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媒體平台 民報盼成良心之聲

期待讓人民聲音傳開 重要議題獲合理、客觀、深入討論

【黃以勒專題報導】台灣最早期的新聞可以追溯至1885年《台灣府城教會報》,這是宣教師巴克禮所創的台灣第一份印刷報,台灣也由此開始有了報紙。之後一段不短的時間以來,走訪街市巷弄從事調查、採訪與挖掘事件背後故事的記者,成為所有讀者眼睛的化身,透過報導呈現於媒體上,媒體這樣的特性,也讓西方稱其為「第四權」,代表著所有公眾的聲音。

理想上新聞媒體應該作為提升公民意見、培育公民意識,成為制衡政府的力量,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記者也因而被譽為「無冕王」。然而實際上,傳統新聞媒體若不是掌握於國家政府手裡,就是受制於財團企業壓力,堅守獨立新聞價值者,成為少數異類。

台灣在1988年開放報禁、1993年開放有線電視之後,媒體蓬勃發展,報章雜誌於電視新聞快速膨脹,內容卻逐漸良莠不齊。政治新聞常帶有強烈、偏頗的政黨色彩,民生新聞也迴避特定財團的事件;由於從業人員需求量大,導致部分新聞人的素質低下,新聞品質常見錯誤,甚至爆發記者製造假新聞的情事,使得民眾對於媒體難以信任,對於相關從業人員也多所嘲諷。

弔詭的是,民眾一面不信任媒體,一面卻依賴傳統媒體提供訊息,加上業界生態早已從讀者導向轉為廣告主導向,導致特定媒體有恃無恐,持續以偏頗、特定立場的角度播送,不僅往往成為政府或財團的發聲筒,也使社會充斥未審先判、肉搜起底等群眾暴力的現象。

面對群眾既懷疑媒體報導,又不得不受媒體牽引的情況,除了《教會公報》力圖在教會活動與社會公義間尋求平衡與連結,努力實現瑞士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所言,基督徒應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以聖經解讀報紙的理想之外,也有基督徒直接進入社會,在慘澹的時代希望能成立一個秉著良心之筆而出的,反映民間疾苦、吐露台灣民眾心聲的媒體平台。

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醫師邀集李遠哲、吳念真共同發起的《民報》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陳永興說,台灣主流媒體素質低落令人憂心,期待《民報》讓人民的聲音得以傳開,重要的議題得到合理、客觀、深入的討論,而不是充斥八卦、被政黨操作。

《民報》2013年開始籌備電子報,接觸社會青壯年;今年7月進一步推出實體雜誌《民報文化雜誌》,不僅能夠以主題式的深度報導詳述事件,更接觸許多喜愛閱讀紙本或不常使用網路的人群。這和《教會公報》先有紙本,2011年才進軍網路平台看似相反,實則具有同樣的負擔,希望能讓更多年齡層、更多族群、更多閱讀習慣的人們,都有機會閱讀優質的新聞。

 

專訪民報創辦人陳永興

對的事,堅持做到底!

【林宜瑩專題報導】從2013年12月26日開始「試運轉」,2014年4月15日創刊至今的《民報》,以網路電子報形式營運已有半年,每日瀏覽超過15萬人次的點閱量,並且從7月起,又出版《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事實上,在台灣辦媒體是吃力不討好的事,為何如此還是堅持辦《民報》,甚至進而再創雙月刊?「我們希望台灣人能覺醒、能夠有自我分辨思考的能力。」《民報》發行人、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說出了興辦《民報》最主要的目的與宗旨。

陳永興坦言,一開始期望《民報》就是紙本的報紙,可是在發行與印刷上勢必增加開銷,因此才會先以網路電子報發行,在3個月的營運後,認為紙本發行還是有其必要性,盼望能以更深入的專題形式來呈現台灣歷史文化的人事物,讓台灣人從中反省自我的價值觀、以及加深對台灣這塊土地認同,與了解台灣的地理、歷史、文化、生態環境,才會決定又發行《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每期選一個台灣縣市來介紹、報導,也挑選一個重要議題來深入探討。

到底《民報》的特色在哪?陳永興說,《民報》沒有任何膻色腥的新聞,重點多放在台灣政治、財經、社會、文化四方面的報導,並設「典藏書摘」專欄定期介紹台灣的好書,另有一個「人物介紹」專欄,不需要是知名人物,只要是對台灣有貢獻的都會介紹、報導,而《民報》網站也特別設立一個平台,讓超過50個社運團體將活動訊息、主張訴求或倡導議題來充分呈現,期望能讓更多人來關注弱勢團體的聲音。

