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台灣 宣教研討會聚焦

長老教會走過一個半世紀   齊聚高雄回顧過去、反省現在並展望未來

【編按】2015年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宣教150週年,為了讓台灣社會更了解長老教會,並一同見證長老教會在台灣行過一個半世紀的歷史,長老教會總會於2014年12月29至31日在高雄仁武中華電信訓練所舉辦「關心台灣」宣教研討會。一連3天的「關心台灣」宣教研討會,以回顧、現在及展望為3大主軸,會中邀請《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台南神學院助理教授王昭文,回顧長老教會150年歷史,如何關心台灣社會並參與、行動;29日晚上7點半,也特別邀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蒞臨以「台灣,下一步」為題演講;研討會第2天的工作坊則針對土地正義、永續環境、社會福利、國家前途、高齡關顧等5個議題分組討論,希望對台灣社會現狀提出深切的反省與展望。本期專題將具體呈現這兩場專講及5個工作坊的精采內容,盼眾教會一同關心台灣宣教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特稿/王昭文】什麼是「關懷台灣」?教會又怎麼「關懷台灣」?固然所有的宣教都可以詮釋成愛台灣的行動,但是在此先縮小範圍,討論的是把台灣當成一個共同體,並且意識到教會有責任來關懷這個共同體,關心這個共同體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層面的處境,站在信仰的立場上愛這個共同體,參與共同體意識的建構。

◆從政教分離到處境化神學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清領、日治到中華民國統治初期,基本上採取政教分離原則,不與統治者唱反調,以求教會發展順利。但在1960年代之後,透過與普世教會的交流,新的神學觀念加入。黃彰輝在台南神學院堅持母語教學,保持濃厚「台灣性」,定根本土又與世界同步的「處境化神學」,是20世紀中期很有影響力的思潮。多位宣教師帶入自由、民主、人權的意識,例如杜佐治在台南神學院教導學生做社會調查、深入基層弱勢群體,探討人民受苦的原因,雖然他在台灣時間不長,已種下重要的社會關懷意識。

在1965年倍加運動結束之後,教會推出的是「新世紀宣教運動」,強調要以信仰回應急變的社會,幾個方向在今日看來仍然重要:善用大眾傳播、與社會最弱勢者站在一起、建立教會的社會影響力。「新世紀宣教運動」在當時或許走得太前面,地方教會無法有效參與,無法交出如倍加運動的具體成績單,但是這條神學實踐之路,影響了往後教會的發展。

◆三個宣言與信仰告白

1970年代,台灣外部面臨被國際孤立的危險,內部則是新興的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中堅、要求政治民主化的浪潮再也擋不住。長老教會在此時發表了三宣言:1972年〈國是聲明〉、1975年〈我們的呼籲〉、1977年〈人權宣言〉,主要的內涵是:要求政府改革、落實民主,基於人權信念而要求台灣前途由住民自決。

在威權時代,以教會名義提出這樣的主張,干犯政府的禁忌,其他教派紛紛表態不支持,長老教會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此時長老教會以聯合禱告會來連結彼此,並透過神學探討尋求共識,最終於1985年誕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明確提出這樣的教會觀:「我們信,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 」

◆找回失落的先知之聲

1979~1980年經歷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高俊明牧師被捕等驚滔駭浪,長老教會與民主運動陣營的關係更加緊密。往後的民主運動、社會運動,長老教會幾乎無役不與。1980~2000年,台灣社會力越來越強壯,越來越多社運組織、公民團體出現,長老教會仍是街頭運動常客,卻越來越退出領導地位。2000年之後政黨輪替,長老教會轉而關注社區宣教,少再發出監督政府的先知之聲。

今日有關台灣共同體的各種議題,越來越需要長期和專業化的關注。教會能有多少投入?而對執政者的態度,教會是否有基於信仰反省的一貫性?教會是不是很容易把某陣營的政治人物當成「自己人」,和1970年代我們所批判的那些倚靠統治者權勢從不感慚愧的教派有什麼不同?繼續關懷台灣,得先深刻自我反省。

 

青年打頭陣 邁向政治新局下一步

【義工記者林佳靜高雄報導】台灣,下一步該怎麼走?2014年12月29日晚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所舉辦的「關心台灣」宣教研討會中指出,台灣的下一步有三方面必須加以改革:第一,要清理議會生態;第二,要為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第三,要把握憲政改革的時機。

