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青年歷劫歸來 擴張眼界

長老教會確立了2015年為青年宣教年,希望能夠將焦點放在年輕人身上,在人數與造就上得到成長與深化。本期專題由出訪紐西蘭的青年普世交流團(EYEP)青年對談與分享開始,描繪自己在長老教會受到的培育,並進一步反省教會牧養年輕人的不足與自身的需要。對於青年宣教的異象,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幹事鄭君平也提出看法,特別以「中會治會」的觀念來探討,各中區會應加強功能,依照各地不同的處境設計青年事工,並檢討大型特會後的跟進牧養才是關鍵。長老教會是個擁有各種創意與聲音的教會,如何尊重各教會在神學上的差異、包容不同意見,並養成具有判斷、反省能力並委身於教會中的愛主青年,讓年輕人不只是教會兄姊的「附屬品」,而能融入成為教會具有聲音的一部分,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

紐西蘭車禍重傷   在苦難中體驗上帝的同在   呼籲增強認同、落實事工

【林家鴻、黃以勒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舉辦「普世青年交流計畫」(EYEP),作為青年出國接受裝備及從事民間外交的平台,行之有年,每年暑假徵選優秀青年代表與國外的夥伴教會交流。然而,今年一場意外震驚海內外,出訪紐西蘭長老教會(PCANZ)的青年交流團2月20日於該國南島發生車禍,造成6人輕、重傷,其中包括4名PCT青年和1名韓國青年,甚至一度出動直升機救援,所幸最後在PCT總會與外交部、紐、韓教會的關切及眾教會代禱下,青年們日前已平安歸來。適逢青年事工主日,本報特地專訪其中3位青年:高雄中會鼓山教會葉芃瑜、排灣中會賽嘉教會江嘉恩(Valjakas)以及中布中會久美教會珸瑪芾(Ispalakan Umav)。

談談車禍對自己的影響,以及在紐西蘭的學習和收穫?

談到那場「翻天覆地」的車禍,珸瑪芾說:「超衰的!」此話真情流露,毫不掩飾,令一旁的夥伴葉芃瑜和江嘉恩不禁噗哧一笑。車禍時車身在空中旋轉後墜地的過程歷歷在目,珸瑪芾對於如今經過2個月復健後,沒有半身不遂,感謝上帝。「真的要繫安全帶!」是3人歷劫歸來後,對於汽車這種交通工具的深刻教訓。江嘉恩指著鎖骨上還未拔除的鋼釘說:「我們3個都休學了。」休學1年期間,決定多念些喜愛的書充實自己。

珸瑪芾說,因為車禍,他們有機會在紐西蘭待上2週,更加了解當地狀況。江嘉恩說,他們主要參訪當地長老教會、機構、出席亞洲宣教200年紀念及青年宣教150週年紀念活動等。印象深刻的是,期間很常和當地的松年團契互動,長輩們個個「很有殺傷力」,都是過去長期投入普世事工的佼佼者,交流南北韓爭議、黃彰輝的苦難神學等深度議題,讓他幾乎招架不住。江嘉恩也了解到PCANZ高齡化的其中一個原因,與年輕人覺得教會數百年來一成不變、感到不再新鮮有趣有關;反觀PCT也有類似情況,是很好的信仰反省。

葉芃瑜表示,紐西蘭行「是很新的感受和體驗。」早期來自韓、中、台的亞洲移民,常受紐西蘭的白人欺凌,但如今該國關注移民的過程及族群正義,教會重視「擁抱神學」,強調要破除心中的牆,容忍異己,是她很重要的學習。珸瑪芾則談起此行帶了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傳道的藝術卡片,如何發揮開啟「話匣子」的妙用,PCANZ會友一見她亮出卡片,便好奇台灣原住民族跟毛利人有何差別,後來甚至聊到「紐西蘭當代藝術之於台灣之差異」,真是大大考驗自己的外語能力。

這次代表總會到紐西蘭EYEP勢必得介紹自己的教會,覺得預備的東西夠嗎?

