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 內容豐富又多元

新年風俗因族群不同有所差異   傳承信仰凝聚認同好機會  

【黃以勒專題報導】農曆年將至,有許多人會稱之為「中國年」,在以英文介紹時也會講成「Chinese New Year」,誠然,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從中國移入的人們必然帶著當地的傳統與風俗,但台灣農曆的節期與過年傳統,卻有自己發展的脈絡,不全然和中國相關。有評論者就認為應該要改說「台灣年」「舊曆年」或「傳統年」,英文記成「Lunar New Year」或「Traditional New Year」。

台灣過年神話

雖然多數人比較熟悉中國年獸的傳說,但是台灣民間的新年其實是源自另一個神話傳統「沉地傳說」。故事大意是神桌上的燈猴(燭台)自認終年替人們照明,勞苦功高,但民眾祭祀時總是忽略它的存在,自己只能在案桌上看著人們祭祀眾神。於是燈猴在玉帝面前訴苦,直指台灣人民忘恩負義不知感恩,玉帝為了懲罰台灣人,於是決定在除夕半夜讓台灣島沉入海底。

灶神得知,趕緊告知台灣民眾,並懇請菩薩勸阻玉帝。人們獲知消息,便在沉島前夕將家中供奉之神明送回天庭,以免眾神受累,這就是農曆12月24日送神日的由來。到了除夕當晚,人們宰雞鴨祭祖以告別祖先,並將所有糧食取出烹煮享用,與家人共進最後晚餐,這便是祭祖、圍爐之始。

晚宴後家長取出錢財分給全家,並一同熬夜等待台灣沉沒,至死不分開,成了壓歲錢與守歲的傳統。當然,最後台灣並沒有沉沒,原來是仙界求情成功,於是家家戶戶放鞭炮慶祝,互道恭喜慶祝重生,並感謝神明庇佑,而有了「行春」傳統。隔天出嫁的女兒返回家中探視父母,再過兩天確定台灣不會沉了,於是將諸神迎回家中,並準備日常生活,結束為期5天的春節。

多族群齊過年

台灣的新年風俗隨著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傳入,並融合在一起,雖然部分舊有習俗逐漸式微,但迄今仍然是民間最盛大的節日。然而一般民眾談到舊曆年,印象仍然很單一,忘了台灣其實融合了許多不同地方的年節傳統。對於原住民、客家人甚至是新一代由東南亞移入的外籍配偶,這些台灣人所擁有的過年文化,多數人其實很陌生。

事實上原住民族雖然沒有「過農曆年」的習俗,但各族也有自己的「歲時祭儀」,若以四季更迭,萬象復始的角度來看,其實各族通常也有相對應的節日,只是日期各異。泰雅爾族有播種祭;阿美族有豐年祭、海祭;平埔族如巴宰和噶哈巫也有出名的「過番年」。

客家新年有若干細節與其他族群不同,藉由辨識這些差異,能讓我們對自身傳統與他人文化有更豐富的理解。而新一代的東南亞移民中,以越南籍配偶為最大宗,不論是對其自身或正在台灣成長的「新台灣之子」來說,在新年過節時了解母親與母親所擁有的文化,更是一項有意義的傳承。

逾越傳承認同

基督信仰的時間觀為線性時間,上主創造有起頭、過程與結束,歷史由耶穌基督做分界,而有主前、主後記年,時間的終末主將再來;這和多數採循環時間,具有輪迴概念的文化不同。然而聖經中仍然有許多循環的觀念,譬如傳道書1章1~11節中的世代循環、日光之下無新事。這些觀念既給了我們努力向前成聖的希望,也提供了傳承文化、回顧檢討、悔改重來的機會。

逾越節作為上主對以色列民拯救的紀念,直至今日,以色列人仍在當天全家團圓,並在共享晚餐的席間,一再訴說民族歷史與上主恩典。逾越節是一個民族凝聚自己歷史傳統的紀念與傳承,並反覆訴說上主在民族中的拯救;生活在台灣,我們如何在文化中辨識主的同在,並反覆將家族、民族的歷史傳承下去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日治時期過年

改制新曆 傳統年私下過

【黃以勒專題報導】台灣社會長期以來都過著兩個新年,三曆並行的台灣,除了目前標準時間下以太陽記年的公曆之外,與自然節氣相應的農曆由於仍是農人耕作之基礎,加上具有八字命理功能,持續成為台灣民眾的參考。而用來標示朝代的民國記年,則純屬政治上的考量,本質上與西曆無異。

