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發行20萬份供免費索取 動人見證成散播福音的種子
【編按】由台灣教會公報社發行的《耕心》週刊,1996年創刊之時,原定位為宗教教育刊物,以夾頁方式豐富教會週報內容,爾後逐漸發展成福音單張,成為非基督徒或慕道友喜歡閱讀的刊物,迄今每週發行近20萬份。18年來,《耕心》秉持「免費索閱‧自由奉獻」的方式發行,有句話說「免費的最珍貴」,不向使用者收取任何費用,卻播下許多寶貴的福音種子;流溢在讀者、寫者與編者之間的故事更彌足珍貴。
【特稿/哀玉梅】「《耕心》怎麼會有這麼多故事,而且每週不間斷?」筆者作為《耕心》主編要懇切的說,《耕心》平均每年收到約300篇稿件中,超過9成為主動投稿,其餘才是編輯邀約,幾乎沒有一篇是杜撰,這正是《耕心》珍貴之處。「他們怎麼都寫得這麼好?」其實,《耕心》的投稿者絕大多數是外行人,真正擅長寫作、斐然成章的作者微乎其微。「什麼是一篇好見證?」不在乎文句流暢、辭藻華麗或形式獨特與否,而是其中透出的生命亮點;真情流露、與他人生命連結的真實故事才是觸動人心的好見證。
《耕心》的見證者包羅萬象,老師、律師、醫師,也有主婦、小販、農夫。《耕心》曾接獲一封投稿,書寫在廣告單背面空白上的字跡凌亂得像鬼畫符,語句不順、錯字連篇,但卻是一個嘔心瀝血的生命故事。投稿者在石化業擔任輻射檢測員,潦草字跡裡描述了悖逆上帝的擔憂、和母親衝突的掙扎、因工害失去健康的無奈,後來因在醫院接觸福音重新回到教會;他說,連續兩週讀到《耕心》的禱告文,字字句句都像是上帝在跟他說話、召喚他回家……。當編輯為了重整他的文章脈絡去電詢問時,他在電話那頭以高昂的語調興奮地說,不敢相信自己的見證將被刊登,他只是一個工人呀!
文筆不好無所謂,生命轉化過程才是最被看重、最為珍惜的;正如耶穌當年接納每一個來到祂面前的人,「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人生的痛苦掙扎從古至今舉世皆然,市井小民的處境尤其引人共鳴。透過一篇篇故事,《耕心》向讀者傳達出,罪跟救贖是基督信仰最重要的核心,每個人都能平等的被神接納、被神所愛,無論高知識分子或凡夫俗子,神知悉我們在死蔭幽谷尋找出口的意念;如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所言:「尋覓真正幸福的人,就必然會踏上基督走過的路,因此也就必然會把祂當作領路人而跟隨祂。一切愛上帝的人都會在這條路上相逢。」
「很多牧師都不看《耕心》的!」這是不爭的事實,甚至編輯向牧師邀稿時,牧者回應:「我寫不出《耕心》那樣的文章。」《耕心》那樣的文章指的是什麼?信主見證?病得醫治?罪得赦免?以上皆是,但又不單如此。《耕心》確實以信仰改變的故事為主要內容,無非希望向人見證信耶穌的美好,然而,信主之後呢?老我被挑戰、價值觀須調整,對信徒來說這是一個永遠進行式。除了信主見證,《耕心》也試圖在有限的篇幅裡,以非教條、非講道式的生活實例來邀請讀者活出心意更新變化的人生。例如有關認養流浪動物的〈全家福〉(913期)、尊重拾荒者的〈可敬的環境保護者〉(932期)、接納男人心情的〈男人的悶〉(929期)、倡議捐髮運動的〈俠女長髮的生機〉(763期)。