江嘉恩表示,關於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反核等普世議題、對PCT的介紹等,幾乎都是到總會參加EYEP後才開始有所接觸和預備,臨時抱佛腳確實有點來不及,某種程度可能也突顯平時教會在這方面的教導著墨不夠。他進而指出,PCT的體制是以中會為主體,因此有關提升青年認同本宗的教育工作,例如認識PCT的宣教強調釘根本土的精神、PCT的歷史與特色、關懷社會議題的意識培養及社會實踐等,不能只有總會重視,「應該是中會要去落實的」,且地方教會得願意配合,才能達到效果。

珸瑪芾則根據在部落觀察的經驗表示,確實有很多青年生長在PCT,卻缺乏對PCT的認同,不了解PCT與其他教派有何差別。若地方中區會、教會能長期有延續性、有系統性地在地方推動以介紹PCT為主題的講座或課程,應有助於改善。

江嘉恩也不諱言提及原住民青年缺乏對本宗的認同,某種程度與牧者有關,許多部落的教會熱衷敬拜團和外教派特會,僅強調專注個人靈命或領人歸主,使青年只能靠著教科書或媒體極少的資訊認識PCT,懵懵懂懂,而限縮了青年的宣教眼界。也因為平時教育沒落實,所以當有人提起太陽花學運等社會議題時,青年無法理解而滿不在乎。他只是剛好有機會獲中會介紹總會活動,才有機會受造就,取得進入認識PCT百年堂奧的入門磚。

當發覺PCT不同於其他教派,有何感受?是覺得榮耀、還是不太好?是否應該多與外教派「合一」?而外教派有何值得學習之處?

「我很認同PCT基督徒的身分!」葉芃瑜表示,之前曾和其他教派青年交流,他們都覺得PCT「比較多跟社會有連結」,值得效法。「我覺得信仰就是要與生活連結」,如何維繫長青關心公共議題、關注社會公義的形象,是她和許多夥伴努力追求的目標。外教派青年平時在校園內積極發單張、舉辦大型晚會,傳福音熱情頗值得學習,也值得PCT借鏡。

珸瑪芾說,PCT青年並非像天主教一樣在討論各種社會議題時,得接受由教宗指示的統一答案;較能接受內部多元的聲音,學習對話,是PCT的優點。另外,對於近年外教派青年成長快速,很多長青到外地念書都「被吸走」了,珸瑪芾觀察,外教派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在於不讓青年覺得自己是需要被同情的,而是能被提升、看重的。姑且不論專注於滿足年輕人需求的牧養,其效果是正面或負面、浮誇或實在,至少在當下教會「給予青年人想要的」、「很願意給年輕人做事情」。

該如何將長老教會的價值落實在青年身上?推動普世青年事工,中會與教會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珸瑪芾指出,地方教會常常「自成一格」,希望總會要有統一的教材提供教導,否則教會很容易跟著其他教派的活動走。江嘉恩則補充,與其他教派的合作如果有助於青年成長自然是好,但是應先了解自己教會的特色。葉芃瑜則說,「每年暑假教會都有自己的福音隊和夏季學校,因此不會推廣總會活動,導致教會青年對總會活動很陌生。」

江嘉恩認為,有些教會限縮自己不要管社會的事,對於普世事工沒有感覺,然而「普世的議題就是社會的議題。」PCT以中會為主,若中會不支持PCT的全國性活動,就有可能各行其是,跟整個PCT沒有連結。此外,「要讓更多青年獲得普世造就的機會,教會應該要跟中會結合,傳遞全國性營會的資訊,並在平時就能培育相關人才,等到有機會時,推薦給總會。」他希望這一代年輕人能夠思考如何落實中會事工,並說服個別教會能配合。

珸瑪芾認為:「牧師要清楚總會活動的意義與內容,並願意積極鼓勵青年參與。」而有時候是青年參加後回教會分享,牧師才更了解、認同以及推動。因此所有參加過中總會活動的成員都有一份責任,要與教會其他青年、牧長分享自己的收穫,鼓勵更多人參加。

葉芃瑜以大教會的角度來思考,「教會本身已經有許多活動需要青年擔任同工,與總會活動時間常有衝突,為了要讓本來就已經有限的青年能夠留在教會裡擔任活動同工,通常不太會推薦總會的活動。」她認為這樣很矛盾,理應回到教會鼓勵更多青年參加,而且由牧師來推廣,一定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如何讓更多青年參與全國性、普世的青年事工?

「一方面是宣傳不夠,一方面是教會也不積極。」珸瑪芾說。江嘉恩則覺得「有些牧師因為不了解總會的活動,就不會公開給青年,使得青年必須自己上網找到資源,才知道總會有辦各種青年活動。」針對參加者的重複性高,珸瑪芾與葉芃瑜異口同聲對江嘉恩說:「每次去參加普世活動都看到(你們)排灣族的那些人!」江嘉恩解釋:「排灣中會有獨立的青年幹事在統合,青年幹事盡量不要是傳道人,能夠專注在青年的事工。」他認為青年幹事對青年的幫助很大,值得各中會效法。