儘管利瑪竇在1583年就將機械時鐘傳入東亞,1644年湯若望等宣教師更協助修改時刻記日並發表新曆法,但直到鴉片戰爭後開放通商,沿岸人民才真正開始接受以陽曆為基礎的標準時間。在台灣,原住民族多以日月運行規律及動物生理時鐘報時,到了荷蘭時期荷人以沙漏計時,渡台漢人則多以日晷、蠟燭、線香知時辰,時間單位非常混亂,直到劉銘傳時期由於通商、郵政電報與火車時刻的關係,陽曆才逐漸普及。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於1873年廢陰曆改陽曆,1895年台灣割讓納入日本行政體系中,初期因台灣多數宗教民俗伴隨農曆而定,基於對舊有文化的尊重容許使用農曆,造成雙曆並行的情況,但仍在大正年間藉由保甲制度要求廢止舊曆年的慶典,到了皇民化時期更訂農曆大年初一至初五須勞動的制度,試圖消解台灣人過農曆年的傳統。

而日治時期所帶來的日本過年傳統,集中於陽曆新年,日人稱為「四方拜」。原本四方拜是皇室儀式,每年元旦天皇要在天亮前向天地四方神祗祈禱祭祀,貴族與民間也開始效尤,後來改為「元旦祭」;1月3日則是元始祭、5日舉行新年宴會。台灣人跟著過陽曆新年時,必須模仿日本人於門口雙邊擺放象徵吉利的松枝與竹枝,還用麻繩與白紙條綁縛一起。然而多數台灣人並不願意照做,或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辦理,因為看起來像是家中辦喪事。

在當時,台灣平地人雖然表面上按照日本由西方學來的新曆記年,於陽曆新年時過春節、祭拜神社,甚至在陽曆新年貼春聯、放鞭炮,但台灣人民仍舊按照傳統的方式在過農曆年,私下在農曆春節吃年糕、圍爐。

目前台灣教會公報社中展示的復刻台灣第一台印刷機,其中有一塊印著「福」字的印刷版,就是取自1905年1月1日的《台灣教會公報》,這也足以作為日治時期公共空間要求於陽曆新年貼春聯慶新春的佐證。

 

原住民過新年

修養生息 等待夏天的年

【特稿╱Kolas Yotaka】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節連續「年」假。對於許多漢人朋友來說,這是具有漢文化特色的歲時祭儀:包紅包、貼春聯、吃年糕、打躬作揖、互道「恭喜」,儀式的背後蘊藏豐富的漢文化哲學與傳說。

台灣的小朋友會聽到老師在課堂上說「年獸」的故事,例如:年獸是傳說中的怪物,專門糟蹋人畜,有一年「年獸」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又被燈光嚇走,也被打掃的人嚇跑了,於是人們知道年獸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也不喜歡整潔的環境,所以人們就在開始大掃除、貼紅色春聯、放鞭炮把年獸嚇得逃走,打敗年獸之後還要敲鑼打鼓,互稱「恭喜」……老師告訴孩子們,這是「過年」的由來。同時在這樣的文化歷史背景下,政府與企業也因應民情,願意開放一年好幾天的有薪假,認同人們想要「過年」的需求。因為對漢人來說,這是年度重要的儀式,不能不過年,不能不放假,因為相信過了這個年,會有新氣象、新希望。

不過對於已經旅居都市、辛苦在外地打拚的原住民族人來說,一連幾天不扣薪的假期不是與年獸對抗的歷史傳承,不是跨越新的年度,而是趁著漢人放假,也獲得難能可貴的喘息:終於可以在一整年高密度的勞動之後,有機會毫無壓力的回到東部、南部、山區、海邊、部落,終於可以看見久違的親人。親友相聚,好不快樂!或歌、或舞、或說、或笑。趁著幾天假期返鄉有一種安全感,有一種安慰,有一種療癒在都市裡受創心靈的功能。

搭著漢人過年的便車,原住民族在冬天放「年」假,不過許多人感嘆漢人過年可以放有薪假,但原住民族的過年卻連請假都要看老闆臉色。台灣各民族的跨年祭儀與小米收成的時間有關,這種台灣在地的作物衍生出各民族豐富的小米文化與社會制度,儀式舉行時間大多集中在6月到9月之間,多場祭儀持續時間短則3天,長則5天。但學校裡的老師不會教、企業裡的老闆不准放假、有權利制定放假日的政府機關不肯理解。

漢人放的年假到了,我們放假了。但我更鼓勵我身邊的朋友,不管熟的不熟的朋友,記得,到了夏天的時候,排除萬難,教育政府、教育企業主,讓我們有權利回家過我們自己的年!