見證何其多,絕非侷限在信主初期;傳揚真理不見得要靠大串經文來說教;歡迎牧師或資深基督徒,從《耕心》選取福音的種子分贈給身邊需要的人,或將信仰體會透過書寫向內深化、向外傳開。
詩人紀伯倫說:「所有的熱情都盲目,除非你有知識;所有的知識都無用,除非你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洞的,除非工作中有愛;當你懷著愛心工作時,你便把自己和其他人及上帝全都聯繫在一起。」把這段話修改成:「所有的信仰熱情都盲目,除非你有聖經知識;所有的聖經知識都無用,除非你真實傳揚見證;所有見證都是空洞的,除非見證的過程中有愛;當你懷著愛心見證時,你便把自己和其他人及上帝全都聯繫在一起。」願更多基督徒藉由書寫見證、傳遞《耕心》,不斷印證神的愛。
志工的故事
不可缺少的小螺絲釘 打包恩典喜樂做主工
【陳怡萱專題報導】每個禮拜一上午,教會公報社地下室有一群志工,手腳勤快地分裝、打包要寄送的《耕心》週刊。放眼看去,他們多是上了年紀的長輩,退休後利用空檔來幫忙,每個人動作俐落計算《耕心》張數、裝入袋、封膠,一個上午可以完成超過2000件。
搭電梯到地下室,首先映入眼廉的是4張大工作桌,每張桌子中間堆疊著最新一期的《耕心》,有的還保持剛從印刷廠送來的整疊模樣、有的已經裝進袋子再堆疊起來,放眼看去有高有低,單件小於30張的用塑膠袋包裝,超過30張的就用牛皮紙袋。
60多歲的陳鳳容和弟弟陳宏全早年就曾跟媽媽到公報社幫忙,以前包裝的是《台灣教會公報》,那時公報社還有印刷機在地下室。她一邊描述媽媽在公報社服務的往事,一邊沒停手撕開塑膠袋上的膠條護膜。坐在陳鳳容姊弟對面的楊慧理也是包裝公報時期就來幫忙,「還記得那時剛印好的公報,油墨沒完全乾,我們每個人的手摸到都黑黑的,有時還會被報紙割傷。」
大桌子另一側正在綁麻布袋的是蔡維忠,他負責的是單件超過30張的《耕心》小包,張數越多,包裹就越厚,封裝的難度也較高。他通常會把每件需要的張數一疊疊算好,然後一一裝入紙袋,等到大桌上的紙袋堆疊到一個數量,再放入郵局的麻布袋內。
問他們如何看待這份無給職?陳鳳容說,打包《耕心》是一種分享的快樂,也是對上帝的感謝。楊慧理把自己當做小螺絲釘,謙虛表示因為不會做別的事,就來幫忙打包,「這也是為了傳福音。」陳宏全提到,《耕心》的內容很好、很多人喜歡看,每禮拜都來打包,最開心的是年底跟大家一起聚餐還有摸彩。話不多的蔡維忠則是微微笑說:「盡力服事做主工。」
這些志工都是長年來公報社幫忙,每個禮拜重複同樣的動作與工作內容。陳鳳容曾因長期反覆撕開膠條護膜而導致右肩不適,後來她改換左手動作,楊慧理笑說這樣可以藉機訓練大腦不同部位。坐在另一桌最資深的陳罔市來當義工已有14年時間,她每次都自己走路搭車前來公報社,「每個禮拜這樣走,對身體很好。」這也是她喜歡定期來幫忙的原因之一。
客服同工的故事
耐心聆聽讀者大小事 服事中感受聖靈同在
【陳怡萱專題報導】聆聽心事、幫忙找教會、媒合工作、協尋親友,甚至生什麼病吃什麼藥,一通電話,公報社《耕心》同工為您服務。以上,不是虛構和誇大,在公報社服務超過10年的讀者服務同工Peresang,每天總是接聽許多電話,內容包羅萬象。
