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眼光 新時代迎接新挑戰

平板、手機傳福音新利器   電視台運用網路媒體特性   重整轉型再出發

 【陳逸凡專題報導】在現代社會裡,繁忙的士農工商生活使得宗教逐漸失去以往的巨大影響力,不再成為人類生活的唯一中心,每日營生的經濟生活比重遠高於信仰生活。然而現代人幾乎無時無刻都會透過大眾傳播媒體更新訊息,由此看來,大眾傳播的宣教是宣揚福音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若是能夠妥善運用新媒體的力量,不僅能夠重新找回失落的信徒,也是能讓未曾相信福音的社會大眾得到救贖的契機。

面對新時代新挑戰,2016年的新眼光電視台不再侷限於有線電視或MOD,為強化收視群及露出機會,將積極規劃邁向「新媒體宣教事工」。在網路、雲端科技蓬勃發展的今日,民眾收視習慣也逐漸從傳統電視,轉向電腦、筆電、平板、手機等,所謂「新媒體」成為最為普及便捷的獲取資訊管道。因此,新眼光電視台期盼能擴大版圖,利用新媒體易觸及的特性,將福音透過人手一機的傳播方式,進到每個人的生活中。

每年4月的大眾傳播奉獻主日,提醒信徒關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的新眼光電視台及其他傳播媒體。目前新眼光電視台的收看方式,除了下載4月1日最新上架的免費APP收看,亦可以到新眼光電視台的官方網站(www.netv.org.tw)、 YouTube頻道(NETV203)、臉書粉絲頁查詢或收看,只要透過隨身的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就能夠以簡便的方式觀賞最新節目,並且與人分享節目所帶來的感動。

回顧歷史,2001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立大眾傳播基金會,開啟宣教新紀元;2004年第49屆總會通常年會通過成立電視台、2006年新眼光網路電視開播、2007年朝向數位電視頻道邁進、2008年起新眼光電視台正式開播、2010年新眼光MOD203台開播。過程中雖然面對虧損及挫折考驗不斷,歷經新眼光電視台從有線電視頻道撤頻、今年3月底經全面評估過後亦決定不在MOD播放,但是在上主帶領下仍積極轉型調整,今年4月1日新眼光APP正式上架,節目豐富靈活,宣告了新眼光電視台繼續回應時代的挑戰。

事實上,大眾傳播的宣教事工不僅只新眼光電視台一個項目,長老教會具有130多年歷史的《台灣教會公報》百多年來穩定提供教會與社會全面的報導、各地廣播電台在空中發送福音的聲音等,從過去風行一時的網誌,到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擁有的臉書帳號,其實都是大眾傳播事工的一環。

本次新聞專題除了介紹新眼光電視台的大眾傳播事工之外,也邀請前大眾傳播基金會前董事黃哲彥牧師撰稿提出他的觀察與建言,另外還有專文報導台灣教會公報社的各樣出版事工,以及回顧廣播電台上曾經深刻鬆土耕耘的大眾傳播事工禾場,最後並提出媒體新趨勢的觀察與報導,期盼眾教會能夠一同了解時代的脈動,透過關懷與代禱,共同參與大眾傳播宣教事工。

 新眼光電視台/蛻變轉型 發展視聽APP 

【陳逸凡專題報導】每年4月第3主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定的「大眾傳播╱新眼光電視台奉獻主日」,新眼光電視台近年積極尋求轉型以突破經營困境,由於大眾傳播基金會董事長張顯爵牧師在第61屆總會通常年會中當選總會副書記,目前已向董事會提出辭呈,在新任董事長產生前處於「看守」狀態,他在代禱信中除了感謝眾教會對媒體宣教事工的支持,也期盼能夠繼續為相關事工關懷代禱。

新眼光電視台自開播以來走得並不順遂,初期面臨巨大虧損甚至遭到有線電視頻道撤頻,退出有線電視頻道的播出行列後,積極尋求轉型,除了人事精簡外,2010年加入中華電信MOD節目頻道,近日鑑於在MOD開播以來效果不彰,加上民眾獲取資訊的習慣改變,為使事工更有效率,新眼光電視台已於今年4月1日轉型推出「新眼光」APP供免費下載,不僅可線上讀經、收看節目,其中「恩典敲敲話」更有每日靈修鬧鈴提醒、5分鐘牧師線上短講,讓會友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之中也能充實靈修生活。