陳永興說,《民報》不只關注台灣政治發展,也特別看重國際發生的事件,尤其是中國政局情勢的發展,例如最近香港的真普選進展,也有許多中國流亡作家的評論文章在民報發表,使台灣讀者更了解中國的人權、民主化、法治情況。另外,由於「民報」社長彭百顯是財經背景,因此在財經新聞上的呈現也很有看頭。陳永興說,《民報》不止報導新聞,在評論與分析上,更是站在以台灣為主體角度,超越政黨團體與意識形態,以台灣人民利益為優先。

目前,《民報》有11位專職記者,連同總編輯、兩位副總編輯、行政人員共有16位全職人員;另外,在各縣市還有許多兼職記者供稿,包括人事、管銷等,每月基本開銷約160萬元左右。由於《民報》完全免費,現在沒有任何商業廣告進駐,因此陳永興期望大家能訂閱《民報文化雜誌》來支持。他表示,要是《民報》電子報點閱率每日有50萬人次,或許就能進一步轉型,不排除往紙本報紙來發行。

在興辦《民報》前,就有很多朋友勸陳永興不要想不開,因為在現今台灣的環境辦報,是「穩死」的。不過一生投入過台灣民主化、人權、文化改造、醫療服務等面向的陳永興說,當年他在參與228事件平反、要求政府道歉時,也是有許多人說怎麼可能對抗國民黨極權?結果呢?如今,228已是國定紀念日,國民黨政權也公開道歉、賠償,因此他認為,只要是對的事情,堅持到底就對了!

同樣的,身為基督徒的陳永興覺得,自己一生參與許多街頭運動、民主改革、社會議題的爭取,可是到了人生的下半場,他認為,投入台灣的媒體改革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台灣終究的問題癥結,就在於人生價值觀的改變!」由於台灣媒體深深影響、左右著台灣人民對政治、社會的判斷,要是能有一個品質好的媒體來改變台灣媒體生態,訓練讀者有真正的價值觀去辨別思考反省的能力,從新聞中能自我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就能減少台灣社會無謂的對立、爭吵。

「人總是會死的,朋友說我辦報紙穩死的,我倒覺得,要是不辦報紙,反而會被現在的媒體給活活氣死!與其被氣死,不如自己投入來改造台灣媒體,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盡人事、聽天命。」陳永興說,若把台灣當成一位病人,身為醫生,就不可能見死不救,世上也不會有任何一位醫生會對病人說:「你只剩多少生命,不如回家等死吧!」醫生反而是會與病人一同努力打拚,面對並克服任何的挑戰。他也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與信仰,因此決定興辦《民報》,期望能奮戰到最後一分一秒,讓台灣人民看見真正的希望。(攝影/林宜瑩)

 

《民報》電子報

www.peoplenews.tw

《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雜誌價格:零售199元;訂閱一年1100元;兩年2000元。

 ●訂閱辦法:

一、【郵政劃撥】

  帳號:50300931

  戶名:民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傳真訂閱】02-23568918

三、【服務電話】02-23568992

       (上班日:9點到下午6點)

四、【臉書】歡迎透過臉書訊息欄,發送您的聯繫方式與訂閱需求:

  www.facebook.com/taiwanpeoplenews

五、【電子郵件】

  taiwan.people.news@gmail.com

 

民報達民情 獨立客觀又多元

【特稿/黃哲彥】今年4月15日開始,對於電子報又有一個全新的選擇。不錯!那就是《民報》電子報開始正式發行。《民報》電子報的發行,對傾中現象嚴重的台灣媒體市場來說,可說是注入一股新的氣息。也可說是在《首都早報》、《玉山周報》退出媒體市場後,不同領域的人士再次集結,共同關心台灣為基調出發再次進入媒體市場的一份「報紙」。

每天打開《民報》電子報,我總喜歡先到文化、人物等專欄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文章上架。例如8月29日介紹一位挪威來台,奉獻青春於痲瘋病及小兒痲痺的宣教師畢嘉士的故事;7月21日則介紹蘭陽舞蹈團創辦人天主教靈醫會的秘克琳神父的訪問。除了這些人物、文化介紹之外,書摘也是《民報》電子報的特色。

配合時勢,推出不同形態的書摘來介紹好書;如《健康的101歲》、學運青年的戰鬥手冊《魯蛇之春》……等。此外,透過謝三泰及黃謙賢二人的鏡頭呈現台灣多元面貌也是不可錯過的。或許這些都是呈現這群有志之士共同創設《民報》的共同價值──推動以台灣本土為主體的文化所做的努力。