Peresang的工作內容大致可分為接聽讀者電話及處理各項瑣碎事務,後者包括每週《耕心》的寄送與數量統計、印刷相關、管理工讀生與義工、稿件收發以及與作者聯絡等。處理繁瑣的事務工作之餘,Peresang最常做的就是接聽電話,大部分是讀者打來表示閱讀某一期的《耕心》後很有感觸、故事很激勵人,言談間提起自己的生命故事,Peresang總是耐心聆聽,有時聽對方講到哽咽時也跟著鼻酸。
除了感動,也有些出乎Peresang意料的情況。例如見證故事提到生病得醫治的經歷,有讀者打來問作者是吃什麼藥、看哪家醫院;也有讀者發現故事的主角好像是失聯許久的親友,而詢問可否幫忙與對方聯絡。曾經某期《耕心》刊出一位清潔工的見證,竟有人打電話來說想找他去工作,因為覺得是基督徒比較放心。還有一次是住國外的讀者特地打越洋電話,表示想要幫助《耕心》上提到的原住民小朋友解決受教育困難。
面對各式各樣的「來電」,Peresang說,看見需要者與被需要的之間有許多故事,免不了想起自己的生命經歷,因而感觸很深。她覺得這份工作非常有意義,也樂在當中,因為每次都感覺到聖靈的同在。
「我最喜歡聽到有人說想要去發《耕心》,而打電話來索取。」由於《耕心》是免費刊物,通常索取人都會很客氣問「最多可以拿幾份?」但Peresang都會鼓勵對方多拿一些,還會幫忙分析多少人、如何分組發、共需要幾份才夠;她希望越多人使用《耕心》傳福音,讓越多人有機會認識基督信仰。
「《耕心》不只是一份刊物而已。」Peresang想起曾經收到傳真,寫著有人想要自殺,卻在火車站上車前拿到《耕心》,讀完後想起自己也曾上過教會,便打消自殺念頭。因為《耕心》,許多人受到激勵與安慰,這也鼓舞著Peresang持守工作崗位至今不輟。
作者的故事
外籍配偶生命避風港 勇敢提筆見證傳主恩
◀熊明珍全家福
【林家鴻專題報導】來自中國福建的新移民毛鳳君、熊明珍,是《耕心》讀者和作者,當初為了尋求更好生活嫁到台灣,但兩人命運大不同,憑著吃苦耐勞的堅毅個性,她們逐漸適應這座島嶼,接觸教會後,傳揚上帝的美名,見證上帝是在外籍配偶在異鄉的避風港。
毛鳳君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悲傷過往。回憶過去11年被家暴的黑暗日子,她受訪時餘悸猶存,語帶哽咽,為了報答上帝救她出黑暗入光明的鴻恩,學歷不高的她,去年毅然決定向《耕心》投稿。
嫁來台灣之前,毛鳳君和母親時常聽人談起台灣生活的美好,她為此渡海尋夢,放棄十多年的美容美髮事業,卻沒想到,迎接的是暗無天日的家暴生活。11年來,她勤儉持家,但先生動不動就把怒氣往她身上出、飆三字經,有次甚至還將她和孩子鎖在門外受盡狂風驟雨。飽受精神壓力的她,身體每下愈況,先生卻嘲諷她只會哭,就算離家出走也活不下去。
因為怕丟臉,毛鳳君說她未將這些事告訴人,也不敢回中國;年復一年的折磨讓她逐漸失去自信和笑容,無數個深夜獨自哭泣到天亮。但他鄉異地舉目無親,加上擔心10歲孩子的撫養,她選擇對先生的施暴百般忍耐,直到對方拿著菜刀追殺她,將她的頭壓在流理台上,拿刀指著她胸口,才鼓起勇氣打離婚官司。
在暴力防治中心安排下,她輾轉來到在庇護所,前途茫然之際,她說,很奇妙地,內心不斷有個聲音要她去找教會,燒香拜佛40多年的她決定破例一試,從此人生翻轉。淡海教會的弟兄姊妹在她最困乏無助時,給她及時的幫助,覺得溫暖無比。現在每週上教會和大家快樂唱詩歌、分享喜怒哀樂,成為她最期待的事。去年投稿《耕心》獲登出,毛鳳君大受激勵,感謝上帝為她點了一盞明燈,在上帝及眾人的愛裡尋回自信和笑容!