新眼光電視台公關部經理呂正梅表示,為推廣新《聖詩》,「恩典敲敲話」的鬧鈴功能特別結合新《聖詩》曲目,每天都可聽到不同詩歌,未來將與長老教會總會合作舉辦「聖詩新頌」觀摩,目前「恩典敲敲話」節目也已預錄充足的集數,讓收視觀眾每日都可觀賞不同的短講;5月底還會舉辦2場「不能『媒』有你:新媒體宣教暨感恩茶會」,邀請媒體人彭文正分享媒體新趨勢;6月起則與馬偕醫院合作製作「醫療小常識」單元。

此外,新眼光電視台也計畫在各教會週年舉辦慶祝活動時,融合教會事工與詩歌敬拜,拍攝「咱ㄟ教會,咱ㄟ歌」節目,讓各教會週年紀念光碟能分享普及於全國。同時繼續與Good TV頻道合作,將長老教會牧長在該電視台錄製之節目,在新眼光頻道播出。

新眼光電視台節目部副理陳珈惠則透露,今年內預計推出「我的青攝時代」企劃,現在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只要簡單訓練就可拍攝影片;將開辦全國大專青年攝錄影/微電影拍攝研習,若作品通過審核,更有機會在新眼光電視台播出、發表,除了能夠訓練年輕一輩的媒體人才,更能夠將收看觀眾擴及年輕族群,一舉兩得。

呂正梅期盼眾教會能為節目錄製認養奉獻,實際參與了解大眾傳播新媒體宣教事工,將基督的福音分享給更多的收視戶和不同的族群。

「不能『媒』有你:新媒體宣教暨感恩茶會」時間,台北場5月22日假七星中會雙連教會、高雄場5月29日假高雄中會鹽埕教會,歡迎報名參加,詳洽:02-28318000分機150林姊妹、分機162劉姊妹報名。

走自己的路

【特稿/黃哲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眾傳播基金會所屬的新眼光電視台這幾年開播以來,一路歷經風風雨雨,電視台的經營並沒有如一開始所預期想像中順利,除了自身經驗不足之外,媒體宣教的方向與策略不清楚,應該是我們最大的問題。

電子媒體,特別是電視台的經營,是一個極度專業、複雜的事業體。一個閃失,可能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過去曾因為希望電視台的佈網率可以提高,結果擴展太快,以致於上架費成為沉重的負擔;也因為錯估「網路補救教學」的成效而使方案無法推動……等,都讓我們在付學費中,學經驗。

新眼光電視台的使命介紹中,寫著這樣一段話:「新眼光電視台不只是長老教會的電視台,更是一個公益關懷與生活藝文的電視台。」這句話好像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和公益關懷、生活藝文沒有關係,所以必須強調後者。然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有多少和公益關懷、生活藝文無關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強調的是一個整全的宣教,一個關懷受造界、社會改造及福音與文化的宣教。如果將這個宣教觀與公益關懷、生活藝文相切割,整個電視台的宣教方向就會迷失。

經過許多努力與嘗試,電視台的經營仍然面臨許多的挑戰。我個人認為是因為在節目上,我們傾向「有樣學樣」,製作許多與Good TV頻道同性質的節目;甚至去買Good TV頻道的節目來播放,以至於有「為什麼要有兩個雷同的基督教電視台」的聲音出來。

媒體宣教,我們不能缺席!但是也得認真思考,是否該站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精神與傳統中,走一條屬於長老教會的路,製作具有長老教會信仰精神的節目。不可否認的是,這幾年中,我們感受不到新眼光電視台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關係,鮮少主動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與活動,也鮮少將播放的節目與長老教會的宣教做有效的結合。唯有當新眼光電視台願意再一次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眼光來看台灣社會、世界,並在不斷更新中,找出自己的定位與傳播媒介,再來思考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所有的傳播媒介都想一把抓。

走自己的路,有一天我們可以大聲說:這個電視台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電視台,關注公益關懷、生活藝文!

