直有著強烈自主意識的傳統,在這幾天,不僅有長青團契將聚會拉到學潮現場,上一堂公民教育課,3所神學院的神學生也主動前往立院現場聲援,落實釘根本土的信仰。「青年」作為一種象徵,是跨越時代的,時間往前推,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不只產生了今日的政治人物,許多當時參與的神學生,在牧會後都會回憶當年如何將信仰與社會相連,最終總統因此召開國是會議。

這種行動力,不只是在改造社會的層面上,近代基督教宣教可說是起於青年運動。在台灣仍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當時雖然受到嚴密監視控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青年領袖們仍是透過每年舉辦的夏令會,來研討教會的宣教事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即使時局艱辛、百廢待舉,1948年依舊舉行全台基督教青年大會,當時超過1200名基督徒青年從各地聚集至淡水,呼籲南北長老教會合一,進而成立不分南北的「台灣基督教青年團契」(TKC),並且促成1951年原本各自分立的南北兩大會合一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成為今日長老教會的基石。

有人說「今日青年明日教會」,因此認為教會應該積極栽培青年基督徒,好讓他們能夠成為明日教會的中堅;也有人認為「今日青年今日教會」,要重視青年的自主性,傾聽他們的聲音,讓他們參與今日教會的決策,因為青年「現在」就是教會的一分子。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顯示了青年事工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事實上,長老教會提供許多幫助青年裝備自己的事工,不僅充實個人靈命與信仰深度,也有機會拓展視野,參與普世事務。過去受造就的基督徒青年,改變了教會與社會;今日的教會青年,也必然傳承這份力量,為當前的教會帶來新鮮的活力,為掙扎中的社會帶來進步的契機。

而宣教事工也不能自外於社會,國家青年政策更直接衝擊青年的處境。因此青年宣教不能再只著眼於教會內部,面對教會外廣大的青年,青年事工亦必須積極參與結構面的改變。最終,我們要培育出能認同台灣、委身基督,具有長老教會信仰精神的青年生命。更期盼青年要有普世的眼光與心胸,從釘根本土出發,認同自己的土地與人民,在普世中,學習與他者共處,更在愛與受苦的行動中,使自己成為盼望的記號,作世光地鹽,繼續引領台灣教會與社會邁向新的時代。

 

南北合一 淡水夏令會寫歷史

【林家鴻專題報導】19世紀歐美掀起的普世宣教風潮,馬雅各、馬偕、甘為霖、巴克禮等歐美教會訓練有素的青年來到台灣,他們清一色不到30歲,卻是開創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早期輝煌宣教史的先鋒者;1948年,剛經歷二二八事件浩劫的台灣,瀰漫低潮與肅殺氣氛,然而本地教會青年的興起,促成南北教會合一,將長老會帶向新的境地。

長老教會青年自日治時期以降,即建立一種在殖民政權統治下,猶能堅忍維繫宣教熱情、關懷本土語言及文化等寶貴的信仰傳統。二戰時,由於日本仇視英美,全面撤出協助長老教會宣教的外籍人士,皇民化政策更迫使教會於禮拜前遙拜天皇。教會為延續命脈,成立總會,但隨即被迫取消,直至戰後仍處於由南、北部大會分治局面。

教會合一的契機源自1947年,當時年約30出頭的黃彰輝與台北YMCA鍾啟安兩位傳道師,因著對青年事工的負擔與前瞻,一拍即合,在南部大會會長黃武東牧師支持下,首辦「全台基督徒青年夏令會」,1200位青年破天荒齊聚淡水,寫下歷史新頁。主辦單位還因從未辦過如此盛大的聚會感到棘手,青年晚上睡覺人擠人,吃飯沒椅子,廁所不夠用,男生還得挖水溝,雖然刻苦,但有與會者回憶,心情卻是難忘和興奮的,那次聚集宛如一扇窗,讓當時教會在二二八事件後瞥見台灣的希望。

黃彰輝配合夏令會「基督是主」主題發表的演講是促使青年追尋南北教會合一見證的關鍵。他以名言「合一則穩固,分裂就敗亡。」(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呼籲南北大會合一,暮鼓晨鐘般地引發青年極大迴響,決定以大會名義撰寫公開信響應,1949年更進一步實踐理念,於台中柳原教會成立「台灣教會青年團契」(TKC),作為匯聚南北青年的中心。