同樣來自福建的熊明珍則擁有一個疼愛她的先生。熊明珍說,她18歲時信主,「但老實說,當時信主的動機是出於自私。」因為老闆是基督徒,心想如果跟著信,說不定可以加薪。來台灣後,母親鼓勵她到教會,認為有信仰的保護,婚姻才有保障。
先生後來貼心地騎摩托車載她到自家附近的義竹長老教會聚會,人情的溫暖讓她從此愛上教會,小孩也帶到教會課輔班。她說上教會真的很棒,遇到不懂的事,弟兄姊妹都熱情協助,很疼她們一家人。
熊明珍的先生從事水泥工,為了家庭流汗打拚,令她感動。而她自己也不遑多讓,曾做過各樣工作,包括替人打掃房子、在養雞場包裝雞蛋、在喜宴中端盤子,甚至做過喪事儀隊。現在的她白天擺攤賣早餐,下午賣香腸、黑輪,有時客人不多,一天才賺幾百塊,心情難免沮喪,但她覺得,「回過頭來看,其實上帝一直保守著我們。」最近天氣酷熱難受,為了孩子,熊明珍說再苦也要忍,請不起幫手,就每天凌晨3點半起來備料,週六、日下午就到教會聚會、幫忙做點事。
忙於勞動的熊明珍,不擅提筆寫字,為了見證耶穌,前年她熱情打電話到《耕心》,請同工協助撰寫口述見證,說上帝非常疼她,「因為再怎麼窮苦的人,祂都不會放棄!」「教會是我在異鄉的避風港,所以我比其他的外籍配偶更幸福!」現在她仍會在攤位擺放《耕心》,向客人介紹這些故事對人生有幫助,一起來信耶穌。
見證人的故事
短宣記錄身旁小故事 耕心傳愛溫情滿人間
◀黃多加(右2)與男孩全家
【邱國榮專題報導】《耕心》898期〈住在高山上的小男孩〉一文,描述小男孩周張志勇在生活困境中依然懷抱感恩的故事,引起廣泛迴響,關懷從四面八方湧入小男孩的家裡。文章作者黃多加姊妹在得知所寫的文章間接幫助了小男孩一家人,她首先感謝上帝,並說「這就是施比受更有福。」感受到社會處處有溫暖,並沒有因為每天的負面新聞,而把善良的心泯滅。
《耕心》主編哀玉梅表示,文章一刊出後陸續接獲詢問電話,至少超過30人次,甚至連遠在日本的教會也來函關心,紛紛表達要捐贈物資或捐款助學,也有讀者親自走訪南投探視他們一家人;這篇文章所引起的迴響令人始料未及,也使《耕心》同工大受激勵。
文章描述一家3口在家徒四壁的處境下依然安貧樂道過日子,小男孩周張志勇待人接物的寫照,令人動容。黃多加是在一次跟隨客家福音協會前往南投縣東埔長老教會協助短宣時,認識這位小男孩及其父母。小男孩的家庭並非原住民族而是客家人,身為客家人的黃多加,於是在短宣期間擔任中部中會東埔教會牧師Biung Takihunang(全萬寶)的翻譯,隨同拜訪當地客家人,傳揚基督的福音信息。
黃多加說:「這個家庭不僅家徒四壁,房子的地基還有個大窟窿。」當時,志勇不過是國小五年級,但其待人接物卻處處充滿溫情,她便將這些情景詳細描寫投稿《耕心》,結果文章刊出後得到迴響,關懷陸續進入這個家庭;甚至有成功大學的碩士生與博士生為小男孩的家庭發起每月小額捐款。
「在過年前,自己畫了一張畫,做成了明信片,原本很想要寄卡片給幫助小男孩的弟兄姊妹,結果名單實在太多了,無法逐一寄送。」黃多加說,很感謝上帝,社會該有的溫情並沒有遭到許多負面新聞干擾,依舊還是溫暖的。
全萬寶指出,志勇的父母都是客家人,父親年逾70,身體狀況不好,母親是印尼華僑的客家人;他們的家庭經濟不佳,生活非常清苦。全萬寶說,會接觸到志勇一家人,是在2009年88水災那一年;當時,東埔教會為了關心神木村與同富村的受災戶,於是展開宣教,於東埔村到神木村中間的同富村設立「同富傳愛福音中心」。
全萬寶說,志勇一家人就是在福音中心開設那一年走進教會,開始認識上帝;後來志勇的父母也在東埔教會正式受洗成為基督徒。他表示,布農族的東埔教會在同富村設立福音站迄今,開始有了非布農族的客家及福佬族群的會友,目前有32人。