(作者為前大眾傳播基金會董事)

 台灣教會公報社/屹立不搖 一直陪著你 

【陳逸凡專題報導】提到大眾傳播,除了關心新眼光電視台的發展之外,報紙也是教會媒體歷史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巴克禮牧師在1885年7月12日(清光緒11年6月1日)所創立的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也就是現今的《台灣教會公報》,130多年來負擔文字宣教事工的任務,期間與台灣走過數度政權更迭。秉持信仰勇敢發聲的特色,除了經歷1942年被日本政府強行停刊外,也在1987年因刊載二二八事件40週年相關消息,被國民黨政府警備總部扣押。

提到紙本報紙,在現代雖然仍舊扮演著資訊傳遞的重要角色,但是其即時性以及可分享性已被網路媒體迎頭追過。然而回顧台灣本土第一份報紙出現的年代,當時各種消息主要是透過口耳相傳來傳遞,當年社會大眾對於「報紙」這種全新傳播管道的感受,震撼力及影響力絲毫不亞於現在的各種網路傳播媒體,是走在時代潮流尖端的產物,更是知識普及的大功臣。對130多年後的現代人來說,報紙或許不再新潮,但是透過報紙所傳達的各式訊息,即便傳遞媒介改變,其核心意旨仍然不變。

為因應時代變遷,實體報紙的網路化是無法抵擋的趨勢,百年老報也需積極轉型才能與時俱進,於是在2010年12月27日,《台灣教會公報》的網路版Taiwan Church News Network(TCNN)舉行啟用典禮,並在2011年1月正式運作,讓實體報紙的內容透過網路傳播,讓更多使用網際通路的社群能夠看到,在即時訊息的發布與以影音呈現新聞現場上,TCNN也可以更容易來發揮運用。英文縮寫「TCNN」,還隱藏了另外一個意涵,即是宣告《台灣教會公報》要成為台灣CNN。

除了每個主日在教會裡就可以拿到的《台灣教會公報》以及《耕心》週刊,每季可以索閱的《新眼光讀經》、《少年新眼光讀經》手冊,也都是出於台灣教會公報社全體同工辛勤努力下所努力的成果。另外,包括《Interpretation解經釋義叢書》等神學、福音書籍的出版,更有週曆手冊、月曆及程序單等產品,期盼讓主內牧長兄姊透過文字、閱讀來穩固信仰、深化靈性。

在發行刊物的屬性上,《耕心》屬於軟性的福音刊物,內容有各種動人的見證以及生命故事,目前也是全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福音單張,是撒種事工的最好利器。而《台灣教會公報》除了報導長老教會內的大小事,更延續自創刊以來關懷社會的優良傳統,以整體台灣社會為關懷對象,而非只是侷限於教會內。因此報導內容中,不忘時刻追蹤台灣社會需要全民共同關懷的議題,讓信仰不只是「關在教會圍牆內的信仰」,而是能夠走出圍牆外,成為真正能夠關心社會、進而影響社會的屬靈力量。

《新眼光讀經》及《少年新眼光讀經》手冊,則是信徒每日靈修扎穩根基的刊物。1998年開始,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與教會公報社合作推動新眼光讀經運動,2000年開始每季發行《新眼光讀經》手冊,2015年更開始發行《少年新眼光讀經》手冊,兩者進度相符,讓家中長輩與青少年能有共同的讀經進度,營造家庭信仰對話的空間。

無論是《台灣教會公報》、《耕心》週刊,還是《新眼光讀經》、《少年新眼光讀經》手冊,都是「免費贈閱,歡迎奉獻」,盼望萬事互相效力下,能讓台灣教會公報社成為榮神益人的活見證。

 新媒體平台/迎新送舊 流變與前瞻 

【特稿/黃以勒】人們一天比一天花更多的時間在網路上,從過去一個家庭一台電腦,今天每個成員都有可上網的手機,我們用更多時間投入網路中,大量的資訊在其中,也成了我們主要的新聞來源。報業因此凋零、電視頻道也面臨新的挑戰,流失掉的閱報率、收視率,差不多都是轉到了網路上。

因此,即便媒體難做,為了生存還是紛紛往數位化方向前進,不僅老牌媒體需要網路新聞延伸命脈,許多網路原生媒體也在近年紛紛成立,並蓬勃發展。

建置一個網路新聞平台,粗略可分三個階段,這三階段的分野並不是絕對的,而是一種概念演進,採取的不同策略。第一個階段為「電子報」,老牌報業數位化的第一步,是將紙本報紙的想像,轉換成電子新聞,在這樣觀念下建置的新聞網站會和紙本一樣,重視分類、重視頭版(網站首頁)、重視網路版與紙版的連接與差異。在此模式下,刊登廣告的邏輯就是網站首頁最貴,文章下方的小格最便宜。然而我們現在都知道,大多數讀者看新聞,已經不會經由網站首頁了。