對於活動訊息該如何傳遞給教會青年,珸瑪芾覺得「第一名還是臉書!」很多消息都是從臉書以及長青團契的宣傳獲得。但現實上許多教會青年根本不在長青團契內,總會的宣傳常常是寄給「教會」,因此不一定轉得到青年的手中。三個人經過一番討論後認為,未來總會在寄發相關資訊時,收信人不應該是教會或教會牧師,而應直接把收信人改為教會的「青年團契會長」等,更直接鎖定目標,才能有效讓更多教會的青年接收到訊息。(相片提供╱Umav)

 

牧養穩根基 留住年輕人

【邱國榮專題報導】1949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TKC,簡稱長青團契)在台中柳原教會成立以來,長青的信仰精神回應時代與處境,在台灣社會變遷的洪流中,成為影響台灣教會與社會進步的力量。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幹事鄭君平牧師指出,宣教事工不能自外於社會,政府的青年政策直接衝擊青年的處境,因此,青年宣教不能只著眼於教會內部,面對教會外的廣大青年,青年事工必須積極參與結構面的改變,要培育出認同台灣、委身基督、具有長老教會信仰精神的青年生命。

鄭君平於5月8日受訪時說,教會界的青年事工形式多樣且多元,單就長老教會來說,除了有總會的事工以外,還有地方教會各自投入外教派或彼此合作的模式也是不少。他分析指出,原住民教會較多參與總會的青年事工,平地教會參與的比例則相對較少,反而較多是投入外教派活動,或是自己發展出一套非常成功的青年事工。

不過,鄭君平不諱言說道,有不少教會的立場保守,不願意把資源投入青年事工,特別是面對社會議題的態度退步,因而留不住年輕人;然而某些教會卻回頭批評總會青年事工做不好,「可是他們應該反省的是,是我們(指地方教會)把青年趕了出去。」

鄭君平說:「很多中區會、地方教會在質疑總會為何沒有策略方法的時候,都忘記了長老教會是中會制度。」中區會應設計自己的中會青年事工,總會則是提供策略與資源,但問題是,「堂會主義」在地方盛行有年,這樣的觀念,幾乎已經無視中區會根本是一間教會的概念;結果,總是拿靈恩或成功神學的外教派系統所舉辦的大型特會相比,可是平心而論,長老教會的中會大致都有30間地方教會以上,如果要認真舉辦青年事工,絕對不會技不如人。

地方教會經常拿外教派習慣的特會,質疑總會青年事工,對此鄭君平的反應是,熟知情況的人都知道特會是大拜拜活動,參與特會後的熱情,頂多維持兩週,所以重要的是,自己的教會或團契是否有做好持續長久的牧養,這才是青年事工打基礎的關鍵。

鄭君平進一步指出,堂會主義加上中區會多不聘任總幹事,養成了地方教會要看見由上而下的事工號令,但這不是中會制度該有的想像。他說總會於2006年掛牌成立「青年事工中心」,對他而言,該事工中心是整合大專與青年的兩個事工,畢竟根據法規的青年範圍,大專也是青年一部分,因此該中心要成為一個資源共享的平台。

為此,鄭君平說該中心會依照中區會的需要,提供青年事工輔導培訓資源,包括師資資源;至於普世工作方面,總會則會去邀請中區會青年參與,讓地方教會青年透過總會接觸到普世事工。

鄭君平強調,聖靈帶來的是多元而不是單一,所以長老教會有多元的族群與文化,而且信仰光譜從最靈恩到最改革宗都有,因此,教會要願意委身於在地的教會青年,認識他們的處境,不論信仰光譜是在哪一點上,都不違背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信仰價值,「我覺得這是長老教會最重要的精神,多元、尊重與包容,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相片提供╱總會青年事工)

 

《青青的報》季刊發行  了解青年事工好管道

【陳怡萱專題報導】你聽過《青青的報》嗎?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出版的《青青的報》創刊號在4月底出爐,為三摺頁、季刊形式,發行時間分別在每年的1、4、7、10月,由青委會主動寄到各教會,提供教會團契、信徒、牧長一個「了解青年事工」的管道。

執行編輯邱雅憫表示,由於常有人問起「青年事工該怎麼做」「總會是否提供資源協助」「近期有什麼與青年相關的活動嗎」,因此出版《青青的報》,盼藉此讓教會及信徒了解總會青年事工中心每年辦理許多方案與活動,涵蓋範圍包括日光少年營、輔導培訓、青年普世、音樂、文字與網路等,歡迎各教會青年參與活動及申請使用相關資源。

《青青的報》命名由來為「以青年的眼光出發,分享青年的故事與見證。「青」是綠色和藍色之間的顏色,希望青年多親近大自然、關懷本土、親吻台灣這塊上帝所賜的寶島。另外,「青青的報」亦諧音「輕輕的抱」,青年的力量看似渺小卻有力量,期盼青年用輕輕的力量,改變世界,擁抱台灣。