TKC的特點還包括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立自養精神。有別於早期教會事工如宣教、醫療、社會關懷等多靠外國差會支持,青年效法17世紀倫敦的每日小錢奉獻運動,推動「五角奉獻」運動,還以此開拓新屋、竹田2間客家教會。

青年的信仰反省與行動促使南、北部教會領導人虛心考慮合一的可能,1951年正式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而當初參與夏令會的1200位青年後來成為教會的重要領袖,不論是1955至1965年的「倍加運動」或1970年代對於台灣時局關懷,都積極參與。至今,各地長老教會均有青年團契,繼續成為帶來宣教革新與盼望的芥菜種。

 

回顧展望 成長中走過一甲子 

【特稿/鄭君平】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1951年設立之初,便設有青年幹事,並且通常是由委員會自行聘請再由總會任命。初期總會青年事工多以寒暑假舉辦的靈修會與夏令會為主,透過營會活動與講員信息來造就青年。

1948年成立的「台灣基督教青年團契」(TKC)強調自養自立的精神,推動「五角奉獻」運動,除支持青年幹事謝禮外,亦配合「倍加運動」,用於開拓教會、漁村及醫療宣教等事工,也因此更成為客家宣教的先鋒。此後總會推行「忠僕運動」,青年更是推動重點,以小組領導訓練、查經訓練、組織長青會、設立圖書文庫事工來培育青年。然早期青年事工曾被置於教育事工之下,青年幹事也由教育幹事兼任,使青年事工沉寂了一段時間。

1979年總會恢復青年事工委員會,由陳南州牧師任青年幹事,並與接任的張立夫牧師積極推動文字出版事工,使當時青年能有量多質精的神學與信仰書籍成為靈命培育的幫助。1993年鄭英兒牧師接任青年與大專幹事,除延續完成出版事工外,又同時接掌大專與青年事工,對整合大專(長青團契)與青年(教會青年團契)著力頗深,更在其任內積極推動青年關懷社會議題,如環保、愛滋關懷、性別議題等,而青年普世事工也於此時漸漸得到重視。

1998年林芳仲牧師接任青年幹事後,隔年於長榮管理學院舉辦「青年宣教大會」,而目前總會青年事工的主要架構:青少年事工(日光少年營)、輔導培訓人才訓練、青年普世、網路與音樂事工等,皆由此延續而來。2005年,總會年會通過設立「青年事工紀念主日」(5月第1主日),喚起教會對青年事工的重視。續任的排灣中會伊誕傳道,除了增進原住民青年事工的推展,更於2006年成立「青年事工中心」,整合青年事工資源並規劃、推動各項青年事工,並舉辦「青年高峰會」、「青年宣教策略研討會」、「青年牧養研討會」以及「青年國是會議」等大型聚會,來研議籌劃青年事工的方針。

如今,已走過一甲子的總會青年事工,在新的世代,我們期許自己能成為青年牧養與宣教事工資源的整合與提供者。未來將與大專、原宣及其他事工委員會密切合作,整合各樣資源,以強化青年事工中心陣容;再者,加強與中區會青年部的連結、合作,以協助地方教會發展適於不同處境,建立由下而上、百花齊放、多元共融的青年事工。

(作者為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幹事)

 

總會青年事工 牧養宣教並進

【特稿/鄭君平】目前總會青年事工方案主要以1999年「台灣青年宣教大會」的幾個工作坊延續而來。在青少年事工方面主要推動「日光少年營」。透過體驗教育,讓青少年從做中學,透過實際參與、操作的體驗,來反思「天人物我」的生命議題與學習信仰功課。

面對青年牧養與宣教,對青年事工有負擔的專責「輔導」是非常重要的關鍵。「TKC輔導營」正是給予青年輔導充電進修,以及預備成為輔導的同工裝備的好機會。自去年起,「TKC輔導營」更增加東部場次,一方面讓東部輔導同工省去長途舟車勞頓之累;二方面一年兩場次的課程,也讓輔導同工們有更多元的選擇與學習。除此之外,透過輔導營的連結,期待各中區會能招聚地方教會的青年輔導同工組成「輔導團契」及辦理「輔導培訓裝備課程」。讓青年輔導同工在平時服事之餘,也有相互支持,並繼續接受造就的機會。

