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事工月三之一:營業事工化——生存與使命並進

【方嵐亭專題報導】非營利組織在其發展過程中,眾所皆知往往為了基本的生存而容易與原始精神、使命漸行漸遠。舉例來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屬下的教會,為了人數增長的壓力,原本立意良好的找尋許多宣教策略,但一不小心就將長老教會的精神、法規拋之在後,教會是量變了,精神卻也沒了。

台灣教會公報社自1884年由巴克禮牧師創設的聚珍堂至今,總在驚滔駭浪中由上主保守、眾弟兄姊妹支持與代禱下屹立不搖,參與者無不戰戰兢兢。充滿經營的現實壓力,自然也考驗著是否忠實於文字服事。不可否認的,「改革中」會是最好的鎮尺,創新與修正的雙管齊下讓「營業事工化」,以「營業事工化」讓生存與使命並進,讓公報社的營業和弟兄姊妹間的關係,不是買賣是夥伴。

2014年5月間,市面上出了一本《凱蒂之愛》的書籍,描述一名年輕的美國女子認養非洲孩童的故事,台灣世界展望會特別推薦這本與他們同理念的書籍。台灣教會公報社在這件事的參與,是將每本由公報社門市售出的《凱蒂之愛》提撥部分金額捐贈給台灣世界展望會,雖然金額不大,但是我們相信這是營業事工化的方向,讓每一筆的銷售與交易都會是充滿著信仰的精神。

台灣教會公報社為什麼要賣咖啡、橄欖油,我們要做的是讓產品講述著許多故事,讓文字化成生活的每一部分。

 

主題紀念衣  與教會共享利益

【黃以勒專題報導】今年以來,在長老教會總會的委託下,教會公報社承製了許多宣教150週年相關紀念品,為了要決定製作哪些紀念品,紀念品開發小組經過許多次會議,最終呈現在眾人面前的紀念品,都是經過各個面向仔細考慮,並確保製作品質的項目。

承製150週年紀念品是教會公報社「營業事工化」的一個例子,紀念品是營業商品的一部分,一定要計算成本與利潤,但是教會公報社做為教會機構,有個重要的目的在於協助教會整體事工發展更順利,因此努力讓營業項目能夠以事工為導向,將利益與教會共享。

以150紀念衣來說,扣除成本,利潤分給總會、中會,協助150週年慶典相關事工,也就是說,購買紀念品不只是買賣,還具有奉獻的概念,消費者既能以合理價格獲得優質紀念品,同時也在支持教會事工。

開發小組指出,現行許多活動提供的紀念服大多是棉質T恤,差一點的中國製T恤還有甲醛殘留問題,因此開發小組決定以更好的材質來製作紀念衣。「釘根本土的信仰」不是用嘴巴說的,紀念衣及其他紀念品絕對是「台灣製造」,並選擇為國際品牌代工的廠商製作,不僅品質有保證,最終還能以品牌市價3~4折的定價販售。除了布料注重吸濕排汗機能,剪裁也特別以類自行車衣的貼身窄領設計,讓紀念衣更適合運動時穿著,也有曾賣過衣服的長輩原本認為紀念衣定價過高,在試穿後才發現,品質非常好,不是外面批貨的水準。

150紀念衣的正面圖樣為此次PCT 150的主視覺圖,環繞文字則分別以白話字與英文寫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主圖兩個頭像分別為台灣南北長老教會最早的宣教師馬雅各醫生及馬偕博士。此外,左手袖口繡上PCT宣教150週年LOGO;背面領口下方也印有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字樣。

開發小組強調,為了在環保盡一分力,紀念衣除了使用友善土地的染劑,包裝還特別設計能重新利用,可發揮巧思製作成其他紀念品,降低垃圾量。一件衣服,不只是為了給穿上的人喜愛,在承製過程還考量到教會事工需要、實踐信仰精神,每個穿上150紀念衣的會友,都能很驕傲的說,這件衣服,代表我們的信仰。

 

  PCT150商品    一塊錢兩種用途

【黃以勒專題報導】教會公報社推出的宣教150紀念品每一樣都富含信仰內涵,最受矚目的就屬「焚而不燬」鑰匙圈,鑰匙圈為鋅合金鍍古鎳色的燃燒荊棘立體浮雕,並打上「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Since 1865」字樣,具有紀念意義。紀念品開發小組負責人林郁珊指出,特別選擇為Mercedes-Benz汽車代工製造紀念鑰匙圈的台灣廠商製作,希望讓所有人能夠驕傲的使用它。