九合一大選,雖然民進黨一舉拿下13席縣市長,蔡英文並未歸功於民進黨的努力,反倒推崇是年輕世代與網路族群的力量翻轉了這場選戰。蔡英文說:「我們要把地方治理做好,人民才有信心,將來才能把國家交給我們。」她很感謝長老教會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啟蒙,總是在台灣人最困難時,伸出援手。尤其是2008年後,她就任民進黨主席,帶領民進黨從低谷往上爬,她還記得羅榮光和高俊明牧師經常拉她的手,說要一起禱告。

「1129不是個結束,而是開始。」蔡英文說民進黨過去在6個執政縣市積極培養人才,很多縣市長都做過部長和次長,她很感謝高雄市長陳菊大方出借人才,推薦給13個縣市加上台北市使用,讓地方執政經驗可以傳承下去。

雖然縣市長選舉大快人心,但因為台南市議會議長選舉,民進黨議員跑票以致國民黨議員李全教當選,讓許多支持者對民進黨感到痛心,蔡英文深感抱歉地說:「我對台南的事真的很難過。」

一位台南企業家對蔡英文直言:「主席,1129的結果我很興奮,但台南事件發生後,感覺又回到以前。」雖然台南市議長選舉翻盤,賄選傳聞甚囂塵上,重創主席蔡英文的領導威信。蔡英文仍感恩的說,有六、七十歲的老先生,拿著《聯合報》為她打氣:「主席,不要太難過,地方生態就是這樣,我們需要花時間慢慢改變。」有年輕人跑來跟她照相說:「我是台南人,我很生氣,你們一定要好好處理」讓她感受到台灣人的溫暖。

痛定思痛後,蔡英文認為,台灣的下一步,首先必須掃除民主惡瘤,找出阻礙台灣的力量,加以清理。尤其是議會生態長期和黑道掛勾,有不正當的金錢與權力交換,應該要求檢調單位徹查嚴辦,如此一來地方執政才能不受阻礙。蔡英文說,高雄市此次能夠完全執政,就是因為陳菊將高雄市議會好好清理的結果。

第二,要為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讓年輕人的夢想可以實現。蔡英文說,這次選舉,民進黨號召年輕人組成「民主小草」,投入地方村里長、鄉鎮市代表的選舉,共推出47名候選人,結果拿下六都的9個里長以及其他縣市的6個鄉鎮民代表,成果相當豐碩。她認為除了鼓勵年輕人關心公共事務,未來各縣市也要為年輕人創造就業的機會。

第三,召開國是會議,修改憲法。蔡英文說,「憲政的時刻已經來了!」台灣的國會已變成「濫權的總統」和「忙著跑攤的議員」所組成,再加上政務官又沒有經驗,導致國會什麼事都沒做,台灣的憲政改革是一定要做的。從洪仲丘事件、318運動到柯P參選台北市長,她體會到原來看似沒有組織的「婉君」(網軍),竟成為台灣一股隱形力量。這股新興的力量不看政黨色彩,只忠於「公平正義」的原則,不論是誰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這股強大的力量立刻就會排山倒海而來,出面剿滅敵人,連政黨也要戒慎恐懼,不敢冒犯。政黨要學習和「天上的人」(意指網軍)攜手合作,一起改變台灣。

最後蔡英文也向長老教會牧長喊話:「從前我們支持台灣改革,必須走上街頭,現在我們的方式,就是要支持年輕人,讓年輕人的夢想可以實現。」

 

永續環境工作坊  經濟發展新願景

【義工記者Umav專題報導】關心台灣就不能不重視環境問題。對環境污染嚴重卻擁有高密度人口及珍貴原生物種的台灣來說,永續議題迫在眉睫。在「關心台灣」宣教研討會上舉辦了永續環境工作坊,邀請到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人葉光芃醫師、台灣再生能源推動召集人高如萍以及曾擔任環保聯盟高雄分會長的潮寮教會牧師林豊彬來分享。

林豊彬特別從聖經的角度切入環保議題,強調信仰給人的教導就是愛護天父世界。他帶領潮寮教會的弟兄姊妹長期投入環保事工20年,所得回饋給社區學生當獎學金,至今已有2000多人次獲獎,鼓勵孩子們從小養成環保觀,使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他呼籲人們開始過簡樸生活重視環保與心靈,成為環境公民而非氣候難民。

台灣肺腺癌比例逐年升高,很大原因跟環境有關。葉光芃指出空汙就是許多孩童因氣喘急診的原因之一。台灣由於人車密度高、工商活動頻繁,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際指標中環境品質已達後段班。葉光芃表示,空汙不僅造成生態破壞,更使國人健康受害,失去健康也就失去了台灣的競爭力。改善環境問題是當務之急。

