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實質造就

◉盧恩萱(前PCT普世青年代表)

參與普世事工時,我們經常聽到教會對於青年斷層的嘆息。然而,在我短暫的十年參與中,雖然有人才更迭,但這種嘆息似乎依然存在。事實上,在現今忙碌的生活中,能願意在主日禮拜之外投入教會活動的青年人非常稀少。因此,教會有必要提供青年在信仰和知識上的造就,進而長期栽培他們。

教會除了感慨青年人才斷層,還需分析普世事工如何能夠實際幫助青年。就長遠來看,能夠持續獲得青年主動認同的活動,不論是否涉及信仰,必須具明確的利益性質或者能夠提供有效而深入的學習。信仰造就和關心普世都需要思考和學習。

參與教會普世活動的青年,大多在學生生涯結束後進入社會職場。儘管青年在普世活動中學習了許多組織籌備和國際經驗,但台灣社會對於教會活動往往陌生。因此,豐富的教會活動經驗很難在職涯履歷上具備量化的加分效果,反而可能會造成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生涯積極申請企業實習,對於未來就業履歷可能更有直觀的幫助。

此外,如果青年在參與普世事工之後,廣泛談論的仍然是戀愛巴士或與外國人聯誼,那麼這些收穫其實同樣可以在許多大專院校的菁英活動中取得。因此,普世活動的內容必須對個人造就具有實質的影響,這是青年選擇持續投身的關鍵之一。

而青年普世栽培也不只是停留在教會內,正因普世為信仰的一環,普世思維應與社會生活銜接。可發現有些青年參加完密集的教會活動後,回到日常生活中無法適應,義憤填膺的情緒仍停留於早已結束的活動內,或是在教會活動有號召力的人,無法自然地社會化進入日常群體。這些衝突感可能是教會事工長期與社會脫鉤所致,無法妥善面對社會現實面及黑暗面,只在教會圈內持續形成狹小群體。

普世只是概括性的詞彙,囊括多樣性的議題視野,若希冀青年願意認同普世事工,必須讓青年對於議題有切身感受,看見世界性的議題而心有戚戚之後,知道如何以信仰觀點回應在自己的本地上。教會界的普世培訓除了例行性事工,應可以提供明確的目標,清楚明列事工參與前後的行動反饋。普世信仰觀點及社會脈動有太多能著墨,但在網路媒介下,許多議題引導其實能自行涉獵,教會應更具體地以信仰及非信仰的層面,分析及討論當前教會內外發生的問題,無論是信仰導向或議題導向,讓青年明白參與普世事工之後能獲得什麼,以及自己的生活能有何行動。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