《青青的報》為3個月1次的季刊,出版後由青委會寄到各教會及大專中心,青年讀過後可彼此分享,趕快行動報名喜歡的活動,或是向團契、教會建議可使用的資源與方案。

邱雅憫說,每期有不一樣的主題,例如預計在7月底發行的那期主題是「輕」,預計在10月底發行的那期主題是「親」,以諧音來塑造一貫但多元的內容,由各編輯委員尋找適合的撰文人選或進行主題式採訪。除了青年事工,《青青的報》亦包含大專、原宣等事工活動介紹,一份刊物、三種訊息,各教會可多留意出刊時間。未來《青青的報》文稿內容也會數位化同步到總會青年網站及「尚青」粉絲團(www.facebook.com/PCTYouth),更方便即時分享。

 

青年看問題

適性發展 更勝填鴨

  【教會七年級青年】「教會很重視青年」,然後呢?這十多年來每次聽到牧者談論「我們教會很重視青年」「我們教會青年服事很火熱」等,都讓我眉頭深鎖;反而聽到「我的教會都沒有青年」的分享時,這才讓我能比較鬆口氣,高喊:感謝上主的恩典。

教會重視青年的方法,是提供一個專屬的空間,供應團契聚會經常費、補助參加營會的費用而已嗎?接著再來要求在教會中必須要服事、回饋,然後深怕青年參與太多活動影響到教會服事輪值,或者,在其他營會中學到奇怪的觀念帶回教會,因此過濾教會外營會活動的消息,讓青年只參加符合教會期待的營會。難道這就是我們的教會心裡對30歲以下的青年牧養核心藍圖嗎?

為什麼這次太陽花學運出來帶頭抗爭的是學生、是年輕人?我要指出一點跟教會青年政策相關的觀察:青年人的未來青年人決定。教會青年並不是教會長執、牧者,甚至父母的附屬品,如果期待青年能帶給教會什麼樣的改變,給予青年人的牧養就不應該也不能是教條式的、填鴨式的、催眠式的教導。

教會長執、輔導,不管是為了形塑自己的權柄,或是想便於管理、帶領整個團契發展,以達到增長的目的,常常以「順服權柄」為由,用屬靈的框架綑綁與拒絕跟青年互動、忽略青年的感受。若能放下增長的執念,真誠的關心、傾聽教會中每一個青年的需要,用培力的方式陪伴青年,更深入地從信仰角度來檢視恩賜,讓教會青年適性發展,教會才能夠發出屬神的多元亮光。

 

青年看問題

吃飽穿暖 不算造就

 【小傑】我來自南部一間傳統教會,長輩們關心青年,提供青少契許多活動經費,每年也有青年主日,讓年輕人擔任司會、獻詩、司獻等工作,逢年過節更會邀請青少契協助打掃環境、分送節日禮品等。早先我以為我的教會很重視青年,直到在外地讀書接觸許多不同教會的青年,才開始思考青年在教會的角色。

我發現有些教會其實只要青年吃得飽穿得暖,聚會開心就好,卻不在意青年們的造就;有些教會則是努力栽培,卻採取填鴨式的灌輸,認為除了標準答案以外的聲音都是錯的。我不否認這些教會的長輩們對於青年的關心是真誠的,但是卻無法培育出下一代真正的教會領袖,青年的教會參與只淪為廉價的勞力。

在外地,我開始有機會接觸中會、總會的活動,然後回想在母會裡,很少有機會接觸到來自中、總會的活動訊息。有時候週報上會刊登活動訊息,但仍覺得事不關己,有時候教會也不太在意這些青年活動。這使青年失去了與其他教會交流的機會,雖然偶有聯合聚會,卻難以獲得來自不同教導的信仰群體的討論與刺激。

畢業後我回到母會聚會,如今已成家,即將脫離青年的角色,前陣子改選長執,我看到執事的候選名單裡有一位30出頭的青年,不僅在教會熱心服事,事業家庭與信仰也兼顧得很好,能夠進入候選名單,讓我對教會重燃希望。但是最後他落選了,我問了幾個長輩的意見,得到的回應是:「他當執事還太年輕,應該要多一點經驗與歷練,才能勝任。」我在想,如果教會一直不給青年參與決策的機會,到底那些經驗、歷練要怎麼累積?

教會是不是一邊擔心留不住青年,一邊卻不看重青年,把青年往外推?是不是希望青年有歸屬感,卻擔心青年能力不夠,不願賦予責任參與教會事務?或是為了衝刺人數成長,聚會內容只剩下軟性的糖果餅乾,使團契退化為社團,不缺情誼與認同,卻恰恰只缺信仰?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