已進入青少年叛逆期的周張志勇,並沒有因此離開教會,全寶萬說,他依然跟國小時期一樣,勤於參加教會的主日禮拜,甚至也參與每週三晚上在福音中心的小組聚會,「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教會願意接納志勇,以及願意陪伴他、包容他。」
全寶萬接受電話採訪當天晚上,正巧是週三的小組聚會,周張志勇一家人都出席,但當晚志勇的父親突然身體不適,經救護車送至南投基督教醫院進行急救,志勇在教會的陪伴下,乖巧地跟上救護車,陪伴在父親身旁。
見證推手的故事
無名的作者鼓舞協助 彰顯上主動工的痕跡
【黃以勒專題報導】《耕心》背後有許多「無名的作者」,持續不斷鼓舞人分享見證,協助作者投稿給《耕心》。這些人的名字大多不會出現在《耕心》上,但是許多感人故事的背後,若沒有這些人的鼓勵,我們就難以看見這麼多上主動工的痕跡。
台南中會六甲教會傳道邱世榮在2003年第一次將自己的見證投稿給《耕心》,獲刊登之後,除了感動與喜悅,也驅使他想要協助人將見證寫下來。每當他看見上帝美好的作為發生時,便會鼓勵人說:「把見證寫下來,透過文字『說話』,可激勵更多人的信仰!」
邱世榮會依照會友個別的差異,給予不同的協助。若是能夠自己動筆,他會幫忙適當的修辭或潤飾;若難以自己動筆寫文章者,邱世榮也邀請當事人口述,由他來代筆。「總之,就是不輕言放棄每一次主給我們能夠榮耀祂的名的機會。」他說,能夠幫忙將會友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就是自己最大的安慰與鼓勵。
無獨有偶,浸信會長庚光復堂師母洪蘇敦厚在10多年前投稿《耕心》,她回憶由於內容與民間信仰有關,適合放在農曆7月刊登,她發現《耕心》的編輯將文章改得非常感人,標題也下得很好;她也很喜歡《耕心》後面所附的禱告文,她認為對於不會禱告的慕道友來說,這些禱詞是很好的入門,迄今她仍持續以《耕心》作為傳福音的工具。
長庚光復堂位於長庚醫護新村,會友80%是醫護人員。《耕心》主編哀玉梅指出,醫護人員的見證在《耕心》較少見,通常突顯他們因忙碌而找不到生命出口。目前長庚光復堂每週都會邀請會友上台講見證,洪蘇敦厚會請見證者先將內容email給她,挑選適合的見證主動寄給《耕心》。她說,病人通常不太對醫生發脾氣,但會將氣出在護理人員身上,作為醫院的最前線,護理人員要先得到從神而來的愛,才能持續付出,這也是醫護人員見證中可貴的地方。
此外,也有教會特別組織「文字小組」,持續蒐集、編纂教會見證故事,並向《耕心》投稿。台中中會草屯教會在2010年慶祝設教110週年,教會文字小組編輯了一本見證集,深感這些見證能夠對更多人有益,於是投稿至《耕心》。當時副組長、現在的組長謝學慈指出,最早是由教會執事李靖惠所發起,她除了蒐集教會週報每週刊登的會友見證、讀書心得以外,也舉辦教會內的徵文比賽,並將得獎作品分享給《耕心》。
在一次次會友見證刊登在《耕心》後,教會也十分支持這項文字事工,除了主動投稿的會友更踴躍,在每次洗禮前也會要求受洗者撰寫自己的得救經歷,不僅持續將上帝的救恩透過文字讓更多人看見,在教會內也讓會友時時體察主的賜福,更懂得感恩,也形成了持續用文字記錄的習慣。
這些見證推手的姓名往往不會在《耕心》上出現,但是在一則又一則動人故事的背後,他們卻付出了許多心力,協助上主做工的痕跡能夠透過文字傳揚出來,讓更多人看見福音。願上主親自記念這些「無名的作者」的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