「青年普世事工」從來指的就不只是單純的國際交流,而是青年們願意勇敢跨出自我生命疆界,在未知的旅途中與他者對遇,並與上主同行的生命經歷。於是我們舉辦「我愛台灣宣教營」(ILT),邀請國內外青年進入台灣的城市、農村、漁港、部落。藉著參與地方教會、機構所做的社區宣教服事,普世青年們將更認識台灣的處境,並與台灣的土地與人民建立認同與連結。而與國外夥伴教會合作的「普世青年交流計劃」(EYEP)則是透過相互差派青年,無論是在異國的訪視與體驗,還是接待來台的普世友人,為的都是期待在普世交流的經驗與學習中,帶領青年邁向生命與信仰的新境界。

「網路」已是今日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青年事工中心網路事工除總會青年官網外,2004年成立的「Oh My God」網站,以青少年文化與議題為主,10年來集結了豐富的影音、圖像與文字資料,並期許能成為青少年的燈塔,在生活、心靈與信仰的道路上陪伴、指引青少年。未來更希望發展青少年事工資料庫,提供青少年輔導在牧養與宣教事工上的幫助。此外,因應社群網路世代來臨,我們也在臉書開闢「尚青」(PCT Youth)粉絲團。利用社群網路的即時性與互動性,成為我們宣傳活動、傳遞信息,及與青年交流的最佳利器。未來更希望組織網路輔導團隊,以在社群網路中牧養青年。

青年事工中心長期與「搖滾主耶穌」樂團合作,定期舉辦流行福音音樂佈道會,深獲好評,同時也不定期舉辦音樂事工研習營。而「唱Song」聖詩音樂比賽,則鼓勵青年以創意演繹聖詩,表達屬於青年的信仰體驗,更藉此推廣2009年出版的新版《聖詩》。

每年5月第1主日是總會所訂之「青年事工紀念主日」,屆時將發函籲請教會舉行青年禮拜,並鼓勵青年於禮拜中主禮及擔任各樣服事。年底也將舉辦「全國青年高峰會」,連結各中區會青年幹部與各事工方案同工,藉年度事工的分享與研討,一同尋求異象,規劃年度事工。(作者為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幹事)

 

ILT宣教營 本土接軌國際

【特稿/潘虹伃】3月8日星期六晚上,台南中會六甲教會邀請曾經參與2屆「我愛台灣宣教營」(I Love Taiwan Mission, 簡稱ILT)的國外教會青年Matthias Dallmann至青少年團契分享其參加ILT的經驗。24歲的德國青年Matthias已在台定居3年半,目前在台北就讀大學,華語流利並且努力學習台語。因為發現DVD出租店的台灣偶像劇進而對台灣產生好奇,加上身為牧者的父親無意間發現教會刊物有ILT徵召訊息,因緣際會之下促成他2009年夏天踏上台灣短宣的旅程。

Matthias播放自己剪接的10分鐘紀錄片,詳細介紹當時被分派到嘉義地方教會的經歷與ILT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辦的行前說明會及行後文化之夜的特色與感動。他提到「因為參加ILT,讓我認真思考來台灣生活一陣子的可能。」於是在2010年第2度參加ILT之後,同年9月正式到台灣學習中文,隔年入學成為大一新生。分享會中Matthias亦提及台德文化差異,談到德國人精準認真的民族性與台灣人隨性的文化讓他剛在台灣念書時有些文化衝擊。「但我還是喜歡這裡,畢業後也希望留在台灣工作。」

分享會中青少年熱情發問,大家對於他熱愛台灣的心情感到驚喜。Matthias鼓勵青少年一定要去ILT當一次志工,多多認識不同國籍的朋友,除了服事也能夠增廣見聞。

ILT為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的年度方案,自2002年夏季開始執行。曾參與過的國外教會青年遍及歐洲、亞洲、美洲的夥伴教會,主要目的是讓國內外青年透過宣教工作認識上帝與關懷台灣這片土地。2014年ILT已正式授理地方教會企畫書,收件截止日期為4月30日。今年活動日期:6月25至28日在新竹聖經學院行前說明會;6月29日至7月9日分派青年至地方教會服事;7月9至12日在長榮大學舉辦行後分享會。

相關細節請洽詢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林宛柔姊妹,電話:02-23625282分機511;電郵youth@mail.pct.org.tw

(作者為六甲教會青少契輔導)

 