以網路讀者為主體,則是新聞網站的第二階段,拋開紙本包袱,擁有更大的自由後,不僅不再有字數限制,在網站編排、多螢幕適應上下功夫,也更能善用影音資料,提供有別於紙本新聞的體驗。在這個階段,網路新聞服務對象就是網路讀者,跟紙本脫離關係,要如何適應不同讀者的螢幕大小,比起關心網路版和紙本的標題是否一樣,將是更重要的課題。

第一階段是媒體自己的網路想像,第二階段是試圖站在讀者角度,給閱聽人最好的體驗。然而這些,都因為社群網站的興起而有了新轉向。社群網站如Facebook、Line、Instagram、YouTube等,讓資訊分享的發球權從新聞平台轉到了社群網站中,一則新聞要能被廣泛收看,得看社群經營者下標是否辛辣吸引人,「粉絲團小編」也在這種潮流下愈顯重要,具有帶風向的功能,以正面、負面的各種方式增加讀者興趣。

新聞與社群網站的高度整合是趨勢,但是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課題,首先是衝高點擊率的要求,與其說是為了影響力,更不如說是廣告集客力,在背負點擊率的壓力下,報導的寫作與下標,將比過去更走偏鋒,如果一則新聞做不到讓更多人鼓掌叫好,至少要做到讓更多人謾罵吐嘈,因為新聞價值只以點擊率換算,不論正面或負面的態度,都是一樣。

另外,將重心擺在社群軟體也是種風險,它不僅掌握了文章散布的演算法,也由於演算法使然,造成一種同溫層效應。在Facebook裡,使用者按讚的內容,就越有機會出現相關的東西;而忽視的消息,未來就逐漸不會出現在自己的動態列,於是在網路上聽到、看到的,同質性越來越高,不僅讓人越來越沒有機會與不同立場的人溝通對話,也讓人誤解真實世界的樣貌。

確實,為了讓讀者有動力閱讀新聞,適當的引導有其必要,然而以CNN新聞網為例,平均一則新聞閱讀時間不到1分鐘,對多數人來說,新聞的功能也僅作為與他人交談的話題罷了。但是一味的推送「讀者想看的新聞」,也可能失去了新聞媒體的初衷。前CNN特派員瑞夫(Ralph Begleiter)就曾說:「媒體應報導讀者『應該知道』的消息,而不是讀者『想知道』的消息。」

瑞夫指出,記者如果老是報導一些表面的東西,不告訴讀者其他的信仰、其他世界的生活習慣,讀者或是觀眾是不了解這個世界。他反省,「即時新聞」是沒有太多意義的新聞,卻把有深度、有觀點的新聞給排擠掉了。相對於商業媒體網站被廣告主制約,教會媒體反而有更大的空間來做「正確的事」,期待教會兄姊一起支持,讓我們的數位媒體有能力做更多的事工。

(作者為台灣教會公報社數位媒體主任)

 歷史櫥窗廣播電台/空中閱音 傳福多角化 

【陳逸凡專題報導】除了電視、報紙、網路外,廣播電台在社會裡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節目將個人見證及基督福音在空中播送,將影響更多人。

幾年前,在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的熱情邀約下,《台灣教會公報》總編輯方嵐亭與南與北出版社總編吳信如、前《新使者》雜誌總編輯林淑芬就曾在廣播電台聯合主持「真心真情惜台灣」節目,除了在節目中朗讀《台灣教會公報》之外,也會定期宣傳原住民教會的農產品。

許多具有地方特色或福音色彩的廣播電台裡,經常能看到長老教會牧長的身影穿梭其間,他們透過廣播,將聲音傳遞到聽戶耳裡,行之有年。其中,嘉義中會數十年來在地方廣播電台中,累積了相當多位廣播人才,在嘉義之音電台播出的「嘉義介有情」節目,兼具福音、詩歌、教會活動報導與時事評論,經營實力雄厚,甚至曾在地方舉辦「聽友會」。

此外,彰化教會也曾經營電台節目、以個人身分經營廣播節目者也不一而足。關懷電台的「疼e點心攤」就是彰化教會經營的廣播節目,內容有地方愛的小故事與介紹聖詩故事,還有報導彰化地區跨教派的教會活動,以及邀請在地醫師、藥師談醫療與用藥等常識,節目設定的收聽對象是老人家,並全程以台語播音。

追溯淵源,其來有自,戒嚴年代時,長老教會就有不怕被政府抄台、被抓的傳道人與會友,利用空中頻道穿破被禁錮的言論自由,傳講上帝的公義與平安。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