廣受教會婦女喜愛的「焚而不燬圖騰絲巾」,是以高級韓國絲為原料,「焚而不燬」記號拼貼而成的圖騰,而展現教會長年來釘根台灣、開枝散葉的意涵;燃燒中的荊棘彼此連結,亦提醒信徒、教會之間互為肢體,感謝150年來上帝豐盛恩典綿延不絕。

針對男士則推出了「深藍海洋領帶」,圖案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英文名稱縮寫「PCT」交錯排列在深藍底色上,象徵長老教會連結海洋子民,1200間教會遍布全台,更表現出扎根台灣島,在遼闊太平洋上做自己主人的骨氣。T字與左下方的焚而不燬記號特別以黃色呈現,強調Taiwan(台灣)及長老教會150年來不畏強權、與人民同受苦的信念。

「與祢交杯」對杯組則是後來追加的紀念品,尋訪鶯歌在地廠商燒製的陶瓷茶杯,很適合在邊泡茶邊聊歷史、聊信仰的過程中,增添許多樂趣。由於定價低廉,很受青睞,很可能是最快售罄的紀念品。

上述紀念品都是「營業事工化」的表現,不僅嚴選廠商與製程,本身承載了信仰意涵,盈餘也重新投入事工,期望兄姊能夠在購買好產品時也能挹注事工經費,同時支持消費123,讓一塊錢有兩種用途,促使消費者、教會公報社與事工單位三方得利。

 

有機棉毛巾  堅持環保台灣製

【方嵐亭專題報導】「一定要用有機棉嗎?那我沒有辦法。」「那價錢貴兩倍喔。」鑑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150週年紀念活動中有許多戶外活動,運動毛巾當然不能在紀念品中缺席。但是,棉質布料容易,要使用有機棉來完成這條運動毛巾可就真的不容易。

在還沒有找到能提供合理價格的有機棉毛巾台灣製造商之前,公報社同工已經先準備好毛巾的字樣和包裝構思。首先是邀請本土意象書法家陳世憲義務揮毫,寫上「我不再是我的我」以及「改革中」兩組字。經過多次討論而決定的這兩組字,當中的「改革中」除了取其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屬於「改革宗」的近音,提醒改革宗並非改革完畢而是永無止盡的改革,也表示「運動」是體力消耗的「exercise」,也是帶動事物進步的「movement」,自然會帶來身心靈的改革;陳世憲刻意挑選最柔軟的筆、用最堅毅的力量寫下;他認為「改革需要柔軟的堅持」,「革」的中劃代表堅持、「中」的中劃拖得更長則表示更需要堅持下去。

至於「我不再是我的我」概念來自於前總統李登輝的信仰反省,他說,信主後的李登輝就不是李登輝的李登輝。陳世憲的書寫,第一個我是一個平凡、普通的我,第二個我很大、是一個充滿抱負理想勇往直前的我,第三個我是一個謙虛的我。這句話亦是顯出「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之信仰告白。這項產品以接力棒造型的外包裝,象徵信仰傳承,還可以當存錢筒支持事工。

但因為使用相對昂貴的有機棉,是否造成售價過高導致滯銷,苦惱著同工。感謝主,德不孤必有鄰,長期致力友善環境、協助許多非營利組織推廣理念的冶綠公司用合理的製造價格讓公報社以行動實踐理念,營業事工化的使命又邁前一大步。

堅持理念必須付上代價,有機棉、台灣製是公報社想和所有弟兄姊妹一同來實踐的關懷,「我不再是我的我」、「改革中」是我們生活中的信仰提醒,台灣教會公報社期待營業全面事工化。

 

 公平貿易咖啡 

採取行動  致力經濟公平

【陳怡萱專題報導】「在公報社喝咖啡?」很多人聽到教會公報社書房提供付費飲用的熱咖啡時,不免發出驚奇問號,當他們得知公報社提供的咖啡來自「公平貿易咖啡豆」,許多基督徒立刻表示認同。公平貿易雖然不會讓人聯想到教會,但它傳遞出「縮短貧富差距」「致力經濟公平」等形象則讓基督徒感覺符合聖經教導。事實上,最早公平貿易源自於歐洲的教會團體及非政府組織,目的在於保障生產者和他的社群在商品買賣中得到公平的價格與對待,而逐漸改善貧窮地區的生活景況。