(作者為阿美族人)

 

客家人過新年

團圓為重 打鬥敘補天穿

【特稿/曾昌發】全世界有6000多萬客家人,散居各國,日常月久,必然融入該國、該地的特色。台灣的客家人過年也有南北不同的特色,環境、氣候、出產影響也。

大家都知道漢人過年的時間是農曆正月初一,卻少有人知道客家人當中有人過的是12月28日,有的則是在年初二,或在年初三、四、五、六的。提早過年是與客家人的遷移、逃難歷史有關;延後,其原因則是家鄉窮困,男性必須出外打拚,過年回鄉,卻路途遙遠,以致到年初二至初六才回到家,因此,就以回家之日祭祖,當天算是除夕,全家一起吃團圓飯,隔天才正式過年。

除夕守歲,有首《守歲》詩曰:「相邀守歲阿鹹家,臘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遍從此夜惜年華。」在聚少離多的情境下呈現珍愛生命、年華、家庭的積極意義。年初一早餐吃素,也有些家庭三餐吃素。這是感謝天神一年保守的感恩行為。素食中有蔥、有芹,取其「聰明」、「勤奮」之諧音,也是一年共同的勉勵和期待。

客家童謠唱:「年三十,係年終;斫(切)豬肉,敬祖公;今暗晡,最暢(高興)係孩童;分紅包,袋仔唔會空;年夜飯,有笑容,封雞封肉食有剩,年年好年冬。」這是富足歡喜的景象。不過,客家俗語也說:「年到初一二,家家打鬥敘(吃大餐);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年到初五六,無酒又無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捋粥缽。」大年初七就沒白飯好吃,只能喝稀飯,先民生活的艱辛不難想見。

客家人在年節中有特別的「天穿日」,又稱天穿節。「天穿日」的由來是女媧煉石補天的傳說,客家人為感謝女媧讓眾生得以避禍、並且得到平安,因此在正月二十日以炸過的甜粄(年糕)置屋頂,稱為「補天穿」。現在已成為台灣的「全國客家日」。我們應該將之轉化為珍惜、關懷生態,更有現代意義的節日。

客家人過年時,若能在守歲和新年早餐中重述族群遷移、奮鬥的歷史;一定可以在回顧中重新詮釋歷史,並再豐富的歷史意識中找到群體此時此地的意義和方向。

(作者為台南神學院老師,客家人)

 

越南人過新年

吃喝節日 插花吃粽採祿

【特稿/呂越雄】從2004年來台灣求學至今結婚定居於台灣已經過了10個年頭,每到過年,是最想家的一刻。農曆的過年在越南文稱為「ăn Têt」,「ăn」是吃的意思,「Têt」是節日,簡單的說,就是大吃大喝的節日。

通常從農曆12月中上旬開始到除夕的當天下午,越南街道整條都是年貨攤和採買年貨的人。越南也貼春聯,但是春聯一定是羅馬字書寫!採買年貨時,糖果、餅乾、蜜餞、紅酒是必備的;過年時穿新的衣服是表示禮貌,也有另個含意是「我們現在過得好」的意思。

採買年貨之外,插花也是不可缺少的,必備的是桃花,北部用粉紅色桃花,南部則是黃色桃花。在大馬路邊隨處可見從山區砍下後運到平地販賣的桃花樹枝。人們會將它插進裝滿水的甕裡,擺在客廳最明顯的地方。過完年有些人會前來回收桃花樹枝帶回山上繼續種,也可以種進自家的花園裡,明年再繼續砍下來插在家裡的客廳。

除夕前一天,最忙碌的時刻是包粽子。越南的傳統是用粽子來感恩祭拜祖先,因地方差異有四方形或圓柱型兩種,體積比台灣粽大,不像台灣一人可以吃下一顆,越南粽是全家分著吃。綁好的粽子必須在水裡煮10~12個鐘頭才算完成,用綁粽子的竹絲作為切粽工具,不黏手也不黏刀。除夕當天晚上,當所有成員都回到家裡時,團圓晚餐就開始了。

跨過新年的時刻,越南話稱作「交時」。當團圓晚餐結束後,家庭成員坐著聊天,交時來臨,大家互相祝賀新年,大人給小孩「賀歲錢」,之後要出門進行「採祿」的儀式,就是到附近有錢且有好名聲的人家門口的樹,摘下一兩片葉子帶回家,象徵把「祿」帶回自己家,帶給家裡整年的福祿。

越南人很重視第一位來拜年的人,稱做「沖土」或「沖屋」,我們認為第一個人會決定接下來的一年是否幸運。所以除非被人家邀請,否則,不要傻傻地搶先去拜年,因為有可能會因為冒失的舉動而被罵一整年。因為越南人愛交際應酬的個性,雖然回到工作崗位了,新春聚餐一個接一個,這樣的生活要一直到農曆十五才漸漸回復正常軌道。

(作者為越南籍配偶)

 

新住民過新年

寬廣視野 接納各地習俗

【特稿/林宜瑩】每逢農曆過年前,華人社會充滿過節氣氛,有的會去採購年貨,因應傳統宗教還有祭灶、送神、迎神的儀式,還有蒸年糕、貼春聯,除夕夜時全家圍爐、發紅包、守歲,初一放鞭炮、驅年獸、祭祖、拜年,初二歸寧日,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或是吃年糕,而過年節期便一直延續到正月15日的元宵節,在這段充滿歡愉的過年習俗中,有人以此來宣稱,我們都是中國人,問題是,這樣真的正確嗎?