高如萍以德國推動再生能源的例子,解說綠能帶來的不僅是環境品質的提升、污染下降,更有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新願景,台灣擁有風力與太陽能等天然優勢,期待政府重視永續經營,重視環保政策。她認為台灣推動再生能源的契機來自民間力量,特別是2014年林義雄絕食,加上20多年來累積的反核能量,促使政府決定「核四封存停工」。可惜台灣目前的能源自主率低,進口能源費用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逐年增加,「台灣太陽能版生產佔全球第二大,但我國使用比例僅佔0.1%。」

高如萍也指出,台灣的能源轉型,社會共識不足是主因,邁向「非核家園」需要的是具體的配套計畫與行動。人們可以先做的是國際組織的串聯、再生能源教育推廣、發展綠經濟、收集民間觀點,還需要公開透明的資訊與決策過程,以及政府的遠見。

 

國家前途工作坊  世代對話凝共識

【義工記者Umav專題報導】「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是台灣社運界在2014年數場公民運動中打出的響亮口號,在社運史上不曾缺席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關心台灣」宣教研討會邀請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以「台灣,下一步」為主題演講。

蔡英文特別談及民進黨的「民主小草」青年培育計畫,指出從318學運可清楚看見青年們力量不可忽視,創造年輕人的機會,就是國家前進的動能。在國家前途工作坊中,除了有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呂忠津、長榮大學副校長黃伯和,還邀請三位長老教會青年代表。青年座談中也介紹2015年最新發行的《少年新眼光》讀經手冊,從聖經帶出對環境社會的行動反思,培育教會的未來,在不同領域與世代裡,共思國家前途和信仰使命。

關於青年的政治意識,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班學生曾菀妤表示:「我們與上一個世代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不再只有藍綠兩種思維,而有更多元開放的概念。」青年們指出教會界問題,年輕人才流失、被排擠於決策圈外,相較於社會上青年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教會若想要凝聚青年,就必須積極展開世代對話、培養人才、凝聚共識。她分享代表總會青年參與國際交流的經驗,體認到台灣在國際地位上的矛盾與掙扎,努力讓來自台灣的聲音曝光。

呂忠津認為,憲政改革是改變台灣的根本之道,台灣需要制訂一部能展現台灣作為一個21世紀現代民主法治國家的憲法草案,包含台灣主權獨立、人權提升、改革國會、政黨及司法體制、強化公民參與及落實原住民族保障。在議題推廣上,呂忠津肯定草根民主運動、民間與政黨串連,「公民運動加上政黨力量,會快速引起討論與面對事情。」他期待透過憲改運動,使政府正視人民訴求,制訂出一部屬於台灣這一個世代、並能照顧到後代子孫的憲法。

黃伯和則介紹PCT在普世之現況與發展,肯定PCT是具有強烈普世特質的教會,在釘根本土的信仰中,面對社會議題提出合適的神學論述,發揮教會力量關心社會。

 

社會福利工作坊  關懷牧者及弱勢

【義工記者林佳靜專題報導】「關心台灣」宣教研討會,「社會福利」工作坊邀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系兼主任張英陣教授「談台灣社會福利政策演變與前瞻」及總會助理總幹事鄭英兒牧師分享「PCT社福實務發展及前景與策略」。

張英陣說,西方國家在歷經福利國家危機後,逐步採取福利多元主義的方向,而在社會福利的發展過程中,宗教組織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各教派的福利體制也有所不同。如:天主教的「善功稱義」、路德教派的「因信稱義」,及加爾文教派強調自我約束、節儉及勤奮工作。張英陣說,20世紀基督徒精神的喪失是因為缺乏關心活生生的人類日常生活現實。但依據聖經的教導,人類的福祉是相互關聯的,貧窮不是個人的缺失,而是社會制度所造成,社會不僅要慈善,更需要社會改革。

總會助理總幹事鄭英兒牧師細數社會服務事工發展歷程,自1970到1980年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回應弱勢團體的需求,逐步設立社會服務機構。2011年第56屆總會通常年會通過「社福委員會」所屬機構歸屬進入「財團法人平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鄭英兒牧師說,雖然社福機構成為平安基金會屬下機構,但仍有其挑戰,建議未來可以探討社福機構轉型及合併可能性。

總會傳福會、平安基金會執行長林恩增長老表示,總會的關懷事工對內是關懷在職暨退休牧者夫婦,對外則是關懷社會弱勢族群。在實務推展上,因應社福機構有成立附屬作業組織(如:開立收據)或成立社會企業的需求,平安基金會已與會計師研討相關財稅等問題,並由社福辦公室著手進行配合,向主管機關申請成立營利事業單位。