除此之外,當閱讀政治、財經、社會新聞報導及社論的時候,會發現這些報導中呈現目前的新聞媒體少有的深度。這些報導、評論基本上是站在台灣的立場,以人民的角度平實地報導、評論,在資訊氾濫的時代中提供另一種觀點與思考。例如在香港爭取更多的自治的普選時,《民報》的社論就以「以地方自治垂範中國」的社論,提到「台灣的憲政民主是台灣人民自決前途和獲得國際支持同情的憑障,而這則是台灣人歷經長期反殖民鬥爭的成果,各級地方自治則是住民主權的彰顯,公共生活自我決定的日常實踐」,應以這種經驗來對抗中國對台灣的野心。

《民報》不是以賺錢為出發,不是以商業為本,乃抱著一個遠大的理想「民報達民情」,期許可以延續1923年時台灣的知識分子關心台灣的心志,也願意承擔為受苦者發聲的社會責任。因此,它拒絕政黨與財團的加入,以保持可以獨立運作與立求客觀的空間。

這份好媒體,需要你我共同來支持!閱讀《民報》是最基本的支持,將《民報》介紹給親朋好友閱讀是進一步的支持。我只想大聲說:「 《民報》真好看!緊來看《民報》」!

(作者為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主任)

 

新媒體的挑戰 需連結年輕人

【特稿/高有智】今年4月15日,《民報》(Taiwan People News)宣布創刊。台灣多了一個新媒體,然而,《民報》的誕生,僅僅只是媒體數量增加?還是進一步衝擊當前的媒體生態與文化?仍然值得觀察。

《民報》初期以網路媒體為主,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為主軸,並發行《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期許邁向常態「晚報」的經營方向。

《民報》董事長是前立委陳永興,發起人則包括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導演吳念真與媒體人金烜煒等人。這股被外界視為「台派」的力量,憂心台灣當前媒體生態的現況,誠如陳永興所言:「今天台灣的媒體夠開放了,卻開放成容許中資登堂入室,公然宣揚出賣台灣的言論,為併吞台灣的政經情勢鋪路?是夠自由了,卻自由到每天刊登八卦、緋聞、假新聞,討論假議題為政黨或財團利益欺騙讀者?」

台灣媒體百家爭鳴,然而,在市場資本主義的運作下,商業利益掛帥,捍衛媒體老闆的利益與政治立場,新聞的內容也容易走向膚淺、花俏與膻色腥,新聞內容流於單一化。觀眾手拿遙控器,轉來轉去,眼中所見的新聞常常是大同小異。縱使標榜「獨家」,大多都是Youtube影片或行車紀錄器等網路新聞,不然就是淺碟的人情趣味故事、消費糾紛與投訴案件等,鮮少深究整體社會的結構性問題,或者是深入追蹤調查弊端與社會亂象。

整體而言,新聞決定的關鍵因素,逐漸偏向考量成本與利益。這些亂象是長期媒體文化累積,也是媒體結構弊端所致。面對中國經濟崛起,越來越多媒體內容或新聞言論靠攏中國,反而失去台灣主體性的批判觀點,背後主要操縱的黑手,其實就是中國資本因素。

然而,反省當今的媒體走向,不再只是單一面向陷入台灣與中國的對立,或者是僵化的統獨意識型態角力,淪為藍綠觀點的泥淖。除了關注台灣與中國的情勢演變,更要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剖析跨國資本主義的運作與影響,深化公民社會的視野,舉凡民主、人權、性別、環境與族群等課題,需要更細緻的論述,需要記者發揮調查報導的力量,需要進步與多元思維。台灣的公共論壇不是只有虛幻的藍綠觀點,或者是狹隘的統獨之爭,還有左右立場的論辯與思維,這些都是當前媒體缺乏耕耘的面向。

《民報》的辦報理念值得肯定,過去媒體常常淪為政治力量收編,或者是財團經營,就是因為欠缺公民力量,無法支持媒體改革信念。

如今《民報》希望能有所突破,甚至要從網路媒體出發,也希望耕耘年輕族群。然而,目前看到的言論與新聞走向仍偏向傳統論述與觀點,寫手群欠缺年輕面孔,未能貼近網路世代的需求,善用網路新媒體的特性,也未能挖掘年輕族群的心聲。

近年來的學運浪潮,學生關注土地正義、環境生態、族群、同志與性別等多元議題,在大埔抗爭、樂生議題、反美麗灣飯店與太陽花學運等社運場合,都可見青年與學生身影,這些都是透過網路串連,也看見新生代論述與行動的能力。

1923年,林獻堂與蔣渭水等人創辦《台灣民報》,希望發揮知識分子的力量改造社會,宣示「民報達民情,民權任你評。」如今身處網路世代,《民報》若要發揮影響力,若要達民情、評民權,如何連結年輕人關注的議題,如何擴大公民社會的力量,必然是重要關鍵。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

 

民報文化雜誌創刊號

詩畫中的反核心聲!