幾年前開始,教會公報社內幾位同工就已自主發起團購「生態綠」的咖啡。生態綠是台灣第一家公平貿易咖啡的品牌,成立於2007年,是台灣第一家通過「國際公平貿易組織(FLO)」認證的貿易商。「既然每天都要喝咖啡,累積下來很可觀,何不透過每天的這杯咖啡來『做點事』?」好幾位社內同工都認同這想法,希望能做到如同生態綠網站上的標語:「以一杯公平的咖啡換回一座森林,同時芬芳兩個家庭。」

今年4月中,在社長方嵐亭牧師的推動下,公報社引進咖啡機及公平貿易咖啡豆,成立「公平貿易茶水間」,鼓勵同工付費喝「良心的咖啡」。緊接著在5月8日「世界公平貿易日」前一天,正式在公報社台南書房2樓對外提供公平貿易咖啡,不只要讓同工和消費者喝得到好咖啡,也讓大家在品嚐咖啡的同時以具體行動關心遠方貧窮的咖啡農。

公報社門市同工表示:「公報社賣咖啡,友善農民與消費者的咖啡香加上書香,從此進到公報社書房就有雙重享受。」《台灣教會公報》100多年來持續帶給讀者正面觀念,如今更希望讀者「知道」同時「採取行動」,藉躍然紙上的文字轉化為「紙上躍然的行動」。

公平貿易不只是一個觀念,更是買方、賣方與土地的「三贏」行動:一方面邀請消費者以合理價格向貧窮國家的生產者購買商品,使生產者與他們的家庭得以維持並改善生計;另一方面則以透明的管理方式建立負責任的商業網絡,讓消費者可清楚追溯產品來源、減少層層剝削與行銷成本。正如聖經所教導必須「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公平貿易產品 

追求平等  關懷在地需求

【陳怡萱專題報導】每天醒來後喝一杯咖啡,是現代人常見的「癮頭」之一。然而手中這杯咖啡,怎麼來的?造成什麼影響?是幫助人還是傷害人?這些,值得花幾分鐘好好思考。

在YouTube上有個3分多鐘的短片〈為什麼要公平貿易:你不可不知道的事情〉,指出「咖啡是石油以外最大宗的交易商品,每年銷售產值超過2.5兆台幣。」「咖啡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飲料,全球每天喝掉20億杯咖啡。」但是,「既然咖啡是這麼龐大的商機,為什麼(生產咖啡的)第三世界國家仍然無法擺脫貧窮?」

另外在《咖非正義》(Black Gold)這部紀錄片中更詳實揭開全球咖啡產業的幕後祕辛,要消費者面對「不可不知的真相」。影片呈現出「挑選咖啡豆工人一天工作8小時,薪水還不到1美元」「有超過1500萬衣索比亞人仰賴咖啡維生,但咖啡的國際價格是紐約和倫敦決定的」等實況;可見咖啡農辛苦付出的勞力未能換來合理的報酬,甚至咖啡收購價還不足成為種植成本,導致農夫越種越窮,下一代的教育也成為問題。

5月8日在公報社書房舉辦的公平貿易記者會上,生態綠創辦人徐文彥期待透過教會讓台灣人關照到世界各地每日上演的「貿易不平等」實況,「我們一直在喝咖啡、是世界經濟體的一分子,請用行動支持公平貿易。」現在不只在公報社書房喝得到公平貿易咖啡,也買得到其他公平貿易產品;而5月起的3個月內,這杯公平貿易咖啡中有10元會捐出幫助尼泊爾賑災,未來則用於關心台南在地社福團體。

事實上,在這之前公報社已和因風災受創的花蓮馬圵農場合作,幫助他們銷售在地好米。近期也預定展開一項新的合作計畫,幫助阿里山鄒族樂野部落銷售「以諾咖啡」,這是源自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樂野教會牧師安淑美不忍見部落荒涼,起身投入咖啡復植的工作、以Ino(母親)為名銷售,曾獲2013年台灣精品咖啡豆評鑑優選。

公報社長方嵐亭牧師強調,引進公平貿易咖啡及其他產品的初衷,便是希望拋磚引玉影響基督徒透過手中的咖啡、想起他人的需要然後採取行動。

 