其實,早在1949年國民政府敗退到台灣前,就有閩南、客家等族群遷徙在台定居,在過年習俗上,閩、客族群就有些許差異,例如客家村落會有舞龍舞獅隊伍的出現,而閩南族群的過年習俗中,則有晚輩吃長年菜,期望年長者能長壽,卻沒有中國北京過年的臘八粥、送灶王爺、迎財神等民俗。

而中國四川、江蘇一代過年要吃年粽,中國北方人有吃餃子的習俗,台灣則是有在客廳擺放糖果的習慣,彼此之間的過年方式也多有差異,因此,要是硬把華人都有過年習俗,就把台灣說成是中國的一部分,以華人各族群的過年習俗相比較之後,其實太過牽強。

台灣原住民的過年方式更加不同,阿里山的鄒族每年會舉行凱旋祭(又稱戰祭Mayasvi),而阿美族有豐年祭,蘭嶼達悟族有飛魚祭,卑南族則有訓練狩獵Vasi vas猴祭和Mangayaw大獵祭,魯凱族則有小米祭等,各族群過年方式及時間都有差異。

另外,在近年開放外籍配偶及引進外國勞工後,台灣社會在過年期間的各族習俗更加豐富,例如越南人在過年會在家中擺放桃花盆景,泰國、緬甸的過年則是在每年4月歡度潑水節,至於印尼,則是遵循伊斯蘭教義歡度開齋節。

由於時代的進步,台灣的過年習俗越來越簡化,甚至在除夕夜的圍爐時,許多台灣人民會選擇全家人到外面的餐廳享用事先預定的佳餚,甚至有些小家庭乾脆趁著過年連續假期出國旅遊,不再被所謂傳統的過年節期約束。

因此,我們應該要回到過年真正的意義:闔家團圓、互相祝福。若真要以過年習俗由來確認各族群定位,也應該用更寬廣的角度看待,台灣包容了各地來台的族群,也接納越南、泰國、印尼或中國的過年方式,使台灣成為一個真正族群融合的佳美之地。

 

猶太人過新年

披戴基督 穿新衣迎新生

【特稿/羅光喜】在人類歷史上,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新年。在台灣,過完陽曆年,就會過陰曆年。家家除舊佈新,穿新衣戴新帽,期待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現行陽曆新年是羅馬皇帝游流氏(Julius)在主前45年所訂,他把新年從原本的3月移到1月1日來跟著雅努思(Janus)過新年。雅努思是個兩面神,看過去也看將來,反省世俗也展望神界,是一切除過與佈新之神。這個現行通用的陽曆是在16世紀被教會修改接納,廣用至今。

聖經以色列也過兩種年,依據古迦南陰曆與中東陽曆,有春天年與秋天年。春天三節是以春分起始的「逾越節」、「除酵節」、至「五旬節」,而秋天三節則在秋分前後有「吹角日」、「贖罪日」、與「住棚節」。

前者是較古老的迦南農業陰曆,以日落後為一日之始,以50日為一單位,每週7日,每第7週外加1日成五旬,7個五旬外加春分與秋分兩個聖週成為364日。新年在春分之日,約在3月下旬與4月上旬之間,就是春天日與夜等長的那一天,開始收割五榖,要過除酵節7日(出埃及記23章15節)。舊穀要吃盡或燒毀,以迎接神所賜之新穀與新生。後來加上逾越節,吃困苦餅與烤羊肉,記念上帝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宰制的救恩(申命記16章1~3節)。

後來以色列人過的則是秋天年。因受推羅與巴比倫的影響,採其7月1日吹角作新年,10日為贖罪日,15日起要過住棚節7日(利未記23章23~36節)。此期是秋分前後,約為我們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夏熱已過,秋雨將臨,人們又可耕種獲得養生。

值此時期,祭司則在新年前一週要熄滅祭壇之火,在新年第一道日光從橄欖山射過祭壇時重新點燃,日光射入聖殿之門時,則吟誦耶和華登基做王了。而現在,以色列人聽到清晨角聲,就當先禮拜歸向神、反省過去,下午至流水邊丟餅屑禱告、盡棄前罪,黃昏則穿新衣聚餐迎新生。

今天,我們過新年,也可以登山迎晨光求耶穌做我們生命之主,參加禮拜、悔改過去、展望將來,禱求穿新衣如披戴基督,以及領聖餐讓我們裡面有基督的新生命。

(作者為台南神學院舊約老師)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