勇敢走出去 擁抱苦難神學

【方嵐亭專題報導】「感謝主,經過將近20小時的轉機、飛航,抵達朝思暮想的台灣。由於不方便行動,接下來將暫留北部複診休養,之後聽醫生建議再回南投。謝謝紐西蘭、台灣甚至韓國不間斷的關心,家人、醫院、教會界,到外交部的援手,這是一場奇妙而深刻的旅程。再會紐西蘭,台灣我回來了。」參加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舉辦的普世青年交流計畫(EYEP)紐西蘭團隊、1月20日於當地發生嚴重車禍的Uamv,在其臉書寫下感恩的話語。

當初因為想了解實踐非核家園、友善對待原住民族毛利人、落實修復式正義的紐西蘭,通過了遴選及多次團隊的事前準備,在紐西蘭收穫滿滿即將結束營隊返台的Umav,卻因為車禍而導致全身4處骨折、牙齒斷了2顆,問她有什麼感想?Umav仍不改原住民樂觀的態度,敲敲身上藉以支撐腰部的石膏外殼說:「人生很多事都很『靠腰』!」

Umav說,出了車禍之後完全的體會在營隊中所被教導的擁抱神學與苦難神學,因為在當地醫院20天的住院期間,深覺不同身分、背景、環境與族群都被相同的照顧,每天都有素未謀面的當地教會弟兄姊妹前來探訪和祈禱,Umav露出斷裂的牙齒燦爛的笑著說,因為我們的車禍,向來和當地長老教會、紐西蘭長老教會總會幾乎沒有什麼互動的華人禮拜堂卻都團結起來了。

Umav還說,她沒有辦法忘記住院後第6天,一位滿臉鬍渣、淚水盈眶的大叔走近絲毫不能動彈的她,拉著她的手不斷地說:「Umav對不起。」那是本次不明原因車輛打滑造成車禍的駕駛、也是曾經來台灣宣教的Stuart Vogel(吳思篤)牧師。雖然他自己也受了傷,但他仍邊流淚邊說:「孩子對不起,雖然這是很不好的經驗,但是妳一定趕快好起來,因為妳們才是教會的未來。」

問到下次還願不願意參加普世青年交流活動?Umav肯定地點頭,但她也不諱言表示,其實住院期間真的怕死了。不過青年人就是要勇敢的走出去,就像在立法院反服貿強行通過的志士一樣。

 

甲午年輕人

【特稿/方嵐亭】1894甲午年,清帝國和日本國打了一場仗,沒有海洋思維的清人不僅一敗塗地,隔年更沒有海洋宏觀也未經過台灣人同意,便把台灣及所屬群島在〈馬關條約〉中通通給了日本人。台灣人無權上談判桌,卻有情有義的揭竿起義誓死捍衛家園。

當時眾多的少年英雄中,有客籍青年姜紹祖,雖貴為巨賈,卻以一己之力散盡家財募集500名勇士稱為「纘字軍」。他與吳湯興等人在中部八卦山一役重創日本人,然而陣亡時年僅21歲,「立足台灣,心懷鄉土」的本地義軍有別於後來裝成老太婆帶一隻小狗從安平搭船逃難的劉永福等人之「立足台灣,心懷中國」的官紳士兵。正呼應著台灣俗諺「少年若無一遍憨,路邊哪有有應公。」

台灣的地質是年輕的,台灣的歷史是用年輕人的血與汗寫下的。即便是教會界的馬雅各、巴克禮、馬偕、蘭大衛、梅監霧等宣教師都是抱著傳遞上帝愛的信息,展現年輕人的雄心壯志揮灑人生色彩。他們也和我們一樣,都是人生父母養,為人父母總愛看孩子平平安安;但正如來台灣已近30年、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服務的宣教師韓麗絲女士,她年邁體弱的老母親,還不斷在數千公里外的威爾斯為她的事奉禱告,要她不用擔心。

2014甲午年,這回依舊有人不經台灣人同意,硬要拿人民福祉去鬻爵,強渡關山的服貿協議惹來民怨,前途渺茫的青年人再也按捺不住,用現代的方式起義,佔住國會殿堂。長老教會的青年們紛紛響應不落人後,請為他們喝采,請為他們的父母親感到驕傲,他們是台灣重生的力量,他們是落實上帝國的信仰實踐者。如果沒有他們燃燒青春,只會讓全體台灣人賠上一切,若沒有他們的犧牲,未來是否家家壯丁當炮灰、戶戶羅敷入青樓,豈能料?讓夢想起飛,讓壯志翱翔,至大上帝要帶路,雲柱火柱會顯出,下一個甲午年或許我們看不到,但是那時孩子們的老師會教到。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