 月曆、週曆手冊 

信仰生活化  感受基督同在

【陳怡萱專題報導】公報社每年固定出版的「月曆」和「週曆手冊」是書房的兩大主力商品。近期完成的2016年月曆,推出「生命的果子」系列,內容取自台南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結合聖經12種聖靈的果子與台灣常見的12種水果,使人品嚐水果的同時思考它所帶出的信仰意涵。而週曆手冊則以宣教為主題,介紹宣教師與景點,帶使用者認識基督信仰如何生根台灣。

李文雄構思的「當聖靈遇上台灣水果」系列文章,曾在2009年第2987期《台灣教會公報》刊載過,他的想法源自基督徒熟知的聖靈九果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再加上公義、真理與聖潔而成為12樣果子。在台南神召會聚會的李文雄致力「把自己的專業與上帝有關係」,因此選出台灣常見的12種水果做連結,打造貼近日常生活的生命樹。

這12樣水果照順序是葡萄、哈密瓜、西瓜、椰子、木瓜、蘋果、芭樂、香蕉、橘子、橄欖、無花果、番石榴。舉例來說,為什麼哈密瓜代表喜樂?因為喜樂能化解患難、脫離憂傷,就像哈密瓜的網紋其實是自然裂開的縫,從裡面流出香甜汁液把裂縫修補也構成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圖樣。蘋果代表良善則因它從以前到現在都是最有親和力的「伴手禮」;人的內在生命若成熟,自然而然能發出良善的香氣,正如蘋果的色澤與香甜口感,第一時間就化解了他人的心防。

週曆手冊則設計成旅行手札風格,以「與主同行」為主題,內有12篇宣教小故事,並介紹高雄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台北滬尾偕醫館、宜蘭流流社、台東新港教會等8個宣教景點,共通點是曾在台灣宣教歷史中扮演要角,如今景物依舊,遊賞其間讓人再思當年何以產生這些地點、回顧彼時的宣教工作。

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表示,這些新的嘗試是希望轉變原本較實用性質的商品有進一層的「質感」,藉此與使用者或受贈者分享輕鬆而生活化的信仰,在生活裡感受基督同在、在基督裡體現生活價值。 

 

 母親節商品 

多功能DIY  啟發創意教學

【方雅惠、陳怡萱專題報導】台南中會東寧教會一年一度的親師座談會上,主日學20多位小朋友專注地裝飾面前的「多美麗呀!馬利亞禮物盒」,彩色筆、蠟筆、亮片、緞帶紛紛上場。有位小朋友把馬利亞塗成黑人,他說:「不可以有種族歧視!」也有小朋友突破框架,將原設計裙子改畫成短褲,走動感的足球風,創意無限釋放! 

今年母親節,台灣教會公報社首度嘗試研發DIY手作產品,召集多位同工,歷經半年多的籌劃,推出了多功能DIY勞作「多美麗呀!馬利亞禮物盒」。社長方嵐亭牧師表示,以往多半是銷售可直接致贈母親的禮品,今年把孩子也囊括為服事對象,讓孩子從製作勞作過程體會媽媽的辛勞,並寫下想為母親做的事、說的話。負責籌劃的同工受訪時說:「公報社商品都是以事工為出發點,從『如何服事銷售對象』來發想,任何合神心意的商品都是事工。」「每件商品都有服事對象,都可成為事工,買賣只是附加。」

源於這樣的理念,教會公報社不僅銷售禮物盒,也與龍崗、海豐崙、東寧及左營四間長老教會主日學合作,針對母親節設計主日學課程,讓禮物盒成為輔助教材。龍岡教會主日學校長施又元說,教會主日學學生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生都有,領悟力各有不同,這樣的輔助教材,可以使孩子更容易進入狀況,認識馬利亞與耶穌誕生的故事。

除此之外,還有暢銷的《兒童百節金句》同時羅列中文版(和合本)、台語漢字版、白話字版及適合學齡兒童閱讀的英文版金句,使孩童背唸金句時能互相對照,同時學習英文及台語羅馬字拼音,自2012年推出即大受好評,今年更推出第2集,方嵐亭說:「當初我們的出版動機即是希望能帶領孩子認識上帝的話語,為服事孩子而設計,所以是一個商品事工化的代表性作品。」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