【陳逸凡專題報導】《民報》承襲1920年代由蔣渭水等人組成的「台灣文化協會」所出版的《台灣民報》之名,期盼將台灣打造成為現代文明、民主、法治、自由、公義、永續生存的美麗國家。有感台灣知識分子的責任與使命,《民報》更在今年7月出版《民報文化雜誌》,希望透過深入的議題探討,與讀者共同攜手編織台灣的夢想。

創刊號中,《民報文化雜誌》以關懷土地正義的核能議題打先鋒,透過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蘇振明的藝術之眼,介紹兒童詩畫對俄國車諾比核災的恐懼與認識;旅日作家劉黎兒更以第一手觀察道出日本核災的辛酸;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回顧蘭嶼反核的歷史,一幅幅達悟族人穿著傳統戰袍驅逐惡靈的照片,顯現出離島被迫接收核廢料的無奈與憤怒;更有許多探討核能替代方案的文章,開啟務實具建設性的討論。

在政治議題方面,亦收錄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的專訪、連勝文的側寫以及網友所關切的熱門市政議題;「島嶼何時天光」以及「太陽花學運座談」兩個單元則以多篇文章構成,帶領讀者貼近318學運核心成員的背景與理念。宜蘭綠色文化也是主題之一,多位宜蘭人物側寫,從蔣渭水、郭雨新、陳定南、林義雄到蘭陽舞蹈團創辦人秘克琳神父等,讓讀者窺見這個台灣綠色城市所培育出來的人物風骨。

在雜誌後頭,收錄了《民報》電子報的精選文章,不管是時事政論、勞工議題、運動發展或醫學公衛,話題廣袤而深入,讓沒有足夠時間每日上網閱覽的讀者不會遺漏精采的報導。在實體印刷成本高漲、八卦娛樂雜誌當道的台灣社會裡,全彩印刷的《民報文化雜誌》無疑是所有關懷台灣未來的讀者不可錯過的優良讀物。

 

民報文化雜誌vol.2

港灣與台灣國際貿易

【陳逸凡專題報導】今年9月出版的《民報文化雜誌》第2期,繼第1期討論核能議題及宜蘭綠色文化生態永續經營的理念之後,再次聚焦本土,以「港灣與台灣國際貿易」為主題,關懷以重工業聞名的高雄。發行人陳永興醫師在發刊詞〈作為高雄人的悲哀〉中質問:「高雄人,在台灣歷史發展的軌跡上,是否要扮演二等國民的角色呢?」

回顧歷史,高雄是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功臣,然而長期以來政治、經濟資源分配卻嚴重忽視高雄人的需求,石化、重工業等污染,成為高雄人心中無法磨滅的痛,市民的收入卻不及中北部的國民、幸福指數亦落後於發展綠色文化的宜蘭;面對種種的發展失衡與不均,《民報文化雜誌》從貿易、經濟、環境公安等面向切入,不僅指出經濟發展背後的代價,更期盼高雄人能面對傷痛,勇敢追尋自己的未來。

在關懷本地的同時,本期亦推出「香港人的民主運動與台灣人的關懷」專題,探討面對中國威脅,港台如何自處,而在危境之中,香港本土意識又是如何勃發;香港的處境,不僅值得台灣借鏡,更是重視民主、人權的台灣人無法置身事外,應當共同起身聲援與捍衛的普世價值。

在「藝文走廊」單元中,不管是美術畫筆下的高雄港、文學家鍾理和紀念館的自然人文景觀、音樂家蕭泰然讓全世界聽見台灣的感動、高雄50年來的歌謠以及民俗上宋江陣的展演等,在工業城市的印象外,讓讀者重新認識人文、抒情的高雄。除了重工業污染、勞力密集的加工區、驚爆危機的石化工業之外,高雄其實擁有山海美景、更不乏豐富的人文景觀,如何讓高雄更好?無疑是所有台灣人共同的責任。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