在綜合討論的過程中,有牧者建議PCT應成立「專屬」社福基金會,以利未來社福事工的規劃與推展,並與傳福會(關顧牧者)事工分別發展。也有牧者提出,應成立機動性的社福研發小組,定期檢視並修正社福政策,並與中會、地方教會合作推動雙福(福音&福利)事工,建立人力資源智庫,讓各機構與企業資源連結或設計募款活動時,能夠更清楚聚焦。

 

高齡關顧工作坊  松年宣教挑戰大

【義工記者林佳靜專題報導】「我們準備好迎接台灣的老人時代了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關心台灣」宣教研討會「高齡關顧」工作坊邀請高雄中會鹽埕教會夏文學牧師分享「教會高齡關顧事工」,及前馬偕紀念醫院附設護理之家機構護理長李莉分析「老化過程及長期照護服務」,正視教會中的高齡關顧與福音事工。

夏文學引用詳細數據說明,台灣地區於1993年已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2011年老年人口已達10.8%,人口老化速度在亞洲排名第一;依總會傳福會統計,2014年受傳福制度關顧的退休牧者計580戶,若加上沒被傳福制度關顧到的退休牧者,總數達610戶。傳福制度從1993年設立以來,受到關顧的在職與退休夫婦人數與日俱增,受安養的戶數與總金額更是以倍數增長。教會的高齡化現象,將是未來宣教的重要挑戰。

夏文學觀察他所牧養的教會,發現長老平均年齡62歲;執事平均年齡50歲,青壯階層會友比例上偏低,後續接棒參與教會決策、服事重任之核心領袖漸感缺乏。年長會友人數與奉獻佔極高比例,新一代會友經濟力以上班族為大宗,與上一輩大多數以做生意為主明顯不同。即使教會有異象、有經費投入福音事工,卻無足夠的同工或志工可以參與。面對挑戰,夏文學以現有松年團契與松年大學為基礎,擴大社區松年福音事工之規模,邀請年長的慕道友學習才藝,進而受洗歸主。

近幾年,總會松年事工委員會積極推動社區日間照護、老人日托、獨居老人送餐、設置「松年學苑」與「松年大學」;2014年在澎湖馬公興建完成「長老教會澎湖宣教中心」,進而推動離島老人日間照護及福音事工。

李莉運用大量圖表,詳細說明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老化的過程」。李莉說,老人家希望被認可、被尊重、感覺自己仍有用。她描繪「成功的老化」的願景,期望每個人在老化過程中都能適應良好、生理保持最佳的狀態、家庭關係愉快、經濟保障無憂,生活適應正常,學習活動持續,維繫社會關係,進而享受老年的生活。

 

土地正義工作坊  以在地為中心展現力量

【義工記者Umav專題報導】在「關心台灣」宣教研討會「土地正義」工作坊中,邀請到泰雅爾中會比雅楠教會牧師陳和平、那瑪夏民生國小校長打亥˙伊斯南冠˙犮拉菲、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長伍杜米將等人分享自身所參與的土地議題。原宣教社幹事歐蜜.偉浪表示:「天與地的問題,是關乎每個人,不是只攸關原住民。」他期待教會能培育出自己的人才,建設好各地方中會系統,將議題關心列入正式事工,以在地為中心,燃起關心社會的使命。

針對長期受政策壓迫與被迫遷徙的原住民部落,打亥以那瑪夏區反越域引水為例,分享當地族人以「燒狼煙」宣示捍衛土地的決心。陳和平提出「以部落為主體思考」,分享比雅楠部落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的經驗,使部落從單一作物轉型為多元、蔬果花卉產銷合作,守護在地珍貴稀有物種「櫻花鉤吻鮭」等,最重要的是重現祖先的環境智慧、復振泰雅傳統「gaga」精神,強調部落管理主權及保育觀念。談及傳統領域流失、山林不當開採等問題,陳和平表示,市場經濟與政策法令衝擊了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模式,期待修改《原住民基本法》落實族人權益。

伍杜米將指出國家暴力下的原住民政策,帶來的是從未停止的權利壓迫、文化扼殺。他帶領眾人回顧近年的原住民議題,東台灣反美麗灣BOT案、平埔族艱困的正名之路等,在在都與原住民的生存空間息息相關。他也指出反服貿學運中有原住民青年參與其中,並在後續吸引聲援及議題探討,可惜行政院原民會等政府機構與議員並無積極作為,以致服貿案在廣大的原住民社會中仍然非常生疏。因此他認為,「行動要如何展現力量」是投入公民運動的重要課題。關於青年人關心社會議題,排灣中會青年幹事周成輝回應,教會應引導青年人以信仰為起點展開對土地的關懷。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